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八篇_第1页
科学教案八篇_第2页
科学教案八篇_第3页
科学教案八篇_第4页
科学教案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no matter when you star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give up lightly after you start.(页眉可删)科学教案八篇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

2、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3、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二、探究过程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

3、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

4、种子数量相同吗?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三、小结板书设计:2.4 豌豆荚里的豌豆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科学教

5、案 篇2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 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本节相关的知识条目和教学建议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2皮肤的感觉功能3鼻和嗅觉4舌和味觉教学方法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3观察 自己的舌头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教学重、难点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实验及归纳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二、新课教学读 图: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由于图中几种情景的感觉都比较简单、常见,

6、让学生读图,谈谈各种情景的感受)1学生讨论2学生讲述各自的感受3学生归纳人的感受和感觉器。讨 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学生积极发言)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不同角度讨论,戴耳机的利弊)总 结: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相应的感受器为眼、耳、鼻、舌头、皮肤等。(一)皮肤的感觉功能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收集证据:摸刷子的感觉。(1)背面有纸部分不冷(2)无纸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

7、中,有沉甸感。(解释)探究提出问题2:哪里的皮肤最敏感?实 验:一根鬃毛,用镊子夹住后接触皮肤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头颈等处, 各标上记号,说出感受(要求闭上眼)。可以相互进行。实 验:铅笔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头处。(解释)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很丰富感觉,如有冷、热觉、痛觉、解压感等。(二)鼻子的嗅觉活 动:戴上眼罩,让同学闻月季花香,请他辨别是什么物质。知 识: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经末梢形成兴奋,嗅觉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嗅觉。阅读课本:p4图1-4,讨论对图中所示情况有过的经验,归纳嗅觉特点。嗅觉特点:(1)嗅觉灵敏度会因人的体质状

8、况而变化。特别是疲劳。(2)嗅觉灵敏度随人年纪增长而有所减弱。(3)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气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请学生回家模仿着做。(三)舌和味觉1讨论的舌的特征:(预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张放大的舌面。小知识:舌的表面约有一万个味蕾!2讨论味觉形成过程:以甜味为例。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3探究。问 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猜 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设计实验: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种液体,分别用棉签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舌两侧,舌根。分别感受。收集证据:

9、由学生讨论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侧,苦在舌根)。(解释)4嗅觉和味觉共同工作。实 验: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样?(说明味觉和嗅觉是共同工作的)生活中感冒了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课堂小结: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课堂反馈:1通过 感知天气变化,通过 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科学教案 篇3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筛选信息,勾玄提要教学过程导入

10、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_,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_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_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一、简介数学与文化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

11、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二、阅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_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三、总结_要点师生共同总结: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四、总结扩展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引入“熵”这一名词熵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二、阅读课文三、总结_要点师生共同总结:找出作者论述的要

12、点,并作简要分析。四、扩展延伸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三课时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_的内容提要。第四课时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科学教案 篇4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

13、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的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的过程】一、引言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

14、,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的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的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大树和小草

15、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的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的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二、观察记录狗尾草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四、整理相同和不同科学教案 篇5教科版

16、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17、】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

18、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小组要分工合作。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做好记录。注意安全,小心热水。)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

19、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

20、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板书设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果汁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牛奶.液体 热胀冷缩教学后记:略科学教案 篇6一、设计意图:托班幼儿喜欢各种各样的图形,但对图形的认

21、识很模糊,往往把图形张冠李戴。为了让幼儿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针对本班低龄幼儿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利用纸盒做成小动物,让幼儿根据小动物嘴巴的形状给小动物喂食,在这基础使幼儿对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二、活动目标:1.在认识圆形和方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三角形。2.初步学习将图形按形状分类。3.在教师引导下能按游戏规则活动。三、活动准备:1.方方、圆圆、三角娃娃各一个。2.圆形、方形、三角形若干个。3.三个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标记的小动物纸盒。四、活动过程:1.情境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圆圆唱“大家好呀,大家好呀,小朋友们大家好“出场,并向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们早上好!”幼儿向娃娃问好:“圆

22、圆早上好!”接着由“方方”、“三角娃娃”出场向小朋友问好。2.认识三角娃娃三角娃娃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新来的图形宝宝,我是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三角娃娃的样子:尖尖的下巴,头上一边一个尖尖的角,有三条边。3.和三角娃娃手拉手,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出示三角娃娃,逐一和小朋友拉手问好。4.游戏:给小动物喂食:小动物肚子饿了,要吃跟自己嘴巴相同的饼干,让我们来喂小动物吧!五、教学反思:幼儿看见图形娃娃都很开心,很积极向娃娃问好。给小动物喂食,幼儿很兴奋,积极参与,每个幼儿都动手。大部分幼儿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其中三角形的名称说不出来,在以后图形游戏中要加强对图形的认识。科学教案 篇7教学

23、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科学知识: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教学准备: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一、 导入: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二、 了解关于恐龙

24、的知识: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4、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

25、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分组活动。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五、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板书设计:消失了的恐龙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