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作品申报书_第1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作品申报书_第2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作品申报书_第3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作品申报书_第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作品申报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 第十四届“挑战杯”南昌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 “类上皮-间质样转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探究 推报学院: 第四临床医学院 作品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a类(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 b类(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哲学与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

2、、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说 明 1申报者应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2表内项目一律打印;3申报书一式二份打印稿;4除本表之外,还必须附其他必要的与作品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论文报告原文、系统说明书、用户手册、获奖鉴定证明等有助于评选的附件;5参赛人数不超过6人,必须有2名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导师签名推荐;6所有资料必须使用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申报者情况第一作者基本情况姓名许慧学号6300711014性别女学历本科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电mail445983702合

3、作者情况序号姓名学号学历学院联系电话1李庆贤6300612575本科第四临床医学院187209974402李雅琪6300612663本科第四临床医学院187209974503陈丽华6300311037本科第一临床医学院1827091102745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单位职称、职务联系方式邓欢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病理科主荐人 注:推荐人职称必须注明“正高”或“副高”申报作品情况作品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本作品希望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梭形细胞变异型大b细胞淋巴瘤(sp-dlbcl)

4、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在缺乏免疫组化标记的情况下易误诊为肉瘤或低分化癌。目前对该型淋巴瘤出现梭形细胞变异尚缺乏合理的解释。通过查阅近些年来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型亚型的报道,及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学习,创新思路,提出假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是一种“类上皮-间质样转化”。本实验通过对78例病理蜡块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等方法,探究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中高表达或低表达的因子是否在淋巴瘤细胞梭形转化过程中也有相应变化,以验证假设。值得一提的是,上皮间质转化是本实验探究梭形转化机制最根本的类比机制,也是课题的一大亮点。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独特之处(科技发明制作包括技术关键和

5、主要技术指标):科学先进性:1.迄今为止,对于sp-dlbcl与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之间的联系并未有较系统的研究。梭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sp-dlbcl强烈依赖于一种新的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和特征性基质的改变。然而,导致sp-dlbcl具体特征的生物学过程仍知之甚少。2.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变受到来自细胞基质、上皮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系列间质指标在sp-dlbcl中表达增加或减少。基于这些证据,我们推测,sp-dlbcl的形成机制在一些主要通路类似于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3.根据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及肿瘤转移机制将对其治疗和

6、预后提供更准确的理论依据。独特之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把emt和sp-dlbcl转化机制联系在一起,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机制是“类上皮-间充质样转化”的假说。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sp-dlbcl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并且临床误诊率高,迄今为止尚未有相关研究具体描述sp-dlbcl亚型鉴别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本作品探究sp-dlbcl转化机制,希望在临床病理上提供切实理论诊断依据;在临床治疗上,为新药的开发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了解sp-dlbcl转化机制,基于肿瘤细胞的分子病理开发出来的分子标志物有可能为准确判断d

7、lbcl的临床预后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对于dlbcl的个性化治疗及疾病病情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品摘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梭形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sp-dcbcl)就是dlbcl中罕见的一种亚型。由于其涉及到形态学上的多样性,常被误诊为其他种类的癌或肉瘤,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这种梭型细胞亚型的发生机制,才有助于找到治疗该疾病的方法。通过前期的文献查阅,我们发现一些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因子在sp-dlbcl中呈现高表达,因而提出假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梭形转化的机制是“类上皮-间质样转化”。最近,我们收集

8、了南昌市四所大型医院近3.5年的78例梭形细胞病理蜡块进行基因芯片与免疫组化实验分析,结果显示tgf-及twist在肿瘤细胞质中呈阳性结果、zeb在肿瘤细胞核中呈阳性结果、mmp-2呈阴性结果等,因此可以初步认定sp-dcbcl的发生与emt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双标等实验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基因与蛋白表达是否一致来更好地研究其发生机制。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获奖或鉴定结果(或在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无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梭型亚型是极为罕见的一种恶质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新版who分类中,分别在dcb

9、c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描述时,描述了不常见的梭型细胞形态变异。以结节外多见,主要发生于皮肤软组织和骨,以b细胞表型为主。早先报道的是以t/裸细胞性表型为主,为散发报道,多见于皮肤和骨,其中累及骨髓的几乎均是骨外减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进展期病例。近年来报道增多,出皮肤外,多发生于软组织。对于sp-dlbcl的研究仍在少数,国内尚且仅有1例双侧肾上腺具梭形细胞特征的dlbcl及一组脾脏和乳腺发生sp-dlbcl的相关报道,自kluin 等1984年报道3例颌骨原发伴肉瘤样变的b细胞淋巴瘤以来,到2003年共报道过22例伴梭形细胞分化的淋巴瘤,迄今为止梭形细胞在淋巴瘤中出现的病例仍较少。根据临床误诊的梭形细胞变异型淋巴瘤的形态特征,诊断时结合免疫表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可帮助鉴别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在许多国外研究报告中发现,cd68、bcl-2、bcl-6、tgf-、twist、zeb、fgf2等相关因子在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