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_第1页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_第2页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_第3页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_第4页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指导教师 职称 学生姓名 学号 5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级 一班 院 (系) 商 学 院 完成时间 2012年04月16日 中原经济开发区工业现代化前景分析摘 要国务院于2011年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业大而不精,附加值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滞后。所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建设中原经济区最

2、突出任务是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河南工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现代化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zoneAbstractRecently,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bout support to the guidance of development of central Henan p

3、rovince economic construction. For this 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 for rise national strategy formally. However, Henan province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existed numerous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added value of first industry was behind, the second industry the ability of i

4、ndependent innovation was weak, and so on. Consequently, actively explore the measures contribute to the agricultural and foo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was the significant task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zone. Nevertheless, promote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st prominent economic con

5、struction task. Manufacture of Henan need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nd the green economy, acceler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in

6、dustrial system with Hena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d 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KEY WORDS central economic zone,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rnization目 录摘 要.ABSTRACT.1 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与意义11.1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11.2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11.3 中原经济区优势独特22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22.1 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态势32.1.1 强化核心,拓展外延32.1.2 提升两轴,

7、对接周边32.1.3 贯通东西,服务全局43 河南省旧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43.1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43.2 第一产业大而不精,附加值低43.3 第二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53.4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滞后54 中原经济区工业现代化的优势64.1 区位优势64.2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64.3 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64.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64.5 资金充裕75 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发展的措施75.1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75.2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85.3 加快用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85.4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85.5 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建设9

8、5.6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9结束语10致 谢11参考文献12121 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与意义1.1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发展,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

9、更加注重发挥河南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提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

10、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1。1.2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中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历史文化同脉,经济联系密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地域基础。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相对较远,难以接受这些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也难以融入周边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从发展态势看,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与相邻省份临近我省的地区发展水平相近,使命相同,区域合作基础较好,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内生动力较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区域内经济联

11、系、人员交往等日益紧密,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地域毗邻、主体突出、经济互补、联系紧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1.3 中原经济区优势独特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二是人口优势。河南拥有一亿人口,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还是从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看,河南在全国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三是文化优势。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

12、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粮食优势。河南的农业和粮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五是基础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素质、社会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六是后发优势。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河南经济

13、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也应该是河南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的时期。2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按照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优化中原经济区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14、区域发展格局。2.1 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联系,主动融入沿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内部融合、联动周边、贯通东西的发展态势。2.1.1 强化核心,拓展外延高起点建设郑汴新区,强化交通枢纽、金融、贸易、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郑州省会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实现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对接联动。建设高效便捷交通网络,密切经济联系,拓展辐射范围,促进中原经济区“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融合发展。2.1.2 提升两轴,对接周边按照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

15、格局,依托陆桥通道,强化郑州、洛阳、开封的重要支撑作用,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京广发展轴。发挥濮阳、周口、南阳、焦作、济源等连接周边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对外联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密切区域合作。推动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经济带、关中天水等周边经济区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战略腹地和核心枢纽效应。2.1.3 贯通东西

16、,服务全局完善四纵五横铁路货运通道、“米”字形高速铁路、四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和现代航空网络,加强枢纽建设,形成东融西拓、服务全国的战略大通道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与东部主要出海口和西部陆桥通道多方式便捷高效衔接,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提升开放层次,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服务全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大局做出更大贡献2。3 河南省旧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3.1 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二产业规模大而实力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与全国

17、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居全国各省市区最后一位。3.2 第一产业大而不精,附加值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讲,规模很大,但标准化低,商品率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第一产业中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仍然偏重于种植业,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小。二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农业项目占绝对优势,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少;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出口量小,出

18、口创汇能力不强。三是农产品生产总值与加工总值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3.3 第二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河南工业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阶段,工业发展中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由此带来工业经济发展难持续、竞争力弱、效益低等突出问题。这些深层次矛盾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大且产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品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够,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集约节约发展程度不够,能源、资源消耗较高,污染物排放较多等。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

19、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3.4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滞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以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为主,产品设计、市场咨询、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相对薄弱。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河南省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和

20、东部发达省区服务业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需要。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工业结构层次低紧密相连,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过大,导致从研发、设计到配送、会展、物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上下游都难以拓展。以研发费用为例,全国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54%,而我省研发费用仅为0.67%,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非常大3。4 中原经济区工业现代化的优势4.1 区位优势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发达。从全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仍然是河南的优势所在。4.2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富余劳动力3200万。有关统计资料

21、显示,到2009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超过2200万人,2013至2014年,河南省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达到峰值,届时,河南省富余劳动力中,能够转移就业的总量将达到2400万到2500万的高峰,并会维持一段时间。如此众多的务工人员,使河南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另外,河南省物价稳定,生活成本较低,与同期东部省市相比,河南省的劳动力成本明显较低。河南劳动力省外务工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左右,省内平均1000元,但较高的收入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劳动强度和更高的生活成本。4.3 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河南省能源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种类较多,储量比较丰富。河南省国

22、土资源厅新查明全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为:煤炭9亿吨,铁矿1亿吨,铜矿8亿多吨,铅锌矿82万吨,铝土矿近亿吨,钼矿71万吨。同时,河南也是农业大省,不但农业产值居全国前列,而且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4.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我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达到850亿元。铁路、航空两项就达到500多亿元,在公路、水运、客运场站建设方面,将达到260多亿元。18个省辖(管)市全部通高速,出省通道全部打通,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河南省投入1000亿用于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初步统计,2010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852亿元,其中利用省外资金约1100

23、亿元,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2829个、投产项目1840个、在建项目2422个4。这些都为河南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环境。4.5 资金充裕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0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7.39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7832.59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12.9:58.3:28.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4%。农

24、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1%。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8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1.56亿元,增长24.6%,其中:税收收入1262.79亿元,增长24.2%,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46.40亿元,增长24.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0.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8%。全省108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亿元,有18个县(市)超10亿元。5 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发展的措施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中

25、原经济区,其突出任务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证明,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区域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原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5.1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根据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的现状,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整合资源、引进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占据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技术和高端产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二是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不断降低资源和能

26、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三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广泛采用国际国内高新技术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和工艺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5。5.2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我省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内外龙头企业,鼓励、引导省内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大联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二是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引导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围绕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化、产业化。支持引导科技人员

27、带着新技术成果创办企业,使之成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发挥好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作用和承载功能,使之成为具有高水准的创新孵化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5.3 加快用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从行业、企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实施钢铁、煤化、有色、纺织等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和提升专项工作。二是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紧紧

28、抓住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发展信息软件产业。软件产业是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维持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加强用软件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从整体上促进工业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5.4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培育、装备制造业振兴等,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及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

29、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二是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向集聚区集中,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优化产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体系,积极探索分工专业化、技术高新化和生产生态化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三是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5.5 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以综合运输体系为重点

30、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便捷、机动的立体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加强以现代能源产业为重点的基础产业建设。着眼从长远上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强省内重点能源基地建设,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支持省内企业到省外、国外投资办矿办厂,实行战略投资,建立省外能源供应基地。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提高物流配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信息咨询、品牌策划、产权交易、检测认证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面向群众生活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业以及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加快发

31、展文化、旅游、创意、动漫产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5.6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一是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化、循环型工业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法制建设与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力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淘汰污染严重、高耗材和高耗能的落后工艺和装备,采用和推广无害、低害、废弃物回收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效率。结束语通过以上的简述,中原经济建设在国务院出台后,已成为国家战略,使其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现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又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使其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