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最终答案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最终答案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最终答案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最终答案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最终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概念:(1)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2)起源。“自然辩证法”一词,最初是恩格斯为其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的部分手稿所定的一个归类题目,其本意是“自然界的辩证法”,以后它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技术注解扩展至科技与社会的关系。(3)关于自然的

2、观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5)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

3、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6)研究基本内容。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7)在中国的演变。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就出现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辩证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断更换着存在的形态,在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意义:(1)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3)

4、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4)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研究生入学以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辩证法的必要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同时,当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辨证法,有助于我们创

5、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过使我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希望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得到以下方面的收获:首先,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让我对科技、宗教、人类、社会以及宏观宇宙的演变,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在了解社会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与时俱进。其次,使我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真正把握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我,更要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样才能承担起科研的能力,完成一个研究生该有的使命。再次,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过程形成的核心

6、,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希望能够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希望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能让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辩证地看待、评价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将在以后的生活路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二、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答:1、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1)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

7、,在不同的演化态下有自然物的不同生成形式。“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

8、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2)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

9、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

10、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3)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

11、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 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2、在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即三个转换中形成的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认识:科学: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将天然(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 产业:将人工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的手段。三、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答: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还包括

12、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既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所造成的直观、思辨

13、的局限性,又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自然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深刻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自然是客观的、是普遍联系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整体看问题)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通过科学技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自

14、然观方法是辨证的。即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四、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答: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

15、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自然界作为系统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并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16、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自然界物质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结构组成的,这种层次结构是无限的;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系统客体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即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性,系统自然观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亦即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同外界不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绝对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

17、,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即具有自组织性从而更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诸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矛盾是运动的源泉、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绝对性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问”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

18、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缍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

19、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

20、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守护者”。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生

21、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六、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答:现代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

22、知识。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

23、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现代科学的特征:(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

24、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25、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七、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2、科学事实的获取。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获取科学事实。指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述,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科学事实来源的基础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科学事实不同于经验事实。获取科学事实的途径是观察和实验。 3

26、、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有了科学事实的获取,需要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问题。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科学抽象的构成:a. 科学概念b. 科学符号c.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4、科学假说的形成。(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有: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通过溯因推理(猜想、试错)形成科学假说。(3)建立

27、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有:解释性原则、相容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4)科学假说的检验: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其能够经受住科学实践的检验。科学假说检验的分类: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 。5、科学理论的创立。科学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这也就决定了科学理论从逻辑形式上,应该由概念、推理、判断等部分组成。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理论评价的原则为: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相一致原则、相容性评价与自洽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理论的更优解释性与预见性原则。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作为系统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有

28、重要的意义。1、科学意义:提高科研效率。系统工程专业在做科研时,除了选取合适的算法外,最重要的无外乎就是建立一个最佳数学模型。通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养成机敏、冷静而又有素养的、有创造性的大脑,从而快速、准确的建立数学模型。不同学科自然有不同方法,但有些方法上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绝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所共有的,通用的。掌握这些方法论的精髓,再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搞起研究就会得心应手。在系统工程专业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少不了选题,资料搜集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如何把握,如何达到较高水平,既要探索也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注意了,方法就会找到你,就会

29、起作用。拓展思维模式。系统工程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专业,创新变得尤为重要。而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独创性,所以方法不会有固定的模式。通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使自己的研究更加有意义并与众不同。2、哲学意义:推动哲学进步和发展。科学方法可以提炼、上升为方法论。而方法论是科学与哲学的一座桥梁。自觉学习方法,自觉领悟其中蕴涵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从事系统工程行业的人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可使科学研究更深刻地研究其认识基础。通过创造性方法的运用、提升、丰富,可以推动哲学方法论的新陈代谢。 总之,1、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2.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3.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

30、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八、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答:技术的本质: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的特征: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

31、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2、“装”“备”的配合性。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 “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3、工具性与价值性。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工具性。技术的工具

32、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由于人工自然的人工属性,决定技术具有价值性。技术的价值性指的是,技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4、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自主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由于人工自然的人工属性,决定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 5、外延性。技术制品是人的体外器官,它们是人的自然器官的模仿与延伸。技术的外延性使人们能够间接进入“非常态”,创造人工自然。

33、6、双刃剑效应。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发展的动力: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

34、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九、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答:工程:(1)工程的本质: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科学、技术、社会、

35、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2) 工程的特征: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

36、弈、协商、竞争的过程。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所谓系统,就是将多种相互作用的人、机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力、材料、信息和能源的调配与控制,以实现某一理想的目标。”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

37、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空间场域性。由于情境事件的不可避免的随机发生,最终建造完成的人工物会可能会与预期的工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导致工程目标不能实现。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可能使整个工程人工物给其嵌入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灾难性的风险,危及周围人群的生存。 工程结果

38、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 必须强调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价值估价,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的过程到工程的结果及其长期的运行,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 产业:(1) 产业的本质:由于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既是追求普遍性的过程,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满足上述需要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的产业实践就应运而生。产业可以定义为重复乃至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实现了社会化的传播,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 (2) 产业的特征:产业的规模性;在产业中,或者技术发明所创造的产品被批量化、规模化地生产出来,或者技术发明所开

39、发的新工艺、新方法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或者是工程建设所采取的各种优化方法可重复、定型化地应用于日常生产,都体现了产业的规模性特点。产业的盈利性;人工物的社会化不仅要受到自然属性、存在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支配,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产业的结构性;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而决定了社会物属性的获得。产业的系统性;指产业化的过程决不仅是单个技术的突破,更是由于薄弱技术环节的打通而形成技术体系的

40、过程。产业发展也不仅是单个产业的形成,而是由于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产业的生产力性;表现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是由产业发展来推动的。十、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答: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的改变,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 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致与人类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科学技术进步从来就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和尽力解决科学

41、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辨证地看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并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当代社会,经济竞争常常通过科学技术竞争而实现。第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促进各项社会生活事业如衣食住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发展;2.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3.技术进步促进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家庭办公、交通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第三,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科学技术实力决定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第四,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丰富了物质文化、

42、教育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第五,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有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第一,科学技术带来生存安全问题。因科技产生了新的病毒。战争(对人类)如:军事战争,恐怖活动等,在战争中危及人们性命。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丧失性命。第二,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加快了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过量开发;水污染核武器、核泄漏等对地球的威胁;太空垃圾。第三,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食物等;其次,科学技术导致人的异化,如金钱异化、权力异化。 第四,科学技术带来许多道德问题。人们利用科学技术骗

43、取钱财,残害人命,丧失道德。第五,科学技术带来许多生态问题。许多科学技术产品需要大量生态物种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失去生态平衡。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我认为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为有了缺陷与不足,才会有缺陷美。同样,科学也一样,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考虑问题,只看到它的好处、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它的弊端。我们应该辨证地,从多角度地去思考科学技术,从而使它用在刀刃上,尽量避免、减少它的弊端,使科学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益处。为了更好的使用这把双刃剑,我们的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科学伦理修养,唤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道义感,目光深远地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首要来考虑,对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44、负责。在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时候,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功能,坚决抵制和制止危害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给人类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 同样,我们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充当好地球卫士的职责。十一、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答: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想建设创

45、新型国家,首先应当理解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即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才可以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具体来说:1.创新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2.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3.创新人才;4.自主创新能力强,包括致力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创新能力;对各种技术进行融合的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5.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只有对创新型国家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