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 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2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4.5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向 *4.6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第四章 商业银行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银行业的产生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一、现代银行业的产生 古代银行:古代银行: 货币兑换商从事金属货币的鉴定和兑换、货币的 保管和汇兑业务,以及后来的贷款业务。 (钱庄、银号、票号) 近代银行:近代银行: 意大利Banca。 从事存贷、汇兑业务;面向政府提 供贷款业务。 英国是从替顾客保管金银首饰的金店发展而来的。
2、代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收据 收据进入流通, 成为银行钞票的前身。(流通职能、支付职能) 贷款业务面向政府,具有高利贷性质。 现代银行:现代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年英格兰银行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中心:中央银行 主体:商业银行 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并存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1、存款性金融机构 (1)商业银行”金融百货公司“ 唯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唯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 (2)储蓄贷款协会 (3)互助储蓄银行(没有股东) 来源: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使用: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
3、认购公司债券、股票 (4)信用合作社(互助性) 来源:社员储蓄,入股形式,工资扣款方式 使用:发放短期消费贷款 (5)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合作社性质) 来源:小额投资者,入股形式 使用:购买货币市场工具(专家)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1)人寿保险公司 来源:出售保险单、养老保险金 使用:投资长期的公司债券、公司股票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2)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 (3)私人和政府养老基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 来源:职工和雇主共同出资积聚,退休后享受退休金或养老金 使用:投资企业股票和债券 (4)投资银行:为企业发行和包销债券和股票 (5)金融
4、公司:主要面向个人,也有面向企业 来源:接受定期存款,发债,发行短期金融票据,或向银行借款。 使用:消费者贷款,兼营外汇、联合贷款、包销证券、不动产抵 押、财务及投资咨询服务等。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6)信托投资公司:以受托人身份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 (7)融资租赁公司 (8)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置、管理并处置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所形成的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 失。 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 公司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3、政府所属的专业信用机构 (1)开发银行(国际性、区域性和本
5、国) 提供长期贷款和建设资金 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 (2)农业信贷机构 为农业提供信贷资金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政策性银行(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 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建设、工商、中国、农业 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 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
6、 构、资产管理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4.1 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信达、华融、东方、长城 4.2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是盈利;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基本业 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的主要提供者。 二、商业银行的地位 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金融百货公司; 与中央银行共同构成全国支票结算中心; 货币创造者;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态 1、单元制 2、分支行制 3、银行持股公司 4、代理银行 5、连锁银行 四、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1、日趋集中,全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电子化 3、国际化 4、股权开
7、放 4.2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4.1) 资产负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二、负债业务 银行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 负债 存款 其他负债 二、负债业务 1、支票存款 优点:流动性强 缺点:受到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不能支付利息,盈 利性较差 不付息的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可转让提款单账户(Negotiable Orders of Withdraws Account, NOWs)1972年 超级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Super NOWs)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s,
8、MMDAs)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二、负债业务 2、储蓄存款个人非交易性的存款 存折 3、定期存款到期才能支取,非交易性的存款 盈利性强、流动性差 定期存款开放账户 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CDs) 消费者存单(Consume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 货币市场存单(Money Market 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MMCs)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二、负债业务 4、非存款性负债 银行同业拆借 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再贷款 回购协议 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发行金融债 银
9、行持股公司发行商业票据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三、资产业务 (一)现金项目 (二)证券投资 (三)贷款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三、资产业务 (一)现金项目一线准备 (1)准备金:法定准备和超额准备 (2)应收现金 (3)存放同业 (二)证券投资二线准备 (1)联邦政府和机构债券 (2)州及地方政府债券 (3)其他证券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三、资产业务 (三)贷款 1、批发贷款(由工商业贷款、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一部分不动产贷 款、农业生产用途贷款,以及对经纪人与交易商储存证券的贷款组成) 2、零售贷款(包括个人贷款、购买与储存证券贷款、农民贷款以及 某些种类的不动产贷款) 3、票据贴现
10、等于通过贴现间接地给票据的付款人发放一笔贷款 贴现利息=票据票面金额*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0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贷款贷款 按期限:长期、中期、短期 按信用担保: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 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 按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正常、关注、 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制) 四、表外业务(不影响负债总额,影响当期损益) 1、担保业务 承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 (1)备用信用证:为债务人的融资提供担保,收取佣金 (2)商业信用证:国际贸易结算中 2、票据发行便利 银行同客户签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期限一般为5-7年,银 行保证客户以自己的名义循环发
11、行短期票据,银行则负责包销或提供没 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贷款。 3、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1)远期利率协议 (2)互换 (3)金融期货 (4)金融期权 4、贷款承诺:银行和客户之间达成的协议,在一定期限内,按照 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要求向其提供信贷服务,收取 佣金 5、贷款出售:贷款视为可销售的资产,出售贷款债权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五、中间业务 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而利用银行设置的机 构网点、技术手段和信息网络,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 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一)结算业务 汇款 托收 信用证(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议付货款) (二)代收业务 (三)信托:个人信托、法人信
12、托、保管业务 (四)租赁:金融租赁、经营(服务)租赁 (五)信息咨询业务 4.3 商业银行的业务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一)盈利性基本方针 1、衡量-银行成本 资产总体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标 权益报酬率 银行净利润 资产净利率 银行当年平均资产总额 银行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 银行当年平均净资产 利息支出+其他负债费用 资金成本率 总负债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利差收益率 盈利资产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一)盈利性基本方针 2、衡量项目性指标 本息现值成本现值贷款数额 真实贷款收益率 贷款数额 成本 贷款名义保本线
13、 名义贷款利率 贷款利息收入成本 名义贷款收益率 贷款数额 成本成本 贷款实际保本线 实际贷款利率名义贷款利率通账率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一)盈利性基本方针 3、来源 增加收入:提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数量增加 各种手续费收入增加资本积累 减少支出:降低负债的利息水平提高管理水平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二)安全性(风险性) 1、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内 部风险、政策风险 2、风险的衡量 贷款/存款 资产/资本(杠杆乘数) 负债/流动资产 有问题贷款/全部贷款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一、商
14、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二)安全性(风险性) 3、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准备策略(一、二三线准备) 规避策略:避重就轻资产选择、收硬付软、借软贷硬、 债务互换、资产结构短期化 分散策略:资产结构多样化、相关性低的资产搭配 转移策略:通过金融衍生产品锁定风险、定价时包含风 险因素、保险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三)流动性 1、流动性的衡量 贷款/存款 流动资产/全部负债 超额准备金 流动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存款增长额(率)减贷款增长额(率)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三)流动性 2、流动性管理 (1)资金汇集法:汇集一起,再按流动性先后顺序分配资
15、金运用, 先一线准备,其次满足二线准备,之后为长期证券投资和贷款,最后固 定资产投资 没有考虑负债方面的流动性 (2)资金匹配法:兼顾负债和资产的流动性(P139) (3)缺口监察法:分析资产和负债之间流动性差额(P140)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四)三性的对立统一 总方针:总方针: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 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二、资产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基本思想:银行对负债是被动的负债是被动的,银行经营管理 的重点在资产方面,着重于如何适当地安排资产结构安排资产结构, 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安全性和
16、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 1、真实票据理论(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理论(商业贷款理论) 资金来源同商业流通有关的闲置资金 资金运用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 业贷款。 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二、资产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2、转换理论、转换理论 银行能否保证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 能否转让变现。 为银行的证券投资、不动产贷款和长期贷款打开 了大门。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二、资产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任何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规根到 底是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
17、的。 促进了消费信贷和项目投资信贷分期付款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二、资产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4、超货币供给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 超越货币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服务。大 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论。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二、资产管理 (二)资产管理方法 1、资产总体上与负债的结构(性质、期限、流动性) 匹配 准备策略、流动性管理的资金汇集、资金匹配 2、 对具体的贷款的管理、对信用的评估分析、对投 资的管理等 “6C”原则:原则:品德品德(Character) 能力能力(Capacity) 资本资本(Capital) 担保或抵押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 环境环境(
18、Conditional) 连续性连续性(Continuity)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三、负债管理 核心思想:核心思想: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加 以扩张的,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 (一)购买理论1960s 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 的借款观念,这是购买理论的精髓。 (二)销售理论1980s 立足于服务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三、负债管理 开拓负债渠道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发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发行债券 “买进”资金向央行再贴现、扩大同业拆借规模、 欧洲美元市场借款 银行控股公司出售商业票据 四、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基本思想:基本思想:从资产和负
19、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协调 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 方面的搭配,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之间 的差额)(图4.2 P147) (二)流动性缺口(流动性资产和易变性负债之间的差额) (三)期限匹配和利差(到期资产来偿付到期负债,之间的 利差就是收益) (四)金融衍生品交易套期保值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五、中间业务管理理论 银行既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 机构,同时也从事提供信息服务的经营活动。 4.4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4.5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 向 一、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1、引发创新的
20、管理规定 (1)法定准备金 (2)存款利率上限Q项条例 2、创新手段 (1)欧洲美元 (2)银行商业票据 (3)可转让提款单 (4)自动转账服务(Automated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ATS) (5)隔日回购安排 (6)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 二、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1、浮动利率工具 2、远期和期货交易 3、金融期权 三、技术创新 信用卡 四、电子时代的银行 五、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4.5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 向 五、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一)优势 1、银行本身 2、客户 3、社会福利 (二)面临
21、的问题 1、银行角度 2、监管当局 *4.5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 向 *4.6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逆向选择交易之前 “二手车问题” 降低资金流动有效性 解决方法:解决方法:信息披露 抵押 金融中介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道德风险交易之后 “业主代理人问题业主代理人问题” 解决方法:解决方法:监管 债务合约 金融中介 *4.6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二、信息不对称增大贷款风险及其解决办法 1、信息不对称增大贷款的信用风险 2、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 (1)信用审核 (2)贷款专业化 (3)限制性条款 (4)与客户的长
22、期联系 (5)贷款承诺 (6)抵押和补偿性余额 *4.6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银行业监管新问题 (一)银行监管的普遍的四种方式 1、存款保险 2、资产和资本的限制 3、注册、审查 4、分业经营 (二)新问题及银行监管的变化 1、金融创新对监管的影响 2、储蓄贷款业的危机与监管 *4.6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一、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 二、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 假定:假定:一家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 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 准备金由库存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组成 公众不保留现
23、金 各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而不持有超额准备 (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简单模型 银行新增存款( R)法定准备金(RR; 20%)银行放贷额( L) A银行100000.0020000.0080000.00 B 80000.0016000.0064000.00 C 64000.0012800.0051200.00 D 51200.0010240.0040960.00 E 40960.00 8192.0032768.00 F 32768.00 6553.6026214.40 G 26214.40 5242.8820971.52 H 20971.52 4198.3016777.22 I 16777.
24、22 3355.4413421.78 J 13421.78 2684.3610737.42 银行体系500000.00 100000.00 400000.00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二、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 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贷款 1 2 3 n 总 计 B n 1 1 d B r 2 1 d B r 1 1 n d B r d B r d rB 1 1 d B r d d B r r 1 d d B r r 2 1 d B r 3 1 d B r 1 n d B r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三、存款收缩过程 与信用创造过程正好相反 1 d d r 存款乘数 法定存款
25、准备金 银 行 新 增 存 款 法定准 备 (rd=10%) 超额准备 (re=10%) 发 放 贷 款 客户提现 (c=5%) 银行 转帐 A B C D . 10000 7600 5966 4534 1000 760 597 1000 760 597 8000 6280 4773 400 314 239 7600 5966 4534 全 部 4000040004000300002000 说 明:本表未考虑新增存款中的定期存款。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四、存款乘数 1、现金漏损 2、超额准备 3、活期存款变为非个人定期存款(需要准备金) 1 d d rk 1 d d rek 1 dt d rekt r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五、货币乘数 (一)只有法定准备金一种漏出因素 存款存量货币供给 1 d R r 准备金或基 础货币 4.7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五、货币乘数 (二)出现现金漏出 HRC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准备金公众所持有的通货 强力货币 1 1 1 1 d dt dt DH rr tek MDC Ck D k MDCH rr tek (活期存款+现金) 货币乘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