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_第1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_第2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_第3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_第4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姓名:李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刘丽巍 20071101 摘要 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其 中,作为最古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和作用不是一成不 变的,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的作用逐步得到演变和发挥。从最 初的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到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 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 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从而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达到扩张或收缩 信贷和货币供应的目的。近年来,对于存款准备

2、金制度及其作用在理论界引 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 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 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 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 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 革把握方向。 本文以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发展为背景,分析了不同制度下法定存款准备 金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因素,用大量的数据说明 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

3、相结合,先对有关基本理论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进行了回顾,并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加以 分析,并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沿革和作用原理。在 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下,存款准备金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随着银行业的发展, 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章,从功能,法定准备金水平及调整频率,是否付息,计算期和持 有期四个角度,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深 入的研究,总结出这些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较中外存 款准备金制度的根本差异。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自建立存

4、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和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然后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 整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法定 存款准备率作用效果的因素。 第四章,针对世界各国纷纷降低或取消 准备金要求的事实,阐述了现阶 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和不能取消的理由,并从付息制度和调整频率 的角度提出了对提高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货币乘数 II Abstract Deposit reserves,rediscount and open-market operation are generally known

5、as the three most effective instruments ofmonetary policyOfthese蠲the earliest -used one,the system and function of deposit resgrves are not always constant,but have been deducing and being exert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 system,from the original function of kecping liquidity in ban

6、king until becoming one of the instruments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raises or lessens the compulsory deposit from financial fnms handed in the central bank by lifting or falling the deposit reserves rate which selves as a policy instrument to control credit and money supply,leading to the

7、change of money multiplier,and therefore fulfilling the purpose of eularging or contracting credit and money supply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noticeable disputes among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suggesting that the role of deposit reserves as a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 is fading contin

8、uously,as a result,some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either canceled the deposit D既fVes system or replace it with some other instruments to regulate the amount of moneyChina,however,uses the SOcalled a giant axe”instrument time and time againFor these rea自oils mentioned above。 researching furthe

9、r the issue of interaction and resulting policy effects of deposit reser、,es in OUr country will definitely facilitate to deepen the perception of many realistic problems by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monetary policy restructure, and also understand those systematic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

10、ecting how deposit reserves functions,therefore#ving a direction of our reform of deposit reserves systern This essay arranges the systematical development of deposit reseTves as its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olicy effects ofdeposit reserves iIl different franles,and uses a large number of numbers an

11、d facts to make the arguments clearerPaying I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s iS its another featureThis essay mstly reviews the related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history of deposit reserves,mak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deposit reserves systems,and then a

12、nalyzes with relation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finally puts forward to policy suggestion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he four parts: Chapter one,Introducing briefly the development,history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 of deposit resclNes systemUnder the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deposit

13、 reserves serves different functions,natural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its system also makes a great change Chapter two,From the four angles of its functions,its level and adjusting frequency,whether to pay interest,calculating and holding periods,making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posit res

14、erves systems in both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oriented economies,and then generalizing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finally,comparing the instinct disparity between the systems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three,Firstly introducing its change experienced a

15、nd respective adjusting since the deposit resClVeS system WaS set up in China,and then analyzing in detail the functional effects of the deposit reSelVeS mte adjusting in China during the different phases,finally making all empirical conclusion about the curr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al effo

16、cts ofour deposit reserves system Chapter four,Under the facts that most eountries in the world undisciplined or cancelled the demand for deposit reserves,formulating the meaning and reaSOns of keeping alive Our deposit reselwes system,moreover giving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

17、en the policy effects of Our deposit reserves system from the angles ofinterest-paying arrangement and adjusting frequency Key words:Deposit reserves,Money supply,Money multiplier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 效应分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东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

18、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注明。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鸯隍, 日期:泖7年,。月硐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系本人在东北财经大学攻读硕 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东北财经大 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东北财经 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财经大学,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19、 作者签名:鸯莹日期:u,-qm。月码徊 导师签名: 多愧1 日期:勿订年,。月调 第1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第1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 央银 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始于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 持银行的流动性,而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 到80年代。 在存款准备金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提取一部分作为存款准 备金后,其余部分贷放给客户,客户通过签发支票完成其支付行为,收款单 位将所得款项存

20、入银行,银行除按一定比例提留准备金后又贷放出去,这样 辗转存贷,商业银行体系便可数倍派生出存款,即一笔原始存款可以数倍放 大为货币供应量。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货币供给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 的密切关系,因此控制货币供给量也就成了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 正基于此,中央银行才把存款准备金政策视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之一。 1I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制度下建立起 来的。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职权范围内,规定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吸收 的各项存款,要按照规定的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这一制度不 仅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有效的控制,

21、而且对整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是设立存款准备金的最初动因。在一般情况下, 银行的短期负债与流动资产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 业银行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果其过于追求利润,采取了不谨慎的信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贷政策,或由于其它原因使流动资产过少,因而不能应付短期负债可能出现 的大量提存的需要,出现挤兑,就会使银行面临破产,使存款者蒙受损失, 进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动荡。正是为了避免发生普遍性的流动性和支付危机, 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其存款负债的某一比例作为支付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它随银行业的产

22、生而产生,并 随银行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银行业是由货币兑换业发展起来的,那时的 准备金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即保持绝对的流动性以各客户随时提现。 在现代金融体制下,银行可通过资产与负债的综合管理既能最大限度的 使资产盈利,又能满足客户提款之需从而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在 这一体制下,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结算只是通过金融 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现代金融体制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部 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 形式存储于中央银 行,后者即为一般意义上的存款准备金。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英格兰银 行发行的钞票在国

23、内广泛流通,信誉很高,而且该行分支机构众多,并逐步 发展成为政府的银行,许多私人银行自愿将准备金的一部分交存英格兰银行, 并在其开立活期存款账户,无论进行资金清算还是提取现金,都十分方便。 而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则始于美国,1913年 美国联邦储备法硬性规定法定准备金率而没有伸缩性。1935年美国银行法授 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提高或降低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20世纪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许多私人银行纷纷倒闭,暴露出各国金融体系的脆 弱性,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保持银行清偿力的有效手段。于 是各国纷纷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24、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 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始于美国,但实际上其存在的历史远早于美国货币和 2 第1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央银行的建立。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的建立和体系的不断完善, 存款准备金理论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美国始终在准备 金制度的变革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1早期美国州政府的相关立法与实践 早在1820年,纽约和新英格兰的银行曾达成资源兑付协议。根据此项协 议,发行银行需在兑付行的账户上保持足够的贵金属(黄金及等值物品,作 为其银行券流通的保证。在此前提下,一家银行同意按同等价格兑付另一家 银行的银

25、行券,这类存款要求就是最早形式的准备金要求。这一准备金的主 要目的是通过保证银行券与贵金属之间的兑换性,增加银行券的流动性。 (2国民银行时代 1863年颁布的国民银行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了准备金要求。为注册成 国民银行,银行必须对其发行的银行券和存款持有25的准备金。准备金要 求是保证国民银行券流动性,并强化其在全国范围作为交易媒介的流通性的 必要条件。将准备金集中于流动性需求最强的地区,是促进国民银行券的广 泛使用和流通的最可靠手段。1864年,联邦政府将兑换城市以外的银行的法 定准备金比率由25调低至15,并且允许纽约以外的其它兑换城市的银行 准备金中可以包括50的在纽约银行的有息存款。

26、尽管如此,国会仍然对国 民银行券的发展表示不满,并于1865年开始对州立银行发行银行券征税,从 而大大促进国民银行全成为主要交易媒介 。此后这类银行券在全国范围内广 泛流通,鉴于此类银行券的兑换己不成为问题,因此,1873年取消了对其所 规定的准备金要求。不过由于人们刚开始接受存款为一种支付手段,因此, 仍保留着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存款兑换行具有 准备金担保,因此其职能不断扩大,甚至超过银行券成为广为采用的交易媒 介。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系列银行挤兑和金融恐慌,使人们清 楚地意识到法定准备金并不能为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兑换性提供保证。事实 上,在出现危机时,准

27、备金并未帮助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因为用作准备金的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货币不能同时用来既满足顾客的现金需求,又用来满足准备金要求。国民银 行缺乏通过调整整个银行系统持有的准备金量,以应付公众流动性需求变化 的机制,因此经常会出现金融恐慌和危机。 (3创立中央银行体系 二十世纪初,各国纷纷建立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能是作为最后贷款人调 节银行体系对临时性清偿力的需求,从而减少国民银行时期经常出现的金融 冲击。中央银行通过贴现商业银行的合法资产,为银行系统提供随时所需的 流动性,这正是以前的体系所缺少的机制。 尽管中央体系的建立似乎消除了银行为满足流动性要求而持有准备金的 动因,但中央银

28、行体系内的商业银行仍需按要求持有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不 过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这一准备金要求低于以前水平。在美国,联邦储 备条例最初规定银行必须为其活期存款提取不同比例的准备金,各银行的具 体准备金比率按所处地区划分分别为18、15、12。此外,所有成员银行 都需为定期存款提交5的准备金。 (4准备金要求对信贷状况的影响 在二、三十年代,中央银行开始逐步扩大其所发挥的最后贷款人及银行 系统流动性担保人的作用,并极力对国家信贷状况施加更大的影响。当货币 政策重点发生变化的同时,要求持有准备金的理由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实际上,早在1931年,中央银行已经放弃准备金是必须的,或是有效流动性 的

29、可靠来源的观点。中央银行认为,法定准备金率为其提供了一种能够影响 银行信贷扩张的手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银行认为由于银行吸收过量 存款将被用于发放新的贷款,因此要求银行对“过量”存款持有额外的准备 金,有助于控制信贷的过度膨胀。 然而,准备金要求在抑制二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信贷扩张方面并未发挥太 大的作用,中央银行用于影响信贷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贴现率。由于中央银行 高效率 地为信贷扩张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在控制信 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4 第1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在大萧条期间,银行一般都持有超过其法定额的准备金,从而以为存款 准备金对控制信贷扩张无任何作用。中

30、央银行曾担心过量的超额准备金会大 量增加存款和贷款,并最终导致信用膨胀。因此,联邦储备银行运用1935年 银行法赋予的权利将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一倍,从而有效地吸收了过量的储 备。 (5战后的货币控制 1951年世界各国开始恢复行使积极独立的货币政策。准备制度的方方面 面在这一期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此期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通过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化或补 充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对货币总量及信贷状况的调节作用。 六十和七十年代,联邦储备银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调整银行融资 成本来影响货币和信用扩张。因此,法定准备金成为其推行货币政策经常使 用的一种补充工具。当金融

31、创新为银行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时,联邦储备银 行开始对这些新出现的金融产品提出不同的准备金要求,并随时调整。 1968年,联邦储备银行开始实行滞后法定准备金制度,在此制度下,联 邦储备银行根据成员银行前两个星期的存款水平计算其应交的准备金,改变 了以往准备金计算期和管理期相一致的计算方法,这一新方法削弱了准备金 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同步联系。因而在理论上使短期内通过调整准备金来控 制货币量变得更为困难。 六十年代末,联邦储备银行逐步放弃了按地理位置确定法定准备金比率 的做法,代之以新的累进式分档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随各银行 所吸收存款的增加而升高,与银行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这种做法进一步

32、削 弱了总准备金水平与银行系统存款总量之间的联系,不过由于并非要通过实 现准备金目标来控制存款,因此上述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6准备金与M1的控制 随着M1逐渐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八十年代初,各国纷纷 出台政策强化准备金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由于MI存款受准备金要求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约束,因此M1变化相应引起准备金要求和准备金需求的变动。按当时的程 序,这样势必影响准备金市场情况和联邦基金利率。例如,当M1开始高于 目标总量时,法定准备金将会自动增加,准备金需求也将增加。这将对原计 划的非借入准备金供给形成压力,促使银行通过贴现窗13借入准备金。鉴于 银行一般不

33、愿借入此类准备金,他们首先将在货 币市场上竞价筹措准备金, 这样就会导致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对其它利率上扬产生压力。利率攀高将 导致私营部门在持有M1时作出更加效益的决策,进而促使MI降回其目标总 量内。由此可见,准备金要求在对M1的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货币控制法规定所有存款机构无论是否是联邦储备 成员皆需按联邦储备银行的规定缴纳同一的准备金,这一规定强化了联邦储 备银行通过操纵准备金额影响总存款的能力。 (7放弃M1目标后的法定准备金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当中央银行放弃了利率管制后,M1对利率变 动极为敏感,理论界开始认为M2同货币政策目标的联系比M1更密切,

34、又开 始纷纷放弃M1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最初设计通过准备金导向的指标控 制MI的法定准备金基本结构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实际上,法定准备金通过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计的总准备金需求,继续 在执行货币政策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无准备金要求的情况下,银行也会 在中央银行持有一定额的存款,以满足其清算需要。鉴于通过此类准备金账 户清算金融交易的规模及其被动性,存款机构必须在此类账户中保持一定金 融存款,以避免因当日交易结束时出现透支而受罚。不过银行处于清算需要 而持有的存款额每天变化很大,因此,联邦储备银行根本无法对其作出准确 的预测。通过将法定准备金作为对银行储备需求的一种制约即将法定准 备金定得高于

35、银行为清算所需的水平之上,使中央银行能够更准确地确定银 行体系对准备金的需求。有了这一手段,中央银行能够更便利地向银行准备 金头寸及与此相关的准备金市场施加必要的影响。中央银行只需在准备金持 有期内平均供应储备,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6 第1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8降低准备金比率 进入九十年代,各国纷纷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信贷市场的发展是促使 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率的缘由。信贷市场上的一些发展显示部分贷款者对发 放贷款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这一变化对部分类型的借款人的贷款成本和 贷款来源造成了限制性的影响。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的目的是,降 低存款机构的资金成本和方便其进入资本

36、市场,促使其提高发放贷款的能力。 同时,放弃通过准备金操作控制M1,也是促使中央银行在九十年代降低准备 金比率的原因。 13存款准备率政策的作用机理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准备金率构成商业银 行扩大贷款规模的上限,变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便能够改变商业 银行的信 用创造能力。这一发现,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功能,即保障 银行体系的安全的功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它的宏观调控功能则逐渐突 出出来。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更成为进行宏观 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因素。因 此,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手

37、段,都是围绕着对这两大因素调控而设计的。在 众所周知的所谓“三大法宝”中,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主要决定基础货币 量,而准备金率则是决定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改变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131存款准备金与存款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存款,即客户以现金形式 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另一部分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这样产生的:银行 在经营活动中,其吸收的存款除上交法定准备金外,只须保留一小部分现金, 作为付现准备,其余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 7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不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

38、户。接收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 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及付现准备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于是又会出 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大量存款。这样银行系统一方 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活期存款。这种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贷 款而创造的存款,就称为派生存款二。 为了说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我们必须先做两个假设:首先, 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为零;其次, 所有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活期账户,不提取现金,即不存在现金 漏出。在此基础上,设法定准备金率为20,最初存款为1000万元,银行创 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如下表所示; 表11 银行派生存款过程(单

39、位:万元 银行名称存款增加额法定存款准备金贷款增加额 A银行1000 200 800 B银行800 160 640 C银行640 128 512 D银行512 512 4608 合计5000 1000 4000 由此可见,这1000万元的原始存款,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经商业银行 的体系,可创造出5000万元的活期存款。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 款货币的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若以K表示存款派生倍数,Rd表示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有如下关系: K=lRd (1 由上式可知,派生倍数即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越高,存款扩张所谓倍数值越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扩张倍数

40、值越 大。 132存款准 备金率与货币乘数 存款派生乘数就是存款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关系,货币乘数(m是指货币 8 第1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供应量(M。对基础货币(B的倍数关系。基础货币包括现金(c和准备 金存款(R。货币供应量包括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Dd与流通中的现金(C之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商业银行全部 存款(D与流通中的现金(C之和。根据上述定义可得: 狭义货币(M1供给乘数ml=M1B=C+DdC+R (2 广义货币(M2供给乘数m2=M2甩=c+D忙+R (3 133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渗出 至此所述的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存款准备金通过改变货币

41、乘数影响货 币供给量,是在我们前面做出的两条假设的条件下进行的,但在实际经济活 动中,派生存款乘数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如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 社会公众将收入的一部分转换为通货持有,增加存款中的一部分转为定期存 款,等等。 (1超额准备金 一家银行经常会持有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而不是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在金融市场上借款,以及避免不得以 收回贷款和投资。若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为Re,则派生存款的乘数为 K=IRd+Re。机会成本、借入资金成本、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及资产组合的 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偏好程度都会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倾 向。 (2

42、存款转为通货 因为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客户要提取现金,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 现金漏出对商业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有一定的影响,使派生倍数受到限制, 现金漏出与存款总额之比,叫做现金漏损率,也称现金比率,用Rc表示。公 众的消费习惯与流动性偏好、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银行系统的服务质量都 会对此产生影响。 (3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 9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有些存款将会转变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利率、 收入与财富、公众投资渠道的多少都会影响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 用n来表示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综合以上这些可以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货

43、币乘数的 修正关系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准备金率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程度。 ml=Rc+玎,Ii州id+Rc (4 m2=l+RcR+Re+Rd (5c 本章注释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法定准备金:历史、现状及潜在变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 论与实践,1998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IO 第2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2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从 上一章的分析可以看到,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开始实行 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 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准备金制度本 身还是它的作用

44、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国 家,存款准备金制度更是经历了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过程,包括一些新兴市 场经济国家在内,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国不同,通过对 这些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这些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 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较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便于我们更加深 入地研究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状况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21功能的比较 (1缓冲器功能。即当市场流动性状况由于纯技术性原因而变动时,存 款准备金有助于稳定隔夜利率。这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 主要功能,但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此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在印度、韩国、

45、 马来西亚、墨西哥、波兰和南非,此功能较明显,而在其他国家,此功能基 本上不发挥作用。 (2流动性管理功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上代表着对中央银行准 备金的一种主要需求,中央银行通过它来调节因自发因素而引起的流动性供 给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中,除了荷兰、意大利和奥地利外,很少国家把法定 存款准备金制度用于此目的,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制度具有此功能。 (3货币控制功能。中央银行可主动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来控制货 币总量。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具有影响力度较大以及容易造成较大衰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退的缺陷,发达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已基本上不发挥此项功

46、能了,有 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运用此功能。 (4收入或税收功能。同资金平衡表上的多数资产不同,商业银行为符 合准备金要求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那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多无息或低于市 场利率,因此准备金要求类似于一种税收,也可看作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收入 来源。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此项功能都是法定存款准 备金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 表21 法定存款准备金功能的比较 国家缓冲器流动性管理货币控制收入或税收 印度 印尼 韩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泰国 巴西 智利 哥伦比亚 墨西哥 秘鲁 以色列 波兰 俄罗斯 沙特 南非 11个发 达国家 中具有相应功8 3 0 lO 能的数量 注:表中标有“”表

47、示所对应国家具有该功能,空白的表示不具有。 资料来源:根据郑振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整理,城市金 融论坛,20006 第2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22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及其调整频率比较 221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90年代以来,为了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和减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税收功 能对竞争机制的扭曲效应,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也存在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率普 遍高于发达国家,如表22所示。 印度过去一直把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工具。然而,从1994 年8月开始,印度逐步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率,并逐渐减少了在货币控制

48、和流 动性管理方面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依赖,而用公开市场操作取而代之。但近 年来,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印度也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印度央行一 印度储备银行(RBl2007年7,931日宣布,从8月4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O5个百分点,至7。印度业界认为,提高准备金率减缓了通货膨胀压力,也 减缓了加息的压力。目前印度金融系统约有4000亿卢比流动性过剩,提高准 备金率后,估计可以收缩1600亿卢比的流动性。过去3个月,印度储备银行为 减缓卢比升值压力,不断从市场上买进美元,为此已投放2400亿卢比。尽管 如此,卢比对美元上周仍创下402比1的9年来新高。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储备 银行还没有结束紧

49、缩性调控政策,预计10月份会再次提高准备金率,或者上 调基准利率。 印尼自1983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就一直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 款准备金只是辅助手段,因此并不经常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 韩国在90年代初以前经常通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来进行流动性管理。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经常项目存在大量盈余,为了吸纳由此引起的过多 的流动性,韩国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986年的平均45提高到1990年的 平均104。然而近年来,韩国银行己充分认识到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以 及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弊病,于1996年4月一1997年2月分三步把法定存 款准备率平均水平从原来的94降N31,以改善银行

50、的盈利水平,并促进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平等竞争。去年六月韩国央行在一份声明中称, 决定将韩元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从5上调至7,同时将长期存款准备金率从 1下调至O。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70年代初曾主要通过改 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来执行其 货币政策,但是随着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日益发达,新加坡金管局则主要 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率变为辅助工具。 泰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各种“窗口”运作,泰国银行极少调整法定 存款准备率。 巴西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很频繁,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水平也很高。到 1998年,银行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分别高达75、20和

51、15, 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智利的金融市场很自由也很发达,其法定存款准备率也较低,流动性资 产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9和36。在过去的20年中,智利的法定 存款准备率从未调整过。 哥伦比亚在1993年以前一直把法定存款准备率当作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 工具,此后就较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且准备率水平也不断下调,目前 的平均水平为83,比三年前低了742个百分点。 墨西哥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度很独特,其平均准备率为零,即银行只要 保证其在持有期内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平均金额为零即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 在中央银行存款金额的大幅波动,墨西哥银行对商业银行在墨西哥银行的存 款账户每天的正余额和负金额(即

52、透支额均实行了限制。 秘鲁规定最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不得高于9,但中央银行可以规定额外的 准备金要求。目前,秘鲁的最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为7,此外,外币存款还要 交纳45的额外准备金。 以色列的法定存款准备率曾高达63,但从1998年开始,其法定存款准 备率逐步降低到“营业”水准,即使没有法律规定,也是商业银行将持有的 水准。目前,其平均法定存款准备率为3。 14 第2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沙特阿拉伯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自1980年2月以来从未调整过,其活期存款 准备率为7,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为2。 南非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在90年代共进行了5次调整,但总水平均未超过 4。目前其法定准备率为全部负债的2

53、,外加短期债务的1。 222发达国家 虽然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下 降的过程,但改革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国家大幅度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在瑞士,存 款准备金要求已不再能有效地限制银行的行为。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银行 发现其持有的准备金低于其每天的清算需要,实际上是清算需要决定了这些 国家银行的准备金需要。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已经完全取 消存款准备金要求。 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 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 家,中央银行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 低到

54、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了它们的 准备金水平,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 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 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例如英格兰银行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操 作手段,即每天在货币市场进行多次干预,以便对准备金成本和可得性进行 调节,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清算需要。此外,英国银行通常愿在每天营业结束 时间向英格兰银行进行拆借,以满足其当日的清算需要。与此相反,近年来, 美国的银行却越来越不愿意从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借入资金。其部分原 因是银行担心使用贴现窗口借入资金的结果将被市场参与者视为融

55、资能力脆 弱的表现。尽管如此,由于美国的许多存款机构仍受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限制, 因此英国的隔夜利率波动的平均水平仍高于美国。 瑞士国民银行采取的是不同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尽管同以前相比,该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行更加重视稳定短期利率,但其在消除因清算需要而引起的短期波动方面发 挥的作用远不如英格兰银行。因此,瑞士银行的隔夜拆借利率波动幅度远大 于英国,而且由于不允许出现隔夜投资,从而使瑞士的银行大多持有大量的 超额准备。不过由于瑞士银行在需支付较高的惩罚性利息条件下可以从瑞士 国民银行借入资金,因此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准备金市场的波动。 在加拿大,1992年,尽管有关人士仍在辩

56、论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的 利弊,但加拿大银行在当时已认为其金融体系能够在没有存款准备金要求的 情况下顺利运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少数几家 大的存款机构控制着主要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按有关法律规定,这些“直 接清算者”必须通过开在加拿大的银行准备金账户清算其全部交易,并且需 在该账户出现透支的情况下缴纳罚息。此规定的结果,促使银行在中央银行 保持一定的准备金负债,从而使加拿大银行通过调整与此需求相关的准备金 供应落实货币政策。此外,由于直接清算者数量很少,加拿大银行只需同这 些直接清算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即可判断出其对准备金的需要。最后,加 拿大银行还能在营业日结束时通

57、过调整政府在商业银行和加拿大银行开立的 账户中存款,调节准备金的供应,从而减缓准备金市场的波动。现在,加拿 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余额只是取决于其清算需要,并不被迫需要在加拿大银 行保留一定的准备余额。 在美国,1980年货币控制法对其中的规定做了小幅修改,使美联储 能够在交易存款的814的范围内设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由于不支付利息, 为了减轻小银行的成本负担,最初几百万美元的存款不用提取准备金,接下 来4000万美元左右的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40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为10。此后,美联储一直维持3和10的差别法定准备率不 变,但对不同准备金率存款水平的要求是有变化的。2004

58、年,前660万美元存 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零,660万美元到4540万美元的部分为3,4540万美元 以上的部分为10。2006年这一标准又有变化,前850万美元存款的法定准备 金率为零,850万美元至U4580万美元的部分为3,458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为 16 第2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10。这些年来,美联储设定法定准备金率的目的发生了变化。起初,准备 金是为了保证银行的信誉并确保存款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提取现金。随着存 款保险制度的出现,对准备金要求的解释发生了变化。如今,设定法定准备 金主要是为了稳定准备金的需求并帮助美联储保持联邦基金的市场利率接近 目标利率。美联储很少使用调整法定准

59、备金率的政策,通常是一种有效的辅 助政策工具,协助确定稳定和可预见的法定准备金,可使美联储通过调整准 备金供应来达到控制准备金市场的目的,从而使其能够及时防止货币市场出 现潜在的剧烈波动。 其它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如日本银行尚未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其面 临的金融环境与美国非常相似。日本银行以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皆认为,保 持稳定和可预计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保证公开市场操作顺利进行和避免货币 市场急剧波动的必要条件。 总之,根据近年来美国和其它若干国家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中 央银行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就必须大规模的改变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特别 是中央银行为保持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必须保证相关的存款机构仍 有在央行保持准备金负债。因此,中央银行可能至少会要求部分存款机构通 过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和金融交易,并继续对出现透支课以罚款。中央银行还 必须采取其它一些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