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_第1页
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_第2页
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_第3页
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_第4页
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水画技法及艺术创作启示 摘要:在古今大量的山水画创作大家中,清代龚贤的山水画更显独具一格。对龚贤山水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绘画技法,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艺术特色 龚贤作为金陵八大家之一,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当时的人们认为其与著名书画家吕潜构成“天下二半”。龚贤的山水画创作中,既有古风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其作品显得独具一格。对龚贤山水画作品的研究可以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的技法 龚贤的山水画对很多场景进行了深入细致布局,在作品中能全面展现相关场景的空间感、层次感。(一)线条应用。对于山水画来说,线条是创

2、作过程中最基础的元素,也是能够展现作品创作功力的最直观因素。龚贤山水画主要塑造的内容为山、石、林、木、水和屋,这些场景的分割来自于对线条的应用,在具体线条塑造中,则能够展现出龚贤独有的艺术特点。1.林木线条。在古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对林木的塑造很多情况下会应用直线条。这种方式能够展现林木的葱郁,但在龚贤的作品中,对林木的塑造线条多为曲线。如在松亭远山图中,对林木主干的塑造就大量应用曲线,并且多为粗线条。线条的堆叠使林木主干显得错落有致。树枝部分,应用细线条勾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树木的叶子,这一过程不仅重视对空间感的塑造,而且大量应用墨点堆叠,展现了树木的葱郁。2.山石线条。龚贤作品中的山石线条有

3、两种形式,一种基本不应用线条,而是将墨迹晕开,展现阴影效果;另一种方法为设置层次分明的线条,展现山石的堆砌感1。3.水、屋线条。龚贤在对河流等场景塑造时,基本不绘制线条,虽用空白却使人感觉到清澈的河流和透明的汪洋湖泊,形成了一种淡然的情感。在绘制房屋时,应用的线条会与其他场景的线条进行交汇,构成房屋坐落于山石林木之间的场景。(二)“留白”控制。我国古代山水画追求对场景神韵的塑造,所以在创作中会大量“留白”,供画作欣赏者进行想象。龚贤对山水画的“留白”技术可谓登峰造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主要场景外的留白。我国的古代山水画中都会在主要场景外进行留白,通常这些留白的区域会被观众想象为天空,这也是

4、我国山水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2。但是龚贤将留白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了多空间感的塑造。夏山过雨图就在塑造的山体之间进行留白,这种留白方式一方面展现了周边山体的千沟万壑,同时也能给观众一种云雾缭绕的想象感,观众在想象中自发构建画作中山体的相对位置,完成了对空间感的有利塑造。2.水面区域留白。一些名画家为了能够展现场景的层次感,会在山水画的水面区域设置较多的场景。清代髡残雨洗山根图就在水面区域设置了孤岛、树木等,但是龚贤在水面区域的塑造中,留白区域的面积要远高于其他山水画名家。在清代龚贤的静林帆影中,水面区域只构建了一艘小船,其余区域全部为留白,展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场景。

5、3.阴影塑造方面。在龚贤的山水画创作中,也会应用留白的手法进行阴影塑造。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松亭远山图中,山体的塑造只应用晕染的方式进行山体勾勒,同时山体部分大量留白,增强了阴影的表现效果。(三)场景构建。龚贤的山水画创作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场景构建方法,从以下角度完成对层次感的塑造。1.线条勾勒方面。在场景塑造中,龚贤重视线条的交汇效果,同时能够对线条的间距、长度等因素进行精准把控。比如在寒林古屋图中,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体现得更明显,并且线条间距较大,而远景区域内构建树木的线条清晰度下降,甚至只应用粗线条展现树木,同时近景区域线条数量较少,远景区域线条交汇更多。这种场景构建方法符合人类的场景观察规律

6、。房屋中的一些线条与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交汇,最终观众看到的房屋位于这两个场景的中间部分3。2.场景明暗方面。人体的先天结构决定了人脑会自动将不同明暗情况的场景按照不同距离进行处理,通常较暗的场景被人脑认为距离更远。龚贤就充分应用了这一特点,在山体的空间感塑造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山家黄叶图中,绘制的远景区域山体用墨更多,整个场景显得更暗,在观众看来,这一区域自然距离更远。3.事物塑造方面。当同一区域中的事物数量过多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水画空间感的塑造效果,龚贤巧妙利用留白手法,有效塑造了空间感。另外在事物塑造中,会在无法体现空间感的区域设置小型事物,如秋水板桥图中就在远景区域的水面上

7、设置了沙洲,实现了对空间感的有效塑造。(四)事物配置。在山水画创作中,最困难的一点即是对各类事物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事物之间存在关联,又要保证事物堆叠不过分拥挤。龚贤在此基础上对事物配置进行了完善,即通过事物配置展现空间感。常用的表现手法为合理设置事物的尺寸,比如在山居图中,水面上的岩石尺寸靠近河岸的小,而远离岸边的大,这种塑造手法能够让观众自主想象这些岩石的空间距离,从而实现对空间感的塑造。另一种手法为事物交叠。松亭远山图中近景区域的树木遮挡住了房屋,这种手法自然会让观众想象出树木位于房屋之前,再让房屋对背景树林进行遮挡,能够进一步提升空间感的塑造效果。另外,事物之间的交叠方法也能够在一定

8、程度上展现空间感,比如夏山过雨图就是通过留白区域和山体之间的留白展现空间感。 二、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一)适当融合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山水画对写实的重视程度更高,作为写实山水画的重要代表,龚贤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在山水画创作大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于龚贤对作品的表现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比如通过应用曲线构建树木的主干,而在山石、水面区域的构建中又充满了静谧之感,最终构建的场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质感,这种方式也能够体现龚贤内心中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充分借鉴这种山水画的创作形式,通过动态和静态场景的塑造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

9、矛盾感的塑造中,山水画的整体景观塑造上必须要有很强的和谐性。(二)合理设置明暗。在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中存在大量明暗变化的场景,暗处的场景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展现距离的远近,远方事物设置的场景更加阴暗;另一方面是展现相关事物的立体感,比如在龚贤对山体的塑造中就会大量通过明暗变化表现山石的阴影,以提升山体的空间感。在当前和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充分应用这种方式进行事物塑造。比如对于山脉描绘,近处场景为能够独立存在的树木,可以把树木轮廓绘制地更为清晰,可以应用细线条进行树木主干部分的描绘,就表现手法上来看,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描绘事物的亮度。对于远处山脉,根据山脉的走势设置明暗色调,要保证整体色调较深,同

10、时在近处的山脉绘制中,可沿山坡方向绘制阴影,从而让山脉的立体感增强。(三)科学表达事物。在当今的山水画创作中,一些创作者容易走入误区,即认为山水画最核心的内容为展现自身想法或情感,同时认为山水画创作中需要着重塑造景物的风骨,在最终的创作中忽视了对景物其余方面的塑造,使得整个作品事物表现方面的丰富度和整体性大幅降低。借鉴龚贤山水画,需要对空间有强烈的想象能力,并积极探究相关事物搭配上的关系,通过线条交汇、场景遮挡的方式实现对相关事物的科学表述。另外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情感表述与事物表达之间的平衡点。比如表达的情感为“淡泊明志”,但同时也意在表达“努力拼搏”;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塑造的整体场景,如展现

11、宁静的氛围,可以应用留白的手法塑造湖泊、河流等;表达“努力拼搏”可以通过塑造石下野草、冲天树木等体现出来,力求科学描绘事物,充分表达自身情感。(四)合理布局。通过对龚贤山水画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创作过程中会按照观众视角进行布局设计,所以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也可充分应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在具体的创作中,创作者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布局情况进行模拟构建,并在完成这一过程后,以观众的审美角度对设计的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当发现不能展现事物的特点和结构后,对整个布局体系应做适当调整,符合科学的布局方式后才可进行实际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龚贤在其山水画作品中全面展现了事物的空间性和立体性,而这两方面的展现手法是通过线条选取、线条交汇以及景观遮挡实现的。这说明在龚贤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对旧有的哲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在当前和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参考龚贤的创作特点,对布局、阴影、线条构建体系进行完善,以表达创作者自身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欣.清代龚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