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 secre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innovation, which is more so now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实用的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化学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教学重点、难
2、点与解决方法(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二、 教法与学法1 说教法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
3、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情况分析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
4、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2说学法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还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
5、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
6、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3) 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
7、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_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
8、家财产。)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4如果电
9、器着火了怎么办?(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3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主要分为 部分。分别是4布置作业: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页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10、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1 两个体现:(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 四个突出:(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 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化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
11、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二)、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基本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
12、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四)、教学用具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二、说教法: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13、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三、说学法: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
14、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
15、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
16、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化学说课稿 篇3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_年10月26日20_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
17、“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
18、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我确定本课题的重
19、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预设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
20、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2根据我校的“一线
21、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情境导入】(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3. 酒精能溶于水吗?4. 思考:水里面可
22、以溶解多种物质吗?【实验探究一】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3)建立溶液的概念。【转折】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实验探究二】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
23、些因素有关: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归纳小结】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实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归纳小结】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情景转折】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
24、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小组合作】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点拨指导】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分组实验】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
25、溶液温度变化;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实验指导】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课堂小结】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堂清检测】【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
26、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溶液的形成一、 溶液:定义特征:组成二、 乳浊液,乳化现象三、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五、反思评价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
27、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化学说课稿 篇4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
28、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难点】滴管的使用。【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教学设计】学习课题:走进化学
29、实验室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观看课件、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提出问题):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
30、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稀盐酸(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练习与实践):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
31、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观察药品(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实验探究)1、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课题3】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2、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
32、响。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实验结果)【课题4】滴管的使用(提出问题)1、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2、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实验探究)1、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2、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总结)【课题5】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的加热(提出问题)1、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2、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3、怎样熄灭酒精灯?(提出问题)1、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
33、为什么?2、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实验探究)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1、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2、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实验探究)1、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2
34、、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课题6】洗涤仪器(提出问题)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实验探究)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思考、总结。【布置作业】1、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2、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学生完成作业。化学说课稿 篇5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
35、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a.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2) 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2、 过程和方法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36、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b.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c. 教学难点1、 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二、 教法分析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
37、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 教学程序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四、 板书设计9.1 溶液的形成一、 溶液的定义特征:均一、稳定组成:溶质、溶剂二、 乳浊液的定义乳化现象溶液的应用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化学说课稿 篇6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
38、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
39、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
40、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2、结构特点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
41、递进的关系。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3、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
42、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三、创设情景说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
43、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
44、展技能的目的。四、立足互动说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一、空气的存在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
45、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
46、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
47、成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 医疗信息系统中基于区块链的薪酬激励模式
- 区块链助力金融交易流程优化探讨
- 从临床到研究化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
- 本科毕业生实习总结模版
-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应用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 范稿模板17财务出纳年终工作总结模版
- 买卖小商铺合同范例
- MOOC 商务英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勾连整合课件
- 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表(Quebec-Baclain-Disability-Scale-QBPDS)
- 基于S7-1200PLC的码头单向皮带输送机控制系统
- 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功能室使用记录表
- 第四章转动参照系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护理查房制度解读》
- 新版三体系+50430内审资料(含检查表)
- 组织学与胚胎学-女性生殖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