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概5病毒其他_第1页
基概5病毒其他_第2页
基概5病毒其他_第3页
基概5病毒其他_第4页
基概5病毒其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Rabies Virus 属弹状病毒科,是属弹状病毒科,是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一一. .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 形态:形态:子弹状,一端圆子弹状,一端圆 形,另一端平凹,宽形,另一端平凹,宽75-75- 80nm80nm,长,长140-180nm140-180nm。 衣壳:螺旋对称衣壳:螺旋对称 结构结构: : 中心:中心:-ssRNA-ssRNA、核蛋白、核蛋白、 多聚酶、基质蛋白多聚酶、基质蛋白 包膜:脂蛋白包膜:脂蛋白 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 n不耐热,在50时1小时,100时2分钟 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 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 液和1

2、%-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毒力变异毒力变异 - - 制备疫苗制备疫苗 野毒株(街毒)野毒株(街毒): : n从患者或自然感染的病从患者或自然感染的病 兽体内分离的兽体内分离的V V株。株。 n毒力强、接种动物发病毒力强、接种动物发病 的潜伏期长的潜伏期长 固定毒株固定毒株: : n野毒株经兔脑传代野毒株经兔脑传代5050代代 后,潜伏期从当初的后,潜伏期从当初的2-2- 4 4周周4-6d4-6d,再传代,再传代, 潜伏期不再缩短潜伏期不再缩短 n对人、犬的毒力、致病对人、犬的毒力、致病 力降低,可制做疫苗。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只有一个血清型只有一个血清型. .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

3、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染源 狐、獾、狼、猛、蝙蝠和狐、獾、狼、猛、蝙蝠和 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 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原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原。 病犬、猫等带毒动物病犬、猫等带毒动物 所致疾病所致疾病 狂犬病(恐水症)狂犬病(恐水症)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被患病动物咬伤被患病动物咬伤 恐水症恐水症 n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 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一旦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一旦 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 称称“恐水症恐水症”

4、 n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 吸、循环衰竭而死。吸、循环衰竭而死。 致病过程致病过程 病犬咬伤病犬咬伤 肌纤维细肌纤维细 胞中增殖胞中增殖 沿神经轴沿神经轴 索上行索上行 至中枢神经至中枢神经 内增殖并引内增殖并引 起损伤起损伤 恐水病恐水病昏昏 迷、衰竭迷、衰竭 沿传出神经扩沿传出神经扩 散至唾液腺等散至唾液腺等 其它组织其它组织 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 狂犬:取脑组织查内基小体狂犬:取脑组织查内基小体 病人:取唾液查病人:取唾液查 病毒抗原(病毒抗原(IF) 病毒病毒RNA (PCR法)法) 测病毒核酸测病毒核酸 内基内基小体小体 防

5、治原则防治原则 控制犬类控制犬类 处理伤口处理伤口 20%皂水冲洗皂水冲洗70%酒精涂檫酒精涂檫 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高效价狂犬病毒血清于伤口处高效价狂犬病毒血清于伤口处 浸润注射浸润注射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 动物咬伤后动物咬伤后 的预防措施的预防措施 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Herpes viruses) 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 包膜的包膜的DNA病毒病毒 病毒亚科潜伏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型 (HSV-1)神经元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型 (HSV-2)神经元细胞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SV)神经元细胞 EB病毒 (EBV)B淋巴细胞 巨细胞病毒

6、(CMV)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人疱疹病毒6,7 型淋巴组织 人疱疹病毒8型 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 virus,HSV) n有两种血清型:有两种血清型:HSV-I和和HSV-II n病毒包膜有病毒包膜有10-11种糖蛋白(种糖蛋白(gBgM) 与病毒感染的吸附和穿入有关与病毒感染的吸附和穿入有关 ( gB gD ) 诱生中和抗体诱生中和抗体(gD 最强最强) 病毒细胞间扩散和免疫逃避病毒细胞间扩散和免疫逃避 (gE gJ复合物、复合物、gM).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n人群感染率高,广泛存在潜伏感染人群感染率高,广泛存在潜伏感染 n病人和健康带毒者是

7、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毒者是传染源 n亲密接触与性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亲密接触与性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nHSV-I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 nHSV-II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 原发感染原发感染 唇疱疹齿龈炎 脓性指头炎 生殖器疱疹 潜伏感染和复发潜伏感染和复发 nHSVHSVI I潜伏于三叉神经节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和和HSVHSVIIII潜伏于脊神经节潜伏于脊神经节 n各种非特异性刺激下,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各种非特异性刺激下,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 n病毒沿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支配的上病毒沿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支配的上 皮细

8、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 n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 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 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感染 n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 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流产等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流产等 HSV-II与子宫颈癌的关系与子宫颈癌的关系 n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生率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生率 极高,故目前广泛认为极高,故目前广泛认为HSV-IIHSV-II感染与子宫感染与子宫 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9、 。 免疫性免疫性 n原发感染后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 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 n细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 n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与鉴定 n快速诊断快速诊断 电镜观察、电镜观察、PCRPCR法测病毒核酸法测病毒核酸 n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ELISA测特异性抗体,测特异性抗体,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n预防预防 避免同患者接触、防止医院内感染、剖宫产预防新生儿感染 HSV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 包膜蛋白(提纯的gG、gD)亚单位疫苗

10、基因重组疫苗、多肽疫苗 n治疗治疗 国内用HSV gC gD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 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 无环鸟苷(ACV)对疱疹病毒选择性很强的药物 虫媒病毒虫媒病毒 n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毒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毒 n我国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我国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 毒、森林脑炎病毒毒、森林脑炎病毒 虫媒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病毒的共同特征 1、病毒呈小球形,中心为(、病毒呈小球形,中心为(+)ssRNA。 2、有包膜,包膜有糖蛋白刺突,衣壳为有包膜,包膜有糖蛋白刺突,衣壳为20面体对称面体对称 3、病毒对热、脂溶剂敏感。、病毒对热、脂溶剂敏感。 4

11、 、节肢动物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节肢动物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5、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主要引起脑炎,、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主要引起脑炎, 发热、出血、全身感染。发热、出血、全身感染。 乙型脑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n单正链单正链RNA n衣壳二十面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衣壳二十面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 二种结构蛋白:二种结构蛋白: E 镶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有血凝性镶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有血凝性 M 位于包膜的内面位于包膜的内面 n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12、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n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蚊蚊 n传染源及储存宿主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动物动物 蚊蚊 人人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n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致病机制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及淋巴节内增殖及淋巴节内增殖 肝、脾单核巨肝、脾单核巨 噬细胞内增殖噬细胞内增殖 初次病毒血症初次病毒血症 突破血脑屏障突破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轻型感染轻型感染 二

13、次病毒血症二次病毒血症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体温常在体温常在40左右左右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 重型可出现呼吸衰竭重型可出现呼吸衰竭 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 免疫性免疫性 n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n感染后感染后57天出现天出现IgM,为中和抗体为中和抗体 n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 乙脑的防治乙脑的防治 n灭蚊防蚊灭蚊防蚊 n人群免疫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灭活疫苗 对象主要为流行区对象主要为流行区9个月以上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岁以下的儿童 n幼

14、猪免疫幼猪免疫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n生物学性状与乙脑病毒相似生物学性状与乙脑病毒相似 n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 n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林区曾有流行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林区曾有流行 n林区工作者应接种疫苗林区工作者应接种疫苗 n病后免疫力持久病后免疫力持久 登革病毒(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n登革病毒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感染引起登革热 n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 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n我国于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

15、本病, 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 n单正链单正链RNA n有包膜,有包膜,4个血清型个血清型 n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70可存可存 活活8年之久年之久 n不耐热不耐热,不耐酸、不耐醚不耐酸、不耐醚 致病机制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网状内皮系统增殖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 第二次病毒血症 感染细胞释放激酶等 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病理变化 发病原理的三种假说发病原理的三种假说 n病毒株的毒力不同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热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其他型病毒引起

16、登革热 n病毒变异病毒变异 认为病毒基因变异后导致毒力增强认为病毒基因变异后导致毒力增强 n二次感染学说二次感染学说 有人报告有人报告55例登革出血热患者,其中例登革出血热患者,其中51例均为二次感染例均为二次感染 抗体依赖促病毒感染作用(抗体依赖促病毒感染作用(ADE)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n传染源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 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可感染登革病毒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可感染登革病毒 n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伊蚊伊蚊 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传染期长者可达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传染期长者可达174174日日 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n登革热登革热 发热发热 骨、关节疼痛骨、关节疼痛 皮疹皮疹 出血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全身中毒样症状 (轻型、典型、重型)(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