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1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2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3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4页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 1 必修一劝学 (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 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 、师说、赤壁赋全文。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逝者如斯 斯天下之民至焉D.虽有槁暴 虽一毫而莫取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东望武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顺流而东也 B. 不知日之入吾从而师 之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C.孔子师郯子D. 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

2、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 扣舷而歌之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 不拘于时,学于余寄蜉蝣于天地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 或动词短语。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 (或动词短语 )与 后一动词 (或动词短语 )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 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 笑”,“而”表修饰, “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

3、,两个动词 (动词短语 )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 的,两个动词 (动词短语 )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1 / 11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吾尝跂而望矣吾从而师之则群聚而笑之顺流而东也耳得之而为声到则披草而 坐穷山之高而 止箕踞而遨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木受绳则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犹且从师而问焉 风雨兴焉生乎吾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假舟楫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何以知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答: 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

4、填上所缺的字。 虽 槁,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吾尝 而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 。 蟹六 而二 ,非蛇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也。 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位则足羞,官 则近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浩浩乎如 虚 风。 舳千里,旌旗 空, 酒临江,横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寄于天地,渺 海之一 。 取之无 ,用之不竭。(一)“可以 ”、“以为 ” 、 “所以”三个词的理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可以”。 学不可以已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意北亦尚可以 口舌动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2解释下列句中的“以为”。 以为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若舍

5、郑以为东道主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 得其实 (满座宾客 )以为妙绝答:3解释下列句中的“所以”。2 / 1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仇也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墨 子公输 )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 察今 )(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答:(二)如何辨识通假字4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君子生非异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5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6、取: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随堂训练1翻译下面的句子。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译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译文:2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和“所以”一词。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 土工洊 (ji n,再度 )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听课记录:3 / 11基础知识精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反省、省察 )乎己/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清楚 )/于其身(身体 )也,则耻师焉 C驽马十驾,功

7、在不舍 (停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 )/士大夫之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纵一苇之所如A.A. 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苏子愀然B. B. 然 后知是山之特立莫得遁隐 而莫得其涯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游于是乎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游于是乎始 4解释下列多义词。歌窈窕之章歌 扣舷而歌之歌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 游于是乎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知不可乎骤得 骤 赵盾骤谏,灵公不听5解释下列多义

8、词。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舍相如广成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 / 11A.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舞幽壑之潜蛟萦青缭白穷回溪C.不知东方之既白D.穷山之高而止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B其可怪也欤吾未见其 明也C月出于东山之上于其身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B悠悠乎与颢气俱游于是乎始C故为之文以志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D而

9、不知其所穷道之所存题号12345678答案9.将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固一世之雄也而又何羡乎月出于东山之上客有吹洞箫者是岁, 元和四年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渺兮予怀(1) 判断句:(2) 宾语前置句:(3) 状语后置句:(4) 定语后置句:(5) 被动句:(6) 主谓倒装句:10翻译下面的句子。(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4) 然

10、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5 / 1111名句名篇默写。故不积跬步, 。(09 山东卷 )纵一苇之所如, 。 (09 山东卷、 09 江苏卷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09 天津卷 ) 故木受绳则直, 。 (09 福建卷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09 福建卷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09 安徽卷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09 全国卷 )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 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 染溪,斫 榛莽,焚茅 茷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11、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B箕踞而遨遨:同“傲”,傲慢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凝:集中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先前1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 始指异之 B

12、外与天际C萦青缭白 D 四望如一1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势高峻,地势多变,山水萦绕,浑然一体,突出了西山的“特立”特点。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写出了作者登上西山后的感受。C文中主要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寄情于山水以消磨时光的消极厌世情绪。D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能给作者带来心灵的 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译文:(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课外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 有

13、堂曰 “直节 ”,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6 / 11 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 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 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 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 “直节 ”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 随物,不能自保。虽 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 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 皦 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 ,

14、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 “ 吾欲 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 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注 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 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 其时应是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揭:高举B观其所说,而

15、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C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表述全部属于描写杉树“直节”特性的一项是( )长短巨细若一, 直如引绳, 高三寻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 有不可犯之 色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A B C D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 厅堂,命名为“直节堂”。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 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

16、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 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译文:(2)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译文:(3)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译文:7 / 11学案 1 必修一知识整合1B B 项这/那么; A 项接近,到; C项即使; D 项凭借。 2C C 项意动用法,以 为师; 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

17、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 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 攻下。 3表顺承,不译,连词 /表并列,不译,连词 /表修饰,不译,连词 / 表转折,却,连 词从;比,介词 /对于,介词 /被;向,介词 /在,介词4承接:。修饰:。5D D 项均为“ 的人”;A 项就/却;B 项之/于之; C项在/词尾, 的样子。 6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7有暴 跂矣也跪螯蟮躁受授卑盛谀齿冯御舻 蔽酾槊蜉蝣沧粟禁重点突破1与现代汉语同;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以”为介词。2均是“以 (之 )为”,可译为“用做”或“把看做”。 均是一个词,认为。是“认为是”。3中的“

18、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皆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 (缘故)”。而中“所以”则是两个词, “所”, 的地方; “以”, 用(火把)。4“生”通“性”“受”通“授”“冯”通“凭”“趣”通“趋” 5“取”通“娶”“炎”通“焰”“陵”通“凌”“或”通“惑”,“傥” 通“倘”随堂训练1驾着一叶小舟, (在这里 )举起酒杯相互劝酒。 (要点:“尊”通“樽”,酒杯;属, 劝。)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要点:“僇”通“戮”,为什么不可以? (要点: 判断句;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要 )刑辱;恒,常常。 )2百姓, 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 “振”

19、通“赈”,赈济。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 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 点:“罢”通“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巩固提升1 B 身:自己。 8 / 112D D 项均为此,这; A 项到/像;B 项“的样子 ”/这样; C项没有什么 /不。3B4朗诵,与前“诵”是互文 /歌唱 /歌词曾经 /开始 /才突然 /多次5传递、传送 /传授、教授 /流传 /驿站、客舍 /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6D D 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A 项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B 项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C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7D8D9 (1)(2) (3)11(4) (5) (6)12 10

20、(1)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刻 成功。(2)那些童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 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解析“非 者”,否定判断句。(3) 原来,如果从它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解析关键在后半句的翻译,除把 “曾”译出外,一定要译出 “以一瞬 ”的意思。一瞬, 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4) 这样以后才知道我先前根本不曾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时开始。解析“向” 、两个 “始”字的翻译。11无以至千里凌万倾之茫然吾尝终日而思矣金就砺则利徘徊于斗牛之间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故不积跬步无

21、以至千里功在不舍12 B 遨:游览、观赏。 13D A 项异:意动用法,以 为异。B 项际:名词作动词,交会。 C项青:形容 词作名词,青山。 D 项一:一个整体。 14C “ 以消磨时光的消极厌世情绪 ”错,和主题不符。 15(1)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山外与天空交会,从四面望去好像浑然一体。 (2)精神专一,形体解脱,似乎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16 D 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7C 写徐君的性格。 18 A 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9 / 1119 (1)徐君 (徐先生 )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 节”。(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 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 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 这种怀念大概是 ( 永远 )不会停止的吧?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 有一座厅堂叫 “直节堂 ”,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 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 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 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 那种凛然正气像公卿大夫头戴 高高的帽子、 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 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 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 杉树的树荫底下, 是府史们蹲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