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2013 北京文综 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 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 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
2、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o【答案】c(2013 重庆文综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 b;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o【答案】c(2012
3、 海南单科卷 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 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 题干反映了康熙在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 ”后,才 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 b项正确;a项 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 d项 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答案】b(2012 上海单科卷 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 4万册
4、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答案】a(2011 江苏单科 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
5、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 a、b、c表述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答案】 d(2010 全国i卷文综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解析】 题中多次出现 “雕印
6、 ”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 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 “议论时政之言” ,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 b 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 ”的信息,可知如当时 “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d(2010 全国n卷文综 15)宋人邢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 盖传写不给, 今(雕) 板大备, 士庶家皆有之, 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 藏书
7、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 正确。【答案】 c(2009 浙江文综 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 “刀耕火种 ”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 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中国的指南针, 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然后再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从1368 年朱元
8、璋建立明朝开始,到 1912 年清朝灭亡结束, c 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答案】 c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2013 江苏单科 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考点】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故d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
9、书、小篆,故ac 表述有知识性错误,楷书工整规范,故 b 表述错误。【答案】 d(2013 全国新课标卷n文综 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京剧的产生和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
10、瞥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 b项。(2013 山东基能 78)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图3中的阴文印铃盖出的印拓应是()图3ab9【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解析】因为阴文印的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印泥粘在文字的周围,因此文字周围带有印泥,而文字由于是阴文凹陷下去,所以印出来的字是白底。故答案c符合题意。【答案】c(2013 山东基能 72)图15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甲骨文()小篆图15a. “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b.甲骨文
11、“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c.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d.小篆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2012 福建文综卷 13)解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 .丝帛c.竹木简d.石碑【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答案】c图4(2011 安徽文综 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 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 ,盘曲) 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 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 “意存笔先,画尽意
12、在” 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解析】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所以a项符合题意。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o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
13、,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排除co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排除d。故选a。【答案】a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2011 福建文综 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
14、,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 c、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答案】a(2009 广东文基 19)下列 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浮:考.加abco【解析】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d项字体为小篆。而 a为甲骨文;b为行书;c为楷书,都不正确。2009 浙江文综 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 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 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 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 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
15、,故又称正书【解析】 题干关键词是 “隶书 ” 。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据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 。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他写的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体, b 项错误。 c 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 d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a(2008 山东文综 1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 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c 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 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
16、响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答案】d(2008 江苏单科 -21) (10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
17、十二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1 )材料一中的“瓦子” 又名 “瓦肆” ,它指的是什么?(2 分)2 )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 分)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3 分)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8、( 2 分)本题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题目较为简单。第( 1 )小题答案很简单, “瓦肆 ”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察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第(2 )小题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社会教化功能。第( 4 )问和题目开头法国的历史学家的话相呼应,理解作答。(共 10 分)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第 3 课 中国典文学的时代特色(2012
19、江苏单科 1)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日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解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 、 雅 、 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 “十五国风 ”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 “民间性情之响”。【答案】 a(2012 全国大纲卷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
20、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 轻视现代的观念。(2013 全国新课标卷n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
21、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 , 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 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 项。【答案】 c(2012 全国课标卷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
- 汽车冷却系毕业论文摘要
- 毕业论文会计专业范文
- 2025年森林防火领域开展违规违纪自检自查报告
- 挖掘机司机安全培训试题和答案
- 制造行业数字化工厂建设与管理方案
- 南农自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 《小学美术创意手工活动策略》
- 工科材料学专业毕业论文
- 轨道运输系毕业论文
- 2025年医院血透室人员培训计划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期中测试卷
- 《消防员心理素质培养》课件
- 中学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
- (2025)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文档
-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课件
- 某电厂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退伍军人贫困申请书
- 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单词默写表(人教版)
- 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