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_第1页
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_第2页
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_第3页
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_第4页
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我里面收集了五十多篇关于好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好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关于李泽湘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内容请关注我。ctrl+d请收藏! 中国发展到这个拐点的时候,一定需要自己的设计来支撑中国的制造业。有没有可能在教育科研的体制下,补上迷失的力量。 李泽湘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谈科研创新,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创业者跟美国的创业者的组成有哪些不同。我把美国这些年创办

2、的公司分了一下类,一类如苹果和亚马逊等,还有另外一类公司像hp、microsoft这些,这两类公司有共同点,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类是从企业出来的人创办的企业,而后一类人是直接从学校所学进行的应用研究做起,我们称之为学院派。中国最近这些年创办的企业可以关注草根企业家,一大堆的名字都非常响亮。学院派早期有方正、联想,最近十几年来这一类的创业企业几乎消失了。 实际上这两类企业,一类是“游击队”、八路军,另外一类是“国军”、正规军。但很遗憾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创业史上我们的“国军”消失了,这可能引出来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国家这些年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实际上都投在“国军”,这更是应该产生很多高科

3、技的企业出来,但非常遗憾没有达到我们所看到的效果,就像昨天我们都关注的环保问题,所以这是我一个问号。当然中国在今后10 年、20 年,如果要能够达到实现“中国梦”,“国军”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说会成为主力。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在教育科研的体制下,补上迷失的力量。所以就想从香港科技大学我的实验室做起,看看有没有可能做到。 我自己是在科技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做了个很小的实验室自动化技术中心,我也把我们系跟美国最牛的一些学校比如mit(麻省理工大学)等做了比较,我们的老师差不多,但我们的科研经费只有他们的1/4 1/5 不到,这种数字是任何一所“985”学校都会超过的。我自己1992年加

4、入到香港科技大学,我自己的科研经费在系里面也是低于平均数的。 我1992 年去了科技大学,一直要做研究,期间有一个小的事情,引发了一些变革。有一天一个香港的老板在顺德开了一家厂,买了一台设备怎么都搞不定,最后他说李教授你能不能帮我把设备搞定,我说我只教课、做研究,你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老板很失望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走过来放了一张空白支票说李教授你看着办吧,那时候科大的科研经费还是不够,我们就拿了一半控制卡,把他的设备修复了。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学校的研究有可能对周边的企业产生推动作用,但要做到这件事情必须大批量地复制,也必须创办一家公司。 我们也知道,学校老师要创办一家公司要具备三个因素:

5、一个就是要与你的科研有关系。第二个,学校要有这么一个政策,有利于从学校的研究变成产业,我看到内地这么多学校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建立这个政策,其中也产生了很多纠纷。第三个,要有一个平台,因为当时深圳要产业升级,深圳没有大学,所以当时北大的书记、科大的校长还有深圳市市长开人大会的时候就有一个“借鸡生蛋”的模式,政府提供土地、资源,让两所学校到深圳来办一个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办企业的方式。当时,深圳市领导到科大一个一个敲门,希望老师能够来深圳做这个事情,启动了深圳的创新模式。 我们看到珠三角的制造业,以前都是odm 的模式,这种模式找一个女工就干起来,一定的程度上它能赚钱,能满足当时的需求。但这种模式不可

6、能永远持续下去。 中国发展到这个拐点的时候,一定需要自己的设计来支撑中国的制造业,设备机械可以山寨,但控制和软件没办法山寨。 通过目标案例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以前我招研究生都是从内地最好的学校招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发现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跟成绩是不匹配的,而且我们原来的课程都是从美国mit、伯克利拿过来的课程,最后就使得我思考应该怎么设计我们的课程,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我的体会是,第一点是学生要有兴趣、有理想、有激情来做事情。第二个,在学校创业不是商学院开一门创业课程,而是整个的创业文化氛围,它的课程设计都是创业的课题,实际上像谷歌和雅虎都是这么起来的。第三,同门的师兄弟是最好的创业伙伴,

7、学生跟老师在创业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有激情有创新,但是他们缺少资源。在这方面学校的老师、学校政府应该是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和体系,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干起来。 科大以前在拼命地追求文章,现在也在进行反思。我们大学到底应该是怎么来定位的?所以我们也有了尝试,就是成立了一个机器人研究所,把学习教学研究跟创业一体化集成起来。之后我们在松山湖打造了一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希望香港内地还有国外的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从业的年轻人,能够到一起来,我们把零部件和制造体系提供给他们,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一个一个地走出去。 我讲这么多,实际上我最后想总结一下,珠三角尤其是深港这一块是世界上最好的创业乐园,硅谷有的我们都有,硅谷没有的我们也都有。大家没有意识到我们香港的几所高校是香港最宝贵的资源,以前大家看香港就是你的海港、你的金融,但是我说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