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年历—汪启淑._第1页
篆刻年历—汪启淑._第2页
篆刻年历—汪启淑._第3页
篆刻年历—汪启淑._第4页
篆刻年历—汪启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汪啟淑(秀峰)1728 1799汪得稻共有 61 則汪清冕頁次 1 2 3 4 5 1728生汪啟淑(秀峰)一歲一七九九年卒。安徽歙縣人,久居杭州。字慎儀,號秀峰、訒庵、訒菴、印癖先生、退齋、綿潭漁長、西湖漫士、靈石山長。齋堂為春暉堂、飛鴻堂、琴硯樓、一泓齋、嘯雲樓、綿潭山館、居易庵、開萬樓。曾官兵部郎中。藏書達數千種。集藏秦、漢迄宋、元璽印多達數萬鈕。工詩、文。嗜文字學,愛考據。篆刻,布局工穩,行草印款瀟灑秀逸,嘗於巨珠上鐫刻篆文。之8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28年之008則相同。1745友汪啟淑(秀峰)十八歲春,因柳漁夫子闌入西湖吟社,得訂交於丁敬,垂三十年,心折其為人。

2、之9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5年之009則相同。1745編汪啟淑(秀峰)十八歲編輯飛鴻堂印譜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十冊本。汪啟淑輯近人印作而成。黑格,每頁二印,註篆刻人姓名。每本均有序,首卷有冬心先生題字,汪啟淑廿一歲小像,凡例十五則。分五集,每集二本,每集有序。此譜於一七七六年有增輯本,五集二十冊四十卷。之10 真微書屋註:此譜與張氏學山堂印譜、周氏賴古堂印譜並稱三堂印譜,是為中國古代印譜之巨制。又,書畫篆刻實用辭典、魯庵所藏印譜簡目載此譜成書於乾隆十(一七四五)年。關於此譜成書年代有較多出入,若依此年代,汪氏當時只十八歲,應只是著手輯譜之時,陸續有譜成書,而完此

3、巨著,應在較晚之乾隆四十一年。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5年之010則相同。1746友汪啟淑(秀峰)十九歲秋,從錢塘王澹園明府席上與王青山訂交,為汪氏製數印。之21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6年之021則相同。1747主丁敬(硯林)五十三歲為汪啟淑(秀峰二十歲)刻下調無人采高心又被瞋不知時俗意教我若為人二十字正方滿白文印。邊款為【此唐張洪涯先生句也,雖辭氣兀傲,而矩矱中庸,和光同塵之意,了然言外,吾友秀峰汪君,有會於懷,求予篆勒,以代韋絃,予素不喜作詩句閑散印,今一日應秀峰之請者,蓋喜吾友之能希轡於先覺也。丁卯仲冬八日,鈍丁記事硯林中。】印縮37.50%之3

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7年之003則相同。1748編汪啟淑(秀峰)約廿一歲編輯飛鴻堂印譜汪啟淑手校本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四冊。汪啟淑輯所藏時人印作而成。殘本,係屬四十卷本之第三集。譜內共計七百十印,今實存圖章六百七十方。譜中有汪啟淑對收錄印章取捨選擇之親筆書。是譜為園田湖城舊藏,有記云:右係訒菴汪淑自書,譜中草率之書,亦啟淑自書也,湖城記。1748之16 真微書屋註:按顧于觀於飛鴻堂印譜序中云:乾隆戊辰十二日予將北歸,汪君伻來示以飛鴻堂印譜三集,索予弁言由是知飛鴻堂印譜三集本約成書於乾隆戊辰(一七四八)年。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8年之016

5、則相同。1748編汪啟淑(秀峰)廿一歲編輯飛鴻堂印譜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二十四卷。汪啟淑輯近人印作而成。凡例十五則,諸名家序跋,自序,共三集,每集四冊,每冊二卷,每印之下附注釋。此譜前有初輯十冊本,五集,每集二本。又後於一七七六年有增輯本,五集二十冊四十卷。之17 真微書屋註:葉氏印譜存目載此譜有葉銘註:按此譜有無款、有款二種,無款本為三集或四集,有款本為五集,所載陳在專、丁敬身、周子芳等往往有異同,此本為無款本,紙料印色俱鮮明,若藤王閣序,細篆鉤畫婉轉了了,頗為善本。又,顧于觀於飛鴻堂印譜序中云:乾隆戊辰十二日予將北歸,汪君伻來示以飛鴻堂印譜三集,索予弁言由是知飛鴻堂印譜三集本約成

6、書於乾隆戊辰(一七四八)年。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8年之017則相同。1749編汪啟淑(秀峰)廿二歲編輯吳青震刻印成春暉草堂印始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又名印始。四冊。汪啟淑輯檇李吳蒼雷摹古刻之印集。黑粗細格,每頁三至四印,背頁釋文。邵大業序,許王猷跋。此譜民國十二年上海印學社有影印本。之11 真微書屋註:按印譜知見傳本書目載是譜云:不分卷吳蒼雷、汪啟淑藏印,新安汪氏鈐印本石印八冊本。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49年之011則相同。1750事汪啟淑(秀峰)廿三歲春,以事牽歸歙對簿,閉關卻軌謝絕親朋。之7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0年

7、之007則相同。1750印汪啟淑(秀峰)廿三歲為濮孚柱刻濮氏孚柱正方白文印。邊款為【庚午嘉平六日,寒雨初晴,窗外梅萼漸大,時鳥弄聲,擁爐為孚翁作,汪啟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之8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0年之008則相同。1750著汪啟淑(秀峰)廿三歲編撰續印人傳一書。本書概要:又名飛鴻堂印人傳。八卷八冊。汪啟淑編。初刊本。全書輯錄活動於乾隆時期篆刻家之小傳一百二十六則,印人作品則見於汪氏所輯之飛鴻堂印譜中。之9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0年之009則相同。1752編汪啟淑(秀峰)廿五歲編輯漢銅印叢一書。本書概要:十二卷。板框鏤花綠刷,每卷廿七至三十

8、頁不等,每頁錄印二至六印,總收錄一八二印,內官印一五二枚,餘皆私印。各印下記釋文及註明鈕制。前有朱樟序,末有汪澎跋。此譜傳本之卷頁,錄印數頗多歧異,計有四冊、六冊、八冊、十二冊本等。又商務印書館曾據十二卷本影印出版。之17 真微書屋註:此譜係汪啟淑編成訒庵集古印存及飛鴻堂印譜後,續得漢銅舊刻所成,如朱樟乾隆十七年於此譜序云:吾友汪君秀峰嗜古有奇癖,藏書百廚工吟詠,得古印幾盈萬紐,彙為訒庵集古印存三十二卷,金玉硨磲瑪璃牙瓷莫不該備,已較勝於宣和印史,又凡近世工鐵筆者不惜重聘延之家園,親與參訂商確,務蘄悉合于古亦盈萬餘紐,彙為飛鴻堂印譜四十卷,海內高手大半在焉,可謂極篆籀之大觀。金薤琳瑯目迷寶藏,

9、龍文虎紐神往空倉,近又出示袖珍印叢四冊,云成印存譜後,續得漢銅舊刻所成。由序中知上述二譜均成於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之前,然考汪氏訒庵集古印存成於一七六年,飛鴻堂印譜成於一七七六年,由此可想知二譜在較完整版本成書前均應有初輯本。又,葉氏印譜存目中葉氏註云:按秀峰嗜古有奇癖,藏書百廚,工吟詠,得漢銅印一千二百鈕,又出袖珍印叢四冊,成印存印譜後續得漢銅舊印所成,誠恐前譜卷帙繁重,一時難盡鑑賞手此一編,如泰山之有配林,黃河之有滹沱,足以先領登涉之勝,此譜藏儀徵江于九家,官徽州知府,有印記曰廣陵江恂字于九號鄰竹印記,後歸項芝房。卷端云:丁巳冬日,于九兄贈。又有印記曰項芝房藏金石文字印,又曰小天籟閣,頗

10、為古搨。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2年之017則相同。1754編汪啟淑(秀峰)廿七歲編輯錦囊印林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四卷四冊。是譜僅豎七八、橫五八公分,為古今印譜中開本最小者。花格墨刷,每頁二印或四印,印下皆註釋文。首卷錄印五八方;二卷錄印五八方;三卷錄印五四方;四卷錄印五八方。總見二二八印,皆小印,工緻精美,自一二分乃至三分,可謂袖珍印之最。有宋晟序,戴廷焙跋。之15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謂此譜:上下二卷,版框鏤花墨刷,高僅三寸餘,所集均二、三分小印,刻文有多至二十餘字者,以宋錦裝帙。又,葉氏印譜存目載此譜有葉銘註:按此譜皆小印,

11、工緻精美,自一二分乃至三分,篆文數字纖細微眇,有肉眼者殆不可辨者,明清印譜中以此為袖珍之最。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4年之015則相同。1755友汪啟淑(秀峰)廿八歲春,訪舊燕臺,從春浦劉明府貢座上始與施景禹(濬原)相識之。沖和淡雅,藹然可親,洵與平日所聞悉合。之11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5年之011則相同。1755友汪啟淑(秀峰)廿八歲春,從蘭溪歸浙,俞珽(笏齋)肩舟過訪,為汪啟淑篆大小石印數十枚,相與提壺六橋、散策兩峰,極清遊之興。之12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5年之012則相同。1756友汪啟淑(秀峰)廿九歲菊秋,歸耕綿上,與

12、黃呂(鳳六)往還甚密,得其詩畫頗夥,貯魰書樓中,鄰人不戒于火,盡為鬱攸奪去,良可歎也。之22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6年之022則相同。1756友汪啟淑(秀峰)廿九歲秋,薄遊金閶,邂逅嚴源(素峰)於萃古齋書肆,傾蓋有水乳之合,詫謂肆中人曰:源平生今得一知己,可不恨矣。之23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6年之023則相同。1756編汪啟淑(秀峰)廿九歲編輯秋室印粹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二冊四卷。汪啟淑輯。板框墨刷,每頁前幅拓印,後幅載釋文,其卷一廿三頁錄五十八印;卷二廿三頁錄六十六印;卷三廿二頁錄六十一印;卷四廿二頁錄六十一印。有程瑤田序,邱如玉跋。之

13、24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四卷,集日常自用印而成,巾箱墨格鈐印本,製作精雅。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6年之024則相同。1756主陳鍊(在專)廿七歲為汪啟淑(秀峰廿九歲)刻樂道經年有典墳正方朱文印。邊款為【秀峰先生枉顧敝居,偶談及朱修能,歎其瘦硬為主臣後一人,退而摹製此印以就正,然媿未得其萬一耳,時丙子七夕後二日,鍊玉道人拜手。】印縮50.00%之25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6年之025則相同。1757友汪啟淑(秀峰)三十歲春,始獲見王世字(寫蕉)於蘇臺之仰蘇樓,初揖其風貌,次耹其緒譚,繼讀其篇章,藹如粹如,望

14、而知為瀟灑出塵之士。之19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7年之019則相同。1759編汪啟淑(秀峰)卅二歲編輯臨學山堂印譜一書。本書概要:二冊四卷。汪啟淑輯。闊版墨格鈐印本,每頁一印至四印,合錄二百五十四印。汪氏初得族叔勿齋所貽學山堂譜中原印數百方,已收入訒庵集古印存中,復倩名手摹其未得者,別成此集,曰:覽者合而觀之,亦不啻全璧矣。此譜又見乾隆四十四年六卷本。之21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59年之021則相同。1760論汪啟淑(秀峰)卅三歲撰寫訒菴集古印存凡例一文。本文全長計六二字,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六七二字。之3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

15、0年之034則相同。本文下載.-61760編汪啟淑(秀峰)約卅三歲編輯飛鴻堂秦漢印存一書。本書概要:十冊。汪啟淑輯。每冊廿八或廿九頁,每頁二印,共計五百七十鈕,所錄皆秦漢古印,其中有玉、銅不同材質之印,均註明。第一冊全為官印,第二冊除有七十方官印外餘皆私印,後三冊至十冊均錄私印。1760之35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0年之035則相同。1760編汪啟淑(秀峰)卅三歲編輯訒菴集古印存一書。本書概要:又名訒庵集古印存。十六冊三十二卷。輯錄自秦漢迄明,各種印章咸備。內含古璽印卅九方,漢晉官印二八四方,私印五八七方,元押等雜印一六方。板格墨刷,每頁前幅一印至五印不等,集拓銅、玉、瑪

16、瑙、牙、瓷等多種材質之印,每印下均註明其質地。有魯曾煜、徐光文序及金洪銓跋三則,凡例八則。之36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共三十二卷,輯錄自秦漢迄明,歷代金、玉、銀、晶、銅、鐵、牙、角、竹、木、瓷、石古印數千鈕,尤以明代印人作品,保存極多,惜未附印款及小傳,後至嘉慶再版時,已彌補此缺陷。又,葉氏印譜存目載此譜云:又有每印下注旁款識,且載刻小傳者,注引證水曹清暇錄,蓋印存成在乾隆二十五年,而清暇錄成于乾隆五十七年,即知後人取汪氏之舊藏印而印行者,紙料印色俱鮮明,頗為善本,謄寫款識考證刻者小傳為善本,惜譜中闕銅玉印各一枚,以和靖後裔銅印、天官樂府玉印填之。又

17、,中國印譜解題四載此譜,另有十六卷八冊本、八卷四冊本。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0年之036則相同。1760主陳鍊(在專)卅一歲為汪啟淑(秀峰卅三歲)刻願讀人間未見書正方朱文印。邊款為【秀峰先生僑居古杭小粉場,家藏萬卷,而蒐訪遺書,猶效象罔之求,孳孳不倦,可為嗜古情深,因篆此句,以寄政之,時乾隆歲次庚辰天中節前二日,鍊玉道人識。在專】之38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0年之038則相同。1762編汪啟淑(秀峰)約卅五歲編輯董漢禹刻印成武夷名勝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一冊。汪啟淑輯董漢禹刻印成此譜。是譜世罕傳本,為汪啟淑所藏之原稿。板框墨刷,每頁前幅一至三

18、印,總見四十餘鈕。其首見汪啟淑鑒藏董漢禹篆鐫墨跡,因板心有武夷名勝四字,故名。原稿本傳已毀於丁丑之難。1762之25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一卷,閩人董漢禹(滄門)篆刻,約成於一七四九年。譜見錄於雲齋舊藏善本印譜目憶得(民國十三年蘭石軒印本),係原稿本,已毀於丁丑之役。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2年之025則相同。1762編汪啟淑(秀峰)卅五歲編輯退齋印類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十卷六冊。旨在搜集印材中之珍奇品種,少顧及篆刻藝術性。墨刷雙線,圓角格。每頁前幅二印至四印,每印附釋文,並述印質及製印者姓名,編譜歷時三年,收印之種類多

19、數百種,約金銀、寶石、晶玉、名刻、凍石、牙角、瓷器、名印、竹木、雜石等十大類。乃專匯印材之印譜尤者。之26 真微書屋註:是譜十卷,首卷金銀章,錄印七十一鈕;卷二寶石章,錄印九十五鈕;卷三晶玉章,錄印八十五鈕;卷四名刻章,錄印七十六鈕;卷五凍石章,錄印一百九十六鈕;卷六牙角章,錄印九十二鈕;卷七瓷器章,錄印六十鈕;卷八名印章,錄印八十四鈕;卷九竹木章,錄印一百零四鈕;卷十雜石章,錄印一百二十二鈕。總錄九百八十五印。又,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十卷。書成於清乾隆卅二年。巾箱墨格鈐印本,每印附釋文,並述印質及製印者姓名,編譜歷時三年,收印之種類多數百種,約金、寶石、晶玉、

20、名刻、凍石、牙角、瓷器、名印、竹木、雜石等十大類。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2年之026則相同。1763印汪啟淑(秀峰)卅六歲刻君親德與天地並立聖賢道共日月同明十六字正方白文印。邊款為【君親德與天地並立,聖賢道共日月同明。癸未夏日,秀峰治。】之1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3年之014則相同。1766編汪啟淑(秀峰)卅九歲編輯古銅印叢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四卷四冊。汪啟淑藏印。花格鈐印本,每頁二至三印,旁註鈕式,本譜實為漢銅印叢之下篇,收錄印章之時代與其有所銜接。有鄭鴻撰序。之5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四卷,

21、花格鈐印本,每頁二至三印,旁註鈕式,本譜實漢銅印叢之下篇,收錄印章之時代與其有所銜接。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6年之005則相同。1767論汪啟淑(秀峰)四十歲撰寫退齋印類凡例一文。本文全長計六九字,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七九字。之10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7年之010則相同。本文下載.-31768友汪啟淑(秀峰)四十一歲秋,始寄花蕊石數鈕乞姜煒(若彤)篆。若彤聞汪氏名,不日皆為鐫寄,且以印譜見遺。之10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68年之010則相同。1769編汪啟淑(秀峰)四十二歲編輯漢銅印原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十六卷十六冊。

22、汪啟淑以所藏萬數古印中精選部分鈐拓而成。卷一至卷五錄官印;卷六至卷十二錄私印;卷十三錄復姓印等;卷十四錄單字印等補遺;卷十五至卷十六為秦漢銅印三十體上下篇文。共錄二千餘印。末附銅印鈕式及陰陽銅虎符式。有錢戴序及曹仁虎跋。之4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共十六卷,末附銅印鈕式及陰陽銅虎符式,特點有二:一、茲譜易以袖珍,庶舟車行篋便於攜載;二、印之有官秩者,以王侯將相遞分,餘以姓氏私印挨詩韻編次,得以便於參考(見於此譜凡例)。又,書畫篆刻實用辭典、魯庵所藏印譜簡目皆載此書成於乾隆三十二(一七六七)年。又,印譜知見傳本書目載此譜另有十二冊本。全文與篆刻年歷105

23、1-1911書籍版1769年之004則相同。1771編汪啟淑(秀峰)四十四歲編輯袖珍印賞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四卷二冊。汪啟淑輯集日常自用印而成。巾箱墨格鈐印本,製作精雅。每頁一印或四印,各卷二十頁錄五十數印。下註釋文,並示明鈕式及刻者姓名。有曹學詩序。之4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四卷,成於乾隆廿一年(一七五六)。集日常自用印而成,巾箱墨格鈐印本,製作精雅。又,魯庵所藏印譜簡目載此譜為四冊本。成書於一八一六年。每頁一印至四印,註釋文。按汪啟淑卒於一七九九年,則魯庵所藏印譜簡目所載成書年似有出入。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1年之

24、004則相同。1774友汪啟淑(秀峰)四十七歲春,訪王燮(理堂)於其寓,見其章法刀法近爾宣,因出蘇氏印略俾摹仿,不浹旬,盡通其義,用刀亦蒼莽,署款頗饒古致。之1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4年之014則相同。1776論汪啟淑(秀峰)四十九歲前撰寫飛鴻堂印譜凡例一文。本文全長計八二二字,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九五六字。1776之10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6年之010則相同。本文下載.-91776編汪啟淑(秀峰)四十九歲編輯飛鴻堂印譜一書。本書概要:五集二十冊四十卷。汪啟淑以家藏古銅印及大量近人印作蒐集而成。板格墨刷。每集四冊,五集合二十冊,各冊有二卷,每卷二

25、十五頁,每頁錄二印至四印,附註釋文及篆刻者姓名,總錄印數約為三千五百方。每冊均有序。此譜紙料、印色俱精。之11 真微書屋註:此譜與張氏學山堂印譜、周氏賴古堂印譜並稱三堂印譜,是為中國古代印譜之巨制。又,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共五集,每集四冊,每冊二卷,合計四十卷,收錄當時百數十印人作品,皆經汪氏相與虛心商榷,方始奏刀,每印之下,均箋署刻印人名。成書於乾隆十四年。又,書畫篆刻實用辭典、魯庵所藏印譜簡目載此譜成書於乾隆十(一七四五)年。關於此譜成書年代有較多出入,若依此兩個年代,汪氏當時只廿二歲及十八歲,應只是著手輯譜之時,陸續有譜成書,而完此巨著,應在較晚之乾隆四十

26、一年。又,顧于觀於飛鴻堂印譜序中云:乾隆戊辰十二日予將北歸,汪君伻來示以飛鴻堂印譜三集,索予弁言由是知飛鴻堂印譜於乾隆戊辰(一七四八)年已完成三集矣。又,張魯盦舊藏有此譜,全五集四十卷,每集各八卷二冊,共十冊,冊一錄印三四二方,冊二錄印三四六方,冊三錄印三四六方,冊四錄印三四二方,冊五錄印三五六方,冊六錄印三五六方,冊七錄印三五方,冊八錄印三四六方,冊九錄印三五六方,冊十錄印三五六方,總錄三千四百九十八印。該譜於一九六二年由張氏家屬捐贈予西泠印社。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6年之011則相同。1776主黃易(小松)卅三歲為汪啟淑(秀峰四十九歲)刻一笑百慮忘正方白文印。邊款為【

27、冬心先生名印,乃龍泓、巢林、西唐諸前輩手製,無一印不佳,余為奚九作印,亦不敢率應,賞音難得,固當如是。汪丈訒菴,鑒古精博,生平知己也,簿書叢雜中,欣然作此,比奚九印何如?冀方家論定焉。丙申四月四日,秋盦黃易,客上谷製。】原印今藏於上海博物館。之19 真微書屋註:西泠八家印選註:石經火。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6年之019則相同。1778友汪啟淑(秀峰)五十一歲秋,相識翟賞祖於金臺,昕夕過從,為鐫十數鈕,兼得其尊人佳製焉。之8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8年之008則相同。1778編汪啟淑(秀峰)五十一歲編輯靜樂居印娛一書。本書概要:四卷四冊。此譜乃汪啟淑於茸

28、城避暑時,吟詠之餘,偶得集成。墨格雙線,每卷皆三十頁,所收印數一至五方不等。其中首卷八十八方;二卷九十七方;三卷九十二方;四卷八十八方。總見三百六十五印。各卷之首並記收印之釋文、材質、鈕種,以及刻者姓名。有吳鈞序及王芑孫手題。之9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8年之009則相同。1779跋汪啟淑(秀峰)五十二歲禁煙後五日,觀跋撝庵手集古印。之3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9年之003則相同。1779友汪啟淑(秀峰)五十二歲秋,始與佘國觀(石顛)相識於金臺。之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9年之004則相同。1779編汪啟淑(秀峰)五十二歲編輯臨學山

29、堂印譜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六卷六冊本。重輯本。墨格墨刷,每頁前幅二印至四印,釋文在後幅。有汪啟淑自序一則及吳玨跋一則。此譜前另有清乾隆二十四年汪氏所輯二冊四卷本。之5 真微書屋註: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六卷,闊版墨格鈐印本,每半頁一印或四五印不等,有釋文,汪氏初得族叔勿齋所貽學山堂譜中原印數百方,已收入訒庵集古印存中,復倩名手摹其未得者,別成此集,曰:覽者合而觀之,亦不啻全璧矣。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9年之005則相同。1779主翟賞祖(懋齋)為汪啟淑(秀峰五十二歲)刻志在不朽正方朱文印。邊款為【秀峰農曹著書等身,又鑒藏金石文字極富

30、,故鐫此貽之。懋齋翟賞祖拜手,時己亥天中節後二日也。】之11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79年之011則相同。1782友汪啟淑(秀峰)五十五歲秋,乞假南歸,道經直沽維舟拜訪金詮(野田)。之7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82年之007則相同。1785編汪啟淑(秀峰)五十八歲編輯秋室印剩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又名秋室印賸。二冊。汪啟淑繼秋室印粹編後,再集日常自用印而成。板框墨刷,每頁前幅一印,總四十七頁錄一百三十四鈕。有凌應曾序。是譜於乾隆六十年刊出增訂五冊本。之4 真微書屋註:葉氏印譜存目載此譜有葉銘註:按秀峰各種印譜成後,所餘諸印編為印剩,原一卷,後人分為二

31、冊,蓋初稿本也。又,藝文叢輯第五輯第四十一頁印癖先生汪啟淑一文提及此譜:一卷,繼秋室印粹編後,再集日常自用印而成秋室印賸,書成於清乾隆卅七年。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85年之004則相同。汪啟淑(秀峰)1728 1799汪得稻共有 61 則汪清冕頁次 1 2 3 4 5 1788編汪啟淑(秀峰)六十一歲編輯悔堂印外一書。由汪啟淑刊行。本書概要:四冊。藍格綠字,格線外圈有螭龍邊線,甚精美,所鈐印均為清初名手所作,間雜宋元花押印甚多。每頁一印至四印,註印質銅石晶竹牙等。有汪啟淑自序。之3 真微書屋註:此譜蓋於集古印存已成之後,所得古銅、古玉、古牙、古晶、古瓷名印,不忍棄置篋衍,爰

32、思前賢自定文集,亦有外編之目,故叢雜復編成四卷,名曰印外。又,中國古代印譜八百年集成載此譜四冊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九年)汪啟淑輯。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88年之003則相同。1789編汪啟淑(秀峰)六十二歲編輯安拙窩印寄一書。本書概要:八冊。汪啟淑輯鑒藏印而成。巾箱墨格鈐印本,印刻詩句居多,頗多佳作。黑粗細格,高四寸九,闊二寸九,每頁一至四印,下註釋文。有魏攀龍序。之8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89年之008則相同。1789著汪啟淑(秀峰)六十二歲編撰續印人傳一書。本書概要:又名飛鴻堂印人傳。八卷。汪啟淑編。重定本。全書輯錄活動於乾隆時期篆刻家之小傳

33、一二六則,計一二八人。印人作品均曾見於汪氏所輯之飛鴻堂印譜中。本書亦名飛鴻堂印人傳,後為顧湘收入於篆學瑣著,改為續印人傳。之9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89年之009則相同。1795編汪啟淑(秀峰)六十八歲編輯秋室印剩一書。本書概要:增訂五卷五冊本。汪啟淑繼秋室印粹編後,再集日常自用印而成。其每冊各三十頁,總一百五十頁,錄印較清乾隆五十年輯秋室印剩二冊本增三倍之多,達三百九十二印。有序跋六頁。之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95年之004則相同。1799編汪啟淑(秀峰)七十二歲前編輯印勺一書。本書概要:成書年未詳。清汪啟淑生前嘗輯此譜。1799之4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99年之004則相同。1799編汪啟淑(秀峰)七十二歲前編輯印憶一書。本書概要:成書年未詳。清汪啟淑生前嘗輯此譜。1799之5全文與篆刻年歷1051-1911書籍版1799年之005則相同。1799編汪啟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