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reams do not abandon those who are pursuing painstakingly, as long as you do not stop pursuing, you will be bathed in the glory of dream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物理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动量定理为_第二
2、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_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
3、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
4、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三、教学方法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四、教学程序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第一环节:创设情景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
5、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
6、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第三环节:定性应用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
7、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第四环节:定量应用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
8、2=2gl,即v1=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物理说课稿 篇2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教材第三册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总结了电、磁的统一性。这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实验和科学的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另外,教材进一步反映能量守恒的观点,对
9、于学生牢固已学知识也极为有益。2、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大纲的这种要求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的意识、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素质,培养良好的观察、分析的科学态度。认知目标: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得出并理解楞次定律难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楞次定
10、律和具体应用。说学生(1)学生已经掌握右手定则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2)中学生好奇心强,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说教学法1、说教法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1)、利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如课外阅读:楞次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伟人的生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悬浮列车的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2)、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如:预习、自我检测
11、,甚至整个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远程的自我学习。(3)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堂的探讨,体现学习的协作性和研讨性;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探讨的结果汇总并展示,课堂的几次“请您留言”,把全体同学的思维展示出来,这是一般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利用网络环境还能再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如:最后预习问题的讨论(4)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5)、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6)对_于观察实验的知识运用归纳法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一般性的物理规律是本课的突出教学方法。通
12、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再一次领略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严整性。2、说学法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目的之一,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1)抓好学生的预习关,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2)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和动画画面,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3)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养成学生具有独立总结物理规律的习惯和能力。(4)反馈
13、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说过程(略)物理说课稿 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核聚变、核裂变教学难点: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教学过程:1。原子、原子核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
14、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2。核能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3。裂变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图3)。发生裂变时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
15、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这好比用火柴点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烧,放出能量一样。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表明,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图3)。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图4)。如果控
16、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4。聚变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
17、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三、小 结: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核能,了解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板书设计:第二节 核能一、原子、原子核二、核能三、裂变与聚变物理说课稿 篇4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应聘初中物理的 号考生,今天我要说的是 版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 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
18、,本节内容又是学生学习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a 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
19、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是,九年级学生往往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比起八年级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动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为主导作用。因此
20、,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法、讲授法、讨论法。说学法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本节课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五课后反思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相信,通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1、”这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收获。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物理说课稿 篇5说教材: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_重要的基础内容_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_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测量;3.重心与稳度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
22、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
23、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
24、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
25、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
26、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结束语 : 在以上
27、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物理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电阻一节课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学生需要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换算;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从而理解电阻是导体
28、本身的一种属性;同时,在实验探究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再次加深并熟练掌握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3) 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
29、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难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四、教学过程通过生活引入新课,咱们家里的电线、用电器的导线都是用什么做的呢?有些重要的电器设备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的导线。并(追问)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通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活动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学,小组间互相交流以下问题。1.什么是电阻 ?电阻符号?2.电阻单位是什么?单位符号?3.电阻的单位还有有哪些?单位间
30、换算关系是什么?训练学生单位换算能力。4.电路中电阻器符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课堂活动三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思考实验一:1.如何判断 电阻大小?2.这个实验控制了什么?3.这个实验同时还说明了导体的电阻与什么有关?必须向学生讲述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的导体,并启示学生寻找各导线之间的异同,并告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猜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要求学生来观察:粗细相同,相同长度的锰铜和镍铬,粗细相同,不同长度的镍铬,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当把他们接入电路时他们对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的影响。通
31、过探究活动得出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用控制变量法去进行武力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之间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有收获的理想课堂效果。关于温度这一因素进行演示实验:将灯泡钨丝接入电路中,用打火机给灯丝加热,要求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让学生直观的真正认识到电阻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课堂活动四引导学生自学18页半导体和超导体,并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五、课堂小结测在进行完这些内容后,及时进行课堂小检测,题量不能多,但都要具有代表性,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从检测反馈形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
32、调整。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起到回顾的作用: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是否接入电路,电流、电压大小及形状无关。七、 板书设计:一、电阻(r)1.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2.单位:欧姆。符号1 k = 1 000 = 103 1 m = 1 000 000 =106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2.长度 3.横截面积 4.温度三、半导体和超导体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2.超导现象:某些物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0。八、作业布置教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物理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
33、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_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
34、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
35、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把难点放在科
36、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化大修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理基础知识点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程序题库护理及答案解析
- 第三版母婴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建委安全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云南安全员c2证考试题库和及答案解析
- 2025考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平面设计师专业能力测试题平面设计软件操作与技巧试题附答案
-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课件
- 物业服务提升方案模板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含答案
- 信息科技风险安全
- 中建幕墙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诊所中药饮片清单汇编
- 红木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广西大学
- 招标代理机构遴选投标方案(技术标)
- 吊车施工专项方案
- 肺栓塞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