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_第1页
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_第2页
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_第3页
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_第4页
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 一、童斐中西音乐比较之有心人 童斐()“是一个认真学习了乐理初步知识,并且用来作过中西音乐之比较的有心人”,所著中乐寻源()一书,其英文译名为“中国音乐的基本原理”。该书多处进行了中西音乐理论的比较研究,如第三章“律吕”中有律吕与风琴键盘相配表、中国七声与外国七声相配、宋俗字与律相合表,作者将学校音乐教育所用教材采用西方音乐理论的原因归纳为四点,第一,“中国言音乐之书,头绪纷繁,不易寻理”;第二,“乐器不精,即庠序钟悬,亦仅备形式,而未尽协律”;第三,“旧时乐府佳篇,有词无声,等于诗集,可读而不可歌”;第四,“至于俗乐,当时帖括家固以俳优贱技目之,未便采用于教育”。因

2、此,当时的音乐教材“不得不”取材于西方音乐理论。而实际上,“中国十二律七声,与西乐并无违异”,律吕的音准以管校之,犹如“西乐之有准音叉”。作者将律吕相对应的管长与西洋音名及风琴键盘列表作以比较,说明“对中国旧式之谱尚多茫然”的原因并不在于有“中难西易之别”,只是因为“未教未习”而已。瑏瑡另外,在第五章“宫调”中有八十四调之中管与风琴黑键相类说;第七章“谱式”中有中乐板眼与五线谱及简谱相对表、中西节拍比较,等等。 二、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 年月,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确立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名称,标志着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基本目标:建立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为发展我们民族的新音乐和振兴中华服务。”瑏瑢正如历史上的一个轮回,貌似巧合,不是巧合,在王光祈、童斐之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断层,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这一问题再次由民族音乐学家提出。当代如黄翔鹏、杜亚雄、王耀华等诸多民族音乐学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努力。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乐理的理论框架建设是黄翔鹏()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黄先生认为,世纪以来,“中国学者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中西音乐间基础理论方面表层的相通与内在的文化差别问题。同样可称之为音阶、调式,但其间的差别却往往把我们民族的特点完全掩盖甚至扭曲。在救亡

4、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中,从西方学习音乐知识的第一代音乐家,志在经世,多为致用之学,仓促间建立起一套以大小调体系为基本坐标的基础乐理,没有来得及像欧洲那样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对传统音乐文化采用现代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的阶段,”瑏瑣以至于现在中国人必须学的“音乐基础理论”仍是西方人在其古典音乐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基本理论,“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来传统音乐的文化厚积,却戴人家的眼镜看路,穿人家的小鞋走路,长及一个世纪之久地使用着人家的音乐应用技术理论为学子们打基础”。瑏瑤因此,我们亟待构建一套建立在现代科学高度上的、具有体系性的中国音乐理论。黄翔鹏最早于年在民族民间音乐上发表的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中提出

5、“同均三宫”的理论学说,是继王光祈之后对中国传统宫调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乐学的核心理论有“均、宫、调”三个层次,个均,每均宫,每宫调,共调。通过黄先生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先生逝世后的年,用大量的乐谱实例来考证“同均三宫”理论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调谱例集瑏瑥问世,尽管在研究范畴、音阶体系、调高考察、曲谱来源等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瑏瑦,但该谱例集开拓了中国传统乐学研究的视野,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自年开始研究中国乐理,将中国乐理归纳为个基本概念,即“声、音、律,均、宫、调,拍、板、眼,谱。”他先后撰写了多部中国音乐基础理论著作,其中以中国民族基

6、本乐理瑏瑧中国传统乐理教程瑏瑨中国乐理瑏瑩三部著作的影响最为广泛。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一书,作为第一部中国传统乐理教材,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曾引发了持续七、八年的激烈争鸣与论战,无论如何,该书的问世完全是作为一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出于其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而奉献出的成果;中国传统乐理教程是杜亚雄在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断对其书进行修改,几年之后又呈献出的在原作基础上做了较大修订与增删的新作,它的出版成为中国乐理逐步走向体系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瑐瑠中国乐理则是关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包括乐学体系、材料体系、律学体系、宫调体系、结构体系和符号体系六章,从民族音乐学的大文化视角,依据中国

7、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音乐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杜亚雄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民族音乐学家,他承袭了以中国民族音乐学鼻祖王光祈为代表的一大批先人的遗志,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勇敢而艰辛地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尽管这一系列成果还谈不上十分完善,但必将成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年,王耀华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该丛书集结了一批当代音乐学研究之佼佼者,他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传统的雨露,吸吮着前辈、同仁的学术养分,”瑐瑡奉献出包括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文献学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中国传统律学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等部著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继承传统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民族音乐学不仅研究音乐自身的特点、而且研究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的研究方法,”瑐瑢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学、律学、美学、乐谱学、文献学、结构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解译与阐释,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纵观历史,几代中国民族音乐学家都曾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道路上努力奋斗,创造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放眼现在,一批又一批的民族音乐学家正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触碰到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层结构,并不断展示出最新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