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生网络与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1. 调查问卷的设计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 新兴的文化形态已经形成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民 的行为选择。但是,何谓网络文化,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解。有 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 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并以此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而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 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 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点和社会心理的总称。对照上述网络文化概 念,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
2、们对网络文化的诠释不尽相同。前者以 网络空间本位为前提,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网 络文化则被视为伴随虚拟规则行为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 所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后者则以网络社会本位为基点,把网络文化 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精神文明成果。 从这个视角出发,网络社会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延伸,网络文 化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一种亚文化,而网络空间是网络化社会的一隅。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滥觞于原始社会,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而 止于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
3、族 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 的有机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成果的历史积淀,它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从而 塑造了中国社会生态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 封闭保守、因循守旧和缺乏民主等消极性,与开放、创新、民主、平 等的网络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 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沿着长辈后辈 的秩序传承与播衍,属于典型的前喻文化,而网络文化的内容创作主体和传播者皆是年轻人,年长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是后喻文化。 而且,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域来看,文化的
4、胚芽是孕育在人理解、 改造自然客体的实践过程中的。一方面,人的自为性是文化产生的根 源;另一方面,人的能动性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了解青年 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在网络中习 得传统文化的行为习惯对于寻找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承与发体现实 路径具有特殊价值。2. 专题调查的实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获得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使用 网络的频度、信息搜索方式和内容偏好等网络使用行为特征信息,本 次调查以保定市部分高校青年学生为样本,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确 定调查对象。通过走访学生工作处大致了解了在校学生的情况,如院 系构成、各系部学生人数及性别比例等,在此基
5、础上,把调查对象确 定为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三种类型。学生的知识背景包括文科和 理工科两大类,其中文科生包括政法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新 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及社科系的学生,而理科生主要来自物理科学与 技术学院、药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及软件工程系。其次,根据 上述学生的基本特点,研究设计了一份关于驻保高校青年学生网络与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客观题为主,并结合调查目的 设计了一个主观题“你认为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应该如何传承”, 以反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识。再次,为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全面 真实地反映当前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以便 分析出科学的结论,在调查样
6、本选择上采用了分层抽样法:从各院 系抽取的样本占其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 8;按照各年级占该院系的 总人数的比例,从各院系所确定的样本中抽取各年级的学生样本数; 按照各年级中男女比例确定男女生的抽样人数;按照随机等距抽 样法,选择抽样对象的学号。最后,根据预先设计的随机抽样法,分 别到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 1200份,其中研究生 267份、本科生 601 份、高职生 302 份,回收有 效问卷共计 1089份,有效回收率 91%。调查样本中的男、女生性别比 例为 31:69。抽样的调查对象中文科生共计 670 人,占总抽样数的 62%;理科生 419 人,占总
7、抽样数的 38%。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 237 人,本科生 570 人,高职生 282人,所占抽样比例分别是 22%、 53%、26%。本次调查样本数量适中,分布均匀,基本覆盖了不同院系、 不同年级、不同学术背景的的学生,所以,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 映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另外, 因为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于传统文化问题注重度高,所 以本次次调查活动得到了积极配合和认真作答,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 公正性、科学性。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开放、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传承困境理解清醒本次调查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当前青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 文
8、化的基本认知,即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判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 策略等情况。首先,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9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说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传 统文化应该有选择地传承和发展,而不是“照单全收”,文化只有在 持续剥离其腐朽细胞、生发出其新细胞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进化和 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 多样化的。本项调查共设计了 6个选项:书本知识获得家庭、亲 戚朋友报纸、电视和广播节日或民俗活动网络其他。通过度 析,能够发现大学生通过书本知识获得传统文化的比例最
9、高,占 79.52%,而报纸、电视和广播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75.39%的学生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获得的,另外,节 日或风俗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之一,因其喜闻乐见,在传播传统 文化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它在传播传统文化 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56.38%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习得传统文化 知识,说明了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日趋主流化。诚然该项选择列举了 当前主流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但是因文化形态的多姿多彩,它的 传播方式也是多元而广泛的,所以 13.77%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综合 以上因素,能够看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媒介传播、人 际传播、
10、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而选项 A 中的书本知识代表着 一种教育隐喻,也说明了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种主要形态。 再次,关于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调查,从结果上看,大学生最 熟知的传统文化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比例分别是 83%和 83%。与饮 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大众化相比,哲学和宗教类这些传统文化形态则 小众很多,分别只有 22%和 18%的同学选择了这两项。不过,这些意识 形态却是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虽然它从诞生之初就掌握在少数 精英手中,其传承和发展也是多在经院派中实行。而文学典籍和传统 艺术,通过数百年的教育传承,也往往被大家所熟知。虽然哲学和宗 教也能够通过教育传承,但是
11、领悟和融通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的心智力 是文学经典和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经典和 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文字、音律、图形之美,往往更能与中华民族特有 的审美心理产生共鸣。另外,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判断是 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受访者中只有 9%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已被其他文 化代替,完全遗失;而抱有乐观心态,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 发展的受访者占样本总数的 27%,说明此种心态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 真实想法。而占样本数 65%的大学生认可了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已经 部分遗失。而对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分析,观点主要集中在传递文化 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与传统言教方式有问题,分别占 7
12、4.84%和 55.25%。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大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 76%的受访者认为“展开活动,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营造氛围”能够很 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认为我国传 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淡化,而这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等新文 化的逼仄下,面临的发展困境; 7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传承传统文化 应该从小抓起,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教育中。文化的代际传播 中,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诵读经典,就是一种文化的濡化; 68%的受 访者和 64%的受访者分别强调了“国家大力宣传引导”的效用和“发挥 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作用”,而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能也引起了
13、58%受访大学生的注重。文化本质上是社会秩序的镜像,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无意下在文化所承载的群体所共知和共享的集体意 会所指导、所规制。从这个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社会公器,它的 传承国家理应有所担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构建传统 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文化的播化能够被强化。而互联网作为传统文 化传播的一个作用向度,因其虚拟化、多媒化、资源共享和信息海量 化等特点,能够使传统文化的文化拟子的散播范围更加广阔,促动了 文化的传承。2. 青年大学生上网频繁,对于网上传统文化有偏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3年 1月15日发布的第 31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
14、 2012年 12月底,中国的网民 规模到达 5.64 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 21.1%。所以,注重 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信息搜索方式和内 容偏好等网络行为特征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现实的指导意 义。首先,从上网的频率看, 36.64%的同学每天都使用互联网,这个 部分学生的数字消费平均时长达 34.1 小时/ 周,也就是所谓的“网 虫”; 44.72%的大学生经常使用互联网,这部分群体结构类型主要是 “信息至上型”,即网络行为多为搜索信息和读取电子邮件;另外, 18.92%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不高,仅仅偶尔使用互联网;最后, 只有 1.84%的大学生
15、排斥互联网,基本不使用网络。综合以上数据,能 够看出,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其次,对于大 学生网络浏览内容的偏好。本次调查主要注重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容 的倾向性。经调查,大学生对于网上传统文化内容的注重度依次是: 民族民俗类内容、思想文化类内容、传统艺术类内容和典籍文化类内 容,其比例分别为 65%、 47%、 38%、34%。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网上传 统文化内容是国学、哲学和历史类的专题网站,这部分同学的比例占 到 53%。还有 40%的同学通过收看传统文化的视频讲座习得传统文化知 识,特别是“百家讲坛”的持续热播,使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注重热情 持续发酵,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文化
16、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论坛、虚拟社 区、 WIKI 和博客也是引起网民“头脑风暴”的网络空间,据调查, 30% 的大学生注重过传统文化的个人博客,而 19%的大学生访问过传统文化的论坛和社区。从上述两组数据,能够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传统内 容的偏好与其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而大学生了解传 统文化的网络行为的多元化,也反映出了当前互联网上传统文化形态 的百花齐放。最后,研究调查了大学生是否通过互联网传播过传统文 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通过转载、分享和发表等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 过传统文化,这个群体所占的比例是 67.13%,而且少部分青年学生还 发表过原创性网文,可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传
17、统文化还是很活 跃的。三、结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的文明成果和物质成果,都会积淀下来,形成文化的要素。中国传统 文化深厚的底蕴就是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产物。但是,如同生物的进化 一般,文化也必然经历产生、发展或衰落的过程,尤其是,当其遭遇 异质文化时,文化的涵化是不可避免的。进化或湮灭,这是一个现实 问题。避免传统文化走向湮灭,就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能动性, 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也可灭亡文化。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 量之一,他们意识的觉醒,往往是传统文化光大和传承的先声。通过 本次调查能够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网络传承的基本理解是:青 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既有传统的渠道也有网络等新渠道,民俗、 饮食、服饰是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但是他们也通过浏览网站、博 客和收看网上视频等方式,去猎取他们不太熟稔的国学、历史等传统 文化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部分遗失,并开始尝试使 用互联网纾困传统文化。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促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 化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措施:第一,传承和再造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所以政府应该主导网络文化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城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设备买卖合同》模板
- 幽门螺杆菌课件
- 巡察档案培训课件
- 岩棉生产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尾气清理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11.2 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
- 9.1.2 第2课时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 个体美容美发店员工服务合同范本
- 医院廉洁行医培训
- 中式面点培训课件
- 医院后勤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山西省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涵洞拆除改造方案(3篇)
- 公司自动化项目管理制度
- 2025年上海市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 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1800道)
- JG/T 264-2010混凝土裂缝修复灌浆树脂
- 律所清算破产管理制度
- 三人合伙养狗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