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方法_第1页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_第2页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_第3页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_第4页
景观规划设计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n 园林形式构图与其它艺术一样,遵循形式美的构 图规律,即: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谐调、主与从、 重点与一般、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均衡与 稳定等构图手法。 n n其中统一与变化这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 理对立统一规律在形式美构图中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整体与局部、对比与谐调、主与从、重 点与一般、节奏与韵律等。 一、整体与局部一、整体与局部 n整体由不同的局部组成,每个组成整体的局部要 有自己的个性,又要有整体的共性。通过个性的 表现突出变化,以共性的联系达到统一。 n n n园林中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是组成园林整 体的要素,每种要素都能以自己的个性形成局部 景观,也可相互组成园林整体

2、。 n n如果设计者只注意局部的个性,忽视整体的统一 要求,就会显得杂乱、琐碎。相反,只讲整体的 共性,不注意个性的表现,又会感到千篇一律、 呆板平淡。 n一般情况下,构成整体的要素越少,越容易达到 统一,但难以突出变化,要素越多,求得统一越 难。 二、主景与配景二、主景与配景 n 主与从、重点与一般这一形式美规律在园林中的具体 体现,反映在主景与配景上。任何艺术品都有主体与 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布局关系,目的是强调主题,突 出中心,达到多样统一的主要手法。 n主体与从属是相辅相成的。园林中的主从关系主要表 现在主景与配景、主要内容形式与次要内容形式方面。 n “重点与一般”同“主与从”含意相同

3、,地位不同。 n 主体也是重点,但重点不一定是主体。 n 重点不宜过多,否则也就没有重点了。 n 园林中有主要景区与次要景区,每一景区又有主景 与配景。 n 园林规划设计时,首先在确定思想主题的前提下, 来考虑园林的主景。一般全园的主景常设在全园全园 的平面构图中心和立面构图中心的平面构图中心和立面构图中心。平面与立面构 图中心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以分开。 n主景是核心,是重点,要有艺术感染力,要体现 主题;配景起衬托主景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 n 构图重心构图重心 n 规则式园林主景常设在几何重心(有对 称性),自然式园林则把主景设在自然重心(不 对称,但均衡)上。 n 上述几种突出主景的方法

4、往往不是单独 处理,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此外,还有 色彩、体量、形态、质地等也都具有强调主景的 作用。 n 园林设计者应时刻记住任何艺术品的局 部都不能影响整体主景的艺术效果。 三、对比与谐调三、对比与谐调 n 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的表现上有彼此 的共性与个性程度的比较。 n 对比: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 上彼此的个性强而共性弱; n 谐调:组成整体的要素之间在同一性质 上彼此的个性弱而共性强。 n对比是为了取得变化,谐调是为了达到统一;在 谐调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得谐调统一。 n 园林形式构图中对比与谐调的运用有以下几种: n n1、形状对比形状对比:主要表现在构成园林

5、景物的线、面、 体的形状对比。 n n 如在圆形的广场中置圆形的花坛,因形状一 致显得协调,而采用差异显著的形状时易取得对 比,可突出变化的效果,如在方形广场中布置圆 形花坛或在建筑庭院布置自然式花台。 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西班牙广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西班牙广场 n 2、体量对比体量对比:实际是大小的对比与谐调,并包 括粗细与高低的内在因素。 n 在园林布局中常常用若干较小体量的物 体来衬托一个较大体量的物体,以突出主体,强 调重点。 n 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周围的廊,廊的规 格小,显得佛香阁更高大,更突出。 n 3、方向对比方向对比:在园

6、林空间的构图中,柱形、条 形物体和大面积的草地、广场、水面结合,往往 具有线的方向特征,显示物体的方向个性。 n 园林中常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以 丰富园林景物的形象。 n 如园林中常把山水互相配合在一起,使 垂直方向上高耸的山体与横向平阔的水面互相衬 托,避免了只有山或只有水的单调;广场的水平 横向与乔木的竖向对比等。 美国华盛顿广场美国华盛顿广场 n 4、开合对比开合对比:开合是指空间的类型表现,开敞 空间与闭合空间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n 如果从开敞空间进入闭合空间,便有视 线受阻,天地变小的压抑感;同样,从封闭空间 进入开敞空间又有“豁然开朗”、“极目楚天舒” 之感。 n 园林中利用空

7、间的收、放,开、合,可 形成敞景与聚景,视线忽远忽近,空间忽放忽收, 从收敛空间窥视开敞空间,既有对比感,又有层 次感。 n 5、明暗对比明暗对比:也是光线上的对比,明暗与开合 是相关的。 n n 一般情况是“合则暗,开则明”空间环境的 明暗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明亮使人开朗, 精神振奋;灰暗使人视域缩小,景物朦胧柔和, 使人自然入静,并伴随有清凉、幽深莫测之感。 园林中常以明暗对比显示空间层次,增加开合对 比效果。 n 6、虚实对比虚实对比:形式构图的虚实关系是以视线受 阻程度为主要区分,又与景物的质地有关。虚实 对比与开合对比、明暗对比有联系。 n7、色彩对比色彩对比:运用色彩的色相、明

8、度对比与谐调 达到变化统一的目的。 n 色相之间的互补色,可以达到对比效果。 如用“紫”衬“黄”,“橙”衬“蓝”。 n n 色相相邻的色彩可以达到谐调的效果。如 “红”与“橙”,“蓝”与“绿”。有时对比双 方的色相不是互补的,但通过明度的弥补,仍可 以取得突出的对比。 绿荫里的红飘带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 n 在园林构图中,可用于对比谐调来达到统 一变化的内容较多,除以上几种外,还有 “质感”对比、“动静”对比、“疏密” 对比、“简繁”对比、“多少”对比、 “浓淡”对比等。 四、分隔与联系四、分隔与联系 n园林布局通过组成要素的材料和有关的造景手法, 使园林空间景观有分有合

9、、有遮有露、有断有续、 有局部有整体,使园林成为多样统一的布局。 n 园林的空间分隔与联系分为平面方向和 竖向上两个方面。 n 分隔是依据功能要求与景观艺术需要划 分空间;联系也是根据景观与功能要求进行勾通 和空间的呼应联系。 n n(一)分隔实体:地形、山体、建筑、水体、植物、构筑 物。 n(二)分隔类型:分隔有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有虚分和 实分。 n1、虚隔虚隔 n (1)道路:这种分隔只是心理上的感觉。如步 石、汀步等点状为主的实体,其分隔性较弱,其它道路则 分割性较强。 n (2)水体:行动上受到阻碍,虽分隔,但属于 虚分。如水面过大,以致于看不清对岸的景物时,则接近 于实分。 n (

10、3)廊、透花墙、栏杆:这些具有不同通透程 度的建筑、小品也会对空间产生虚分。 n2、实隔实隔:山体、实墙、建筑、密林等实体分隔 效果明显。 n 分隔可认为是视线分隔、行动上的分隔。虚分存 在于开敞空间、疏透空间和过渡空间(如建筑外侧的廊)。 过渡空间起到变化多,丰富景观的作用。 n 虚分联系多,实分联系少,西方园林虚分多。 n(三)分隔在造景中的运用 n n 1、分景分景:既景观的分隔组合。我国的园林和 诗画均以含蓄寻求意境,极力避免“开门见山”、 “一览无余”,所谓“藏则深,露则浅”,“景 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 n n 分景是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使之园中有 园、景中有景、湖中有

11、岛、岛中有湖;景色有藏 有露、有虚有实、半露半藏、虚虚实实。构成丰 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空间组合体。 n (1)障景障景:障景又称抑景,是抑制视线,屏障 景物并具有引导空间变换、取得意外景观的手法。 n可以用不同的景观做障景。用土山或石山作山障, 用树丛作树障,运用建筑的廊院叫曲障。 n n 障景一般设在较短距离之间才被发现,因视 线受阻感到抑制,使游人想办法寻找出路,于是 改变空间的引导方向,创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n n 障景多设于入口处,并高过视线,景前留出 一定余地,供游人逗留、穿越。在自然式园林中 的障景多为自然式山体、树丛。有时障景也用于 隐藏园内不够美观

12、的物体。正所谓“嘉者收之, 俗者屏之”。作为障景的障体本身也应该成为景 观。 n n(2)隔景隔景:为了使景区和景点各具特色,避免各 景区的相互干扰,并增加园林整体 空间的变化, 是隔景的主要目的。 n 利用空间的虚分和实分达到空间组织中 的层次变化节奏,或虚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使人产生错觉。 n 隔景以实隔为主,有分隔才有进深, “庭院深深深几许”体现了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n 2、夹景夹景:夹景是为了强调狭长空间的纵深景观, 或挡住两侧不美的景观。多利用树丛、山岗、建 筑隐藏。 n 在规则式园林中,夹景约束视线方向, 可以直观狭长空间顶端的主景,强调主景的统治 地位。 n 在自然式

13、园林中,夹景可以蜿蜒曲折, 变幻出明与暗、开与合的空间变化序列。 n3、漏景漏景:漏景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以实中有虚的 手法,隐中有露。 n n 漏景在园林空间的组织分隔中,具有联系空 间、增加层次的作用;在封闭空间中有削弱封闭 强度和空间转折前的视线过渡,即在封闭空间中 通过漏景使游人视线先期到达另一空间,诱导游 人由该空间进入另一空间。 n 所以,漏景除实墙上留出的漏窗外,还 可以通过花墙、透露的隔扇,也可利用疏林的树 干等取景。 n 4、对景对景:视景空间中景点、建筑间的相互呼应关系。 n 对景在园林的空间组织中,是常用的造景手 法。为了相互观赏,要选择最精彩的位置,并设有游 人休息、逗留

14、的场所及设施。 n 对景分正对、互对: n 正对:以规则式的轴线形式,两景点的中轴 线重合。 n 互对:两景点的中轴线交叉。互对的景物不 一定有很严格的轴线。 n 互为对景的景物可以在道路和广场的两端安 排,也可以在水面的对岸或两个对立的山顶、山坡上 设置。上下的对景又叫呼应。 n 有对景就有联系,就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欲 望,从而达到左右游人的目的。 n n 5、添景添景:就是为了求得主景或对景有丰富 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为使画 面更完整、更理想的一种艺术手段。添景 是视竟景画面上常用的手法。 五、层次与序列五、层次与序列 n(一)层次与景深 n n 摄影与绘画有远、中、近等层次。园

15、林中的 层次就是要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变化。为了求得景 观的深远、层次的丰富,就要创造曲折,多次漏 景、障景等。有曲折就有层次,有漏景就有层次。 n n(二)借景与框景 n1、借景借景 n 除游人视力所达的园内景物可供游览观赏外, 园外若有与园内景物风格一致的,而且是在视力 可以看到影像轮廓又无其它遮挡,在园林布局上 留出观赏视线,将景色纳入园中。 n 借景的关键在于“精”与“巧”,使园 内外景色相呼应,汇成一体,不但丰富了景色, 也扩大了空间。 n (1)远借:是把园外远处可见的景色组织进来。 远借给人于错觉,增加园的层次、深度。远借可 借山体、建筑、树木等。 n(2)近借:也称邻借,是将与园相

16、邻的或近距离 的园外景物借入。近借可筑台登高提高视线借, 也可开窗、隔岸借等。 n(3)仰借:是利用仰视借园外的高处景物。可借 山峰、宝塔、大树等。 n(4)俯借:是指俯视可借看的景物。 n(5)应时而借:是指利用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相变 化景色和朝夕景象而言。 n 就植物四季变化而言,有春借桃柳、夏 借塘荷、秋借红叶、冬借冰雪。 n 自然界的“风花雪月”、西湖的“短桥 残雪”,没有雪则景不存。 n(6)映借(镜借):是在室中设镜,通过大面积 的镜面将室外景色借进室内。此外,平静的水面 也可映出一份天地来。 n 2、框景框景 n 定义:利用景框欣赏景物的手法。 n n 静观空间景色,不尽全佳,以门

17、、窗将局部 佳景框住,如同一幅画面,更便于集中欣赏。李 渔的一家言把收之园窗的景观称之为“无心 画”、“尺幅窗”;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说明利用门、窗作框, 纳室外的四时景色变化。 n n 利用门框、窗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 美景色,而把不要的隔绝遮住,使主体集中,如一 幅嵌于镜框中的立体美丽画面,这种利用框架所摄 取景物的手法叫框景。 n n框景以简洁、深暗的景框作前景,使画面高度集中,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为人从光线较暗的室 内,向光线明亮的外部景物望,形成以暗向明、以 实补虚的对比效果。 n n框景的设置,如先有景物,则的开设位置应朝向最 美的景

18、观方向;如先有框,则应在框外的对景处布 置景物,观赏点与景框的距离不宜过近,视点最好 在景框的中心处。 n框景可看作借景,也可看作漏景。 n (三)空间序列 n园林风景的展现,从进园到出园是一动态序列, 动态观赏是绝对的,静态观赏是相对的。因此, 道路设计、空间划分关系到景观欣赏效果。 n n众多景点和景区构成园林整体,每一个景点与景 区在景观构图上要体现形式美的构图规律,达到 局部的统一变化,在园林整体布局上达到多样统 一。 n n1、空间的展示:园林空间有开敞、闭合、过渡等 n不同表现,如何根据不同景区、景点的使用功能、 动态观赏、静态观赏要求及主次关系,表现形式 与特点进行组织划分,使空

19、间有大有小、有明有 暗、有开有合、有隐有露,组成一个有分隔有联 系、有节奏、有段落的统一多变序列空间。 n n2、空间序列的展示与园林形式密切联系。规则式 园林空间,对称严谨,以轴线引导,空间变化少, 节奏较缓;自然式园林空间形式多样,变化大, 节奏可快可慢。 n3、空间的展示与风景线、导游线密切相关。一般 小园多隐,大园多显;小景宜隐,大景宜显。 n n4、景观序列变化还表现在以园林植物为主的季相 变化上。 n n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植物外貌改变,导致以植 物为基础的园林风景也随之改变。所以,园林植物 的季相交替构图也是景观空间动态序列的重要因素。 n在风景展示序列中,通常分为“起景”、“

20、高潮”、 “结束”三个基本阶段。其中高潮为主景,也可将 高潮与结束合为一体: n 三段式: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转 折-收缩-结景-尾景 n 二段式:序景-起景-转折-高潮(结景)- -尾景 六、节奏与韵律六、节奏与韵律 n节奏和韵律是听觉艺术的用语,但同样适用于视觉艺术。 n节奏是以统一为主的重复变化;韵律是以变化为主的多样 统一。节奏是基础,韵律是深化。 n1、简单重复:由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并固定方向的 连续构图。 n2、交替重复:由二、三种组成因素,按固定组合, 有规律 的连续构图。 n3、渐变韵律:在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中,在某一方面作 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 n 如由大到小、

21、由高到低、由疏到密等。 n 4、微变韵律(旋转韵律) n n 定义:是在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中,每一因 素既保持各组成因素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表 现,达到在统一中求变化的艺术效果。既有相同 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如花坛 的外形相同,但花坛内种的花草种类、布置又各 不相同;漏景的窗框一样,漏窗的花饰又各不相 同等。 n n5、起伏曲折韵律 n n 音乐中的韵律本身就是起伏曲折的。园林空 间的起伏曲折韵律由山体、建筑、树木、道路等 多种要素综合构成。每种要素本身要有起伏曲折 变化,又要有整体景观的起伏曲折的韵律。由一 种或几种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折 变化所产生的韵律。如连

22、续布置的山丘、建筑、 树木、道路、花径等,可有起伏、曲折变化,并 遵循一定的节奏规律,围墙、绿篱也有起伏式的。 n 园林中的节奏韵律又与园林空间的明暗、 开合、虚实等对比谐调的处理分不开。 n 6、交错韵律 n n 空间一开一合,一明一暗;景色有时鲜艳, 有时素雅;常见如园路的铺装,用卵石、片石、 水泥板、砖瓦等组成纵横交错的各种花纹图案, 连续交替出现。 七、比例与尺度七、比例与尺度 n比例与尺度是空间构图的基本概念。 n园林中的比例:一方面指园林景物本身长、宽、 高三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园林景物与所在 空间的形态与体量的关系。 n园林中的尺度:是景物的整体或局部构件与人所 习惯的某些特

23、定标准度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园林建 设,因用地规模、自然条件、功能作用、经济条 件、主导思想等因素不同,在比例尺度的处理上 不同。 n在正常比例情况下,大尺度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 正常尺度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小尺度则小巧玲珑, 富于情趣。 n 园林绿地构图的比例与尺度都要以使用功能和自 然景观为依据。 n如苏州古典园林,对于当时少数起居游赏来说, 尺度是适当的,但不符合现在的需要。 n n高的比例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具有向上感1: 2.236;具有俊俏感1:2;具有轻快感1:1.732; 具有豪华感1:1.414;具有稳健感1:1.68(黄金 比例);具有端正感1:1。 八、园林意境八、园林意境

24、n 艺术的核心在于“意境”。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之 一是“意境”的含蓄深远,是园林精神内容的组 成部分。 n(一)虚实与错觉 n 园林空间以及不同的景观空间之间的虚实对 比,使人产生变幻莫测、空间无限的心理感受。 虚实变化以及运用比例尺度的表现规律,会使人 产生错觉。如以小寓大,以少代多,创造咫尺山 林的意境。 n n(二)比拟与联想 n园林中的比拟就是给景物以人格化,使其有思想, 达到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这是“情”与“景” 的联系。 n如:竹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品德;梅不 畏严寒,纯洁自贞的品质;兰居幽自芳,清 雅脱俗的素质;菊不畏风霜,繁盛多姿的性 格;荷纤丽挺拔,出污泥而不染的丽质; 柳随遇

25、而安;牡丹富贵华丽。以及“松、竹、 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西方心理学家把这种联想比拟称为“异质同构”。 n n(三)古迹与传说 n历史古迹与传说是丰富园林人文景观内容、增加 景观意境的主要方面。如:“唐槐、宋柏”有时 间的追忆,体现沧桑巨变。 n(四)诗文题咏 n通过风景点的题咏、对联、匾额、楹联、摩崖石 刻点出风景主题,启发游人的意境联想。 n如泰山万仙楼北边山路上有一石壁刻有“虫二”, 这一字谜说明这里的自然风景无限美好,意寓 “风月无边”。 n园林中的诗文题咏可帮助游人深入了解景观主题, 领会和欣赏景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九、均衡与稳定九、均衡与稳定 n

26、这里所说的稳定,是指园林布局的整体上 下轻重的关系而言,而均衡是指园林布局 中的部分与部分的相对关系,例如左与右, 前与后的轻重关系等。 n n1、均衡 n n在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符合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所以除少数动 势造景外(如悬崖、峭壁、将倾古树等),一般艺 术构图都力求均衡。 n均衡分为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 n(1)对称均衡 n 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 全对称。对称均衡布置常给人庄重严整的感觉,在 规则式的园林中应用较多。 n 如行道树两侧对称、花坛雕塑、水池的对 称布置等。 n n(2)不对称均衡 n n 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由于受功能、组成部分、 地形等各种复杂条件制约,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