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_第1页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_第2页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_第3页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_第4页
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黑塞与心理分析论文关键词 黑塞 荣格 心理分析 原型 论文摘要 黑塞是 1946 年诺贝文学奖得主,一生获得文学奖项无数,为 我们提供了深邃而富含心灵写意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20 世纪经典的心理分析个案。他曾经是荣格及其学生的病人,经历过 300 余小时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不仅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影响着黑塞重新省察生命的意义, 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来源和契机。同时,黑塞对理学分析的创造和发挥,也能 够为当代心理分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迪。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 是 20 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 1946 年诺贝

2、尔文学奖的得 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 理分析的“病人”,在 1916年至 1926 年的 10 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 300 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 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黑塞的生平与背景黑塞 1877年7月 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 庭,从 1904年27岁时发表的小说乡愁 (Peter Camenzind) 至 1943年 66岁 时完成的玻璃珠游戏 (Das Glasperlenspiel) ,黑塞一生著述丰硕,包含有 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

3、,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自传性 倾向以及自我分析式的文本书写,反映着其本身所经历的心理分析体验。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 14 岁时考入了墨尔布 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 和抑郁症,并多次企图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 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 人的个性。” 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 10 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 商的职业。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

4、续地写作。 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 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 9岁的玛莉 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 实”的冲突拮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社会情绪,黑塞撰 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 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当时德国政府的打压新闻界的围攻,使 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

5、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 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 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 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 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2 ( P470) 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分裂,内外的 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黑塞与荣格的交往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Lucerne)的松麻特(So nnm att)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

6、特郎昂(J. B. La ng )做分析性心理治疗。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 析的法定继承者, 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 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分 裂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1917年秋天,黑塞与荣格直接联系,于是有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那是在 波恩的一个旅馆。黑塞在其日记中写到:“昨天,荣格从苏黎士打电话给我, 约我一起在波恩的那旅馆吃晚饭。我接受了,与荣格一起到晚上 11 点多。我对 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不过,总体上说,这是一次 非常积极的会面。” 3

7、 这次会见使得黑塞和荣格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在开始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同时,黑塞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并 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荣格的转化的象征(1912),黑塞称其为难得的杰作。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 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 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 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 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 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

8、出色的专 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 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 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 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 理分析。” 3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 1919 年的一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 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 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 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 心理

9、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 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 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 1950年,荣格 的 75 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 所有给我 75 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 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 Morgenlandfathrt ),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 地读它。” 4 ( P563)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

10、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 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 1916 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 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 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 了分析性心理治疗。在 1916-1917 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 72 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 次,每次 3 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 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 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 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

11、,他在 1917-1919 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 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治疗体验之外,那 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 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 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 ter Bauma 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 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 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 )的信中他提

12、到在 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 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 助。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 自己不仅身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重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 响。从 1925 年开始,黑塞重新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 2 年左 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 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 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

13、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 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 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 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 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 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 苦的能力。” 1(P9)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 写的是治疗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

14、发展, 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 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面对阴影在黑暗中 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 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 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一)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 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 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

15、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 “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 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图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 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 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 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 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 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 分。” 6 ( P46)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 辛克莱在孩童

16、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 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 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 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 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 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 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 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

17、们血肉之躯的复本。” 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 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 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 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 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 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 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 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

18、。黑塞在其荒原狼 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 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 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 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 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 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 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 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二)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

19、,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 意象( archetypical images )。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 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 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 指引。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 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 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性爱的对象), 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 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

20、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 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 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 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 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 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 纽伦堡之旅( 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 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 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 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21、。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 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 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 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 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 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 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 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 “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 感受。(三)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在荣格的心理

22、分析理论中,“自性化”( individuation )所要表达的是一 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 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 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 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 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 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 8( P76-79)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 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 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

23、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艺术,而且是一种“使 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 颗包容万有的心灵。” 9 ( P464)米格尔舍兰诺(Miguel Serra no )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 “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 “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 纯粹的形式。” 10 (P15) 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 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

24、一些:有 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 10( P99) 1961 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 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 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 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独立存在我们 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 10( P22)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 11 (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 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 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 奖的时候,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