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1页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2页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3页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4页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组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12.8千字)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70673009;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编号:06bjy012。作者简介:刘畅 女,1967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孔宪丽 女,1978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讲师;高铁梅 女,1951年12月生,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摘要】本文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

2、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通过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企业产权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中国工业 行业差异 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3、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abstract: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29 industrial sector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the middle layer of industrial sectors. the empirical re

4、sults show that: (1) the increas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expenditure contributes to the rising of high energy-consuming sectors energy efficiency. there are great potentials of energy-saving for these sectors by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2) the enterprise ownership struc

5、ture and export trade structur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ectors. (3) the rising of the relative energy price helps to declin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4) with the rising of the ratio of electricity and oil consumptio

6、n to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ectors, especially high energy-consuming sectors decline. key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china industry; industrial sector difference; panel data model一、 引 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不断增强,能源效率问题已逐步成为

7、众人关注的焦点。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是中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其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已达到71.1%左右,对中国能源需求变化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因此,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问题更值得关注。衡量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主要指标是单位产值能耗,也称为能源消耗强度,用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 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工业能源消费量 / 工业增加值,单位为吨标准煤/104元。工业增加值按2000年价格进行平减。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200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8、(2003-200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2007)。 能源消耗强度越小,则能源效率越高,反之亦然。图1给出了19802006年间,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等的能源消耗强度的时间变动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远高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随后受内部结构升级调整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与其它部门能源消耗强度的差距逐步缩小。然而,在2001年以后,由于产品需求增长导致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等高耗能工业行业的产能快速扩张,使得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呈现出止降反升的态势。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

9、(吨标准煤/万元)图1 各部门能源消耗强度比较 (2000年不变价)强度变动的这一特征表明,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得到了持续快速的提高,到2000年虽仍显著低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但差距已明显缩小。然而在2001年后,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却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迹象。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工业部门内部具有不同生产特征和技术水平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把握中国工业行业未来的能源消耗特征,制定有效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产业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工业能源消耗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miketa(2001)用19711996年间39个国家的10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分析了部门经济活动、资本形成额以及工业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受资本形成额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部门产出的增加而加强。michael. l. polemis(2007)使用协整方法研究了希腊工业能源需求,发现工业能源消耗在短期和长期都没有弹性,但是石油和电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adeyemi and hunt (2007) 利用15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节能技术变化和价格对工业能源需求的影响。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

11、也较多,按所用方法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使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进行研究,如齐志新、陈文颖(2006)使用拉氏分解法研究了19932003年中国36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变化,得出技术变化是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另一类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如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中国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总产值之间的综列协整关系;杭雷鸣、屠梅曾(2006)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能源价格对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已有的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研究多数是从总体或平均的角度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从中观层面对工业部门内部各工业行业的能源

12、消耗强度变动差异及各自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然而由于中国工业部门内部的诸多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及能源利用方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这些工业行业各自的能源效率及其变动机制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不仅研究了能源价格及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结合中国现有国情,在影响因素中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重要因素。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特征;第三部分

13、建立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给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二、 中国工业部门内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特征由于工业部门内部的诸多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行业内部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及能源利用方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得这些工业行业各自的能源效率及其变动机制不尽相同。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最新行业分类标准,中国工业被划分为39个具体的工业行业。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数据样本选择19942006年的年度数据,从39个工业行业中剔除了4个数据缺失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6个垄断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后, 缺少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及1998-2002年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数据。 最终选取29个行业来研究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其影响因素。所选取的29个行业既包括轻工业如服装鞋帽,也包括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制造,还包含了高技术行业如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1各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吨标准煤/万元)电服电皮仪文印交家专饮通塑金医食木纺食橡有造黑化煤有非化黑子装气革器教刷通具用

15、料用料属药品材织品胶色纸色学炭色金学色通鞋机制仪体业运制设制设制制制加加业制制金业金纤开金属原金信帽械品表育 输造备造备品品造工工 造品属 属维采属矿料属制 制 制 制 矿 矿 洗冶制制冶造 造 造 造 选 选 选炼品品炼图2 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差异(avg(*)表示各行业1994-2006年的平均值)为了研究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特征,本文对29个工业行业按照其19942006年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组,把能源消耗强度小于1的称为低能源强度行业组,14之间的称为中能源强度行业组,高于4的称为高能源强度行业组。 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皮革

16、制品业、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印刷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中能源强度行业组: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高能源强度行业组: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其中家具制造业的能源强度为1.1,更接近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6),因此将其划入低能源强度行业组。图2给出了1995年、2006年各工业行业能源消耗

17、强度及19942006年的各工业行业平均能源消耗强度曲线图,图中阴影部分为中能源强度行业组。从图2可以看出,各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差异非常显著,高能源强度行业组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最大,其能源消耗强度占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接近70%,2006年能源消耗强度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是能源消耗强度最低的电子通信制造业的32.1倍,是有色金属矿选业的5.76倍。图2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各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强度差异,表明本文的工业行业分组方法是合理的。2.各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特征按照前面的划分,图3给出了三个行业分组的19942006年能源消耗强度的直方图。从图3可以

18、看出,各行业组之间能源消耗强度相差较大,中、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比较接近,而高能源强度行业组比中、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高很多,2006年低、中、高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之比为1:2.95:16.47。各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都呈明显的下降态势,高能源强度行业组下降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为从高加工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工业企业通过调整企业结构、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能源管理,提高了能源效率。图3 各行业组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吨标准煤/万元)低能源强度行业组中能源强度行业组高能源强度行业组 这一期间,国家还发布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和法规,如19

19、96年国家计委发布了中国节能技术大纲,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这些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支持企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能耗高的老旧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节能和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为抑制高耗能行业的投资过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如对高耗能产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利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产能。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效率。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逐年下降,如重点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从1995年的976 kg标准煤,降到2006年的645.12 kg标准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从1995年

20、的199.2 kg标准煤,降到2006年的142 kg标准煤。 1995年吨钢和吨水泥综合能耗数据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2006年的数据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三、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行为的主体,而行业是其内部企业的中观集合,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是其内部企业能耗特征的综合表现,因此,可以从企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决定模型入手对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企业在决定能源需求时是把能源看成一种投入要素,其生产者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在能源和各种非能源投入之间分配支出

21、。k.fisher-vanden(2004)从微观的层次,利用成本函数法研究了中国2500家企业19971999年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化。本文在fisher-vanden 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扩展,分析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要素需求方程可以得出与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相对应的成本函数: (1)其中,q是产出,a表示技术变化因素,pk 表示资本投入的价格,pl表示劳动力投入的价格,pe 表示能源投入的价格,pm表示原材料投入的价格,k 、l 、e 、m 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弹性。根据谢泼德引理(shephards lemma)可知

22、,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等于成本函数对该要素价格的偏导数,设能源需求量为e,因此由式(1)可得: (2)设ei表示能源消耗强度,则由式(2)进一步可得: (3)其中 ,表示企业产出价格。可见,企业生产的最终能源消耗强度主要受其技术水平及其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影响。2.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的建立技术水平的度量一直是经济学界的一个难题,多数学者均用技术创新水平来反映其变化。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产权的逐步清晰和多元制发展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产权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使得中国工业行业生产技术水平除受该行业的技术创新程

23、度影响之外,还有可能受行业内部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建立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时,将式(3)中技术水平变量设定为如下形式: (4)其中,st代表行业技术创新水平,own代表行业内部企业的产权结构,exp()表示指数函数算子。进一步考虑到煤、电、油、天然气等不同种类能源产品的效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煤炭的效率较低,而石油、电、天然气的效率较高,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最终能源消耗强度。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中国逐步融入到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体系中,中国的贸易出口结构也在逐步地发生着变化,而高耗能初级产品的出口意味着隐性出口了大量能源,贸易出口结构中高耗能

24、工业产品出口比例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行业最终的能源消耗强度。因此,本文在式(3)的基础上引入式(4)所示的技术水平以及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和高能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两个因素,最终所建立的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如下: (5)其中,ei表示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用行业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度量;st表示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用行业的研发费用支出度量;own表示行业内部企业的产权结构,用行业内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度量;表示行业的能源相对价格,用能源价格指数pe与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q之比度量;ex表示贸易出口结构,用高耗能产品出口比例度量;oilw、elew分别为石油、电力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

25、的份额,用来表示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天然气所占份额非常少,因此忽略了天然气的替代影响。没有使用煤炭消费份额意味着石油、电力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被煤炭比例减少所抵消。四、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数据选取及平稳性检验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为1994年2006年中国工业部门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对所有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的指标序列均进行了相应的价格平减(2000年=100)。在对各工业行业当年价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平减时,所用的29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由冶金行业等14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得到。 根据财政部1998年关于国有资本金的

26、统计分类规定,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的具体对应关系如下: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行业采用冶金工业的价格指数;化学原料、医药、化纤、橡胶、塑料行业采用化学工业的价格指数;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业采用文教工业的价格指数;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业采用机械工业的价格指数;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采用森林工业价格指数的算;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采用食品工业的价格指数。所有的价格指数均以2000年为基期。 能源价格采用反映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成本的全国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由于缺少工业行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数据,本文选择规

27、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来近似地反映各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并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了价格平减。在计算反映贸易出口结构的高耗能产品出口比例这一指标时,使用的是钢材、钢铁丝、铜、铝、锌、纸或纸板制品、水泥、玻璃等8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率。本文采用的各工业行业的石油(分原油、汽油、燃料油、柴油和煤油)和电力的消费数据是分别按其折算系数将其折算为标准煤(单位为万吨)后的结果。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对各指标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为中国工业部门的29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因此平稳性检验不再是单纯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

28、r)检验,要使用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选择相同根检验方法llc(levin-lin-chu)检验和不同根检验方法fish-adf检验两种方法,分别对模型中使用的对数序列和模型估计后生成的残差序列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各对数序列不平稳,均为i(1)序列,但是经过1阶差分变换以后均是平稳序列,满足建立模型的要求,并且各模型估计后生成的残差项序列均平稳,表明各模型均通过稳定性检验。2.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根据式(5),本文分别建立了全部工业行业及低能源强度行业组、中能源强度行业组和高能源强度行业组四个panel data模型,采用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其

29、基本形式如下: (6)其中,分别代表全部工业行业(29个行业)及低、中、高能源强度行业组;t代表时期,t =1994,1995,2006;i代表各工业行业;为随机误差项。系数aj,i为各行业的固定影响截距项;系数、分别为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科技经费投入弹性和能源相对价格弹性,分别反映行业能源效率对技术创新水平(st)和能源相对价格(pe/pq)变动的敏感程度;系数、和分别表示行业内部国有企业产权比例(own)、高能耗产品出口比例(ex)、行业石油消费份额(oilw)和电力消费份额(elew)各自每变动1个单位,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将分别随之平均增长、,反映行业产权结构、出口贸易结构及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30、对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具体影响。由于缺少各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数据,本文在低、中、高能源强度行业组模型中没有包括出口贸易结构变量ex。基于(6)式,从行业层次上对1994年2006年的全工业行业以及低能源强度、中能源强度、高能源强度三个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之间存在异方差,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cross-section sur)对各模型进行估计,四个panel data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在表1的各列给出()。 由于篇幅有限,各行业的截距项aj,i没有列出。受到样本数的限制,全部工业行业模型采用cross-section weight进

31、行估计。表1 各因素对全工业行业及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全部工业行业低能源强度组中能源强度组高能源强度组常数项1.433* (3.554)1.279* (7.158)1.277*(31.731)4.083* (25.357)各因素的影响系数-0.126* (-3.717)-0.161* (-9.749)-0.068*(-19.441)-0.172* (-13.828)0.0088* (4.567)0.0053* (3.624)0.0067* (30.914)0.0093* (12.935)-0.983* (-6.097)-0.987* (-17.234)-1.432* (-122

32、.715)-0.209* (-2.407)0.044* (3.911)-0.0042* (-2.140)-0.0065* (-9.083)-0.036* (-78.014)-0.0495* (-9.403)r20.9890.9800.99780.983调整的r20.9880.9780.99760.981样本容量348117156104dw2.2011.8832.1561.871注:*为1%的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水平;括号中为t统计量,“”表示该变量不显著或没有该变量数据,从模型中剔除。全部工业行业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用式修正,经过lm检验不存在序列相关。(1)科技开发经费支出的

33、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全工业行业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应的能源消耗强度的弹性系数()为-0.126,这表明从全工业平均状况来看,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的增加将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具体来看,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每增加1%,将使全工业行业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降低0.126%。进一步从三个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各行业组的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均呈现出与平均水平相同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高、低能源强度组的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相对较高,分别为0.172和0.161,高于全工业0.

34、126的平均水平,这表明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的增加对高、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每增加1%,这些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将平均下降0.172%。但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这些中等能源消耗强度的工业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的提高对行业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较弱。依靠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图4给出了1994-2006年间部分行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变化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自90年代末以来,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电子通信制造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增长最快,显著提高

35、了该行业的附加值,从而导致其能源消耗强度下降。2001年以后,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及化学原料制造业等高能耗行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也快速增长,表明这些行业加大了技术更新和改造的投入力度,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相比而言,中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行业如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增长相对较小。图4 主要行业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亿元)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高能源强度的重化工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比重快速上升,降低这些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将对降低总能源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这些行业的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开发经费的投入,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中高端的节能技术创新活动

36、,通过促进行业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进行技术更新、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造,进而显著地提高这些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有效地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同时,对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能源强度已经较低的工业行业,也可以通过增加行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支出,进一步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来促进这些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2)行业内企业产权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全工业行业和三个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的模型中,行业内部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全工业行业模型中的相应系数()为0.0088,这表明工业行业内部企业产权结构的变

37、动对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来看,行业内部国有企业比重每降低1%,将使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平均下降0.88%。三个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模型的具体估计结果表明,行业内部企业产权结构对高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能源消耗强度影响最大,其系数()为0.0093,相比之下对低、中能源强度组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的影响略小,其系数(和)分别为0.0053和0.0067。图5 部分行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上述结果表明,工业行业内部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同,如刘小玄(2000)通过对中国1995年工业企业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私营个

38、体企业的效率最高,三资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效率最低。随着9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外资逐步引进,工业行业内部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快速上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得以提升。图5给出了三个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的部分行业历年的产权结构变化。从图5可以看出,自1998年起,各行业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高能源强度行业组的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等行业企业的国有化比重远远高于中、低能源强度组的行业,2006年,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仍为64%。随着中国工业企业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内部包括很多国有大型企业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源强度

39、工业行业通过加强管理,行业能源效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表2 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价格涨幅1994200620012006燃料动力价格7.18%7.24%服装制品工业品出厂价格1.90%0.10%文教艺术工业品出厂价格-0.60%-1.06%食品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2.05%1.47%木材加工工业品出厂价格-0.42%0.57%造纸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2.99%-0.06%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厂价格0.52%0.40%化学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1.99%1.95%冶金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1.70%4.81%机械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0.57%0.42%(3)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有利于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但高能

40、源强度工业行业的能源相对价格弹性较小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的数据计算。从四个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能源相对价格与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全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对价格弹性()为-0.983,这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具有显著的影响。从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来看,能源相对价格每提高1%,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平均将下降0.983%。进一步从三个不同能耗特征行业组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能源强度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组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对价格弹性(和)的绝对值均高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987和-1.43

41、2,而相比之下高能源强度行业组的相对价格弹性较小,仅为-0.209。这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中、低能源强度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对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的作用相对较小,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的能源相对价格每上升1%,仅会带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0.209%,远低于全工业平均水平。近年来,中国主要能源产品出厂价格相对于总体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这对提高工业行业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2给出了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后能源价格上涨较快,其中燃料动力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品出厂价格。200

42、12006年间燃料动力价格平均上涨7.24%,而同期服装制品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0.10%,食品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小,为1.47%,冶金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4.81%。较高的能源成本使工业行业增加了节能意识,促使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设备,通过加强管理和节能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增加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对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等中、低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由于其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对价格弹性较高,从而使得能源相对价格的上涨对这些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近年来能源相对价格上涨对高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

43、能源价格体系没有反映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成本。1999年,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曾联合发文对13家产能规模在5万吨以上的电解铝企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优惠2分钱左右;2000至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调整终端用户销售电价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电解铝、铁合金、氯碱企业用电价格比其它工业企业平均每千瓦时累计少提价约2分钱。2003年很多省份以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方式,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直到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电监会三部委才联合发出通知取消国家出台的对电解铝、铁合金和氯碱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并要求各地停止执行自行出台的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

44、措施。在高能耗企业中,电费占据70%以上的生产成本,这些优惠政策掩盖了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成本,能源价格没有真实地反映能源的供需关系,进而导致了高能耗行业盲目投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4)高能耗产品出口比例的增加将使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上升高耗能产品出口结构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工业行业的模型中,高耗能产品出口所占比例与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应系数()为0.044,这表明高耗能产品出口比例的增加将使得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显著上升。具体来看,出口总额中高能耗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将平均使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增加

45、4.4%,可见,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拉动了国内高耗能工业行业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进而造成了中国能源资源的隐性流失,最终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平均能源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中国逐步融入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体系中,一些加工制造业和高耗能产业开始逐步由发达国家向中国国内转移,进而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006年中国的钢材、钢铁丝、铜、铝、锌、纸或纸板制品、水泥、玻璃等8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额为6 624108元,占出口总额的8.5%,比2005年增长47.5%。由于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例快速增加,这些出口产品多数是

46、低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 (5)能源产品的替代使用显著提高了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表1的估计结果表明,在高能源强度行业组的模型中,行业电力消费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0.0495,表明对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及化学原料等高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行业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比例的提高有利于行业最终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电力消费比例每增加1%,将使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平均下降4.95%。在全工业行业和低、中能源强度行业组的模型中,行业的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与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

47、相关关系,特别是中能源强度行业组的影响系数()较大,为-0.036,这表明无论是从全工业的平均状况看,还是对低、中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行业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所占比例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带来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具体来看,对纺织业等中等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行业石油消耗占总能源消耗比例每提高1%,行业最终的能源消耗强度将平均下降3.6%。可见,中国工业特别是中、高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用电力、石油等效率较高的能源替代效率较低的煤炭将有利于其最终能源效率的提高。受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居主导地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步制定优化和多

48、元化的能源结构发展战略,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煤炭消费所占份额逐渐减少,电力、石油等优质能源消费所占份额迅速增加,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2006年中国电力消费增长14.2,电力以外的其他终端能源消费仅增长了6.6,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9.5%。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7年新闻发布会,2007.7.12。 表3给出了部分主要工业行业近年来能源、电力、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增速。表3 主要工业行业各种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变化行业能源消费电力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19942006200220061994200620022006199420062002

49、20061994200620022006纺织服装制造业7.01%12.49%8.23%14.97%4.77%11.07%9.20%5.8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53%16.48%13.88%23.52%-7.90%-4.21%4.79%9.6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81%7.14%8.77%8.62%-0.78%0.16%2.51%7.08%家具制造业2.55%7.32%7.26%15.25%-6.74%-9.38%2.25%11.19%饮料制造业-0.44%6.85%5.28%8.25%-3.08%1.82%2.55%4.62%通用设备制造业2.35%13.97%7.45%18.25%

50、-7.74%0.37%-1.05%10.81%金属制品业8.89%15.18%15.63%22.04%-3.73%3.42%3.32%3.92%木材加工6.73%17.36%14.37%28.02%0.86%11.05%3.95%7.54%橡胶制品业5.36%11.67%13.62%17.31%-2.54%6.63%4.39%7.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68%16.35%14.15%20.58%3.99%11.50%2.78%6.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93%18.85%10.82%21.13%5.19%13.51%-7.54%-7.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61

51、%13.07%8.33%15.51%1.57%8.87%4.48%2.91%数据来源:作者根据1994-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计算。从表3可以看出,很多低、中能源强度行业的煤炭消费表现为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较高,如电气机械制造业19942006年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79%,20022006年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则达到9.60%,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这些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高能源强度行业的电力消费增长较快,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19942006年的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14.15%,煤炭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99%。2002年以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电力消费

52、的增速进一步加快,20022006年该行业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58%,电力消费比例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显著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能源效率。五、 结 论本文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结合中国现有国情在影响因素中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开发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提高;工业行业内部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相

53、对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行业内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动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国家及地方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掩盖了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成本,因此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对价格弹性较低;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拉动了国内高耗能工业行业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进而造成了中国能源资源的隐性流失,最终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平均能源效率;中国工业行业特别是高、中能源强度的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用电力、石油等效率较高的能源替代效率较低的煤炭有利于行业最终能源效率的提高。由于中国工业部门内部的诸多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具体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相关部门在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时对不同的工业行业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源强度工业行业应该增加行业的技术改造和研发经费支出,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鼓励其内部企业增加节能技术投资,不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还可以挤出导致高能耗企业快速增长的投资,调整投资结构,有效降低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通过行业内部企业产权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