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_第1页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_第2页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_第3页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_第4页
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第二节 海洋上自然的形成与分布海洋上自然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 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一、自然带的形成一、自然带的形成 1、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的定义 自然带是地球表层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带是地球表层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 自然综合体。它包括特定的水热组合、特定的植被和自然综合体。它包括特定的水热组合、特定的植被和 土壤、特定的动物及其共同构成的特定景观类型,其土壤、特定的动物及其共同构成的特

2、定景观类型,其 中以植被最富有表现力,所以自然带的名称以其相应中以植被最富有表现力,所以自然带的名称以其相应 的植被命名。的植被命名。 2、自然带的形成与演化、自然带的形成与演化 1)成因)成因 自然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自然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 个要素的变化,其它要素及其形成的综合体也会发生个要素的变化,其它要素及其形成的综合体也会发生 相应变化,所以自然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应变化,所以自然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n海陆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的变迁,地质时期、历海陆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的变迁,地质时期、历 史时期以及近代气候的变化都引起了自然带的变迁。史时

3、期以及近代气候的变化都引起了自然带的变迁。 n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改变自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改变自 然带的特征和分布。然带的特征和分布。 2)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带的演变)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带的演变 a、古生代、古生代 泥盆纪: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大地开始披上绿装;泥盆纪: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大地开始披上绿装; 石炭纪:二叠纪的植被,已具有极其清晰的分带性。石炭纪:二叠纪的植被,已具有极其清晰的分带性。 晚石炭纪: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植物带。晚石炭纪: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植物带。 u热带植物带:分布于从西欧向西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热带植物带:分布于从西欧向西

4、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 亚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形成高达亚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带,形成高达30m左右的左右的 茂密森林。茂密森林。 u北温带植物带:通古斯植物带,分布于中亚北部和西伯利亚,北温带植物带:通古斯植物带,分布于中亚北部和西伯利亚, 以草本的蕨类和种子蕨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的年轮。以草本的蕨类和种子蕨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的年轮。 u南温带植物带:以冈瓦纳大陆为分布中心,与北温带植物群相南温带植物带:以冈瓦纳大陆为分布中心,与北温带植物群相 似,由舌羊齿植物群组成,可能代表温凉气候下的植物组合。似,由舌羊齿植物群组成,可能代表温凉气候下的植物组合。 b、中生代

5、、中生代 侏罗纪:分布的是单调的裸子植物。侏罗纪:分布的是单调的裸子植物。 n纬度较低的南欧、亚洲中南部及东南部以苏铁类为主,纬度较低的南欧、亚洲中南部及东南部以苏铁类为主, 以苏铁类与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出热带或亚热带的以苏铁类与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出热带或亚热带的 生长环境。生长环境。 n在中纬度的西伯利亚、远东和日本是以银杏为主的北在中纬度的西伯利亚、远东和日本是以银杏为主的北 温带林,反映了气候的温和湿润。温带林,反映了气候的温和湿润。 n在高纬度的北极诸岛(如斯匹次卑尔根地区)以松柏在高纬度的北极诸岛(如斯匹次卑尔根地区)以松柏 类为主,以松柏类和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了温带松类为主,

6、以松柏类和蕨类共生为特点,反映了温带松 柏林的面貌。柏林的面貌。 c、新生代、新生代 古近纪:是大冰期前的温暖期,北纬古近纪:是大冰期前的温暖期,北纬40以北是温带气候,以北是温带气候, 以南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以南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l在北极地区、北欧和北美、北亚地区,植物群则以落叶林为在北极地区、北欧和北美、北亚地区,植物群则以落叶林为 主,其中主要成分是山毛榉、白桦、白杨、赤杨等。主,其中主要成分是山毛榉、白桦、白杨、赤杨等。 l在西欧、东欧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南部墨西哥湾一在西欧、东欧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南部墨西哥湾一 带,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林为主,生长有橡林、棕

7、带,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林为主,生长有橡林、棕 榈林、红杉、紫杉、蕨类、竹类等。榈林、红杉、紫杉、蕨类、竹类等。 新近纪:随着山脉的隆起,亚洲气候有变干冷的趋势,北部新近纪:随着山脉的隆起,亚洲气候有变干冷的趋势,北部 的温带林逐渐向南扩展,在热带植物区中逐渐出现了温带的的温带林逐渐向南扩展,在热带植物区中逐渐出现了温带的 植物成分,热带林的北界逐渐向南退缩,介于热带和温带之植物成分,热带林的北界逐渐向南退缩,介于热带和温带之 间原来表现很微弱的干燥带,有明显扩大,开始形成了荒漠间原来表现很微弱的干燥带,有明显扩大,开始形成了荒漠 带、半荒漠带、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带、半荒漠带、草原带和

8、森林草原带。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高低差异显著,气候变冷,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高低差异显著,气候变冷, 出现大冰期。出现大冰期。 n随着冰川的多次进退,植物群也多次进退,愈近北极地区,随着冰川的多次进退,植物群也多次进退,愈近北极地区, 植物区系愈分歧,愈年轻;南亚、东南亚则至今保留着许多植物区系愈分歧,愈年轻;南亚、东南亚则至今保留着许多 晚第三纪的植物特色,如银杏、水杉等,被称为晚第三纪的植物特色,如银杏、水杉等,被称为“活化石活化石”。 n木本植物减少和草本植物增加,也是大冰期里植被发展的一木本植物减少和草本植物增加,也是大冰期里植被发展的一 个特征。在中亚、南欧,第四纪

9、以来草原进一步扩大,占领个特征。在中亚、南欧,第四纪以来草原进一步扩大,占领 了原来在第三纪曾经是森林的地方。了原来在第三纪曾经是森林的地方。 n目前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北极地区最年轻的苔原植被,也目前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北极地区最年轻的苔原植被,也 都是在第四纪后半期才形成的。都是在第四纪后半期才形成的。 n第四纪气候上出现几次干湿交替的变化,在后期的干旱阶段第四纪气候上出现几次干湿交替的变化,在后期的干旱阶段 才形成了沙漠。才形成了沙漠。 3)各自然带的变化)各自然带的变化 现在的自然带是在白垩纪至新生代植被分布的基础上现在的自然带是在白垩纪至新生代植被分布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发展而来的

10、。 u赤道带和热带植物带:保留了第三纪的植物群,因而发育赤道带和热带植物带:保留了第三纪的植物群,因而发育 了地球上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了地球上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 u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主要由潮湿的热带植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主要由潮湿的热带植 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 的适应而形成的。的适应而形成的。 u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始新世中期气候向干旱化转化,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始新世中期气候向干旱化转化, 导致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温带平原上森林向森林草原和草导致亚欧大陆的亚

11、热带和温带平原上森林向森林草原和草 原转化,到第四纪距海遥远的内陆形成了荒漠。原转化,到第四纪距海遥远的内陆形成了荒漠。 n温带林中的阔叶林亚带:第三纪的森林在气候变干变温带林中的阔叶林亚带:第三纪的森林在气候变干变 冷的影响下分化,随着远离大西洋的程度常绿林逐渐冷的影响下分化,随着远离大西洋的程度常绿林逐渐 收缩,落叶林向南扩展,北部的落叶林分化出针叶林收缩,落叶林向南扩展,北部的落叶林分化出针叶林 亚带。亚带。 n温带森林中的针叶林亚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大约在温带森林中的针叶林亚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大约在 中新世或上新世开始从西伯利亚山区向平原扩展,形中新世或上新世开始从西伯利亚山区向平原

12、扩展,形 成十分年轻的森林亚带。成十分年轻的森林亚带。 n苔原带:在西伯利亚东北山区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停止苔原带:在西伯利亚东北山区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停止 生长,形成古老的苔原核心,然后向东北平原扩展,生长,形成古老的苔原核心,然后向东北平原扩展, 逐渐形成环绕北极全球最年轻的自然带。逐渐形成环绕北极全球最年轻的自然带。 二、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分布: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分布: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 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特征: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

13、层,特征: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 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鸟类和猿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鸟类和猿 猴目为活跃;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猴目为活跃;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 分布: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分布: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 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 特征: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特征: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分布着成片乔

14、木或 独株乔木,季相非常明显;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丰独株乔木,季相非常明显;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丰 富;土壤中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积聚,形成红棕色土。富;土壤中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 分布: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分布: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 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 特征: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特征: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 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

15、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 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形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形 成荒漠土。成荒漠土。 4、亚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带 分布: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分布: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 特征: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特征: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 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 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 1)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大陆西岸的

16、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 分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分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 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 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特征: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特征: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2)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 分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分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 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美

17、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 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特征: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特征: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 带的黄壤和红壤。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温带荒漠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 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特征:植被贫乏,只有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土壤主特征:植被贫乏,只有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土壤主 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

18、钙土,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 及盐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 南部。南部。 特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有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特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有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 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主要动物;土壤主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主要动物;土壤主 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 8、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 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 特征:东部夏

19、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为杂木特征:东部夏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为杂木 林;西部为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林;西部为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 少,但数量较多,主要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少,但数量较多,主要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 动物;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9、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横贯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是一条全球分布:横贯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是一条全球 性的自然带。性的自然带。 特征: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特征:由云杉、银

20、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 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动物以松鼠、雪兔、狐、貂、麋、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动物以松鼠、雪兔、狐、貂、麋、 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发育着森林灰化土。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10、苔原带、苔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最北部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最北部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特征: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特征: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 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 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类在陡峭

21、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鸟市”;发育的土壤为冰沼土。;发育的土壤为冰沼土。 11、冰原带、冰原带 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的大部及极地的许多岛屿。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的大部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特征: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特征: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 可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生长;在沿岸地区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可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生长;在沿岸地区有企鹅一类的海鸟, 在北极诸岛上有白熊和北极狐,在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栖息在北极诸岛上有白熊和北极狐,在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栖息 着鲸和海豹。着鲸和海豹。 第二节 海洋上的自然带 一、海洋上自然带的形

22、成一、海洋上自然带的形成 广大的海域,表面均一,海洋表层的温度、盐度、广大的海域,表面均一,海洋表层的温度、盐度、 气体组成、水层动态、海生生物也具有纬向地带性。气体组成、水层动态、海生生物也具有纬向地带性。 热量带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础。根据冬季水温的分热量带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础。根据冬季水温的分 布,将海洋表层水体划分为冷水(布,将海洋表层水体划分为冷水(0)、温水)、温水 (0-10 )、暖水()、暖水(10-20 )、热水()、热水(20 ) 等不同类型。这样将海洋划分为北极带、北温带、北等不同类型。这样将海洋划分为北极带、北温带、北 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生物群的热

23、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生物群的 分布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主要标志。分布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主要标志。 二、海洋上自然带的分布 1、北极带、北极带 分布:包括北冰洋、其南界沿格林兰和北美大陆东岸延分布:包括北冰洋、其南界沿格林兰和北美大陆东岸延 伸至纽芬兰。伸至纽芬兰。 特征:水温低,陆地长期封冻而流入海洋的营养盐类不特征:水温低,陆地长期封冻而流入海洋的营养盐类不 多,海洋生物种类有限;在短促的夏季,海冰融化的边缘多,海洋生物种类有限;在短促的夏季,海冰融化的边缘 海域有鱼类、鲸目动物和鳍脚目动物,吸引大量海鸟。海域有鱼类、鲸目动物和鳍脚目动物,吸引大量海鸟。 2、北温带、北温带 分

24、布:以北与北极带相邻,向南延伸至分布:以北与北极带相邻,向南延伸至40N。 特征:水温低,盐度小,水团垂直交换强,营养盐类多,特征:水温低,盐度小,水团垂直交换强,营养盐类多, 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种类丰富,数量很大,形成著名的渔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种类丰富,数量很大,形成著名的渔 场,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如海狗、海獭、鲸、海豚、海豹场,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如海狗、海獭、鲸、海豚、海豹 等。等。 3、北热带、北热带 分布:位于分布:位于40N至至10 -18N之间。之间。 特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水体垂直交换微弱,特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水体垂直交换微弱, 营养盐类不易上涌,浮游生物和鱼类较少;本

25、带北部在营养盐类不易上涌,浮游生物和鱼类较少;本带北部在 冬季有温水浮游动物来此过冬,南部有大量珊瑚和海龟冬季有温水浮游动物来此过冬,南部有大量珊瑚和海龟 目、鲨目动物。目、鲨目动物。 4、赤道带、赤道带 分布:位于分布:位于10 -18N至至0 -8S之间。之间。 特征:南北赤道流引起海水垂直交换,下层营养盐特征:南北赤道流引起海水垂直交换,下层营养盐 类上升,生物养料丰富,生物种类极多;鲨目和鱆目鱼类上升,生物养料丰富,生物种类极多;鲨目和鱆目鱼 类特别多,飞鱼也很多。类特别多,飞鱼也很多。 5、南热带、南热带 分布:位于分布:位于0 -8S至至40S之间。之间。 特征:与北热带相似;在非

26、洲大陆西南和南美洲的秘鲁沿海特征:与北热带相似;在非洲大陆西南和南美洲的秘鲁沿海 有上升流,把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大量繁殖,形成著名渔场。有上升流,把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大量繁殖,形成著名渔场。 6、南温带、南温带 分布:位于分布:位于40-60S之间。之间。 特征特征:与北温带相似,是南半球海洋生物最多的地区;冬季与北温带相似,是南半球海洋生物最多的地区;冬季 有南方动物越冬,夏季有热带动物育肥,是南半球重要捕捞区。有南方动物越冬,夏季有热带动物育肥,是南半球重要捕捞区。 7、南极带、南极带 分布:位于分布:位于 60S至南极大陆之间。至南极大陆之间。 特征:与北极带相似,动植物种类少;个别

27、种数量很大,如特征:与北极带相似,动植物种类少;个别种数量很大,如 硅藻和磷虾,鸟类分布广,是不会飞翔,善于游泳的企鹅。硅藻和磷虾,鸟类分布广,是不会飞翔,善于游泳的企鹅。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整体性、整体性 1)概念)概念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和动态演变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和动态演变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

28、某 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2)表现)表现 各级自然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整体性,它是各自然各级自然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整体性,它是各自然 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区域的整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区域的整 体特征。体特征。 2、差异性、差异性 1)概念)概念 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 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 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二者派生出来的垂直地带性

29、差异。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二者派生出来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2)表现)表现 纬向地带性差异: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纬向地带性差异: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 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 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其在地形平坦和面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其在地形平坦和面 积较大的地区,纬向地带性差异可以得到充分表现,如热积较大的地区,纬向地带性差异可以得到充分表现,如热 带地区、北半球的寒温带和寒带地区等。带地区、北半球的寒温带和寒带地区等。 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非纬

30、向地带性差异: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 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 的影响而发生的非纬向地带性的变化。地理环境中任何与纬的影响而发生的非纬向地带性的变化。地理环境中任何与纬 向地带性的偏差现象,在广义上都可看作是非纬向地带性的向地带性的偏差现象,在广义上都可看作是非纬向地带性的 表现。有些地带仅仅形成于大陆边缘地区(如大陆西岸或东表现。有些地带仅仅形成于大陆边缘地区(如大陆西岸或东 岸),有些地带则仅仅形成于大陆内部地区等。岸),有些地带则仅仅形成于大陆内部地区等。 垂直地带性差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由它们

31、组成垂直地带性差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由它们组成 的自然综合体随山地高度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的自然综合体随山地高度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亦称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亦称 空间地理规律。它是认识和划分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和自空间地理规律。它是认识和划分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和自 然地理区的基础。然地理区的基础。 2、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它是反映地理环境结构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分异规律,它是反映地理环境结构

32、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分异规律, 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 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 方向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分异规律。这一规律方向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分异规律。这一规律 制约下,形成世界自然带。制约下,形成世界自然带。 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它是反映地理环境结构非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分异规律,它是反映地理环境结构非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分异规律, 指地理环境虽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指地理环境虽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 环流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经环流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经 常表现为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按经线方向,由海洋向内常表现为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按经线方向,由海洋向内 陆变化的规律性。陆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