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_第1页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_第2页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_第3页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_第4页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规律研究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中学诗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改革重点。抒情、韵律和想象力是中学语文诗歌选材中的3大显著特点,从诗歌选材的特点可以探寻出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要了解写作背景,体悟真情实感;要诵读唱结合,感受诗歌韵律美;发挥想象力,自构诗歌意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基本规律;意境 诗歌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帮助学生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

2、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1但是目前我国中学课堂的诗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诗歌教学的方法过于死板教条,很多教师将其简化为单纯的“翻译课”。过于重视诗歌的“应试价值”,忽略诗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作用,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诗歌的兴趣,只知道盲目地跟着老师读,按照要求背。这无论对诗歌教学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把握中学课堂诗歌教学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诗歌都是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诗歌创

3、作者的创作风格。不仅代表着当时诗歌创作的巅峰水平,也是使创作者名留青史的最高成就。 1、浓厚的感情色彩 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咏物或是叙事,诗人创作的初衷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任何一首诗歌都以其饱含的思想感情为生命。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对任何一首诗歌的鉴赏,首先要清楚作者描绘了什么景物,刻画了哪些人物,讲述了什么事件,从而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从讲述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再过渡到描绘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由内而外的愉悦心情跃然纸上,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作者表面上是写景叙事,实则是表达了自己对归隐山

4、林的憧憬之情。 2、充满韵律感、节奏感 合辙押韵、对仗整齐是诗歌的显性特征,特别是古诗歌尤其讲求。诗歌不仅仅可以用来朗诵,也可以用来歌唱。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既可以朗诵,又可以歌唱。“诗歌常常把不同声调的字词错落有致的配置在诗句之中,造成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等变化,使得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23、丰富的想象力诗歌中诗人想要描绘的画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荒凉凋谢的蒿草,枯老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涓涓溪水上座落的小桥,瘦弱的老马,古道上独自行走的人,夕阳

5、把人影拉的很长,一直绵延到天际。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 二、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 1、了解写作背景,体悟真情实感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常用的就是读背法。按照课本的要求,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自学、朗诵,课堂上老师再一句句翻译,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再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等,最后让同学们将课下背诵作为作业。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无法深刻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只有让学生们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分小组搜集有关诗歌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分享,充分了解写作背景,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读懂诗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2、诵

6、读唱结合,感受诗歌韵律美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对诗歌的音乐性进行过详细的分析,他将诗歌的韵律称为诗歌的灵魂3。诗歌是可诵可歌的文学形式,如果我们只知道死板地背诵,诗歌就缺少了它的灵魂。在朗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活动和情绪的跌宕起伏,不仅要读,还要诵,甚至可以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诗歌朗诵的游戏,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诗歌独有的韵律美。 3、发挥想象力,自构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一旦被教师的精讲、解析占用了大部分时间,那么学生自己感悟理解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就很容易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缺少了与诗歌本身情感交流的过程。诗歌教学不能被仅仅看作应试的必备功课,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诗歌鉴赏的主体,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通过那寥寥数语去想象作者构建的画面,融入其中,感受作者在情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孙颖.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现代语文.2011(9):62-63. 2姚文放.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72. 3王琢.中学语文古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