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热网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热源热网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热源热网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热源热网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热源热网课程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设计任务说明1.1设计原始资料小区所在地区:北京采暖室外计算温度:-9;最高建筑物高度:18m小区建筑分布情况:如平面图所示,建筑功能包括:住宅、下层公建上层住宅 式建筑、地下车库供暖面积热指标:根据建筑功能、建筑物所在地区从相关手册中选择热媒及参数:一次网热媒为高温水,供水温度为130,回水温度为80 二次网热媒为低温水,供水温度为85,回水温度为65用户预留压力3mH2O1.2图纸要求1、供热管网平面布置图、设计总说明(比例1:500),一张2、供热管网主干线纵断图、水压图(比例自定),一张1.3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包括原始条件,设计计算公式和有关数据,文字说明及附图

2、。应字迹工整,计算准确,简明扼要。 第二章 采暖设计热负荷计算 2.1 热负荷计算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及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实际情况,其采暖供热热负荷采用采暖面积热指标法来确定。具体的计算公式方法如下:以下公式取自供热工程P139页6-2公式。 Q= qF10 KW (2.1-1) 式中 Q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F 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q建筑物供暖面积热指标,W/m2;它表示每1 m建筑面积的供暖设计热负荷,见表2.1-1。表2.1-1 采暖面积热指标推荐值q( W/m2)建筑物类型住宅学校医院旅馆商店餐厅影剧院热指标4045507055705060557010013080105

3、根据上表热指标的推荐值,选取住宅的热指标q=40w/;公建q=60w/;车库q=20w/另外为了满足室内热负荷的要求,供暖管网内的流量由公式2.1-2求得。 以下公式取自供热工程P89页4-25公式G=AQ/(tg-th) kg/h (2.1-2) Q-供暖用户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W.A-采用不同计算单位的系数,本计算A取0.86.G-用户的计算流量,kg/h.tg、th -网路的设计供回水温度, . 设计小区各栋楼的热负荷及其入户管的流量如下表:建筑编号面积热指标(w/)各区域建筑面积F()热负荷Q(w)流量Q(kg/h)住宅公建地下车库140/204010.1492.51702547320.

4、92 240/204028.1476.91706627338.47 340/203806.4428.61608286915.6 440/203808.9430.91609746921.88 540/203766.8415.81589886836.48 640/203808.8419.71607466912.08 740/203535.5419.71498146442 840/203535.5419.71498146442 940/202751.4302.11160984992.21 1040/204192.5467.8177056 7613.411140/203023.6348.7127918

5、5500.47 176031261875608065.08 1860940856448024276.6 1960553533210014280.3 2060415924954010730.2 2101800由此表可知:采暖总的热负荷为3036832W、所需热媒的总流量为130584kg/h2.2 确定供热系统的供热原理 本设计以城市一次热网热水130/80为热源,经过小区换热站换热后得到85/65的热水供小区采暖用。管网采用枝状连接。异程布置,热水沿主干线,经枝线分别送至各用户,又沿相同路线返回热源。 从换热站引出主干线,分别供给低区用户。本次设计无高区热源部分,所以不考虑高区供热。热源动力由

6、两台台水泵并联运行,其中一台为备用泵;。欲使热网按水压图给定的压力状况运行,采用补给水泵定压方式。 第三章 方案确定及布置管道3.1 系统热源型式及热媒的选择根据对住宅小区的调查,该小区有如下特点:(1) 该区域内建筑物以住宅为主,其中有一栋楼为幼儿园;大部分楼为三层,还有一小部分为六层,幼儿园为五层且该区热负荷较集中。(4)小区总供热面积为67118m2,设计总热负荷为3036832w。基于上述特点,本规划以水-水换热站作为供热热源,以热水作为小区供热管网的热媒,换热站设在小区次入口地下。3.2 热网系统型式1、确定管网布置形式:基于前述小区特点,小区采暖对热网的后备储热能力要求不高,故采用

7、闭式双管制枝状连接。这主要是考虑到枝状管网布置型式简单,管径随距热源越远越小;减少基建投资,运行管理简便。2、确定管网敷设方式:本小区面积较小、敷设管线较短,采用无补偿直埋敷设方式,采用的型式是供热管道、保温层和保护外壳,三者紧密粘接在一起,形成整体式的预制保温管结构型式。 3、管道附件在与干管相连接的管路分支处与分支管路相连接的较长的用户支管处均应装设阀门;在系统最低点或局部最低点应设泄水阀,最高点或局部最高点设放空气阀。考虑以后维修方便,在需要的位置设检查井。 4、管道的保温与防腐 (1)直埋敷设管道保温采用预制保温 首先在管道上涂耐热防锈漆两遍,外用玻璃棉毡捆扎再用镀锌铁丝缠绕,用密纹玻

8、璃布包扎做为保护层,表面涂冷底子油2遍。(2)保温 地下直埋管道保温采用预制保温管。保温层用聚氨脂硬脂泡沫塑料保温,为增加保温层的耐久性和分辨各种介质的管道在保护层外涂刷颜色漆。另外管道的防腐涂料选用铁红防锈漆。 5、水压实验:实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管道系统安装后,进行实验,十分钟内压力下降不大于0.05MPa ,不漏为合格。热力管道严密性实验合格后,须清除管内留下的污垢或杂物,热水及凝结水管道以系统内可能达到的最大压力和流量进行清水冲洗,直至排出口水洁净为合格。3.3 热网管道的布置1、管网布置原则(1) 热源的位置本设即热源为小区内的换热站(2) 管网的走向 实际定向时要掌握地质,

9、水文资料,地上,地下构筑物情况,除了技术经济合理外还要考虑维修管理方便,布置时应注意:、管道应尽量穿越负荷区,走向宜平行于建筑物。、尽量少穿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为了施工及管理方便,管线应尽量走绿化地带。、热力管沟外侧与其他建筑物,管线保持一定距离,与基础外边净距不小于1.5米。、热网规划时应当适当考虑各小区连接方便及小区负荷对称。(3) 管道敷设 本设计管线全部采用补偿直埋敷设,采暖管道宜埋于地下水位之上,本设计埋深为1.5米,管道坡度为0.003,管道最高处设放气阀,最底处设泄水阀。(4) 检查井的设置 检查井数量要求少,不应设在交通要道和人行车流频繁处,在管道分支有阀门处及其他各

10、种阀门处;需要经常维修的设备和部件处应设检查井。第四章 水力计算及水压图绘制4.1 水力计算热水网路水力计算的方法及步骤如下:(1)确定热水网路中各个管段的计算流量:管段的计算流量就是该管段所负担的各个用户的计算流量之和,以此计算流量确定管段的管径和压力损失。(2)确定热水网路的主干线及其沿程比摩阻热水网路水力计算是从主干线开始,网路中平均比摩阻最小的一条管线,称为主干线,一般是从热源到最远用户的管线是主管线。主管线的平均比摩阻R值,对确定整个管网的管径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选比摩阻大的,则管径小,选比摩阻小的,则管径大,这对能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条件允许时,主干线的比摩阻尽量小些,管径大

11、些,有利于供暖的可靠性,可取3070pa/m进行计算。(3)根据网路主干线各管段的计算流量和初步选用的 平均比摩阻R值, 利用水力计算表,确定各管段的标准管径和相应的实际比摩阻。(4):计算公式: (5-1)p计算管段的阻力损失,PaPy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PaPj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损失,PaR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PamL管道长度,m1、沿程阻力计算公式 Py= Py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Pa摩擦阻力系数,无量纲量d管道内径,mL管道长度,mv热水在管道内流速,m/s热水在管道内密度,kg/m R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Pa/m2、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公式Pj= (5-2)Pj计算管段的局部

12、阻力损失,Pav热水在管道内流速,m/s热水在管道内密度,kg/m 计算管段中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5)根据管段的沿程比摩阻和局部阻力损失,计算管段的总压降。(6)主干线水力计算完成后,可进行支干线,支线等水力计算,应按支干线,支线的资用压力确定其管径。:16管网水力计算见下表:管段号Q/wG/(kg/h)L/mDN/mmV/(m/s)R/(Pa/m)Py/PaPd/PaPj/PaP/Pa备注013036832 1305848.232000.998 55.593 457.533 0.5 489.176244.588 702.121 闸阀:10.5=0.5122754592 11844714.05

13、2000.905 45.808 643.6071.0 402.474402.474 1046.081 直流三通:11.0=1232422492 1041677.822000.796 35.506 277.659 1.0 311.278311.278 588.937 直流三通:11.0=1341443078 62052.421.811500.917 71.730 1564.438 1.3 413.565537.635 2102.073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451282250 55136.844.091500.815 56.7452501.

14、898 1.2 326.520391.8242893.722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56971690 41782.717.761500.618 32.77 581.989 2.0 187.508375.016 957.005 直流三通:11.0=1;90弯头:11.0=167 81071634860.837.831250.731 57.2332165.132 1.3 262.491341.2392506.371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78640054 27522.33.671250.57735.859 131

15、.602 1.0 163.610163.610 295.212 直流三通:11.0=189 46980020201.420.951000.647 59.1321238.818 1.3 205.620267.306 1506.124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910187560 8065.083.71800.448 40.985152.055 1.0 98.52898.528 250.583直流三通:11.0=1311979414 42114.829.051500.622 33.287 966.978 3.6 190.501685.803 16

16、52.781 闸阀:10.5=0.5;分流三通:13.0=3;变径管:10.1=0.1111282042635278.342.31250.739 58.599 2478.728 1.3 268.817349.462 2828.190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1213670612 28836.328.071250.604 39.321 1103.731 1.2 179.606215.527 1319.258 直流三通:11.0=1;方形补偿器:10.2=0.21314421072 18106.120.51000.5847.622 976.26

17、 2.1 165.178346.874 1323.134 直流三通:11.0=1;90弯头:11.0=1;变径管:10.1=0.11415304974 13113.940.34800.728 107.055 4318.598 1.2 260.498312.5984631.196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1516127918 5500.4748.77700.428 46.8282283.823 1.3 90.01117.013 2400.836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517310560 13354.126.328

18、00.741 110.9732920.811 3.6 270.128972.462 3893.273 闸阀:10.5=0.5;分流三通:13.0=3;变径管:10.1=0.11718149814 644241.86700.501 63.9282676.037 1.3 123.462160.5 2836.537 直流三通:11.0=1;套管补偿器:10.2=0.2;变径管:10.1=0.1环路1的总阻力P1=12848.229Pa,环路2的总阻力P2=12982.303Pa,环路3的总阻力P3=14062.744Pa;4.2水压图绘制(1)在图纸下部绘制出热水网路的平面布置图;(2)在平面图的上

19、部以网路循环水泵中心线的高度(或其他方便的高度)为基准面,沿基准面在纵坐标上按一定的比例尺做出距离的刻度;(3)在横坐标上,找到网路上各点或各用户距热源出口沿管线计算距离的点,在相应点沿纵坐标方向绘制出网路相对于基准面的标高,构成管线的地形剖面图;(4)绘制静水压曲线。静水压曲线是网路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时,网路上各点 测压管水头的连线。因为网路上各用户是相互连通的,静止时网路上各点的测压管水头均相等,静水压曲线就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它不能超过各用户的作用压头。因为最高用户地面标高为20.95m,供水温度为85时,其汽化压力为0mH2O,加上3-5m的富裕压力则静水压曲线高度应在20.95+0+4

20、=24.95m,取整数为25m。(5)绘制回水干管动水压曲线。当网路循环水泵运行时,网路回水管各点测压管水头的连线称为回水管动水压曲线。从定压点即静水压线和纵坐标的交点A开始画。回水总压降为1.40m。定压点即干管末端的压力为25mH2O,那么回水干管始端B也就是末端用户的出口压力为25+1.4=26.4mH2O。连接A、B两点,将为主干线回水管的动水压线AB。(6)绘制供水干管的动水压曲线。末端用户的资用压头3mH2O,则末端用户入口处C点压力即供水管主干线末端点的压力应为26.4+3=29.4 mH2O。供水主干线的总压力损失与回水管相等也为1.4mH2O,那么在热源出口处即供水管始端D点

21、动水压曲线的水位高度,应为29.4+1.4=30.8mH2O。连接C、D即为主干线供水管的动水压线CD。 热源内部压力损失为10 mH2O,则热源出口压力为30.8+10=40.8mH2O,那么热源入口E点的压力为40.8mH2O,两点连接起来,为热源的水压线。(7)各分支管线的动水压曲线。可根据各分支管线在分支点处供、回水管的测压管水头高度和分支线的水力计算结果。 第五章 换热站设备的选型与计算5.1循环水泵和补给水泵的选型1.循环水泵的选择 (1)流量GG=(1.1-1.2)G=1.13036832=143 m /h (2)扬程H (5-7)式中:Hr、Hw、Hy分别为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的

22、阻力损失。Hr近似取10-15mH2O,Hw包括供水和回水管路的全部损失,由水力计算结果得出,Hy按用户的形式和连接方式确定,一般的直接连接用户可取3-5mH2O,对间接连接的用户可以取8-10mH2O。 =10+2.8+3=15.8mH2O H=1.1x15.8=17.38mH2O根据流量和扬程选择型号为IS150-125-250A的水泵两台,一台备用。性能参数见表5-11表5-11水泵性能表型号转速(r/min)流量(t/h)扬程(m)功率(kw)必须气蚀余量(m)泵重量(kg)IS150-125-250A145018717.5153.01292. 补给水泵的选择1)选择原则1)补给水泵的

23、流量,主要取决于整个系统的渗漏水量。目前热网规范规定闭式热水网路的补水率,不宜大于总循环水量的1%;热力站补水泵,其流量按系统总容水量的1%计算。事故补水量一般取正常补水量的4倍计算。2)补给水泵的扬程,应按水压图静水压线的压力要求来确定。3)补给水泵的台数,宜选用两台,按2%流量考虑,可不设备用泵,正常时一台工作,事故时两台全开。也可以选择两台水泵,一台按1-2%,另一台按4% 。正常运行,开启1-2%水泵,4%水泵备用;事故时开启4%水泵。(2)流量G=30368324%=5.72 m /h (3)扬程H:H=1.1x17.38=19.12m 根据流量和扬程选择型号为IS50-32-250

24、的水泵两台,一台备用。IS水泵性能表型号转速(r/min)流量(t/h)扬程(m)功率(kw)必须气蚀余量(m)泵重量(kg)IS50-32-25014507.519.51.52.0805.2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选型计算: 1)换热站总计算热负荷 Q=qvC(tg-th)/3.6 Q计算热负荷,MW qv流量,t/h 水密度,kg/m3 取970.2kg/m3 C水比热,kJ/m3K 取4.2kJ/m3K tg、th二次网供回水温度, 取85供65回 2)单台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tm=(t1-tg)-(t2-th)/ln(t1-tg)/(t2-th) tm换热器的平均对数温差, tg、th二

25、次网供回水温度, 取95供70回 T1、t2一次网供回水温度, 取130供80回 F=Q/Ktm F换热器的换热面积,m2 tm换热器的平均对数温差, K换热器的换热系数, 取30005000(本设计取4000) 安全系数, 取0.97由以上公式分别计算得:计算热负荷Q=3036832W换热器的平均对数温差tm=27.31换热器的换热面积F=3036832/0.97400027.3=28.67m2由此查 冉春雨 主编 ;选取两台型号为 BR0.3型板式换热器,其中一台备用(一用一备),5.3其他设备的选型其他设备的选择:a.各接管的管径选择补水管管径由补水泵进出口直径确定:由于本设计所取补水泵的进出口直径都为,进口:50mm;出口:32mm;故接管管径分别取进口取DN50mm,出口取DN32mm。而补水箱接市政管网的给水管管径,由流量Q=3.6m3/h=1L/s,由经济流速1.01.5m/s,查得:管径:DN32mm,流速:1.22m/s。而其他设备接口管管径均流量分配而取,具体见换热站设计平面图。 b.二次网回水设除污器采用Y型除污器,分别由接管的管径确定型号。参 考 文 献1. 李善化,康慧等.集中供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2. 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