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源逆变一、单相有源逆变电路逆变电路的分类整流是把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供给负载,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相控整流电路把直流电变为交流电呢完全可以。我们把这种整流的逆过程称为逆 变。在许多场合,同一套晶闸管或其它可控电力电子变流电路既可作逆变,这种装置称为变流装置或变流器。根据逆变输出交流电能去向的不同, 所有逆变电路 又分为有源逆变和无源逆变两种。前者以电网为负载,即逆变输出的交流电能回 送到电网,后者则以用电器为负载,如交流电机、电炉等。变流器的两种工作状态用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能替代发电机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为使电流连续而平稳,在回路中串接大电感 Ld称为平波电抗器。这样,一个由单相桥式可 控
2、整流电路供电的晶闸管一直流电动机系统就形成了。在正常情况下,它有两种工作状态,其电压电流波形分别示于图 31、图3-2中。1.变流器工作于整流状态(0/2 )在图3 1中,设变流器工作于整流状态。由单相全控整流电路的分析可 知,大电感负载在整流状态时 U =,控制角的移相范围为090,Ud为正 值,P点电位高于N点电位,并且Ud应大于电动机的反电势E,才能使变流器输出电能供给电动机作电机运行。 此时,电能由交流电网流向直流电源 (即直流电 动机M的反电势E)。图3- 22.变流器工作与逆变状态(/2在图3-2中,设电机M作发电机运行(再生制动),但由于晶闸管元件 的单向导电性,回路内电流不能反
3、向,欲改变电能的传送方向,只有改变电机输 出电压的极性。在图3-2中,反电势E的极性已反了过来,为了实现电动机的 再生制动运行,整流电路必须吸收电能反馈回电网, 也就是说,整流电路直流侧 电压平均值Ud也必须反过来,即Ud为负值,P点电位低于N点电位且电机电势E 应大于U。此时电路内电能的流向与整流时相反, 电动机输出电功率,为发电机 工作状态,电位则作为负载吸收电功率,实现了有源逆变。为了防止过电流,应 满足E约等于Ud,在恒定励磁下,E取决于电动机的转速,而Ud则由调节控制角 来实现。实现有源逆变的条件由上述有源逆变工作状态的原理分析可知,实现有源逆变必需同时满足 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外部
4、条件,要有一个能提供逆变能量的直流电源。其二, 内部条件,变流器在控制角/2的范围内工作,使变流器输出的平均电压Ud的极性与整流状态时相反,大小应和直流电势配合,完成反馈直流电能回交流 电网的功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流和逆变、交流和直流在晶闸管变流器中互 相联系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同一个变流器,既可以作整流器,又可 以作逆变器,其关键是内部和外部的条件。不难分析,半控桥式电路或具有续流二极管的电路,因为不可能输出负 电压,变流器不能实现有源逆变,而且也不允许直流侧出现反极性的直流电势。二、三相有源逆变电路三相半波逆变电路1. 工作原理图33为三相半波电机负载电路,负载回路接有大
5、电感,电流连续。当 在0/2范围内变动时,平均值 U总为正值,且Ud应略大于E。此时电流id从Ud正端流出,从E的正端流入,电机作为电动机运行,吸收电能,这就是三 相半波电路的整流工作状态。对于逆变状态(/2),选取和整流状态相对应的条件进行分析,假设此时电动机反电势的极性已反接(如图3- 4(a)所示)。因为有了持续的直流电势和极大的电感 Ld,主电路电流始终连续。图3- 4变流器输出电压必须如图3-4(b)中粗黑线所示。当 在/2范围 内变动时,输出平均值 U为负,其极性是上负下正,此时电动机的电势 E应稍 大于Ud。主电路内的电流Id方向没有变,但是它从E的正极流出,至U Ud的正端 流
6、入,所以电能倒送。2. 逆变角及逆变电压的计算三相半波电路在整流和逆变范围内,只要电流连续,每个晶闸管的导通角都是2 /3,故不论控制角为何值,直流侧输出电压的平均值和的关系都为Ud = 1 17 TTacs cs= -147U2 cos 0为分析和计算方便起见,电路进入逆变状态时,通常用逆变角表示。规定 角计算的起始点为控制角 = 处,计算方法为自 = (=0)的起 始点向左方计算,因此控制角和逆变角的关系是+ =,或 = 一。三相桥式全控有源逆变电路 1.逆变电路波形分析图3-5(a)为三相有源逆变电路。根据以前的分析,在区间 0/2,电路工作于整流状态;=/2时,Ud=0;在 12时,电
7、路工作于有源逆变状态。图3- 5(bd)表示 =5/6时的典型工作情况下电路中 各点的波形。2.逆变电路电量计算考虑变压器漏抗时,逆变器输出电压为Ud = -234U2 匸g 0-鱼心在三相逆变电路中,其它的电量,如电流平均值、晶闸管电流的平均值和有效值、变压器的容量计算等,均可按照整流电流的计算原则进行。三、逆变失败的原因逆变失败的定义逆变运行时,一旦发生换相失败,使整流电路由逆变工作状态进入整流 工作状态,U又重新变成正值,使输出平均电压和直流电势变成顺向串联,外接 的直流电源通过晶闸管电路形成短路,这种情况称为逆变失败,或称为逆变颠覆, 这是一种事故状态,应当避免。逆变失败的原因造成逆变
8、失败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今以三相半波逆变电路 为例,加以说明。1.触发电路工作不可靠触发电路不能适时地,准确地给各晶闸管分配脉冲,如脉冲丢失,脉冲 延迟等,致使晶闸管工作失常。如图 3- 6所示,当a相晶闸管Ti导通到ti时 刻,正常情况时Ug2触发T2管,电流换到b相,如果在 ti时刻,触发脉冲Ug2遗 漏,Ti管不受反压而关不断,a相晶闸管Ti将继续导通到正半周,使电源瞬时电 压与直流电势顺向串联,形成短路。图3-6图3-7表明脉冲延迟的情况,Ug2延迟到t2时刻才出现,此时a相电压 ua已大于b相电压Ub,晶闸管T2承受反向电压,不能被触发导通,晶闸管 Ti也 不能关断,相当于
9、Ug2遗漏,形成短路。图3-72.晶闸管发生故障在应该阻断期间,元件失去阻断能力;或在应该导通时刻,元件不能导通,如图3- 8所示。在ti时刻之前,由于T3承受的正向电压等于E和Uc之和, 特别是当逆变角较小时,这一正向电压较高,若 T3的断态重复峰值电压裕量不 足,贝U到达ti时刻,本该由Ti换相到T2,但此时T3已导通,T2因承受反压而无 法导通,造成逆变失败。图3-83. 换相的裕量角不足存在重叠角或给逆变工作带来不利的后果, 如以Ti和T2的换相过程来分 析,当逆变电路工作在时,经过换相过程后,b相电压Ub仍高于a相电压Ua,所以换相结束时,能使T1承受反压而关断。如果换相的裕量角不足
10、,即 当时,从图3 9的波形中可以看出,当换相尚未结束时,电路的工作状态到达P点之后,a相电压Ua将高于b相电压Ub,晶闸管T2则将承受反向电压 而重新关断,而应该关断的Ti却还承受正电压而继续导通,且 a相电压随着时 间的推迟愈来愈高,致使逆变失败。图3-94. 交流电源发生异常现象在逆变运行时,可能出现交流电源突然断电,缺相或电压过低等现象。 如果在逆变工作时,交流电源发生缺相或突然消失,由于直流电势E的存在,晶 闸管仍可触发导通,此时变流器的交流侧由于失去了同直流电势极性相反的交流 电压,因此直流电势将经过晶闸管电路而被短路。最小逆变角的确疋由上可见,为了保证逆变电路的正常工作,必须选用可靠的触发器,正 确选择晶闸管的参数,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电路中du/dt和di/dt的影响, 以免发生误导通。为了防止意外事故,与整流电路一样,电路中一般应装有快速 熔断器或快速开关,以资保护。另外,为了防止发生逆变颠覆,逆变角不能太小,必须限制在某一允许的最小角度内。逆变时允许采用的最小逆变角应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离婚子女赡养协议确保孩子权益不受侵害
- 2025年度共享办公空间租赁服务协议
- 诵读知识培训总结报告课件
- 说课课件教学课件
- 说课稿模板设计
- 2025年版出租车经营合同
- 2025商务写字楼租赁服务合同
- 2025购销房合同协议范本
-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导入模板
-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农资供应合作协议
-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备案表(空表)
- 补肾养血膏方联合PRP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
- 专项复习:相似三角形折叠问题(分层练习)(综合练)
- 角色设计课程说课模板
- 武汉工业地产市场调查分析报告30
- 【共享经济下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18000字(论文)】
- DB13T 5098-2019 无人值守起重机控制系统检验规则
- 被动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 XX学校(幼儿园)食堂管理各岗位廉政(廉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 探索未来学习中心的构建:理论、关键要素与体系架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