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名词解释部分:1. 脑干网状结构:(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可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2. 交感干:(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骶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
2、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3. 胼胝体:(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颞叶。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胼胝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4. 脉络丛:(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5. 脊髓圆锥:(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6. 大脑脚
3、:(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锥体束),枕颞桥束)。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7. 脊髓灰质:(302,306)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脊髓白质:(302,309)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传入纤维、传出纤维,长上行纤维、长下行纤维和脊髓固有纤维。8. 基底
4、核:(362)又称基底神经节,为蕴藏在大脑白质深部的灰质团块。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躯体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中枢;杏仁体与情绪、内分泌、内脏活动调节有关。9. 内侧丘系:(327,438)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二核发出内弓状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与对侧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向上,称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外侧丘系:(330,443)由双侧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三级听觉纤维组成。大部分纤维经脑桥被盖的腹侧部横行,
5、越过中线斜行交叉至对侧形成斜方体,在上橄榄核背外侧上行,构成外侧丘系,至内侧膝状体。部分纤维先至下丘,发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再至内侧膝状体。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的听觉。三叉丘系:(333,440)又称三叉丘脑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所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脊丘系:(310,327,439)又称脊髓丘脑束,由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纤维组成,起自脊髓灰质I和IVVIII层,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沿对侧脊髓侧、前索
6、上行到脑干合称脊髓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压觉,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 白交通支:(380,418)白、灰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其中白交通支由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构成,纤维成分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源于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灰交通支:(380,418)由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11. 海马结构:(362,375)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有一弓形隆起,称海马,其和齿状回一起构成海马结构。参与海马环路(Papez环路),与学习和记忆、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12. 内脏神经:(295)周
7、围神经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不同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13. 内侧纵束:(312,327,444)位于前索,主要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沿中线上下行,上行纤维至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下行纤维至副神经核脊髓部和上段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其作用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部的姿势。14. 蓝斑:(317)脑桥腹侧面界沟上端外侧可见蓝灰色小区域,称蓝斑,内含蓝斑核,为含黑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聚集的部位,在引起异相睡眠中起重要作用。15. 下丘脑沟(355):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有一从室
8、间孔走向中脑水管上端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16. 边缘系统:(374)由边缘叶及其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边缘系统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特别是海马)也与集体的高级精神活动学习、记忆密切相关。17. 喉返神经:(412)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发出,向下后方钩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钩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走行在气管和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
9、入喉内,终支称喉下神经。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还发出分支心支、气管支、食管支分别参加心丛、肺丛、食管丛的构成。18. 穹窿:(359,373)是由海马到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也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入纤维束。两侧穹窿经胼胝体下方前行并相互靠近,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海马,称穹窿联合。19. 内囊:(373)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分前肢、后肢、膝三部,内囊纤维向上向各方向放射至大脑皮质,称辐射冠。内囊是投射纤维集中的部位,若损伤广泛,患者会出现对侧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对侧偏盲的“三偏”症状。【详见下半部
10、分16】20. 窦汇:(453)窦汇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21. 猿手:(385)为腕管内正中神经损伤出现的症状,又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出现猿手。正中神经在手部支配鱼际肌(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运动,桡侧半手掌、桡侧半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感觉,故当在腕管中正中神经因周围结构的炎症、肿胀和关节病变受压损伤出现腕管综合征时,出现猿手症状,另伴有桡侧半手指和手掌感觉障碍。22. 爪形手:(387)为尺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尺神经在前臂和手部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
11、肌运动。故尺神经损伤后,出现爪形手,并伴有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23. 鼓索:(407)为面神经在面神经管仲的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经鼓室穿岩鼓裂至颞下窝,向前下并入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分支舌神经中,并随其分布。其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控制腺体分泌。24. Broca区:(371)即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即三角部的喉部和岛盖部,若受损,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
12、言,称运动性失语症。25. 锥体系:(311,444)锥体系为管理骨骼肌运动的神经纤维,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中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上述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内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26. 锥体外系:(311,447)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通路,由多级神经元组成,结构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
13、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其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功能是协调锥体系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27. 内脏大神经:(419)是胸交感干分支。由穿过第5或69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走形中合成一干,并沿锥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内脏小神经:(420)是胸交感干分支。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28. 大脑动脉环:(457)也称willis环,由两侧大
14、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而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锥-基底动脉系交通,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分配血液,维持大脑血液供应。29. 侧脑室:(360,365)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含脑脊液。侧脑室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和下角的脑室腔内有脉络丛,产生脑脊液。30. 血脑屏障:(462)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为: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为紧
15、密连接,使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围绕,形成胶质膜。31. 瞳孔对光反射:(442)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侧眼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侧眼的反应称为间接对光反射。32. 椎前神经节:(418)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故称椎前神经节。椎前神经节包括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以及主动脉肾神经节。椎旁神经节:(417,418)即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两侧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自颅底,下至尾骨,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可分颈、
16、胸、腰、骶、尾5部。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神经节,其中颈部有3-4个,胸部10-12个,腰部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一个奇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大小不等,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即起自这些细胞,余部则起自椎前神经节。33. 硬脑膜窦:(452,454)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不易止血,而容易形成颅内血肿。硬脑膜窦还借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故头皮感染也可能蔓延至颅内。34. 海绵窦:(454)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两侧海绵窦借海绵间窦和后窦相连。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
17、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主要接受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35. 豆纹动脉:(456)大脑中动脉途径前穿质时,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垂直向上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豆纹动脉行程呈“S”形弯曲,因血流动力学关系,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故又名出血动脉)而导致脑出血,将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36. 本体感觉:(437)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因此,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亦称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18、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该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37. 意识性本体感觉:(438)投射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的本体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438)投射到旧小脑皮质而产生的本体感觉。38. 共济失调:(353)运动时,又控制速度、力量、距离上的障碍;肌肉间的协调障碍。39. 意向性震颤:(354)肢体运动不协调,表现为非随意有节奏的摆动,当接近目标时,摆动加剧。二、问答部分:1. 试述脊髓灰质的结构与功能?(305)(1)结构:灰质纵贯呈柱,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每侧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之间为中间带,中间带外侧部在T1-L
19、3向外伸出侧角。后角由后向前可分为头、颈、基底三部分。中央管前、后灰质分别称灰质前、后联合。(2)功能:后角头是皮肤感受外界痛、温、触、压觉等刺激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后角颈、基底与运动调节密切相关;中间带外侧部参与姿势与运动的调节,中间带内侧与运动和自主功能有关;于T1L2或L3的侧角的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于S2S4的中间带外侧部的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前角与肌肉关节运动、肌张力调节有关。2.试述丘脑的位置与分部?(354)(1)位置: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丘脑背面的外侧缘与端脑尾状核之间隔有丘脑终纹,两侧
20、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上端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2)分部:丘脑内部有一垂直的“Y”形白质板称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大致分为3个核群: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可分为腹背两层,背层包括背外侧核、后外侧核与丘脑枕,腹层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内/外侧核),此外还有板内核、正中核、丘脑网状核。丘脑又可根据核团分为古丘脑,为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板内核、正中核与丘脑网状核);旧丘脑,为特异性投射核团(外侧核群的腹侧组);新丘脑,为联络性核团(其余核团)。3.试述小脑的分部、功能及损伤后的症状?(347)(1)分部:小脑借表面两条深沟,
21、分为3叶:原裂以前的小脑半球和小脑蚓为前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为后叶,小脑下面的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结叶的分界。前叶、后叶合称小脑体。根据小脑皮层梨状细胞轴突的投射规律,可将小脑分成3个纵区:内侧区:(蚓部)皮层的梨状细胞主要投射到顶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侧核中间区:(蚓旁部)的梨状细胞投射到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外侧区:梨状细胞投射到齿状核。小脑体之外的绒球小结叶投射到前庭核,前庭核可视为小脑的转移核团。(2)功能: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其中,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称为原小脑、前庭小脑,
22、负责维持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内侧区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共同组成旧小脑、脊髓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传出,负责调节肌张力;外侧区接受大脑皮质经脑桥核中继后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传出,为新小脑、大脑小脑,负责管理骨骼肌随意、精细运动。(3)损伤症状: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损伤症状典型的有共济失调(下肢)、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上肢)、构音障碍。前庭小脑的损伤导致原小脑综合征,平衡失调、行走时两腿间距过宽、步态蹒跚、眼球震颤;小脑半球的损伤常累及旧小脑导致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指鼻试验阳性,辨距不良,不能作轮替运动,意向性震颤,还可有肌张力低下
23、和眼球震颤。4.躯干、四肢意识性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438)1、意识性该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薄束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本体感觉。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向前绕过延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薄、楔束核发出的
24、纤维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总结:感受器 薄/楔束 -薄/楔束核 丘脑腹外侧核 - 内囊后肢 - 大脑皮质2、非意识性由2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C8-L2段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脊髓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角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
25、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上述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颈膨大部的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角进入旧小脑皮质。总结:感受器 脊髓小脑后束/楔束副核/前束 小脑下/上脚 旧小脑皮质5.试述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439)(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称浅感觉)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传导痛温觉纤维(细纤维)在后根外侧部入脊髓经背外侧束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粗
26、纤维)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第I、IVVIII层,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合称脊髓丘脑束,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总结:感受器 - 脊髓丘脑前(触压)/侧(痛温)束 -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 内囊后肢 - 大脑皮质6.试述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440) 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舌咽神经上神经节、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膝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分
27、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相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入脑干;三叉神经传导痛温觉的纤维入脑后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连同舌咽、迷走和面神经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发出纤维交叉越边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总结:感受器 脑神经(三叉、面、舌咽、迷走)- 三叉神经脊束(痛温)/脑桥(触压)核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 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7.试述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传导通路?(444)
28、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75%90%)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中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躯干肌。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
29、,下行经内囊膝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至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支配下部面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二者发出的纤维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8试述脑干的组成及与脑干各部连接的脑神经?(315)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后外侧沟:舌咽、迷走、副脑桥延髓脑桥沟:展、面、前庭蜗(自中线向外侧)基底部与小脑中脚分界处:三叉大脑脚内侧脚间窝:动眼下丘下方与上髓帆之间:滑车神经脑干腹侧面延髓脑干背侧面中脑9.试述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460)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正中孔、外侧孔中脑水管室间孔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
30、毛细血管产生。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文字说明: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至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至血液中)10.试述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环路见书P447)中枢中继终止功能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调节肌张力、协
31、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习惯性动作主要功能是协调锥体系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11.试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与分布?(423)交感副交感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脊髓胸腰部灰质中间外侧核脑干一般内脏运动核、脊髓骶副交感核周围部神经节位置不同脊柱两旁,脊柱前方器官附近、器官壁内节前、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轴突形成多个突触(较长)较少(较短)分布范围不同分布较广,除头颈、胸、腹腔脏器外还有全身的血管、汗腺、竖毛肌不如交感广泛: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支配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心跳加快、血压增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储尿心跳减慢、
32、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动增强、排尿12.试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分支如何? 1、颈丛(381)(1)组成:由C1-C4颈神经前支交织构成(2)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前方(3)主要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膈神经、副膈神经,重要的交通支:颈襻(与舌下神经)2、臂丛(383)(1)组成:C5-8前支、T1前支大部分纤维(2)位置:先经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穿出,继而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进入腋窝前,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在腋窝内,3个神经束分别走行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3)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
33、神经、肩胛下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3、腰丛(390)(1)组成: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L4前支一部分(2)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3)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4、骶丛(392)(1)组成:由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的骶、尾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由第四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和第5腰神经前支的所有纤维在腰丛下方合成,随后下行越过盆腔上口进入小骨盆,加入骶丛。(2)位置:位于盆腔内,在骶骨和梨状肌前面,髂血管的后方,左侧骶丛前方有乙状结肠
34、,右侧骶丛前方有回肠襻。(3)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13.试述上肢、下肢的肌肉各由什么神经支配?(80-86,88-96)1、上肢1)上肢带肌(1)三角肌、小圆肌由腋神经支配(2)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由肩胛上神经支配,大圆肌、肩胛下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2)臂肌、前臂肌(1)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2)肱桡肌、肱三头肌、肘肌与前臂后群肌肉由桡神经支配(3)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其余前臂前群、旋前肌由正中神经支配4)手肌(1)除拇收肌外的鱼际肌、第1、2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2)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
35、背侧肌、第3、4蚓状肌由尺神经支配2、下肢1)髋肌(1)腰大肌由腰丛神经分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由骶丛神经支配(2)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臀大肌由臀下神经支配2)大腿肌(1)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由股神经支配(2)内收肌群、闭孔外肌*由闭孔神经支配(3)大腿后群由坐骨神经支配*:髂肌、闭孔外肌属髋肌3)小腿肌、足肌(1)小腿前群、足背肌由腓深神经支配(2)小腿外侧群由腓浅神经支配(3)小腿后群、足底肌由胫神经支配14.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始、纤维成分、走行、支配如何?1、正中神经(384,385)(1)起始:(C6 C8,T1)起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内
36、侧根和外侧根(2)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3)走行:两根夹持腋动脉向外下方呈锐角合为正中神经主干后,先行于动脉的外侧,继而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下行途中,逐渐从外侧跨过肱动脉至其内侧,伴随同名血管一起降至肘窝。从肘窝继续向下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弓后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深屈肌之间到达腕部,然后行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并进入屈肌支持带之间的腕管,最后在掌腱膜深面分布至手掌。(4)支配: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群,第1、2蚓状肌。2、桡神经(388)(1)起始:(C5 C8,T1)起自臂
37、丛后束(2)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3)走行:该神经发出后始位于腋动脉的后方,与肱深动脉伴行,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继而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后面行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后继续下行于肱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上方分为浅支和深支两终末支。桡神经浅支为皮支,自肱骨外上髁前外侧向下沿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侧,继续下行至手背部,分为4-5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和桡侧三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桡神经深支较浅支粗大,主要为肌支。该支在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至前臂后面,眼前臂骨间膜后面,在
38、前臂浅、深伸肌群之间下行达腕关节背面,沿途发支分布于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4)支配:支配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前臂伸肌群运动。15.出梨状肌上、下孔和坐骨小孔各有哪些神经通过? 梨状肌上孔:通过臀上神经; 梨状肌下孔:通过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 坐骨小孔:通过阴部神经。16.股神经、坐骨神经的起始、纤维成分、走行、支配如何? 1、股神经(391)(1)起始:(L2L4)起自腰大肌外侧缘(2)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3)走行:自腰大肌外侧缘发出后,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到达腹股沟区,随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
39、外侧从深面穿经该韧带,预估动脉的外侧进入大腿的股三角区。股神经在股三角内发出数条分支,其中肌支主要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质中有行程较短的股中间皮神经和股内侧皮神经,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区。皮支中最长的是隐神经,该分支伴随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下行,出此管后在膝关节内侧继续下行,与缝匠肌下端的后方浅出至皮下。随后于大隐静脉伴行沿小腿内侧面下行至足内侧缘,沿途发支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除以上分支外,股神经尚有分支至膝关节和股动脉。(4)支配:支配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2、坐骨神经(393)(1)起始:(L4,L5,S1S3)起自骶丛(2)纤维成分:一
40、般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3)走行: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深面下行到达股后区,继而行于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4)支配: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同时也有分支到髋关节。17.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及损伤后的症状?(373)(1)位置: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之间的白质板。(2)分部和纤维前肢:伸向前外,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由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前额叶的丘脑前辐射膝:介于前后肢之间,V字形转角处;主要有皮质核束后肢:伸向后外,分为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下行主
41、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上行是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含视辐射、枕桥束)、丘脑下辐射(含听辐射、颞桥束)(3)损伤后症状:损伤内囊膝(皮质核束受损),可出现对侧舌肌和面下部肌肉瘫痪损伤内囊后肢,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和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受损),伤及视辐射时可引起偏盲。18.脑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哪些动脉?这些动脉如何分布?(455)(1)颈内动脉系: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进入颅内,紧贴海绵窦内侧壁前上,至前床突内侧向上弯并穿出海绵窦而分支。其供应脑部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供应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
42、(2)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六至第一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合成基底动脉,后者沿脑桥腹侧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左右大脑后动脉两终支。其供应脑的分支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此两系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供应大脑皮质、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间脑等。(3)大脑动脉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
43、-基底动脉系相交通,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分配血液,维持大脑血液供应。19.试述大脑半球的分叶?大脑皮质的功能中枢?大脑基底核的组成和功能?(1)大脑的分叶:(360)分叶位置额叶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枕叶半球后部,在内侧面为顶枕沟以后的部分顶叶在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2)功能中枢:(369-372)名称定位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第I躯体感觉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第II躯体运动区、感觉区中央前回和后回深面的岛盖皮质视觉区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即楔回(上)和舌回(下)听觉区颞横回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附近味觉区中央后回下部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斗系统标准协议书
- 私底下抱养协议书内容
- 采购优先协议书怎么写
- 2025版企业劳动合同范本下载参考
- 2025年短视频版权合作合同协议
- 2025年宠物肿瘤筛查行业创新技术趋势与早期诊断应用前景
- 2025总包商付款(分包)委托保证合同(试行)
- 2025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合同协议
- 2025年跨境电商平台入驻代理行业服务费用分析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太空电梯」接驳站市场潜力与区域布局分析报告
- 国际公法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以学生为中心》课件
- 我的家乡安顺
- 《广西发展绿色金融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11000字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秋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终考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1-5答案
- Blockly 创意趣味编程(网络共享课)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上海市松江区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2024220kV 预制舱式模块化海上风电升压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