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花鼓》教学设计_第1页
2021年《花鼓》教学设计_第2页
2021年《花鼓》教学设计_第3页
2021年《花鼓》教学设计_第4页
2021年《花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rue love is visible not to the eyes but to the heart.勤学乐观天天向上(页眉可删)花鼓教学设计 花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地图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歌曲中歌词的改编以及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2、为旋律进行加花。教学过程:1、导入(课前播放下列两首乐曲)教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

2、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显示中国地图)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民歌)茉莉花 (江苏民歌)2、教师: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出示凤阳花鼓的图片)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3、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教师:老师给

3、你们一个调色盘你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学生 讨论1分钟,请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伤,黑色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很黑暗,棕黄、土黄表示环境很萧条等等4、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国外表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1)教师让学生再颜色来显示凤阳的变化。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4、。(2)教师与学生为凤阳今天的变化用歌声表达(在原来的曲谱的基础上改歌词)5、下面我们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唱唱这首新凤阳花鼓(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唱歌谱。(2)好,同学们听了也唱了,先想想看,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现前奏和间奏锣鼓点的特征(学生说了以后)现在我们在前奏和过门的时候有手拍节奏,歌唱的旋律用“la”音哼唱全曲。6、下面我们认识几件地图:这是我们民族地图,我们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打击乐器经常运用合奏方式演奏,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我国人民在节日和喜庆的场面喜欢用它来助兴。(1)邀请几名学生到台上拿自己喜欢的乐器,每个人依次向大家简单介绍并演示自己手上乐器的演奏方法。(2)请这几位同学演奏

5、自己介绍的打击乐器,下面的同学演唱旋律并且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共同来伴奏。老师要求同学们打出来的节奏要适合歌曲的节奏进行就可以了。7、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边唱歌边用选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教师:大家表演得真不错,我们课本上还有一首凤阳花鼓,旋律比较简单,我们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去学一下。花鼓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钢琴独奏花鼓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初步养成静心聆听民间音乐的习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哼唱主题曲谱,加深对乐曲的了解和认识。2、学习几个花鼓的基本动作,能随着音乐演一演。3、积极参与用自制小鼓创编节奏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

6、动中提高表演能力。教 学 预 设生成与反思一、导入学生在歌曲凤阳花鼓声中走进教室师:同学们,你们听到的歌曲是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朗朗上口,跟老师一起来唱一唱好吗?师:听过、唱过凤阳花鼓,让我来考验一下你们的识谱能力。师生接口唱凤阳花鼓旋律。二、听赏1、师:我们配合得这么默契,奖励你们再听一首乐曲。听完后请你们告诉我,乐曲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乐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2、生:初听钢琴独奏花鼓3、师小结:这是一首优秀的钢琴独奏曲花鼓,它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曲“咚咚锵”的鼓声开始,然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第一主题,我们再来听听第一主题。4、生听第一段思考:第一主题在第一段中共出

7、现了几次,有何不同?5、师:这一高一低两个主题仿佛是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6、生听第二段思考:情绪有何变化?7、师:第二主题由茉莉花音调变化而来,妩媚而柔情,体现了人民对美好与未来的幢憬。8、生听第三段思考:它再现了第几主题?9、师:第三段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然后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伴奏,乐曲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中的退场。三、露一手1、师:“花鼓”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江淮地区有“凤阳花鼓”和“花鼓灯”。通常由女演员手持或身背小鼓,男演员手拿小锣,一面歌舞一面用打击乐伴奏,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花鼓表演(多媒体播放花鼓舞)2、师:我也学了几个花鼓动作,

8、想看吗?(师表演几个花鼓动作)3、师: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跳吗?4、师讲解、辅导花鼓基本动作。5、师生配上音乐演一演。四、我的创造1、学一学书上的节奏(先将小鼓、小锣节奏合二为一,再进行分声部练习)2、师唱旋律,生拿出自制的小鼓、小锣用书上的节奏合奏一段。3、师弹奏花鼓旋律,生边哼边创编节奏型,随着音乐轻轻拍拍。4、生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师生选出合适的,一起练一练。5、生跟着音乐二部合奏。五、小结听钢琴的音色,为什么要选钢琴来演奏?钢琴音色的颗粒性。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强化对歌曲的了解。了解花鼓戏的文化。学一学花鼓戏。花鼓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发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

9、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地图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和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歌曲中歌词的改编以和感受不同的情绪和风格。2、为旋律进行加花。教学过程:1、导入(课前播放下列两首乐曲)教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显示中国地图)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民歌)茉莉花 (江苏民歌)2、教师: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

10、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知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出示凤阳花鼓的图片)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示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时,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3、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教师:老师给你们一个调色盘你们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学生 讨论1分钟,请个别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伤,黑色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很黑暗,棕黄、土黄表示环境很萧条等等4、苦难的生活总会

11、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扮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国外扮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1)教师让学生再颜色来显示凤阳的变化。学生举手发表自身的意见。(2)教师与学生为凤阳今天的变化用歌声表达(在原来的曲谱的基础上改歌词)5、下面我们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唱唱这首新凤阳花鼓(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唱歌谱。(2)好,同学们听了也唱了,先想想看,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示前奏和间奏锣鼓点的特征(学生说了以后)现在我们在前奏和过门的时候有手拍节奏,歌唱的旋律用“la”音哼唱全曲。6、下面我们认识几件地图:这是我们民族地图,我们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打击乐器经常运用合奏方式演奏,它具有丰富的表示力,我国人民在节日和喜庆的局面喜欢用它来助兴。(1)邀请几名学生到台上拿自身喜欢的乐器,每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