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九景衢铁路江西段JQJXZQ-4标工程景德镇北站路基工程强夯试夯施工方案中国中铁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112错误!未定义书签。71213131015目录一、编制依据 二、编制范围三、工程概况四、施工方案五、资源配置六、管理措施6.1质量管理6.2安全管理6.3环境保护措施 6.4文明施工管理七、雨季施工措施15一、编制依据国家、原铁道部、住建部、交通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现行施工规范、规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国家、原铁道部、住建部、交通部、地方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及甲方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GB/T19001质量标准体系
2、、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施工区域自然因素、沿线交通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依据的规范、规程和控制文件序号名称编号1景德镇北站路基设计图2九景衢铁路施工图路基设计总说明3九景衢铁路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4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285号5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TB10118-20066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 ;J532-20067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 标准铁建设【2004】8号8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等十九项铁路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局部
3、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7】159号9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2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010、J1078-2010、编制范围景德镇北站 DK120+090- DK120+19C段强夯施工三、工程概况DK120+090-DK120+19段路基占地全为水稻田,宽约130m地表 水较发育,谷地多发育有小水沟,水深约 0.5m-1m,淤泥厚约0.5m;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空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局部园砾土层中,较发育,基岩裂隙水主要发布于强弱风化岩层节理裂 隙中,较发育
4、,地下水有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 级为H1,无氯盐侵蚀性,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 T2.起止桩号处理长度(m处理平均宽度(m满夯面积(m)主副夯单点夯击能(Kn.m)主副夯点击数主夯夯点数副夯夯点数满夯能量(Kn.m)DK120+090-DK120+190100128.512850300063743001500四、施工方案1、施工准备1) 场地平整: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及时排除。施工前,核查对施工场坪周围建筑物是否有影 响,如存在不良影响,必须采取隔震、防震措施,确保周围建筑物的 安全。施工前
5、应先按设计的高程整平场地, 并做好防震措施。在已碾压整平的场地四周做好周边防震沟、 排水沟,按设计要求选取强夯锤及 施工机械。机械经监理报验审批后方可进入现场进行施工2)工地试验室对试夯段进行原地面标贯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目的是对原设计参数进行检验和修正,总结施工经验以指导大面积施3)强夯机进场安装、调试,满足施工正常运转的条件 4)夯点放线:采用 GPS按施工图要求确定强夯区域及点位布置,并在强夯范围外设置坐标控制网点基桩, 同时在其周围合理布置 水准点作为控制高程、路基沉降的依据按设计布置夯点形式,对各个夯点进行放线定位,并对每个夯点进行编号,施工过程中按编号依次进行记录。 强夯范围超出路
6、基两侧 坡脚外宽为处理深度的1/2 2/3,且不小于3.0m。根据设计要求,试夯采用夯击能为3000KN- m强夯机,锤直径2.4m,夯锤质量18.6T,最大落距18.1m;夯点布置及夯距:夯击点按方形布置。规范规定第一遍夯点间距 取锤径的2.53.5倍,第一遍选择夯点间距为6m使得深层土得到 加固,然后中间补插夯点。夯点布置范围比基础范围大H/2 (其中H为加固深度)。对于测量放线对监理进行报验,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试夯在正式施工开工前必须进行试夯,试夯施工中做好现场测试和记 录,基本测试项目包括夯点沉降、冲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夯击次数和 夯击能量。试夯目的1)、通过试验,摸索并总结出
7、在施工组织方案中已确定的施工 机械、测量设备、试验规程等条件下利用现有填料进行填筑施工时的 最佳夯击遍数。2)、通过试验来确定相应的夯击遍数,在取得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即作为后续现场施工的依据和经验参数, 以指导全面强夯施工并达到设计质量标准。试夯施工参数如下:种类夯击遍 数单击夯 击能 KN.M锤重T落距M夯距M布点形 式单点夯 击数停锤标 准3000KN.M强夯第一遍300018.618.16正方形68最后两 击沉降 量差不大于5cm第二遍300018.618.16正方形68满夯150016.89.2锤印搭接满拍2根据试夯测量数据,绘制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 保证土体竖 向位移达到最大以
8、及横向位移为最小值,进而确定全面夯击时夯锤落 距、单点夯击次数等技术参数,为后续工作作指导。做好施工总结,并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待监理工程师审核通过 后准备全面夯击。3、强夯、置换施工夯击顺序:隔行隔排跳打,强夯先从道路中轴线起,分别向两侧的夯点依次夯击,同一排的夯点必须采用间隔跳打法,不可依次夯击。1) 1 (2)2:2 2士1)(1J1)dD2、;2)2 22):1) 1)(11j(T2 22).0 (1.) 1):2)2)2 -.:2)2)1 10 ;2) 20i1(1)1 1第一遍夯击2第二遍夯击夯击点布置图1)施工方法:夯点布置为梅花形,间距为6米,夯击能为3000KN- M。夯击点
9、 布置图中“第一遍夯击”点为主夯,“第二遍夯击”点为副夯。点夯夯锤重量选择为18.6吨,直径2.4米,底面积4.52平方米, 夯锤落高最高为 H=3000KN.M/(18.6t*g)=18.1 米。(g 取 9.8N/Kg) 第一遍主夯点夯击能为 3000KN.M锤重18.6T,吊高18.1m。夯击数 不小于6击,并根据最后两击下沉量差不大于 5cm,确定最佳夯击数。 72小时后进行副夯施工。第二遍副夯点夯击能为 3000KN.M锤重18.6T,吊高18.1m。夯 击数不小于6击,并根据最后两击下沉量差不大于 5cm,确定最佳夯 击数。72小时后进行满夯施工。最后满夯,夯击能1500KN.M锤
10、重16.8T,吊高9.2m,夯击数不少于2击,夯印1/4搭接。a、点夯工序施工方法 测放夯点,用白灰或红色喷漆标出明确的夯点位置。 架设水准仪,水准仪架设在距夯点 30米之外。 夯机就位,稳车后调整臂杆角度至 70度。 提升夯锤,标定落距。 测量夯击点地面高程并记录,夯锤就位。 提升夯锤,夯锤自由落下。 测量锤顶高程并记录。 重复步骤6-7,夯至规定的夯击数。 移机至下一夯点,重复步骤 5-8,直至完成本遍全部夯点。符合“停锤标准”后,利用铲车或推土机对桩孔内回填碎石至原 地面标高,重复步骤3-7,夯至规定的夯击数。强夯置换夯坑填料应 采用块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粗颗粒材料,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
11、00mmb满夯工序施工方法: 根据锤印搭接要求(1/4 )放出个排桩点基准线。 夯机就位,锁定落距。 每排均以第一个夯点为基准,各夯点锤印相互搭接1/4,逐点推挤,直至完成该排全部夯点。 整排推进或隔排推进,直至完成全部满夯。强夯施工流程:4、强夯施工过程中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开夯前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 求; 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夯锤对准夯点夯击的误差不得大于15cm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补夯;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周围地面隆起 高度,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5、强夯施工参数的确
12、定,依据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填筑料。主要参数有:单点夯击能、最佳夯击能与夯击遍数、夯击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强夯有效加固深度(m单击夯击能(KN- m)碎石土、砂土等粗颗粒土粉土、湿陷性黄土等细颗粒土10005.0 6.04.0 5.020006.0 7.05.0 6.030007.0 8.06.0 7.040008.0 9.07.0 8.050009.0 9.58.0 8.560009.5 10.08.5 9.0800010.0 10.59.0 9.5单点夯击能:计划采用锤重18.6T,落距18.1m。单点夯击数按 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最后两击
13、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i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不应发生较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 生起锤困难。最佳夯击能与夯击遍数:根据规范及经验选择单击夯击能E=3000KN m 第一遍点夯不少于 6遍,最后以低能量(1500KN- m) 满夯2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 50mrp夯坑周围平面不应发生过 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6、单点夯击能计算:加固深度计算公式:7 - i!, *产n为夯击效率系数,一般取 0.500.75 ; r为夯锤底面积,m 丫 为土的浮容量,KN/n3。W为夯锤的重量,h为夯坑夯沉量一 t
14、为夯击时接触时间(试夯时记录);由此计算出夯锤的提升高度(根据记录数据修正提升高度)。7、施工质量检验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 对于碎石和砂土地基,施工结束 后间隔时间为714天进行,粉土和黏性土地基,施工结束后1428天进行;强夯置换施工完成后28天后采用挖探、重型动力触探进 行强夯地基均匀性检测,抽检率为每个处理地段3000川抽样检验9点,且不少于9点;施工完成后28天后采用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 抽检率为每个处理地段3000川检测3处,且不少于3处。&施工质量控制(1) 开夯前检测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2) 施放轴线控制点和主夯点位置,轴线位置误差不大于20 mm,
15、夯点位置误差不大于150 m;放线完毕及时上报,经监理复核后开始 强夯施工。(3) 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重新进行复核,按夯锤直径大小, 在夯点位置用白灰划圈,以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夯锤中心与夯 点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150 mm。(4) 夯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将坑底填平后再夯,夯坑内夯锤倾 斜差不得大于D/5;(5) 每夯一击(或按规定击数)用水准仪测量夯沉量后再起锤;(6)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7) 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五、机械、人员配置试验段设备配置: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1强夯机HQY300
16、0B台12履带式挖掘机ZX330-3台13装载机龙工855台14履带式推土机SD16台15自卸车SX3255BM294台46洒水车8T台1人员配置:骨口. 序号姓名类别1副经理2生产主管3技术主管5现场管理6现场管理7技术人员12技术人员六、管理措施6.1质量管理1、质量目标:全部工程质量达到国家、铁路总公司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杜绝较大质量事故及以上事故;遏制一般质量事故。2、质量管理措施:各级设立专职质检人员,持证上岗,对施工 过程的质量实施检查控制,做好隐蔽工程的自检工作。认真执行合同条款,加强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 积极配合建设
17、、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检查。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 制度,对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进行的随时抽查和重点检查提供必要 的检查条件,对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 进行返工或返修。实现“四位一体”联合创优的工作局面。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针对质量通病,设置质量预控点, 制定事前防范措施,施工中加强专项检查,确保关键和特殊工序质量, 杜绝质量通病。组织参加施工的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施工规范、 规则、规定和验标, 要求所有参建员工理解工程特点,熟悉施工的程序和质量要求,了解 并掌握易产生质量隐患的重要工序及重要环节,定期安排技术培训, 并进行技术考核。特殊工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 执
18、行持证上岗率 100%勺制度。就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材料、新工艺及时组织 参战人员学习,保证工程质量。6.2安全管理1、安全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杜绝死亡责任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 杜绝铁路交通地般C类事故;消灭一切责任设备事故,确保人民生命 财产不受损害。2、安全培训:开工前,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 对从事起重、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 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3、安全保证措施:加强安全施工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开 工前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上岗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编制施工计划的同时
19、,编制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细则、制度及 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分发至工班,组织逐条落实。搞好“五同 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 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和“三级安全教育”。施工人员经过安全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对于机动车辆驾驶员经 正规部门培训合格,以确保施工操作安全。每一工序开工前,均编制详细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并在施工 过程中督促检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的事故隐 患,杜绝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现象,对重点作业场所、危险区、主要 通道设“五牌一图”,即:工程告示牌、安全生产记录牌、防火须知 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录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和施工总平面图。现场道路平整、坚实、保持畅通,危险地点悬挂符合安全标志的 标牌,施工现场设置大幅安全宣传标语。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志。危险地区悬挂“危险”或“禁止通行”、 “严禁烟火”等标志,夜间设红灯警示。6.3环境保护措施对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不能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