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出现 定居、聚居 (氏族乡村) 定居的可能与必要定居的可能与必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游牧部落和农 业部落分离 筑巢而居 逐水草而居 散居 原始狩猎原始狩猎采果寻根采果寻根 原始畜牧业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原始农业 驯养(种植)技术和金属工具驯养(种植)技术和金属工具 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城市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城市 剩余产品剩余产品 经常性交换经常性交换 固定

2、场所 集市 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更频繁的交换更频繁的交换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分离集镇 扩张与功能转化扩张与功能转化 大城市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1 1、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 落;落; 2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3 3、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中美 安第斯山中部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

3、利亚西南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城市起源地 地理位置优越(沿 河海、平原、低山 丘陵的河谷、山间 盆地和谷地等)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麦肯吉尔 -吉伯森在近东考古国际会议上宣布:一支由美一支由美 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和叙利亚官方组成的联合考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和叙利亚官方组成的联合考 古队在叙利亚东北部的泰古队在叙利亚东北部的泰- -哈穆卡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哈穆卡发现了一座古城遗 址,址,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已有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已有60006000年历史,年历史, 使人类城居历史上溯到使人类城居历史上溯到60006000年前年前。 辽阔的美索不达米

4、亚平原上布满了小小的类似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布满了小小的类似 山丘的高坡,这些土丘都是平顶,四坡陡峭,许多山丘的高坡,这些土丘都是平顶,四坡陡峭,许多 已经剥蚀。多少年来,已经剥蚀。多少年来,贝都因人贝都因人傍山休息,骆驼嚼傍山休息,骆驼嚼 着山下稀疏的野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土丘里的秘着山下稀疏的野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土丘里的秘 密,而西方考古学家却一直怀疑这些土丘下面埋藏密,而西方考古学家却一直怀疑这些土丘下面埋藏 叙利亚6000年古城 着什么。着什么。根据根据旧约旧约的记载,两河流域被称作阿的记载,两河流域被称作阿 拉姆拉姆- -纳哈莱姆,意思是纳哈莱姆,意思是“两河间的叙利亚两河间的

5、叙利亚”,叙利,叙利 亚在希伯莱文里的意思是土地,和希腊文的亚在希伯莱文里的意思是土地,和希腊文的“美索美索 不达米亚不达米亚”是一个意思。是一个意思。圣经里说:上帝把愤怒降圣经里说:上帝把愤怒降 临到这里的城市上,因为这些城市的居民不信仰上临到这里的城市上,因为这些城市的居民不信仰上 帝。帝。18431843年,法国人博塔第一次从这些土丘下面挖年,法国人博塔第一次从这些土丘下面挖 出了古代城市的遗迹,从而揭开了近东地区人类早出了古代城市的遗迹,从而揭开了近东地区人类早 期文明的面纱。期文明的面纱。 但长久以来,但长久以来,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社会最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社会最 初的城市化国

6、家组织(城邦国家)最早出现在美索初的城市化国家组织(城邦国家)最早出现在美索 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即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即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 河组成的两河流域,河组成的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在这个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在这个 地区,不同的部落通过合并形成早期人类社会的萌地区,不同的部落通过合并形成早期人类社会的萌 芽。芽。人类早期的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由人类早期的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由 森严的宗教等级制度和政治法令所统治。森严的宗教等级制度和政治法令所统治。但是,吉伯但是,吉伯 森考古队的这次发现却有可能推翻这个论断,使考古森考古队的这次发现

7、却有可能推翻这个论断,使考古 界重新认识人类城居生活的起源。界重新认识人类城居生活的起源。 近几年,吉伯森的考古队就开始对泰近几年,吉伯森的考古队就开始对泰- -哈穆卡的哈穆卡的 这座小山丘进行试探性挖掘,在初步的探测之后,他这座小山丘进行试探性挖掘,在初步的探测之后,他 们发现,有迹象表明,在距今们发现,有迹象表明,在距今60006000年的土坡表层下面,年的土坡表层下面, 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年代更久远的古城。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年代更久远的古城。 根据对古城遗址的初探,考古队发现了陶器碎片,根据对古城遗址的初探,考古队发现了陶器碎片, 其中一些碎片质地已经接近于瓷器,而且这些碎片薄其中一些碎片质

8、地已经接近于瓷器,而且这些碎片薄 如贝壳,这说明如贝壳,这说明当时手工制品的工艺已经具有相当的当时手工制品的工艺已经具有相当的 水平,水平,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东西决不是个体生产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东西决不是个体生产的结果, 生产这些陶器的是拥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的生产这些陶器的是拥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的 作坊。作坊。另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另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供公共集会用餐供公共集会用餐 的火炉,其规模显然是为上百人的集会所设计。的火炉,其规模显然是为上百人的集会所设计。 德国学者西拉姆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世界各德国学者西拉姆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世界各 地都在进行出土工作,这是因为我们需

9、要地都在进行出土工作,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过去了解过去 的的50005000年,以便掌握未来的年,以便掌握未来的100100年。年。吉伯森考古队的吉伯森考古队的 发现使人类的城居历史一下子上溯到发现使人类的城居历史一下子上溯到60006000年以前,年以前, 并且动摇了有关原始社会城市起源地的传统观点。并且动摇了有关原始社会城市起源地的传统观点。 依照吉伯森的推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才是人依照吉伯森的推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才是人 类城居生活的起点。类城居生活的起点。 尽管泰尽管泰- -哈穆卡古城遗址的深入发掘还在进行,哈穆卡古城遗址的深入发掘还在进行, 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这个古城的特殊

10、之处。与那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这个古城的特殊之处。与那 个地区发现的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这个城市并不是个地区发现的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这个城市并不是 傍河而生。古城遗址所处地区十分干燥,其形成原傍河而生。古城遗址所处地区十分干燥,其形成原 因似乎是因为商业活动的缘故。因似乎是因为商业活动的缘故。考古学家们猜想,考古学家们猜想, 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商队在这里打尖休息,交换商品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商队在这里打尖休息,交换商品 的同时还交换各自旅途的见闻,这样,城市与城市的同时还交换各自旅途的见闻,这样,城市与城市 文化的信息广为传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与发文化的信息广为传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与发 展。

11、展。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 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 特殊形态。 作为城市的聚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以作为城市的聚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以 区别于其他聚落。即区别于其他聚落。即密集性、经济性、社会 性。 城市与聚落 城市 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1913-1975) 人类聚居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 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可以是天然形 成的(如洞穴),也可以是人工建造的(如房 屋);可以是临时的(如帐篷),也可以是永 久性的(如花岗石庙宇);可以是简单的构筑 物(如孤立的农房),也可以是复杂的综合体 (如现代大都市)。 聚落 1

12、 1、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 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 2 2、人类聚居不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人类聚居不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 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 3 3、人类聚居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人类聚居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 人类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人类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总之,只要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 人类聚居实际上就是人类世界本身。 人类聚居的内涵 1 1、自然自然: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2 2、人类人类

13、:作为个体的居住者;:作为个体的居住者; 3 3、社会社会: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4 4、建筑建筑: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 的所有构筑物;的所有构筑物; 5 5、支撑网络支撑网络: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 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给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给 排水系统、发电和供电系统、通讯设备,以排水系统、发电和供电系统、通讯设备,以 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聚居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14、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P31)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方向移动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多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多 地形与城市分布 低海拔地区城市分布居多。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低海拔地区城市分布居多。我国三级地形阶梯 与城市分布与城市分布 1、滨海城市:港湾;海运便利;平原狭窄;背港湾;海运便利;平原狭窄;背 靠低山丘陵。靠低山丘陵。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一般距海较近,可在一定一般距海较近,可在一定 程度上享受海滨资源(如交通等);平原广阔;程度上享受海滨资源

15、(如交通等);平原广阔;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地形平坦;土壤肥 沃并有适宜坡度;水源丰富;排灌良好。沃并有适宜坡度;水源丰富;排灌良好。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窄狭平原与窄狭平原与 低山丘陵交接地带;城市本体处于平原地形;低山丘陵交接地带;城市本体处于平原地形; 一侧临河。一侧临河。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P33)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城市位于河谷;多城市位于河谷;多 临河;背风向光。临河;背风向光。 6、平原中腹的城市:平原广阔;不临海;不靠平原广阔;不临海;不靠 山;面坡小、地势低

16、平或低洼。一般发展条件山;面坡小、地势低平或低洼。一般发展条件 较差。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平原开阔平坦。数量较少。平原开阔平坦。数量较少。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城市分布在城市分布在山山 间盆地和谷地;多濒临河流。间盆地和谷地;多濒临河流。 9、中山谷地城市:城市位于河谷平原。城市位于河谷平原。 10、高山谷地城市:城市位于河谷之中。数量城市位于河谷之中。数量 极少。极少。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 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 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 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 区域的城市发展。 区域

17、经济地理条件与城市生存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与城市生存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的原理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原理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系统,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因素之间始终有着各种系统,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因素之间始终有着各种 双向联系(城市汲取区域的资源,又向区域提供产双向联系(城市汲取区域的资源,又向区域提供产 品和服务)。品和服务)。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地理区位: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 体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自然地理区位: 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等的空间关系与山地、平原、江

18、河、海洋等的空间关系 经济地理区位: 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市等的空间关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市等的空间关 系系 三、地理区位 地理区位要素结构图示地理区位要素结构图示 城市区 位因素 政治中心政治中心 军事中心军事中心 文化中心文化中心 海拔较低的濒海拔较低的濒 海、濒湖或沿海、濒湖或沿 河的平原地带河的平原地带 地形地形 资源丰富之地资源丰富之地 资源资源 沿海、沿沿海、沿 江、沿铁江、沿铁 路干线、路干线、 沿高速公沿高速公 路路 交交 通通 气温适中的中气温适中的中 低纬度地带低纬度地带 气候气候 水运起点水运起点 或终点、或终点、 河流交汇河流交汇 处、过河处、过河 点、

19、河口点、河口 河河 流流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 施施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P35-38) 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 交通类型及发达程度(水运、陆运、交交通类型及发达程度(水运、陆运、交 通网络)、地形(开阔程度)、周边城通网络)、地形(开阔程度)、周边城 市的发展程度等。市的发展程度等。 确定城市的专业化市场和优势产业部门 资源类型及赋存特点、周边市场条件、资源类型及赋存特点、周边市场条件、 运输条件等。运输条件等。 地理区位的影响和作用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 种类型:种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 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如大多数集镇、城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如大多数集镇、城 镇、县城等。镇、县城等。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区际为满足区际 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如港口城市、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如港口城市、 铁路枢纽、公路枢纽等。铁路枢纽、公路枢纽等。 3、以某种专门职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