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农业小气候_第1页
第十一章 农业小气候_第2页
第十一章 农业小气候_第3页
第十一章 农业小气候_第4页
第十一章 农业小气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q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 小气候的基本知识小气候的基本知识 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q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保护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 地形和水域小气候地形和水域小气候 森林和园林小气候森林和园林小气候 q难点:难点: 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返回第十一章 一、小气候的概念一、小气候的概念 任何一个地区内, 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 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 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 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小气候是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

2、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贴地气层和土 壤上层的气候。 小气候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 个别天气现象的差异上,如温度、空气 湿度、风、降水以及某些天气现象(如 霜、雾)的分布,但不影响整个天气过 程。 二、小气候的类型二、小气候的类型 小气候主要有独立小气候和非独立小气候两种类小气候主要有独立小气候和非独立小气候两种类 型。独立小气候是指某种下垫面上形成的,相对型。独立小气候是指某种下垫面上形成的,相对 而言不受周围条件的影响形成的小气候;非独立而言不受周围条件的影响形成的小气候;非独立 小气候是指既受本下垫面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相小气候是指既受本下垫面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相 邻地段其它下垫面的影响而

3、形成的小气候。邻地段其它下垫面的影响而形成的小气候。 很稳定 小气候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 小气候尺度小,所产生的小气候差异不易被 混和。因此,各处小气候现象比较稳定,几 乎天天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但不同季节和天 气类型略有差异。 三、小气候的特点三、小气候的特点 返回第十一章 差别大 从产生小气候现象来看,由于小 气候考虑尺度很小,局地差异不易被大 规模空气运动所混和,所以在垂直方向 或水平方向上的气象要素差异很大。 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农业小气候是指广义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农业小气候是指广义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 小气候。包括农田、果园、茶园、森林、草

4、地、设小气候。包括农田、果园、茶园、森林、草地、设 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地形等各种类型的小气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地形等各种类型的小气 候。候。 一、农田小气候形成的基础一、农田小气候形成的基础 (一)活动面和活动层(一)活动面和活动层 1、活动面活动面是热量和水分交换最显著的物体表、活动面活动面是热量和水分交换最显著的物体表 面。农田土壤、植物和大气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输送面。农田土壤、植物和大气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输送 和能量转换,在小气候形成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能量转换,在小气候形成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2、活动层、活动层 实际上,对小气候形成起物理基础作用的不实际上,对小气候形

5、成起物理基础作用的不 局限于活动面,而是以发生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次中,局限于活动面,而是以发生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次中, 这一发挥物理基础作用的层次称为活动层或作用层。这一发挥物理基础作用的层次称为活动层或作用层。 (二)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二)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1.物理基础物理基础 农田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两者因地、农田辐射输送和湍流交换两者因地、 因时、因天气条件和大气物理状况而发生变化,因时、因天气条件和大气物理状况而发生变化, 是导致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相应改变,从而引起是导致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相应改变,从而引起 农田小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农田小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 2.生物基

6、础生物基础 主要指作物叶片空间分布的形式,它主要指作物叶片空间分布的形式,它 的变化对作物群体结构中太阳光和辐射的透入量、的变化对作物群体结构中太阳光和辐射的透入量、 空气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有很空气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有很 大影响。大影响。 太阳辐射到达农田植被上表面时,一部分 被植物叶面反射,一部分被叶面吸收,一部分 穿过植株空隙或透过叶面深入到下面各层直至 地面。对于不同作物,或者同一作物不同的生 育期,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 不同。 植物对太阳光的透射能力与反射能力相当,即植 物反射强的太阳光谱部分,其透射能力也强。 绿色叶片对太阳光谱有两个明显

7、的吸收带,一个 在生理辐射部分,可吸收85%的入射辐射;另一个在 长波辐射部分。 植物通过叶片吸收生理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积 累干物质。 二、农田小气候的基本特征二、农田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一)农田中辐射和光的分布农田中辐射和光的分布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太阳光能在植被中的分布 农田中总辐射强度、直接辐射强度和散 射强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是相似的,都从植 株顶部向下递减,并都是在开始时递减较慢, 在中间层迅速削弱,再往下递减速度又缓慢 下来。因此,过分密植的农田不利于下层透 光,培植适当的株型,对有效利用太阳能很 重要。 (二二)农田中温度的分布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8、,决定于农田辐射差额 和农田乱流情况。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和 栽培措施下,温度分布是不同的。 生长发育初期生长发育初期 谷类作物在分蘖以前,因茎叶 幼小,与裸地情况基本相同,即白昼盛行日 射型,夜间盛行辐射型的温度分布。 作物的生长盛期作物的生长盛期,茎高叶茂,株间和株顶以上的空气 交换大为降低。温度垂直分布:午间最高温度和夜间 最低温度出现在作物层中的茎叶最密集的部位(外活 动面)。 作物发育后作物发育后 期,期,茎叶枯黄 脱落,太阳投 入株间的光和 辐射增多。农 田的温度分布, 与生育初期相 近,最高和最 低温度,出现 在地面附近。 水田的温度分布,水田的温度分布,紧贴水面的一薄层,白天蒸

9、发耗热多,夜紧贴水面的一薄层,白天蒸发耗热多,夜 间冷却慢,所以与旱地情况相反,间冷却慢,所以与旱地情况相反,白昼为辐射型,夜间为日射白昼为辐射型,夜间为日射 型的温度分布型的温度分布。 温度在水田上的分布情况和旱地有异温度在水田上的分布情况和旱地有异 (三三)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农田中的湿度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和变化,决定于温度、 农田蒸发、乱流水汽交换强度的变化。白昼 空气乱流使水汽蒸发向上输送,夜间使水汽 流向作物层,并凝结为露或霜。 1.绝对湿度分布 作物生长初期,作物蒸腾面不大,作物 的蒸腾量不是农田蒸散量的重要部分, 农田绝对湿度分布和裸地一样,白昼随 高度降低,夜间相反。 作物生育

10、盛期,茎叶密集的区域是主要的 蒸腾面。午间靠近茎叶密集的区域绝对 湿度较大,清晨、傍晚或夜间,茎叶密 集的区域有大量露或霜形成,绝对湿度 比较小。 作物生长后期,农田的绝对湿度分布又 和裸地几乎一样,即白昼随高度降低, 夜间相反。 2.农田中相对湿度的分布农田中相对湿度的分布 决定于温度和绝对湿度的分布。 作物生长末期,白天相对湿度和生育 中期相近,夜间地表温度较低,最大 相对湿度又出现在地表附近。 作物生长初期,相对湿度的分布与裸地 相同,不论昼夜相对湿度都是随高度而 降低。 作物生长盛期,白天相对湿度在茎叶密集 区域附近最高,地表附近次之;夜间气 温都较低,株间相对湿度在所有高度上 都比较

11、接近。 3、水田中湿度垂直分布、水田中湿度垂直分布 不论白天和夜间绝对湿度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相对湿度不论白天和夜间绝对湿度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相对湿度 在白天和绝对湿度的分布一致,夜间则相反。在白天和绝对湿度的分布一致,夜间则相反。 (四四)农田中风的分布农田中风的分布 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 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 再变化。从垂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叶稠密部位受再变化。从垂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叶稠密部位受 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

12、较大,离边行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 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五)农田中二氧化碳的分布(五)农田中二氧化碳的分布 作物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在茎叶密度最大层次附近为最低。作物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在茎叶密度最大层次附近为最低。 从清晨到中午从清晨到中午 ,作物茎叶密集的高度上二氧化碳浓度最低作物茎叶密集的高度上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午后可降至最接近地面的地方。夜间,从傍晚到清晨,午后可降至最接近地面的地方。夜间,从傍晚到清晨, 由于作物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农田中二氧化碳的由于作物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农田中二氧化碳的 浓度由下向上不断

13、递减。浓度由下向上不断递减。 返回第十一章 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 耕作措施的小气候效应耕作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耕翻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 率减小。 白昼和夏季,热量积集表层,在耕翻层,温度 比未耕地的高,具增温效应,下层温度较低,具降 温效应。 夜间或冷季,深层向土表输送的热量较小,耕 层的温度比未耕地的偏低,具降温效应,下层则较 高,具增温效应。 1、松土、松土 (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 蓄水能力,对下层土壤来说,有保墒效应;蓄水能力,对下层土壤来说,

14、有保墒效应; (2)使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削弱上下层土壤间热交换,)使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削弱上下层土壤间热交换, 增加土壤表层温度的日较差;增加土壤表层温度的日较差; (3)低温季节,松土层有降温效应,下层有增温效应,高温)低温季节,松土层有降温效应,下层有增温效应,高温 季节,松土层有升温效应,下层有降温效应。季节,松土层有升温效应,下层有降温效应。 2、镇压、镇压 (1)减小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加土壤的毛管量,加速土)减小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加土壤的毛管量,加速土 壤水份蒸发;壤水份蒸发; (2)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

15、土壤温度的日较差; (3)在土壤干燥时,镇压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在土壤干燥时,镇压可以保持土壤水分。 3、垄作、垄作 其小气候效应与松土相似其小气候效应与松土相似 。另一方面使垄面凸起另一方面使垄面凸起,增加增加 了土表与大气接触面积。白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面,了土表与大气接触面积。白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总吸收面, 热量聚集在表层土壤,垄温比平作偏高,垄作地土壤温度日热量聚集在表层土壤,垄温比平作偏高,垄作地土壤温度日 变幅比平作大。土壤愈干燥,这种效应愈显著。变幅比平作大。土壤愈干燥,这种效应愈显著。 一般南北垄的东西两侧,土壤温度相关不大;而东西一般南北垄的东西两侧,土壤温度相关不大;而

16、东西 垄的南北两侧温度有显著差异,南侧温度远高于北侧,就整垄的南北两侧温度有显著差异,南侧温度远高于北侧,就整 体平均来看,南北垄的土壤温度高于东西垄。体平均来看,南北垄的土壤温度高于东西垄。 垄作地凸起垄作地凸起,蒸发面加大,上层土壤干燥疏松,下导土蒸发面加大,上层土壤干燥疏松,下导土 壤湿润。壤湿润。 二、灌溉二、灌溉 灌溉可以提高土壤湿度,反射率降低,提高对 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同时由于农田中地的蒸散加剧, 土壤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加大,使地面有效辐射减 小,因而灌溉地的辐射平衡较大,但是由于灌溉后 蒸散量大增加,而且温度越高时增加越多,所以在午 后高温时间灌溉地上形成逆温,气温比未灌溉地低

17、; 而在夜间低温时,灌溉地的气温较高。 灌溉后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都较大,因此白天 土壤增温和夜间降温都比较缓慢,表层土壤的日较 差减小。 三、栽培技术措施三、栽培技术措施 种植行向的气象效应 夏季,东西行向的受照时间比南北行向要 多,并且并且差别相当显著,冬季,日出、 日落方位偏南,东西行与南北行遮荫情况 比较比较复杂,一般地,在高纬度地区在 作物高度与行宽的比值较大时,南北行种 植较东西行种植受光有利。 行向对农田的通风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为 了使农田通风良好,在行向的选择上,除考 虑光照条件外,还要使行向与作物生长盛期 出现最多的风向一致。 行向的影响在平原地区最明显,而在地形 复杂的丘陵或

18、山地,则往往因地形的影响而 受到干扰和破坏。 农田通风、透光性随密度的加大而减弱,农 田的空气随密度加大而增加。另外,另外密植皮 对气温有很大影响,白天或暖季,由于密植后得 到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耗热增加,所以作物层 中的气温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夜间或冷季,由于 密植能减小地面有效辐射,所以密度越大,气温 越高,密植皮有保温作用,以上气温的差别一般 在封行前较大,封行后阳光不易透入,各密度间 的气温差异就不明显了。 种植密度的气象效应 间作、套种的气象效应 间作比单作增大了全田的密度和叶面积,变平 面用光为立体用光,增加了光合面积,当太阳高 度角超过45度时,侧边受光面积增大,将强光度 变为中等

19、光,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套作既有延长光合作用的效果,又有增加光合 面积、改善通风透光的作用。交替地合理利用光 能,是套作的特点。它是解决季节不足,提高光 能利用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返回第十一章 (一)温室小气候(一)温室小气候 在温室,覆盖内 部的辐射、温度、湿度 等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 布状况,称温室小气候。 温室有三个活动面,即温室外覆盖表面、 室内作物面和地表面。在这三个活动面作用下, 温室内的辐射交换、热量交换和气体交换非常 复杂,使室内外小气候完全不同。在温室内装 上环境调节设施后,使室内小气候更大程度上 受人工控制。温室按顶形,可分为单斜面、双 层面、等边屋面、拱圆屋面等;按

20、构造分单栋 和连栋温室等,因而各种形状的温室其小气候 也略有不同。 q 温室内的光和辐射状况 温室内的光照和长波辐射除决定于室外的自然光照 和辐射状况外,还跟温室透光面的材料、透光面的倾斜角 度、温室的方向等有关。 温室的方向和透光面的倾斜角度。主要影响阳光与 透光面的交角。 温室的方向,如果是在冬季使用,以东西向延长的 为好。 温室内地面和作物放出的长波辐射大部分被温室内 物体吸收或被反射回地面,很少有透出温室的。温室的这 种能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而很少让长波辐射透出的作 用,就是“温室效应”,因透光面的材料不同,温室效应 也就不同,以玻璃温室为最好。 q 温室内的温度状况 在不加温的密闭

21、的温室内,白天室内气温比室外高 2以上,夜间一般比室外高14,有时反而比室 外低,因此昼夜温差相差大。 温室内温度的铅直分布和水平分布都不均匀 室内 各部位之间的温差最大可达5-8,密闭温室内部, 在上风侧常比下风侧温度高。室内白天地表温度低于 气温,温室中部地表温度比周围略高。在冷季,室内 覆盖地膜,或在温室四周设防寒沟,都能提高室内土 温和气温。 在冬季有微风的晴夜,有时温室内气温比室 外还低。在微风下,室外贴地层可以通过空气 的铅直乱流和平流,由上层或其他地方补给热 量。而温室内不仅不能得到这种热量补给,反 而由于温室强烈的辐射冷却,气温更低。因而 出现温室内比温室外温度更低的现象。如果

22、在 温室上面采用保温覆盖,就能减小温室散热, 从而能提高夜间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不同保温 覆盖物的保温效果差异达210。 采用加温或降温等,是维持温室适温,避免 高、低温危害的重要手段。 q 温室内的蒸发和湿度状况 温室内的水汽来源于土壤的蒸发和作物的 蒸滕。温室内的蒸散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的多少,由于室外干空 气的流入,所以室内蒸散加快。 温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比室外大,它于 室内蒸散量和通风状况有密切关系:当蒸散 量增加、通风减少时,相对湿度增大;反之 则减少。温室内的相对湿度有明显的日变化, 夜间往往可达100,而在白天时减小,晴 天时减小得尤其明显。 q 温室内的CO

23、2状况 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室内的CO2浓度要低于室 外的,而且有明显的变化:夜间CO2浓度增大,日 出后迅速下降。温室内的CO2浓度,决定于作物生 育状况,室内辐照度、CO2供应和通风等因素。 目前提高室内的CO2浓度较为可行的方法有两 个:一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依靠它的分解时放出 的CO2来补充室内的CO2浓度;二是在白天进行通风。 通风可使CO2浓度迅速上升,保持在300ppm的水平。 二、覆盖地小气候二、覆盖地小气候 在农田上覆盖塑料薄膜,其 作用于温室效应相似。密封 性好的薄膜可以大大降低乱 流交换,减少蒸发耗热,从 而得到透光、保温、保湿的 效应。 蓝色膜对水稻育苗效果好,因为蓝色膜

24、比无色膜透过 的蓝紫光多,增温和缓,保湿适宜,秧苗叶绿色含量 增加,立枯病发病低,有利于培育壮秧。又如,银色 膜对冬春蔬菜大棚栽培效果好,因为银色膜反射性能 好,当太阳光照在膜上时可以全反射出来,有利于蔬 菜全面受光,使茎叶粗壮,果实提早成熟,着色好。 另外,银色膜还可以驱走蚜虫,减轻作物病虫害。 三、风障地小气候三、风障地小气候 风障有防风、增温和减小蒸散三种作用。风障有防风、增温和减小蒸散三种作用。 当太阳光照射到风障上时,受到反射,使一部分障外当太阳光照射到风障上时,受到反射,使一部分障外 (障后)辐射能搬到障内(障前)的保护地来,使风障内(障后)辐射能搬到障内(障前)的保护地来,使风障

25、内 总辐射增加,在晴天时尤其明显。由于风障对地面的遮蔽总辐射增加,在晴天时尤其明显。由于风障对地面的遮蔽 作用,使风障内有效辐射减小,因此风障内辐射平衡增大,作用,使风障内有效辐射减小,因此风障内辐射平衡增大, 使土壤和空气温度上升。使土壤和空气温度上升。 当冷空气南下时,受到风障阻挡,风速大大减小,而当冷空气南下时,受到风障阻挡,风速大大减小,而 且离风障越近,减小越明显,因此使障内保护地减少冷空且离风障越近,减小越明显,因此使障内保护地减少冷空 气的直接侵袭。风速的减小又使蒸发耗热和乱流热交换减气的直接侵袭。风速的减小又使蒸发耗热和乱流热交换减 少,因此障内气温和土壤温度都较障外高。由于风

26、障减少少,因此障内气温和土壤温度都较障外高。由于风障减少 了蒸发量,所以它的保湿作用也很明显。了蒸发量,所以它的保湿作用也很明显。 四、护田林带小气候四、护田林带小气候 农田营造防护林后,能产生多种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小农田营造防护林后,能产生多种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小 气候效果,风速减小,蒸发减慢,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大。气候效果,风速减小,蒸发减慢,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大。 冬季增加农田积雪的厚度和均匀度,夏季减少降雨造成的冬季增加农田积雪的厚度和均匀度,夏季减少降雨造成的 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防御大风、干热风、干旱和霜冻等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防御大风、干热风、干旱和霜冻等 多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多种气象灾

27、害的危害。 防风效应是林带的主要作用。防风效应是林带的主要作用。 林带减弱了风速,也就影响到农田上的蒸散、湿度和林带减弱了风速,也就影响到农田上的蒸散、湿度和 温度。当有冷空气南下时,林带中贴地气层的气温都比林温度。当有冷空气南下时,林带中贴地气层的气温都比林 外高,降温比较缓慢;当有暖空气吹来时,林带内的温度外高,降温比较缓慢;当有暖空气吹来时,林带内的温度 比林外低,升温也较缓慢。也就是说,林带对冷空气活动比林外低,升温也较缓慢。也就是说,林带对冷空气活动 造成的霜冻和干热风都有防御作用。造成的霜冻和干热风都有防御作用。 在林带内,风速减小,乱流减弱,土壤和作物蒸散的在林带内,风速减小,乱

28、流减弱,土壤和作物蒸散的 水汽,滞留在贴地气层中的时间要长,数量较多,因此空水汽,滞留在贴地气层中的时间要长,数量较多,因此空 气的湿度比林外高。气的湿度比林外高。 返回第十一章 第五节第五节 地形和水域小气候地形和水域小气候 一、地形小气候一、地形小气候 (一一) 坡地小气候坡地小气候 太阳辐射在坡地上的分布规律是:在纬度太阳辐射在坡地上的分布规律是:在纬度3050N的地区,的地区, 到达各种坡度的偏南坡地上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上多,到达各种坡度的偏南坡地上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上多, 而偏北坡地都比水平面上少;东坡与西坡介于南、北坡之间,而偏北坡地都比水平面上少;东坡与西坡介于南、北

29、坡之间, 两者相差不大。两者相差不大。 坡地地面上日平均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坡地吸收辐射能坡地地面上日平均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坡地吸收辐射能 的多少,所以它的分布规律与太阳辐射的分布相似。对于北回的多少,所以它的分布规律与太阳辐射的分布相似。对于北回 归线以北地区,坡地地面上日平均温度总是以南坡最高,东南、归线以北地区,坡地地面上日平均温度总是以南坡最高,东南、 西南坡次之,北坡最低。西南坡次之,北坡最低。 坡地上的气温分布与地面温度分布一致。在阴天时,由于坡地上的气温分布与地面温度分布一致。在阴天时,由于 各坡地上的辐射总量相差不大,所以气温的差异也就不存在了。各坡地上的辐射总量相差不大,所

30、以气温的差异也就不存在了。 至于坡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一般与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反至于坡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一般与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反 地形对风速影响的规律一般是:凸出地形顶部风速最大,侧地形对风速影响的规律一般是:凸出地形顶部风速最大,侧 风坡中部次之,迎风坡较小,背风坡和低洼处最小。风坡中部次之,迎风坡较小,背风坡和低洼处最小。 (二)谷地小气候(二)谷地小气候 由于周围山地的遮蔽,使谷地的日照时间由于周围山地的遮蔽,使谷地的日照时间 比空旷平地短,太阳辐射总量比平地少,与外界比空旷平地短,太阳辐射总量比平地少,与外界 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形成了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也受到很大限制

31、,因此形成了 谷地小气候。谷地小气候。 谷地的气温日变化较四周山坡和山顶剧烈。谷地的气温日变化较四周山坡和山顶剧烈。 谷底和山坡之间有山谷风存在。山谷风在夏谷底和山坡之间有山谷风存在。山谷风在夏 季最明显,而在冬季较弱。白天,谷风把水汽带季最明显,而在冬季较弱。白天,谷风把水汽带 到山顶,使山顶湿度增加,谷底湿度减小;夜间,到山顶,使山顶湿度增加,谷底湿度减小;夜间, 山风又把水汽带回谷中,使谷底湿度增加,山顶山风又把水汽带回谷中,使谷底湿度增加,山顶 减小。减小。 二、水域小气候二、水域小气候 水面的辐射平衡比陆地大。由于水体吸收的水面的辐射平衡比陆地大。由于水体吸收的 辐射能主要用于蒸发耗

32、热和水体储存热量的能力辐射能主要用于蒸发耗热和水体储存热量的能力 很强,所以水体温度升高不大。很强,所以水体温度升高不大。 水域上空气温变化的大小与水域面积和深度水域上空气温变化的大小与水域面积和深度 有关。水域面积越大,深度越深,气温变化越小;有关。水域面积越大,深度越深,气温变化越小; 反之,则气温变化较大。反之,则气温变化较大。 水域对沿岸陆地的春季回暖和秋季降温都有水域对沿岸陆地的春季回暖和秋季降温都有 延缓作用,对冬季降温也有缓和作用。因此对沿延缓作用,对冬季降温也有缓和作用。因此对沿 岸的越冬作物和果树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春、岸的越冬作物和果树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春、 秋两季,当霜

33、冻发生时,沿岸农田也能减轻或免秋两季,当霜冻发生时,沿岸农田也能减轻或免 受霜冻的危害。受霜冻的危害。 返回第十一章 第六节第六节 森林和园林小气候森林和园林小气候 一、森林小气候一、森林小气候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森林上时,林冠能吸收当太阳辐射照射到森林上时,林冠能吸收35% 75%的太阳太阳辐射,而到达林内地表的较少,的太阳太阳辐射,而到达林内地表的较少, 在稠密林中,到达地表的仅有在稠密林中,到达地表的仅有2%,在稀疏林中可,在稀疏林中可 达达25%。 林内白天气温较低,夜间气温比空旷地高,日较林内白天气温较低,夜间气温比空旷地高,日较 差减小。差减小。 林内的湿度总比林外高。林内的湿度总比

34、林外高。 森林能增加降水。森林能增加降水。 森林上空上升运动较强森林上空上升运动较强 。 二、果园小气候二、果园小气候 (一)果园中的光照状况(一)果园中的光照状况 当阳光照射到树冠上时,由于树冠的吸收与反当阳光照射到树冠上时,由于树冠的吸收与反 射,越到树冠内部光照越弱射,越到树冠内部光照越弱 。 从从树形树形来看,小型果树的生产力比大型果树高,来看,小型果树的生产力比大型果树高, 因为树的表面积占树体积的比重大。因为树的表面积占树体积的比重大。 从从栽种方式栽种方式看,一般认为宽行距、窄株距的方看,一般认为宽行距、窄株距的方 式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栽植密度,减少光能浪费,式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栽植密度,减少光能浪费, 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