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思想文化史一、填空题(20分)先秦学派人物 创始人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魏晋南北朝僧人 四大译师:鸠摩罗什 玄奘 真谛 不空 义净 僧肇: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涅槃无名论 般若无知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开元三大士:善无畏 不空 金刚智唐 儒家代表人物 韩
2、愈 道统论,孔颖达五经正义。宋明理学二程:程颐、程颢。伊洛渊源录 宋 朱熹。书中内容主要记载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四人及其门人言行事迹,二程与朱熹直接的关系。乾嘉朴学分派的共同之处是重汉学、识文字、通训诂、精校勘、善考证,根据各学派治学目的、取向、宗旨、对象等不同细分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提出“史学四才”,即“才、学、识、德”。所着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是清中
3、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2、 名词解释(20分)庄子天下篇 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总结先秦学术思想的著作,全篇分七段。是先秦现存庄子三十三篇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篇。其中庄子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庄子还对儒家学派、墨家学派、稷下黄老派、老庄学派、惠施、桓团、公孙龙等各家的学术观点一一作了评述。其中还保存了许多道家的资料。庄子天下篇对于先秦学术派别的源流和内容都有独到认识,作出了简明扼要、公正客观的论断,本篇是学术史论著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对研究整个先秦学术史具有
4、重要的意义。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天人关系的探讨(名词解释或者简答):天人合一1、由孟子提出认为人和人伦道德根源在于天,强调“天道”、“人道”、“自然”,认为人与天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追求天人相通,天人协调和谐一致。2、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需要通过德行的锻炼回归于天。3、天道和人道合一,天道是基础,人道顺承效法天道。天人之分1、由荀子提出,天与人分别
5、构成“自然”和“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自己的职能不能互相替代。2、天与人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3、强调天道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不同和区别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人而存亡,与人类社会没有必然的关系,天与人各自有自己的职务和规律。4、强调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 想源于尚书 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
6、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1、人副天数:天生人为实现天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人之为人,本于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乘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暝,天有昼夜。从人的感情
7、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情,人的喜怒,天有寒暑。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2、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天的主宰菜单现为阴刑和阳德两个方面。阴阳灾异的谴告说是福瑞说。代天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下福瑞,以示上天的奖励。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评价: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整体的,要求人的行为遵循天意具有合理性。将天人简单比附,把自然灾异与祥瑞说成是天表达其意志的形式,本质上不科学、错误。人的行为可以感应天,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董仲舒天人感应论:1、关于董仲舒天人关系的神秘学说认为天是一
8、种至高无上的人格神。2、天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作为能感应天,天则通过善罚恶来干预人事。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人以行为来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降下祥瑞或者灾祸,以示遣告或者惩罚。董仲舒提出继承这种思想,并加以发挥目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3、人类行为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就董而言主要是指由人类政治活动与具有神学意味的主宰的天的关系。4、包括屈君以伸天,也包括屈民以伸君,两者可以相互发明。道统论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唐代韩愈为了推崇儒学的地位,在继承关系上对抗佛家的“祖统”,在义理阐释上对抗道家的“道”,构建了儒学的“道统”体系。在其原道中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
9、、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韩愈的道统论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文化上具有吸收、传播和继承性。程颐在为程颢所作的墓表中谈到道统时认为,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就失传了,直到程颢才接过这个传统。南宋朱熹将道统论进一步发展完善,他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上接孟子的,而自己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道统论借鉴了禅宗的“祖统论”,其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道德,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博爱就叫做仁,遵循封建纲常就叫做义,按仁义的道理去做就叫做道。道统论就是指按传统世袭的道德教化来行事,从而起到反对假借佛、道等外物来修炼德行的佛、道思想的作用。六家七宗 流行于两晋时期的中国佛教般若学派别。
10、“六家七宗”的名称始于刘宋时期昙济的六家七宗论。根据汤用彤的考证,“六家七宗”及其代表人物是:“本无宗”(道安),“本无异宗”(竺法深、竺法汰),“即色宗”(支道林),“识含宗”(于法开),“幻化宗(道一),“心无宗”(支愍度),“缘会宗”(于道邃)。其中“本无宗”和“本无异宗”为一家二宗。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般若学思潮,在我国经历了长达一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中间多次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有的学派被淘汰了,有的学派则上升到支配的地位。“六家七宗”所代表的般若学派与魏晋玄学所讨论的问题有相同之处,但它们各自的思想形式和理论逻辑是不一样的。魏晋玄学致力于建立一种肯定现实社会秩序的本体论,般若学则从
11、否定现实社会秩序方面要建立“有”、“无”结合而超有无的本体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六家七宗”虽未完成建立佛学本体论的任务,却为其后僧肇总结性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六家七宗”的兴起和流行,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也称“佛心宗”。传说禅宗的创史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之后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六祖慧能主张顿悟、创南宗;神秀主张渐悟,创北宗。南宗修习方法简便、直接、深入俗间,成为禅宗主流,受到唐王室重视,对士大夫和劳动群众都有较大影响,传至元、明、清渐衰。禅宗以坛经为
12、典,其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成佛”和“顿悟”说,认为宇宙万有都由心性产生,万有中尽是自性,人人都有佛性,认识自性即可成佛。曾传入日本和朝鲜。法藏 (643712年)唐代僧人、佛经翻译家,号贤首大师,华严宗三祖,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祖先康居人,后迁长安。岁从云华寺智俨学华严经。咸亨元年,武则天命建太原寺,他奉诏在太原寺讲授华严经。后居云华寺,武则天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贤首国师之名。自此,法藏频繁参于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圣历二年(699年),法藏重译的华严经,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后来法藏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拥有帝王师的地位。睿宗先天元年(712年)
13、,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年七十岁。法藏将自己的华严思想分为四门:三性同义、缘起因门六义、十玄缘起无碍、六相圆融。其弟子广众,主要有宏观、文超、智光等。 华严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由法藏(643712年)于武则天时期创立,以阐明华严经而得名,又因为法藏曾得武则天赐号“贤首”,因而又称“贤首宗”。在法藏前,隋代的杜顺为创立华严宗也做过贡献,其后的智俨曾写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经卷。法藏继承前人的事业,写出了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和华严经旨归等经卷,从而创立了华严宗。后来法藏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拥有帝王师的地位。从中宗到武宗约160多年间,华严宗东欧很盛行。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14、为“法界缘起”论。8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后又由朝鲜传入日本。华严经 佛教经典。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约成于公元24世纪间,初流行于南印度。有三种汉译本:六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四十华严唐般若译,40卷,亦称贞元经,为本经中入法界品之别译。此经主要思想在三界唯心、深入法界、佛性现起等命题。此经在隋唐时传习甚隆, 华严宗便以此为本据。此经之印度和东土论疏极多,最重要者为龙树大不思议论、吉藏 华严经游意、法藏华严经探玄记等。3、 简答(30分)人性探讨,孟子、荀子两者对人性善恶的区别:1、孟子认为“仁义”本与生俱来内在于心,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15、所以人性是善的。孟子告子章记载了孟子与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的告子进行的辩论。与动物比较善的品德是先天都有的。人都有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四心”、“四德”。尽心、知性、可知天。浩然之气2、荀子和孟子相反,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是天生的自然性,人都有潜在的恶因子。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协调,反映其侧重礼。“化性起伪”,人性为“性”和“伪”两个部分。性指天生的人的生理素质,伪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仪法度,人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改变恶因子。3、两者的比较: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荀子的性恶论是以天人相分为前提。性善论重道德,性恶论重物质。孟子立足于内在和外在,荀子的性伪之分则改变为先天和后
16、天,两者本质上都属于先天论,前者的重点在内在,后者的重点在后天。两者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规定并无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通过本性的之我的扩充,“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荀子认为靠个人的努力“涂之人可以为禹”。至善境界是他们共同的指向。隋唐佛学特点1、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的天台宗,具有了融和南北两朝佛学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朝佛学重谈理,北朝重坐禅,隋代智顗作为天台宗的创立者开始主张“定慧双修”,对统一南北佛教僧侣修行的差异有很大作用,天台宗实现了隋唐佛学修行方式与戒律的融合。2、 中国化隋唐时期的佛教,除了唯识宗等少数宗派外,基本上都程度不同的本土化了,尤其是禅宗,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国宗教,佛教的中国化主
17、要有三点:把佛性与心性相结合佛性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概念,是指现象的本质;心性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范畴,指人的本质、本性,以及认识和完善人性的方法。隋唐佛学用佛教的推理方法来论证儒学的心性,用儒学的修养功夫来实践佛教的佛性,二者融为一体。把出世与经世相结合在出世和经世的关系上,佛教讲究出世,主张超出三界、摆脱轮回;中国传统学术则推崇经世,关注现实人生。隋唐佛教宗派都对佛教理论与修行方式进行调整,逐渐转变为不离世间而追求解脱的修行途径,甚至主动介入现实政治。世俗化程度最高的禅宗,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王维。把偈语与语录相结合偈语是佛教用来传达教义的宗教警句,艰涩深奥;语录是中国学者表达思
18、想的论说记录,言简意赅。隋唐时期的佛教开始注意采用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将偈语与语录融会贯通,以慧能的坛经最为典型,五代以后佛教体裁都是语录式的。宋明理学的评价评价: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
19、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评价:积极性: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当代社会也极力强调和谐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集体,国家的和谐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我国自古有未雨绸缪的说法,这样的忧患意识有利于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为理想努力追求,努力拼搏以奠定坚实的基础。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尤其适用于当今社会道德沦陷的现状,道德观的增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美好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重视实践,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当代也强调信用强调做了再说或者行的高标。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性:1、尊卑等级观念,重男
20、轻女观念。这些观念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平,是对任性的一种误解。合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弊端;2、因循守旧观念严重制约了人们的创新意识;3、重礼轻法的观念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宋明理学与朴学、汉学的关系理学,又称宋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而朴学,又称汉学。是指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朴学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
21、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朴学兴起是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对国计民生不闻不问,只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从考证,实据的角度提出论据。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1、清代汉学始于惠栋的 易汉学。此后,汉学在乾嘉时期趋于鼎盛,学者们主要以两汉经学为治学目标和范围 ,尤其对许慎、郑玄所代表的东汉古文经学更是推崇有加 ,这实际上就是对宋明
22、以来占据学术主流地位的理学的排斥。2、乾嘉时期汉学旗帜的标举及“由训诂明义理”和“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汉学者开辟了一条与理学完全不同的治学道路,无论在治学范围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显与理学立异,从而摆脱了理学的束缚。3、从学术演变的角度看,宋明理学在阐释儒家经典时,糅合了老庄及佛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得儒学更具思辨色彩。但在汉学者看来,这种做法曲解了经典,玷污了圣道,应予以批判和揭露,恢复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的圣人意旨。4、经学考证与辨伪是乾嘉汉学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学术特色。通过艰苦的梳理,浩繁的搜索,汉学者们对流传上千年的古代经典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继承明末清初以来的辨伪传统,
23、对宋儒随意改动经书和依据伪经书阐释儒家思想的做法进行批评,是非常突出的一项工作。5、对“理”、“理欲观”、“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释。韩愈的道统论“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唐代韩愈为了推崇儒学的地位,在继承关系上对抗佛家的“祖统”,在义理阐释上对抗道家的“道”,构建了儒学的“道统”体系。韩愈的道统论在时间上具有继承性,文化上具有吸收、传播和继承性。主要内容:1、体系上,韩愈在其原道中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韩愈的道统排斥孔子以后的诸儒,独尊孟子,自己则以道统的接续者自命。2、仁义:韩愈所说的儒者之道,包涵了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各项内容。
24、为了阐释“仁义”,韩愈特别推崇礼记中的大学,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正心、诚意、修身”是存于内的“仁”,“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见于外的“义”,二者结合一体,内圣外王。3、实践方式:废除佛教所固有的思维生活方式。如教育上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在法度上健全礼乐刑政,在职业上区分士农工商,在饮食上除素食之外吃肉饭,在服饰上款式和质料要与佛教不同。4、人性论:为了论证“道”的仁义涵义,韩愈对人性进行了相应探讨,提出了“性三品”说,并对“性”和“情”的关系作了论证。性:佛教中认为所有人都可以成佛,韩愈认为人并非全一样,提出“性三品”,即上、中、下三品,下品之人难以教化,上、中品可以教化,对下品之人只能用刑法来改其正。情:“七情”应与人性相关,是人的感情的表露,不应该压抑,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指“中和”,是对儒家文化“中和”的宣传,中品可以通过教育教化改正,下品是“过”和“不及”的情况,只能通过刑罚来改正。影响:1、韩愈首次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开店铺合同协议书
- 2025年烧结钐钴永磁材料合作协议书
- 护理超声培训课程
- 国际会议同传翻译设备租赁与翻译培训全面服务合同
- 静脉输血病人护理
- 网店过户交易安全保障与后续运营支持合同
- 区块链智能合约代码智能合约安全审计与合规审查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财产债务分割及免除条款合同
- 游戏公会会员招募与培训服务协议
- 网络内容审核系统软件租赁与功能优化升级服务协议
- 《三只松鼠公司基于近三年数据的财务探析(4200字论文)》
- 《可复制的领导力》读书分享
- GB/T 25085.2-2024道路车辆汽车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
- 【水利水电】李想 案例专项班教案 03-案例专项班(三)
- 水利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方案
- 银行大额存单业务培训
- DB37-T 4733-2024预制舱式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 wps计算机二级试题及答案
- 钢板桩安全技术交底
- 师德师风-做“四有”好老师
- 衣食住行见证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修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