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教育分析论文_第1页
女医教育分析论文_第2页
女医教育分析论文_第3页
女医教育分析论文_第4页
女医教育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女医教育分析论文 一、关于女医教育的设立 虽然早在汉代已经明确使用女医供事后宫,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女医教育的最早记载,就是这条唐医疾令“女医”条令文。而天圣令的制定,一般研究认为是以唐开元25年令为蓝本。即是说,目前有直接材料可确证的,女医教育在唐开元25年(737)已经设立。但注意到日本养老令“女医”条与此条唐令文字基本相同,且考虑到养老令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所制定的永徽令的基础上修订、部分条文依据了开元3年(715)律令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开元25年令“女医”条是承袭自永徽令,或者,至少也是袭自开元3年令。即是说,唐代的女医教育,至少在唐代开元3年已经设立。 从

2、整个医学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最早有医学教育是刘宋元嘉20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但直到隋朝创设太医署,此前很长时期内,医学教育似乎都处在粗略草创的状态。隋设太医署,是医学教育体制化的重要一步。唐承隋制并进一步发展,才使医教体制具体化和完善化。这是隋唐时期医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另一个意义深远的发展,是医学知识的传承,由之前的基本上依靠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发展为以公开发表的医学著述和公开性的医学教习为主。从这两方面重大发展来看,所谓女医教育,应是在隋唐年间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唐代的创设,是医学教育走向具体化和完善化过程中的产物。而这个产物,从唐医疾令的“女医”条令文来看,似乎尚未

3、正规化,其正规化要到宋代才完成。 唐代医学教育较隋朝更为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体现,一是教习和考校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二是课程分科的发展。唐代太医署医学教育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四个分科。另有药园生的培养,其教习似乎不在太医署而是在京城及各地的药园中进行。再就是女医的培养,“女医”条规定女医要“别所安置”,即不和太医署医学生安置在一处。而“别所”又是何处?养老令“女医”条义解曰:“内药司侧,造别院安置也。”案日本内药司相当于唐代的尚药局。若以日本体制反推,则唐代女医可能是在尚药局旁边造别院安置。另外还要分派四个宦官,对她们严格看守,可见女医教育是在一种相当封闭的管理体制下进行。从这两点来看,女医教

4、育培养的人才应是主要供给后宫驱使。因为,其一,她们就学地点很可能是在内廷机构尚药局旁边;其二、正因为她们业成后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属于皇室成员的贴身仆从,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知悉一些宫中内幕,才要对她们严加看管。 二、关于学生的选取 唐令和日本养老令都说女医取自“官户婢”。我们知道,唐代从身份上将民众分为良人和贱人,属于官府的贱人称官贱人,官奴婢、官户、杂户,构成唐代官贱人的三个阶层,其中官奴婢身份最低,官户稍高。此处所说“官户婢”,很可能是官户和官奴婢两个阶层中女性的省称。 又,唐代的官奴婢,“凡初配没有伎艺者,从其能而配诸司;妇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余无能,咸隶司农。凡诸行宫与监、牧

5、及诸王、公主应给者,则割司农之户以配。其余杂伎则择诸司之户教充。”(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都官郎中员外郎”条,193页。)在古代,医术属于“杂伎”,所以女医应该是从配于诸司的有伎艺的官婢中选取。若官婢取用不足,就要扩大从官户女性中选取。最终取足50人,便是招满一届。 从“官户婢”中选取女医时,还要依据三个标准:第一,年龄上要在20到30岁之间。比起太医署学生和药园生来说,年龄略偏大。唐代药园生取人是16到20岁之间,太医署学生取人应该也是这个年龄段。但女医因为主要学习生产生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最好是达到一定年龄的生理上成熟的女性。这是20岁以上的女性所能满足的条件。 其次要求是未婚嫁、或者即使婚嫁

6、也不曾生育的女性。在唐代以前,女性担任助产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很重要,这样,婚嫁生育过的女性就比未曾生育的女性更占优势。但唐代的女医教育,如前述,应主要为后宫需求而设,即是说,一旦被选为女医,就意味着将专属于后宫驱使,而且极可能将终身服务于后宫之中,以至老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命运近似于宫女。宫女都是没有家室的。与之相类,女医也最好是没有家室的女性,即使有丈夫,至少也要没有子女才好。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在汉唐时期,女性生育通常会被认为是秽污之事,被视为是不吉的。(关于生育不吉与秽污的论述,参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574-578页及唐代

7、的性别与医疗,421-434页。)而女医既然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就被期望是洁净的。那就要选择未生育的女性。 第三,在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的“官户婢”中,选择资质较好的女性。聪慧一些、领悟力好一些的人,会便于教习的进行。 三、关于女医的教习和考试 女医主要学习安胎产难,兼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从现实需求上来说,面对人们的生育生产,从胎儿孕育到生产到产后照顾的期间,以及在此期间孕妇身体上可能出现的某些不适症状等,单有男医可能会有诸多不便会显得不够。从而,女医也就被需要。不惟唐朝,自古在生育生产事项中有经验的女性便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唐以前,辅助生产的女性可能主要依赖经验,而唐代从制度上

8、设置了女医教育机构,从而保证了有一定水平的女医的供应,这在女科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承担教授女医之任的是医博士,女医要学习的疮肿、伤折、针灸之法分属医、按摩、针不同的科目,则教授女医的医博士,可能由太医署各科博士兼任。教习的方式是“按文口授”。 对比唐代太医署学生的教习。医针生都要学习医经和医方,学生自身要读习,博士也要讲解。尤其是素问、黄帝针经、甲乙三部经典,需要按照讲五经的方式精加教习,即是先让学生读经文,等读熟了之后,博士再“案文讲说”,对学生讲解其中的义理。按摩生也要读习相关经、方,不过总体来说,按摩和咒禁两科的学习内容重在技法,对于学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大概是由这两科本身的学科特点

9、所决定的。 比较起来,女医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她们自身不读经方,由博士“口授”。这是因为“官户婢”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不具备读医经医方的能力。这将导致女医学理性不强,她们所学很难达到太医署医学生所学的精深度。从而,她们所能够达到的医疗水平和医学造诣的高度,都不可能超过太医署医学生。 女医的学制是“五年”。在学习期间,女医要进行季试和年终试。季试由学业有成的女医主掌,年终试由医监、医正主掌,所试应该主要是实践能力。比起太医署医针生“其考试法式,一准国子监学生例”的月试、季试、年终试来说,女医的考试应相对较简。另外,太医署医针生还有业成试,还要试策。而“女医”条并无业成试的规定。倒是按摩、咒禁生“其业成之日,并申补本色师、工”,药园生“业成之日补药园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女医业成后的情况较为相似。大概是按摩、咒禁科及药园学皆重实践而相对学理性不强,恰与女医教习的特点暗合。 四、小结:唐代女医教育的特点 综合来看,虽然女医教育和太医署医学教育一样,由医博士教习,有在学期间的定期考试,有明确的学习年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