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_第1页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_第2页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_第3页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_第4页
高考语文(江苏)一轮讲义:第12单元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单元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试题解读第(1)小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理解“太古”的意思。“太古”意为远古、

2、上古,还可以指一种寂静的氛围。这里显然两种意思都有。这句话中,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以远古时的幽静,表现山的宁静。第(2)小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一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接上一联中的“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便(pin)”,适宜,安适。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官场的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地舒适;其实是说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内心恬淡的写照。第(3)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前两联诗人用“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似

3、乎表达了一种闲适的心理。第三联诗人用“门掩世味”来表达自己远离官场,追求一种恬淡生活的心理,但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平,想实现人生的抱负,却又对现实不满,只得隐居山中,徒然感慨。“拈笔又忘筌”一句运用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的典故,比喻自己一拿起笔,又忘记怎样写了。这实际上暗含愤激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参考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来%源:z&z#本单元涉及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

4、”部分“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所列的一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来&源:中教#*网此考点着眼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鉴赏形象”,侧重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语言”,侧重领会语言的艺术特色;“鉴赏表达技巧”,侧重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包括诗歌所用的修辞技巧及表现技巧。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江苏卷,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主;从主旨看,以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为主,凸显个人情怀、人文关怀;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设三道题;从考查重点来看,

5、既有针对某一点的考查,也有针对面上的考查,涉及把握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等;从分值看,一般赋分10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一个考查重点,要求考生从多个侧面深入理解古典诗歌,包括感悟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含意,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鉴赏诗歌的形象考点透视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

6、意义。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国教育*出版网#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题:(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

7、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试题解析诗人的形象往往是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自然环境中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的。诗中写了竹轩及其周围的景物(有“柴门”“竹”“梅”,到了冬天还有“雪”),也写了诗人在竹轩中的生活情景(品茶,“暑天倦卧”,“冬昼闲吟”),从诗中所写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一个人了。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

8、物形象。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题:(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试题解析“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9、,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往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具有象征意义。因而鉴赏这些形象(或说“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题:(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菊宋杨万里未

10、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www.z&zste%p.#com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来%源#:&中教网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国教育出#*版网试题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

11、菊的。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三、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共同营造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题:(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12、)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www.z&zs#tep.c*om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题解析单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且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便容易看出。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典题例析例:(2013

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zzstep*.com#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思维导引此题从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角度命题。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发短

14、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其“病”与“怪”。“发短”看似平常,联系历史背景,清人入主中原,颁布强迫汉人留长辫的法令,不留长辫要杀头,而词人冒杀头之险留短发,体现出对抗清廷的勇气。“怪于僧”,比僧还“怪”。清初,像词人一类的明朝遗民遁入空门,表现的是民族气节,不同于一般的僧人,所以词人对自己的这副外貌有自得之感。“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的意志。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解题指津z#zstep&.%com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形象常见的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1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15、秋晚集杜句吊贾傅杨冠卿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注】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被贬长沙,郁郁而终。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谊的?思路点拨第一步,要知人论世。从注释中看,诗人为官不得志,“以事罢免”,与贾谊“被贬长沙”有相似之处。第二步,透过词句揣摩词人抒发的感情。上阕四句,词人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贾谊为“苍生喘未苏”而多次上疏痛陈时弊的赞许,以及对贾谊“文采风流”的赞颂。第三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对人物的评价。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16、。(以下各例“思路点拨”的最后一步均同此,不再一一列出。编者)参考答案: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文学上,才华横溢,作品流传千古。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国教育出%#&版网借助诗歌的注释,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句蕴含的意思;根据特定的环境背景概括人物形象;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以下各例此要点略。编者)2鉴赏事物形象。国&%#教育出版网*例:(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zzstep.#*com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www.zzs&tep.*com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

17、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思路点拨第一步,结合相关诗句理解词中“兰”“蕙”“菊”的形象。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兰、蕙都是香草,“

18、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第二步,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第三步,若试题要求评价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则须再对诗人塑造的形象进行作用或表达效果方面的赏析。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www.#&zzstep*.c

19、om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来源:zzstep.co#m%&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来源%:中教&网*3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国教育出版*网#%思路点拨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

20、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结合本诗可知,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战事紧迫。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

21、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国*教育%&出版网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透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鉴赏诗歌语言主要包括对诗歌诗眼、精练含蓄的关键词的鉴赏,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要求考生从遣词、造

22、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国*&教育#出版网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篇作品中,作者着意锤炼的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有其他词语。来源:中教*网&#%1动词。题:(2013

2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落花,既点明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意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一平常字眼,巧妙传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作者用字之妙,存乎一心之间。参考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

24、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2形容词。题:(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来源:%中*&教网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嫩”是形容词,初生柔弱的意思,本来是用来形容质地的,此处用来形容“凉”,

25、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轻微、新鲜、清爽的感觉。参考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中教网&%3副词。题:(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国教育出版#网&子规注&国#教育*出版网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空”在诗中是副词,本意是白白地、徒劳地。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要求,“韵味”应就审美效果而言,并非词义理解

26、;其次要将该字放到整首诗中去鉴赏,瞻前顾后;答题时既要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又要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分析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要注意将“空”字与前面的“倦听”一词结合理解,同时要把握整首诗思乡难归的情感,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空”字的韵味。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逐利奔波之人)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4数量词。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别舍弟宗一来%&源:中#教网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www.z*zst&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

27、十二年。&国教育出%版网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要求鉴赏诗中数量词“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的作用。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颔联,集中表达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之情。首先从字面上看,“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的困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

28、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其次联系背景和情感,体会数量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诗的颔联,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方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最后还要体会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效果是什么。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多次死里逃生,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

29、令人愤慨的。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5叠音词。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简

30、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角度命题。要求鉴赏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与效果。一般来说诗歌中叠词的艺术效果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用。内容上,“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的状态,“萧萧”描摹马嘶叫的声音,生动形象;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富于音乐美。此外,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可知,还有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

31、垫。二、鉴赏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最关键的诗词句子,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的作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题:(2012江苏卷,文本梦江南见第99页)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诗眼”角度命题。“恨”是全词的情感所在。开篇一

32、个“恨”字,并用“千万”来形容,表达“恨”之多、之深,下一句紧接着点出“恨极在天涯”,使读者体会到了这个思念丈夫的女子那喷薄而出的满腔怨恨。“恨”字在句中是直抒胸臆,而下面的“山月”三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景写“恨”,所以这里的“恨”便是这首词的词眼。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

33、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题:(2013天津卷,文本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见第101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角度命题。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辛弃疾后期主要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失地难收的时期,形成了豪放又悲慨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借典故,抒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辛词是豪

34、放派的代表,诗歌创作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如大鹏、丹凤、北海、太阳等),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携书剑”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参考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典题例析例:(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来%源:z&z#【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z&zste%#请简要分析首

35、句中“绿”字的妙处。思维导引此题从鉴赏诗歌炼字的角度命题。诗中“绿”字的运用与考生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体相同,可以把它作为动词“吹绿”来理解。答题时,要结合整个诗句“春风入树绿”,分析其对表现“春风(春天)”的作用。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解题指津在高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体现为鉴赏“炼字”艺术、鉴赏“诗眼”和鉴赏语言风格等。来#源:中%教&网1鉴赏“炼字”艺术。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

36、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www.z#zste%【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国教育*出%版网思路点拨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第三步,指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

37、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参考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国教育&出*版网#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并简练地表述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2鉴赏“诗眼”。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注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

38、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龙标古地名,今湖南省洪江市。请对此诗中的“愁”字作简要赏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突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诗的题目上看,寄诗的对象并不在眼前,是“闻”而有寄,所以这个“愁”是怀想中的愁。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首句写诗人“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第二句显示出诗人对友人远谪荒蛮之地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第三步,从该字(词或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考虑。从作用上看,本诗是闻友人贬谪而愁,“愁”是全诗的基调。参考答案:诗中的“愁”字,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左迁龙标的远谪之“愁”,

39、它是全诗的“诗眼”,是抒情的基调,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www%.zzstep&.c#om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考虑该字(词或句子)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鉴赏语言风格。例:(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

40、)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思路点拨第一步,首先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飘逸就是飘洒闲逸的意境和情致。体现在诗歌里,应该是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的方法。第二步,回忆词人一贯的语言风格,然后联系诗的内容、意象体会是否符合他的语言风格。此词前一句由阆山想到天上仙境,后一句联想到未来。时空转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第三步,再现词人所描绘的景象,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点明全诗语言风格及其作用,利用评价语言风格的术语组织答案。参考答案:想象奇特,虚

41、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领:来源:zzst%ep.c*&#om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透视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

42、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一、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来#*&源:中教网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

43、谈。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角度命题。本诗以比喻为主,开头三句连用三个比喻,把未开的芭蕉比作“绿蜡干”、芳心未展的少女、“书札”,形象十分鲜明。参考答案: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的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2

44、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www.zzs&t#%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来源%&:中#教网定林王安石国*教育#出&版网%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w*ww.z%【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试题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简析修辞手法的题。分三层作答:一是指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是指出表达效果(对情感表达上的好处

45、)。考生如果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留云对宿”和“值月相寻”,就不难看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至于表达效果,结合前两句“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也能够体会得到。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

46、简要赏析。试题解析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词人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只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带来的后果,而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三、四两句,由含蓄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阕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最喜欢游山玩水,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内心的凄楚,于是便有了泛舟双溪的想法。但她的痛苦太大了,哀愁也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她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她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

47、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国教育出版网&%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使用修辞手法和表达诗人思想感情角度命题。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本诗表达了他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

48、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之情。诗歌前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雄伟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惜之情跃然纸上。参考答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华山之高,写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念。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49、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题解析如果能够理解“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的大意,那么“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就不难看出。要说出这两句词的好处,则要结合“想当年”引起的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来思考。“花遮柳护”以下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的繁华。“珠翠”是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代指宫女。“珠翠绕”“笙歌作”既极力写出

50、了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又与下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参考答案:借代。“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极力写出了当年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后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5其他修辞手法。z&zstep.#c%om题:(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

51、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试题解析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用典、对比、反问等。“烟尘”和“鼓角”用的是借代手法,代指边境战事;“请缨”是用典手法。“朝廷谁请缨”与“济时敢爱死”是对比手法,用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为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进行对比。“济时敢爱死”是说自己不敢惜身自保,是反问句。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事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www#.zzs*tep.c%om诗词中

52、主要运用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绝句李清照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www.z&zs#tep.c*om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诗的前两句鲜明地指出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结尾

53、两句借古讽今,矛头直指南宋当权者,鞭挞其苟且偷安的的无耻行径。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死不屈、顶天立地英雄的精神与气节的赞扬,对南宋统治者卑躬屈膝、苟且偷安的鄙视与痛恨。作者的感情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的。(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题:(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

54、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有溪流水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等画面;后两句虚实相生,既有眼前所见的山花从溪水中流出,也有对溪水源头远近的猜想。诗人通过写景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二句又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5、。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来源#&:中教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前人评此诗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试题解析“触景伤情”,即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不是空泛地抒情。“丛菊两开”指诗人离开成都已经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这些都是眼前景。“他日泪”指悲情从他日就已产生;“故园心”指思念故乡之情。最后一联的“捣衣声”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参考答案: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这些郁积之情。“捣衣声”这个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中&教*网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国#教育出版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