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第1页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第2页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第3页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第4页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摘 要】自古以来,幸福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不仅如此,追求幸福,向往幸福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因此,在伦理学中,以幸福为人生目的往往被视为人类的普遍原则。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在增加,而幸福感却并未随之增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幸福;幸福感;心态 幸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伦理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在伦理学中,以幸福为人生目的往往被视为人类的普遍原则。追求幸福,向往幸福亦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那么,究竟幸福的内涵是什么? 一、幸福的内涵 关于幸福问题,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大多数人追

2、求的生活目的是幸福,但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在穷困时说它是财富;在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识,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i。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以上所谓的“幸福”都是因为人们在追求某个具体的目标所产生的主观感受。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种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是他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ii。在他看来,幸福归根到底在于人自身,它是自足的,是以满足人的内在理性、道德、精神之需求而不断实践的活动。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幸福如果只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依据,就会

3、产生无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幸福观,那么幸福也就不能作为道德普遍原则和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标。那么,幸福应该具备的内涵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考察人们幸福与否应该将个体的主观感受与社会的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看。首先,人是社会的存在,生活在具体的时空、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幸福感的产生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以及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总的基础之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若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很难产生其他需要,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尽管幸福需要外在的东西,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足以长期获得幸福感的。相反,过多的物质财富很容易让人为之牵累,甚

4、至消磨人的意志,这样人也就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愈来愈远。总的来说,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的确可以引发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为幸福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幸福还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人性的不断完善。 二、幸福与当今社会 在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在面临同一个困惑:为什么物质财富在增加,而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随之增强? 不能否认的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的确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是构成幸福的一部分因素。但是,这并非全部。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人们当下的快乐和满足是短暂的,而在此之后,人们会有新的欲求,一旦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陷入不快或痛苦之中。也就是说

5、,幸福的客观条件并不总是伴随人们的一生,即使伴随一生也未必一定幸福,因为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幸福的核心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幸福是合于人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他告诉我们,幸福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应体现在人身价值的实现,人性的不断自我完善中。他所说的德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幸福就是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然而现代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幸福的这一方面,仅仅把因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得到的短暂的快乐和满足视为幸福,忘却了人性完善的重要性,结果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疲惫不堪。其实,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与人性的自我完善,人身价值的实现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密

6、切相关的,如此,人们的幸福感才会更长久。 总而言之,幸福在当今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包含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生存环境的适宜;人性自觉的展开和不断完善。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则是本质内核,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幸福观,而是可以引导人类未知追求和奋斗的道德原则和价值目标。 三、幸福感与心态 上面所述的幸福是理想状态中的幸福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却并不能如意。究其原因来说,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另一种则与人的幸福观有关。前者涉及诸如收入、住房、地位、名誉等,如果个人很在乎,那么当面对自己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心理的不舒服,只有当自己与他人相近或超越

7、他人的时候才会自我感觉幸福;后者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病时就会感到健康是幸福,贫困时就会感到财富是幸福等等。如果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很多人往往因为“身在福中不知福”,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那么,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拥有正确的幸福观。而后者是最关键的。 首先,应该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点,那么他的幸福感也会比较长久。但是这又并非易事,因为只要人们总是为身外之物所牵累,或缺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会感到空虚,幸福感薄弱。所以单从主观感受来说,拥有内心持久的平静和淡然是最好的心态。 其次,还

8、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修炼。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明,在关于幸福的探讨上,绝大多数理论学说都十分强调人的内在的精神层面,都以精神的充实,人性的完善和心境的安宁为指归,认为可以通过德性的培育和人性的完善,自我价值的提升而收获幸福。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儒家倡导“安仁之道”、乐天知命,认为只有做到这些的仁者才可能达到“孔颜乐处”的境界。道家则强调顺乎自然,把生死看作自然之事,知足常乐,从而取得精神上的畅达。佛家更注重所谓“心”的开悟,提倡应努力使心态保持宁静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同境遇。虽然儒、释、道各自的立足点和诠释并不相同,但在关于如何面对生存环境特别是苦难时,如何保持快

9、乐,获得幸福方面却惊人地一致。它们都坚守一个核心,即人的精神生活的自由、安宁和充实。而这也恰恰是幸福的内在真谛之所在。 当今的中国社会,在历经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政治文明也在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关于幸福问题的讨论也愈发火热,也就随之出现了“为何物质财富增长但是幸福感却并未随之增长”这一困惑人心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能单纯地以gdp为标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这个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国人幸福与否,他们对于幸福又有怎样的定义和期许,在此基础上号召国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唯有如此,国人才能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得更加幸福,国家也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注释: i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9页。 ii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版,第303、305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2陈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