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_第1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_第2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_第3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_第4页
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惠州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叶朗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问题,是西方美学界讨论的又一个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因而,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王夫之说:“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王夫之在这里把可以不可以“兴”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的标准,这是非常深刻的。

2、这是从艺术的本体着眼的。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它必然可以“兴”,也就是它必然使人产生美感。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提出了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1917年大名鼎鼎的杜尚在美国纽约把一件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展览会,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什么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有没有区别?这件小便器本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是一件“现成物”,现在杜尚在上面签上一个名字,就把它从实用的语境中抽脱出来,并把它放入艺术品的语境中。杜尚这样一个做法,它的意义就在于抹掉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抹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杜尚的影响下,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都提出消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的主张。其中以“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最突出。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如破汽车、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破布等等,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家认为这样的“现成物”就成为艺术品了,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

4、。”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一种观念。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我们在前面说过,我们认为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所以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能不能使人“感兴”。拿波普艺术家来说,他们把工业社会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而命名为“艺术品”,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波普艺术家把废品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并且放置到美术馆内,却仍然没有赋予它们生命。因为艺术家没有赋予它们以“情”、“意”。波普艺术家成了艺术中的拜物教

5、,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却很难让我们观到“象”,因为没有“情”,“意”便不能感兴,不能感兴便不能生成意象,不能生成意象便不是艺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某些波普作品那种奇异的组合也能产生某种奇异效果,但是那种奇异效果并不是审美的效果。观念艺术家把观念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观念不是艺术。王夫之一再说,艺术不是“志”、“意”,艺术是“意象”,而“意象”与“志”、“意”是根本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意象”使人感兴,“志”、“意”不可能使人感兴。把观念作为艺术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总

6、之,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某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它们不是艺术。(选自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王夫之从审美意象着眼,把能否“兴”看作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标准。B文中引用了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库苏斯的话是为了说明如何界定艺术。C杜尚的喷泉只是一件单纯的“现成物”,并非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D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缺乏审美意象,无法感兴,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2. 关于“波普艺术”,以下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A波普艺术把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通

7、过挪用、拼贴,让“物”性转化为精神性。B波普艺术认为,生活中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可成为艺术品。 C波普艺术主张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抹掉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D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但不认同能传达观念的“现成物”,都是艺术品。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诗言志”,能“言志”者即为艺术。B“咏言”者即为歌,即为文艺作品。C有“意”者即为作品,亦即为艺术。D能让人观到“象”者方为文艺作品。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文中内容要点的概括分析,能力层级C。B项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引用他的话是为了说明波普艺术的主张;引用约瑟夫库苏斯的话,是为了说明观念艺术是

8、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2A(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A项,波普艺术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3D(本题考查分析综合文中作者的基本观点,能力层级C。A项C项“志”和“意”不能使人“感兴”,因此,“言志”、“有意”均不能产生美感,均不是艺术。B项歌咏言,但若不能兴,咏言者亦非文艺作品。)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生,其母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

9、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赐以上尊。已而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为动。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

10、,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山儿遂不死。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旸议。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选自元史列传卷七十三)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B.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

11、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C.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D.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

12、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D. “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 归旸的出生富有神奇色彩。他快出生时,母亲做了个奇梦,于是就给他取了个跟梦境有关的名“旸”。B. 归旸担任河南廉访司佥事时,将赵王府中贪暴官员绳之以法,赵王多次派人说情无效,反映出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性格。C. 归旸敢于抵制图谋不轨的杞县人范孟,因此得到了皇上的称赞和赏赐,调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D.归旸担任赞善时,提出了皇太子老师与皇太子相向而

13、坐、其他属员再依次列坐的建议,表现了他对师道的重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 (2)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 参考答案4.(3分)B(注意“遣奏差至颍”连动不可拆;“时”是副词,作状语,前面要断开;“之”作代词宾语,后面要断开。)5.(3分)D(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6.(3分)C(是先“调他去担任国子博

14、士、监察御史等官职”,然后才知道他是抵抗范孟的人。)7(10分)(1)(5分)至顺元年考上进士,授予同知颍州事,铲除奸害,打击强人,人们不敢因年少而轻视他。(句意2分,“登第”“授”“易”各1分)(2)(5分)沁州平民郭仲玉,被人杀害,有司以蒲察山儿抵罪,归旸察觉他是被诬陷的,跟踪索迹找到杀人罪犯。(句意2分,“为所”“当”“踪迹”各1分)参考译文: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出生时,母亲梦见朝阳从东山出来,有薄云掩盖,所以取名旸。旸学习未经老师传授,而其聪敏才智超过常人。至顺元年考上进士,授予同知颍州事,去除奸害,打击强人,人们不敢因年少而轻视他。山东盐司奉差至颍州,仗势为非作歹,旸将他捕获投入狱

15、中。当时州县侍奉盐司都很谨慎,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只有旸不屈服。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图谋不轨,伪称是诏使,到河南省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把那些已离职的官属召来,签署使用,以段辅为左丞,使归旸北守黄河口。归旸坚决不服从,范孟大怒,将他关入狱中,众人不知他们要干什么,都感不安,而旸毫无惧色。不久,范孟失败,顺从范孟的人都被办罪,只有归旸得免。第二年,转国子博士,拜为监察御史,进朝廷致谢时,台臣奏禀皇上说:“他就是黄河抵抗贼寇的人。”帝说:“对于好事应该多做。”赐予上尊美酒。不久,辞官归故里,在汴侍奉父母,双亲去世后,在家中住了很久。至正五年任河南廉访司佥事

16、,巡查西京地方,对赵王府官属中贪暴者绳之以法,赵王三次派人去说情,不为所动。宣宁县有杀人者,牵连数十人,归旸经审查得其实情,受牵连者全部释放。沁州平民郭仲玉,被人杀害,有司以蒲察山儿抵罪,归旸得知他是被人诬陷,跟踪索迹找到杀人罪犯,山儿免死。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任,改任礼部尚书。不久设立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归旸为赞善。归旸说:“师傅应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他随从,按等级入位,中间位置空着,以待皇上驾临,否则尊师之道不能建立。”当时众人意见不一,终于依归旸的议论。十二年,授予刑部尚书之职,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第二年,请求辞官,侨居弘州,至正二十七年去世

17、,年六十三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释】香砌:指花坛。真珠:即珍珠。欹(q):倾斜。都来:算来。8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 8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抓住秋声和秋色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纷纷坠叶”句主要是诉诸听觉,

18、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分)9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

19、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雾气笼罩的江面上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 , ”,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

20、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似的意境。10.(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回来过没?”“没。”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

21、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阅读答案。”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

22、,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

23、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24、。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目艮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顶子,你把

25、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娘,快快给我取刀来。”老太太表面应允着

26、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

27、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D、E (D给3分,E给2分,C给1分。B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

28、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C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A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四、实用文本类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

29、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30、。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

31、,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

32、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

33、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1)下列对

34、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C. 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

35、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E. 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这美好的期待既是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又有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之意。(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那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分析。(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案:12.(1)CE(答E2分,答C3分,答D1分)【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

36、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A强加因果)。(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3)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

37、,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4)“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

38、制服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 ,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2)朱泚军,占据有利地势,发射强驽、投掷巨石,漠谷顷刻间变成了死亡之谷,唐军死伤惨重、一举崩

39、溃。(3)他的决策,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A高屋建瓴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B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C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高瞻远瞩D高瞻远瞩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答案:D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高屋建瓴: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彩虹”对湛江电网造成了严重影响,湛江总局第一时间调动维修人员、发电车、发电机共260台次,参与到抗风复电工作中来。B.电影院国庆档完全被国产片所占据,国庆节首日3.15亿元的票

40、房之中,国产片共贡献了95.88%的票房,份额占比遥遥领先。C.国庆长假出行,饱览名山大川、游历秀美风光,轻松美妙,然而,有些游客却喜欢在水池旁向水中投掷纸币,有的甚至扔硬币。D.中国选手宁泽涛夺得中国游泳队在本届世锦赛上的第三个冠军,也是亚洲选手42年来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的首枚金牌。答案:B (A项“调动维修人员、发电车、发电机共260台次”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纸币”与“硬币”对调;D项语意含混,“第三个冠军”应为“第三枚金牌”,“也是”前加上“这”。)15.下列各句依次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在于通过歪曲党史国史军史、丑化英雄人物、解构主流价值观,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在互联网丛林中,历史虚无主义更是 。社会舆论、媒体要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来说明历史真相,拒绝历史虚无主义。突破底线,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恶搞戏说,颠覆主流悄悄披上了摩登的外衣罔顾事实,质疑一切A.B.C.D.答案:C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