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32种群及其数量变化_第1页
难点32种群及其数量变化_第2页
难点32种群及其数量变化_第3页
难点32种群及其数量变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资源欢下载d时房难点32种群及其数量变化种群是能自我调节、动态稳定,有其发展和消亡规律的同种生物构成的群体。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对种群的研究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 义。难点磁场1 .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内()a.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b.同种生物的幼体和成体个数的总和c.同种生物成体个数的总和d.同种生物未成熟个体的总和2 .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时间c案例探究1 .在一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的种 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 便得到该动物

2、的存活率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右图中甲、乙、丙代表 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 答:(1)曲线a-b时段表示甲动物 (2) cd段可表不乙动物(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将应做好 的保 护工作。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以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思维线索的应用能力试题。知识依托: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高低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与种群内性别比例、遗传特性、生存竞争、性成熟的速度和胚胎发育的时间也都有密切的关系。错解分析:不能正确理解曲线含义,是做错本题的主要原因。解题方法与技巧:甲曲线在 ab段存活率较高,中年(b点)后存活率下降,即死亡率 增高;乙曲

3、线c-d段存活率下降较快,说明在中年期以前死亡率就很高;丙曲线表明动物幼 年死亡率极高。答案:(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3)该动物幼年死亡率很高该动物年幼时期2 .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畔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和鼠等动 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命题意图: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 三种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水平和 区别能力。知识依托: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生态系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

4、统。错解分析:在解答本题时,不要忽略了山洼中的无机环境这一要素。对无机环境的理解不能绝对地认为是由无机物组成的,而应理解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腐木本身是非生物,应归人无机环境,尽管其中含有有机成分。若该题问“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 成了什么,答案则是生物群落。解题方法与技巧: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阴湿山洼表示阳光、水、空气和土壤状况, 即是非生命的无机环境;草丛和苔葬表明含有生产者,腐木则表明有分解者的存在,蚂蚁、 蜘蛛和鼠等的动物构成了消费者的群体。题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阴湿的山洼是无机环境,所以,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答案:不正确,因为山洼、草丛具备了生态系统的所有要素

5、。锦囊妙计1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 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组成一个基因库,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后代。所以种群是物种在自然 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从进化论观点看,种群是一个进化单位。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物种是生态系统功能结构中的基本成员。就生物个体而言, 它的一系列生命活动,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多个个体组成的种群,则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2 .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出生率与死亡率, 另一个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高低与种群内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特性(生理

6、寿命长度)、生存竞争、性成熟的速度和胚胎发育的时间都有密切的关系。迁入率与迁出率在种群动态变化中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种群内个体的扩散(或叫流动)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周期中的一个 基本现象。这种扩散有助于防止近亲繁殖,进行基因交流以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迁入和迁出是动态变化的,因而使得种群数量或密度也发生动态变化。歼灭难点训练1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人口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2 .在下列的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小()a.寄生b.代谢废物的累积c.捕食d.严寒的冬天3 .在下列哪项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a.当

7、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生存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4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is50)5 .试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s0-3470-t460-6450-544c-4430-3420-2410-140-442 口 24 j斤万人)19玻年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

8、的自然生理原 因是。(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3)图中n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根据种群概念,我们知道,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为种群,则 a项不对,因为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很多种生物,它是生 物群落.c和d项也不对,它们只是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不代表整个种群。只有 b项答 案符合种群的概念。因为所有个体就包括未成熟的幼体和成熟的成体两部分个体,这是一个完整的种群。答案:b2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培养利用曲线图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应用能力。在食物和

9、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如图bo答案:b 歼灭难点训练1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人口 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是前三者是通 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例如,在人口种群内,若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均匀, 男女比例接近1 : 1,此时的出生率可能较高。但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使其死亡率增 加,那么此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来自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d2 .解析:寄生和捕食是控制种群数量增长的

10、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它们的作用是随着种群 密度的增加而增强的,几乎所有的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寄生物和捕食者,虽然种群的被寄生率和被捕食率是随着生态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是比较高的,有些年份则非常高。严寒的冬天则是控制种群数量的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大多数动物都是冬季死亡率最高,特别是严寒的冬季往往会造成生物的大量死亡,以至会使生物种群在以后的生殖时期的数量恢复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代谢废物的累积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小,因为对自然种群来说, 代谢废物大都能被其他生物所利用或被自然分解,不会对种群数量的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答案:b3 .解析:a项不对,因为食物有限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食物不

11、能充分 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b项不对,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中食物已评 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尚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的生存,但已不可能会使种群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项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种其他原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青蛙的产卵场短缺和空间狭小等。 d项对,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 任何天敌(包括捕食者、 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 验室内才能存在。答案:d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12、、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 km2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的面积内,仓鼠的数量则有几十万只, 所以说 a项是正确的, b和d项同样是正确的。只有 c选项是错误的。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 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 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答案:c5 .解析:该题图是我国人口统计资料的年龄性别混合构成图。它通过不同颜色的直条长 短分别代表男女性别每个年龄段(5岁为一段)的人口数值。直条越长,代表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越多。如果从中间两条的分界线分开看男性的年龄结构图或女性的年龄结构图,男女比例基本相同,这与男性产生 x和y两种精子且比例为1:1,与女性产生的卵细胞结合的几 率相等所致.图中i所示的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减小,人口的数量越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