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冯承素本兰亭序中的“捺画” 摘 要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捺画作为汉字的一部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本以兰亭序中的捺画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冯承素本兰亭序在捺画中的体现,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冯承素的生平及主要摹本;第二部分:兰亭序摹本的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王羲之在兰亭序的技法特征;第四部分:讲述了捺画在兰亭序中的应用;最后部分:总结了捺画学习。关键词:冯承素;兰亭序;技法特征;捺画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the writing art of Chinese chara
2、cters, as a p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hesis,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Lanting Preface of “Na”, it mainly analyzes the embodiment of Feng Chengsu s Lanting Preface in “Na”, which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lifeti
3、me of Chengsu Feng;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ntent of the copy of Lanting Preface.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Part: analysis of Xizhi Wang in the Lanting Preface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part: about the Na painting in the Lanting sequence in the application; the las
4、t part: summed up the painting.Key words:Chengsu Feng; Lanting Preface;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Na Painting.目 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91669799 摘 要 IHYPERLINK l _Toc391669800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391669802 一、冯成素生平与介绍 1三、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 22 HYPERLINK l _Toc239683四、兰亭序中的捺画 2(一)兰亭序捺画的由来 3(二)捺
5、画的几种形态 41.直捺 72.平捺 73.短捺 74.曲头捺 85.反捺 8HYPERLINK l _Toc25972 五、捺画在兰亭序中的运用 5六、捺画的学习 70前 言书法是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谓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体,给人一种视觉艺术的享受。而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书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推进作用,捺画是汉字组成的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在用笔上形式多变,其中,在“捺画”的分析上尚未有详细的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捺画在兰亭序上的运用,介绍冯承素的生平,解析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而后分析捺画的由来及其形态,希望对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的研究更
6、近一步。一、冯承素的生平与简介冯承素1(617-672),是唐代著名的的书法家,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长安信都人)。唯一且精通的喜好是勾画描摹复制古人的书法。公元639年(李世民在位的第十三年),冯承素依样摹描写的乐毅论,受到多人推崇,其笔法之精妙非常人能写,一直以来被当做范本。后来他又和赵模、韩道政、汤普澈、诸葛贞等人奉命勾画描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众人中尤为突出,因此他摹本的兰亭序被大家称为是最为精致美妙的,受到世人的一致推崇。冯承素的另一摹本兰亭序之神龙本2,也是非常出名的。迄今为止市面上存在的摹写兰亭序墨迹则以“神龙本”最为出名,“神龙本”的得名源于因为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在卷的首页,“
7、神农本”因此而美名远扬,但是因为神龙的踪迹只有左半,也被世人称做“神龙半印本”,这个特点就明显区别与其他的摹本。据说,该本现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根据出土的冯承素墓志3所记载,到唐高宗时,他就做到了他中书主书,主要负责纠正核查臣子们向皇帝奏事的文书,也参与审核中书省发出的政令。直到672年的十月,冯承素因为得了很重的病而又医治无效,在长安通化里的家中逝世。家人遵照遗愿,将他妻子朱氏一块葬在了乾封县(今天的西安市)高阳原(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2、摹本兰亭序兰亭序有多种叫法,比如兰亭宴集序、临河序、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今天的浙江绍兴聚会,会上有王羲之作序,然后
8、大家开始作诗。其中,序中主要描述了附近风景之美与聚会之欢快,也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据传,所写的帖有28行,共324个字。后来到了唐朝,由唐太宗所有,把它作为了代表,曾经命令当时的书法家勾画描绘,然后分别赐予各个权贵。以下是唐朝兰亭序的五大摹本。(1)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千百年来,“神龙本”兰亭序在书法界,有“中华第一书”之称。世间流传有许多版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最为出名,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权威专家考证,由唐代冯承素摹刻的真迹-天一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是真正的“神农本”,体现了书法之神韵。如若到了天一阁,一定要拜访一下“神龙本”兰亭序。图一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二)最能体现兰亭魂
9、魄的摹本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摹写的虞本,也被称为“天历本”与王羲之的书法意韵较为相似,用笔浑厚有力,点画到位。图二 虞世南 唐代兰亭序(三)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摹写的褚本也被称为“米芾诗题本”,它的用笔较轻健,点画恰到好处,吸收了兰亭的神韵。图三 褚遂良 唐代兰亭序(四)最珍贵的版本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的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摹本,遗憾的是现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被认为是最珍贵的版本。图四 欧阳询 唐代兰亭序(五)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唐代官员冯承素摹写的冯本,是最为接近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又因为它的卷首处“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世人又称其称为“神龙本”。图五
10、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冯本兰亭序4摹本是用楮纸拼接而成的,纸质不仅光洁而且非常精细。它的前纸有13行之多,行与行之间相对宽松,后纸有15行,与前纸的行距相比,则显得比较紧凑,但是此卷前后左右工整且对称,疏密均衡,交错纷杂别有一番情趣,如若拿它与其它摹本相比,冯承素的摹本则要好很多。在用笔方面,不仅保留了原笔迹勾画描写的痕迹,又让人体会到了其精湛的笔法所显现出的自由与随意。比较好地体现出了王羲之书法遒美健秀、委婉含蓄的风格。在现存摹本中,也是最为精妙的,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根据历史研究所得,卷首“神龙”5半印的小玺并不是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来添加的,所有说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它仍是
11、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三、王羲之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一)用笔特点若论各体书中笔法最为丰富多彩的,则非楷书莫属了。历代以来,楷书爱好者学习研究其用笔,可谓是多如牛毛。楷书的每一笔都轻重有度,呈现抑扬顿挫之美。就捺笔来说就有反捺与曲头捺之分,由此可以判断,楷书用笔之丰富,似乎是再也不可能增加了。相比与楷书、草书,行书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书写过程中,笔豪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表现比较明显。对于王羲之晚年的改体,不仅体现了行书用笔的丰富多变,同时也增添了其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般来说晋人喜欢斜着拿笔,比较注重运用手腕的力量,所以在运笔使转
12、过程中,就会有一种中侧变化。晋人笔力比较强切有力,基本不存在点画软弱的毛病。1用笔牵引并且多用翻笔点画牵引的起伏变化是比较微妙的,需要细细品味。兰亭序点画的牵引虽然有点复杂多变,但是相对来说却又极其自然,这种书法是比较少见的,即使是现在也未能超越。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6。2用笔多露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用笔的藏露。其实,用笔的藏露不仅是一个节奏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这之间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点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7。(二)行气章法特点兰亭序用现在的分法应
13、该是属于楷行一类,而不是行草,准确地说它是介于章程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篇序文。如果从行气方面来分析,字的形状可以有大有小,写字的笔势也可以有轻微的摆动,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松紧,因此行气以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以上因素变化小的话,则行气多显平和;如若上述因素变化比较大,则行气就会显得比较跌宕起伏。如若从整体来看的话,一般前面比较平和,后面多跌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众所周知,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好像没有固定的法则,但是王羲之却将行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现在的行书虽说与古时有差别,但究其本质,也就是从其发展而来。这在现在的行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4、兰亭序
14、中的捺画(1) 兰亭序中捺画的由来众所周知,王羲之是魏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也是书法发展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魏晋时期正是由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时期。王羲之学习了钟繇的笔意,将隶书中的古朴转换成秀气的并且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楷书,随后不断发展成行书。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也是由此得来。王羲之在行书的作品中,尤其特色的地方在于用笔中多钩提和牵丝,使作品看起来灵气且字与字比较呼应。这其中捺画体现的也是极其精彩的。冯承素本的兰亭序在还原中也变现的十分细腻,下面就来单独举例来谈兰亭序中精彩的捺画。(2) 兰亭序中捺画8的几种形态1直捺,相对来说,比较挺直,写的时候,用笔的力度较难把握,如果太单调的话,则会缺
15、少该有的韵味。直捺看似是比较好写的,实则不然,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用笔力度的把握,是最掌控的。笔法:入笔首先比较轻,行笔中逐渐加重,最后在慢慢提笔,在完成整个书写过程时要连贯,一气呵成。图六 冯承素 唐代 兰亭序2平捺,平捺的写法是先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由轻到重按顺序自然下滑。平捺就像水波的起伏一样,有一波三折之美。图七 冯承素 唐代 兰亭序3短捺,短捺给人的形象就是曲中带直,强劲有力,虽说其形状看似比较短,但它的气势却非一般笔画所能比。图八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4曲头捺,曲头捺的写法相比其他,则显得比较大气。起笔的时候,需要由重到轻,然后再由轻到重。比如:“人”“八”的写法,则很好地体现了
16、这一点。图九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5反捺。一般就单字来说,行书多用反捺。反捺的写法,首先笔尖由左向右由轻到重像下用力,然后到末端的时候要轻按。“之”、“道”、“歌”、“欣”等都是带反捺的字,对于反捺的学习,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临摹,多学习。才能掌握其写法技巧。图十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五兰亭序之在捺画的运用捺有着不同的行笔角度及形态,在基本笔画当中,是比较难学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大量运用捺画, 行笔或稳健或轻快或圆润,给整帖添加了不同的韵味之美。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捺画在兰亭序中的运用。(1)在兰亭序这篇摹本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个“之”字,加上最后落款一个“之”字共二十一个字“之”,字虽同,但写法却各
17、有各的美。如:兰亭序中第一个第一行“暮春之初”9的“之”,点的写法如横,横画的写法牵引明显,折与撇的收笔叫圆润,捺笔则是内敛收锋。布白匀称。图十一 冯承素 唐代 兰亭序对于第二个第二行“会于山阴之兰亭”10的“之”,它的横画与撇画连成一线,捺画适度转笔,布白上紧下松。图十二 冯承素 唐代 兰亭序第三个第六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之”,点画则像前倾的鹅头,横撇的转折处尤其明显,捺笔以反捺内收,含蓄之中,体现出了其深厚的功底。图十三 冯承素 唐代 兰亭序(2)除了二十一个“之”的用法之外,捺画在其他字体上表现也较为明显,如“述”、“峻”、“今”、“遇”等的写法,可谓说,捺画无处不在,如下图:图十
18、三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图十四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图十五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图十六 冯承素 唐代兰亭序六 捺画的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根据历来的传说,大概只有八个,而捺画无疑是比较费功夫的,应该多下功夫。如果拿行书中的捺画与楷书相比,则会发现其形态多变,因为它的笔法注重简单,精炼。所以,对于捺画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对较难的。当然,凡事都有难难易之分,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及学习的热情,在学习点、横、竖、撇的基础上,学习“捺画的写法与运用”11。(1)采取有意义的方法,通过对一波三折的含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其写法。我们说的波实际上就是指的捺画,因为捺画的形状看起来比较像波浪,当然,这只是对捺画做的一个
19、形象比喻,仔细一想,捺画也确实像是从高坡上下来的一段流水,学习者迅速应用联想,激发其兴趣。这就使抽象的笔画变得形象化,不仅加深了学习者对捺的印象,而且还能形象地描述出捺的捺颈和捺脚,很好地培养了学些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运用“字根拓展法”,分析并掌握相关的技法,提高学习者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先试写, 然后有了初步感知后,在交流中学习捺画。(3)通过书法艺术的学习,学会感悟书法的魅力,找寻学习者的动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加强对学习者书法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写字兴趣的培养,捺画在所有笔画中是比较难学的,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做到有明理,对怎样写,如何写得比较规范,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写字的开始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写字兴。只有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学习捺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