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仁:《具区林屋图》《溪山仙馆图》真伪大探案_第1页
文伯仁:《具区林屋图》《溪山仙馆图》真伪大探案_第2页
文伯仁:《具区林屋图》《溪山仙馆图》真伪大探案_第3页
文伯仁:《具区林屋图》《溪山仙馆图》真伪大探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伯仁具区林屋图溪山仙馆图真伪大探案 台湾 罗青笔者13岁时跟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溥心畲学画,14岁开始有了自己的收藏,收藏的第一幅是黄牧甫画的青铜器妇庚卣。这么多年下来,收藏了明清书画近三千幅,现挑其中的一幅,与大家共同鉴析。说到文伯仁这幅具区林屋图,首先要从台北故宫藏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图1)说起。王蒙的这幅画经过鉴定,画真款伪,应该是后添款。这幅画应该是断成两截的,上面原来还有东西,因此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人说原画未必不是这个样子,上面不需要还有一段,台北故宫另外一幅王蒙的画,也好像是一半,但有人坚持,原画必定是长条的,凡是近方形的画,上半部多半因故遭毁。1970年笔者留学美国的时候,读

2、到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馆长谢尔曼e李写的远东艺术史(图2),讲中、印、日、韩艺术史。其中,讲中国书画的篇幅已经很少,说明画的页数更少。选的彩色插图,明朝只有两幅,一幅是仇英的(图3),另一幅则是文伯仁的溪山仙馆图(图4),这是郑德坤的收藏。按理应该选沈周、文徵明,怎么轮到文伯仁?后面居然还有一大段介绍文伯仁画的文字,说文伯仁多么了不起,特别推崇,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大约在同时,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出版了由翁万戈先生写的顾洛阜藏书画(69 fine examples from the john m. crawford, jr. collection)(图5),非常奇怪,其中也有一幅文伯仁的溪山仙馆

3、图,居然跟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的那幅一模一样。这本书里的选图,从北宋高克明、郭熙一直到石涛、郑板桥,每人一幅,可是到了文伯仁,除了一页刊登全图外,还再对页刊登了图的细节放大(图6),再翻过来还刊登了一个跨页大细节(图7),说明对文伯仁这幅画特别重视。细节图中,款识、用印全都放大刊出。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各自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真迹,因此以出版物互“别苗头”(沪语,意为争先、较劲)。不久,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著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出版,里面刊登了一幅由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文伯仁具区林屋图(图8),上面有乾隆皇帝的题字。我们知道,书画如果有乾隆皇帝题字,可能会有问题,接下来,笔者在台北发

4、现了文伯仁的具区林屋图(图9),笔者认为四幅画中,此幅最佳,因此购而藏之,并用了10年来研究。笔者发现,文伯仁的画虽是从文徵明而来,但他好像一辈子都想超越文徵明,尤其是在构图和笔法上极尽精工之能事。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克里弗兰的简称“郑溪”,大都会的简称“顾溪”,上海博物馆的简称“上具”,笔者的收藏简称“台具”。我们看历来书画录,提到文徵明画的,记载不过三四行文字,但每次提到文伯仁的画,记载就特别长,不断形容其画如何如何好。我们看,台北故宫所藏文伯仁的任何画,都是全力以赴,精工动人。日本藏的他的四万图,也是惊人之作,气质绝佳。不管是郑氏或顾氏的溪山仙馆图,还是上海的具区林屋图,都没有年款。只有台

5、北这张有年款,是1555年(董其昌出生的那一年)文伯仁52岁时画的。纵观文伯仁的画,可说是远远超过了文徵明,是“吴门画派”转到晚明变型画派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每当历代书画著录提到文伯仁的画,都要特别仔细地描述一番,赞叹一回。笔者觉得明代艺术史应该改写,把文伯仁的地位突显出来。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具区林屋图本身,比较这四幅画。此画题名为溪山仙馆图的,拥有者大部分都是广东地区的藏家。古代仿古作伪的画家年龄都不会超过20岁,也就是说,年轻画家的模仿力较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所以可以一摹就像,等到画家25岁左右笔法成熟后再仿,就不行了。所以古代传下来的仿画、伪画,多半远看形式很像,近看笔墨却

6、不行,因为十几二十岁的小画家,笔法的功夫,无论如何是很难画到位的。这些藏画者或仿画家大都不了解具区林屋图是什么意思。“具区”当时是指太湖地区,由画中的大块太湖石可证。而“林屋”意义为何?广东的仿家将之理解为树林房屋,并觉得“林屋”二字不太雅,于是就自作主张,把画名改成了浪漫的溪山仙馆图。事实上,“林屋”是指道家修炼养生的“林屋洞”,是道教在世上的九大洞天福地之一。如果以这个知识为基础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台北故宫所藏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中发现“林屋洞”的洞口,不但有洞,而且还有一个道人从洞里施施然走出来。笔者发现了这个“洞”以后,台北故宫也很惊讶,从来就没有人知道这幅画里还别有洞天。因此,笔者还特别跑

7、到太湖边,亲访林屋洞,与图画对照,果然是太湖景致(图10)。“林屋洞”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洞口有钟乳石下垂(图11)。我们看这四幅画面中,只有台北的有一个洞,洞口这边有红树一棵,标明洞的位置,洞中有钟乳石垂下,洞内深长,通向太湖。另两幅溪山仙馆图里都没有洞,上海博物馆的具区林屋图也没有洞,红树还在,钟乳石被改成斜斜的平坡。在克里弗兰和大都会所藏的画上,都题有“溪山仙馆”字样,台北和上海的则题作“具区林屋”。我们将这四幅画一比对,就可发现,四幅画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画法上,经过对比后可发现,前面三幅,在用笔上都比较稚嫩,都有漏洞,画错的地方有七八处,笔墨不佳。把这四幅画的细节加以比较,也可看

8、出问题。首先,台北的文伯仁画,前景画了一棵树,树上有枯枝垂下来,四周画的太湖水纹均匀分布,一气呵成;郑德坤的收藏,本来寄存在克里弗兰博物馆,前几年拿出来在杭州拍卖,得价不俗。“郑溪”的树枝非常笨拙,水纹到了岸边,混乱成一团,整个画面气息僵硬,树皮的笔法也不自然;再看大都会这张,也是同样的情形,水纹画得很乱,树枝树叶失序,各方面的皴点也都非常毛躁;相比起来,上海博物馆的稍微好一点,仔细看去,树枝和皴点仍然画得软弱无力,但其笔墨气息,还是比较接近文派的。再从笔墨上探讨,也可看出这四幅画的不同之处。文伯仁的拿手好戏是画水波,用鱼鳞网纹布满画面,线条粗细一致,墨色淡雅一致,水波比例一致,循序渐进,层层

9、上下,是为吴派绝技。克里弗兰和大都会博物馆的两幅水波就显得毛躁絮乱。上海的这幅,笔墨气息是比较温润的,可是仔细看树枝生叶,人物坐卧也都画得稚嫩。也就是说,在模拟外形上是可以达到一定水平,但看细节、看笔墨,则问题多多。我们再仔细比对一下,可以发现文伯仁这幅具区林屋图,可谓中国山水画史里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种。中国山水画构图,从明朝以后多用“堆推法”,就是从画面左下方或右下方,开始以“之”字形的构图往上推,一直推到最上层,它遵循了荆浩以来的山水传统,有可以上山之路,也有下山之途。因此,宋元山水在堆推法的运用上,大部分都是两层或三层而止。而文伯仁此画,堆推至最高点,多达5层,上山的人物共有18个,下山的人也有12个,每一层都有一个景或两个景以上,全画共得5层18景。中国山水立轴能达到5层的非常少见,而5层里营造了18个景,更是绝无仅有。然后画家还放进二十多个人物在里面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和尚,在杂树丛中拾级而上,向一座庙走去,这样的画,制作起来,是相当的困难。这个在长阶向上走的和尚,“郑溪”里已经不见,大都会博物馆的,是直接把和尚画在庙旁,省了爬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