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only people who are full of self-confidence can immerse themselves in life with confidence everywhere and realize their will.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化学说课稿汇总7篇 化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
2、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
3、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
4、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教学难点: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五、说教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
5、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六、说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七、说教学过程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
6、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 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2) 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做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3) 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
7、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二) 师生互动,传授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1.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8、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回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
9、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化学说课稿 篇2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
10、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一、学情分析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
11、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确定四瓶无色溶液的成分做为主线,让学生们层层探究,逐步深入的运用实验技能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
12、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
13、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化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本节内容
14、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课时安排:一课时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
15、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二、教学方法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2、主要教学方法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
16、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三、学法指导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四、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网络: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问题“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卤素单质的性质1、问题“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17、。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某些卤化物的性质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2、x的还原性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要求学
18、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归纳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例2评讲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思考题题:考虑x2的腐蚀性。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
19、、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相同点 不同点(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物理性质(色、态、溶)化学性质(三)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 递变性(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实验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
20、(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例题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naclna2so4naclna2so4nabrnaclna2so4i2naclnaina2so4abcd思考题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化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21、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做了良好的铺垫。二、说学情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
2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
23、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学生会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出钠的反应会快些。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因为钠的化学性质比镁的活泼,这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会继续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演示以下两个实验:【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然后给加10 ml 0.1mol
24、/l盐酸的试管加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实验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催化剂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做出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实
25、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环节三:巩固提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热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这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解题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环节四:小结作业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
26、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七、说板书设计化学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
27、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二)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2)通过观察
28、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钠在
29、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三
3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
31、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五)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
32、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六)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1na与o2的反应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加热条件下:(淡黄色)2铝与o2的反应4al + 3o2 = 2al2o33金属与其
33、它非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fe + s = fes 1 2na + o2 = na2o2化学说课稿 篇6一、教材和考纲分析。本专题内容来自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进行一轮复习时,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考纲透析: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
34、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二)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考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储备。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已有所了解。(二)能力基础。作为高三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分类归纳的基础。(三)学习障碍。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知识会有所遗忘,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断。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加工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合
35、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2、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二)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有关计算五、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兴趣,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前填写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为本节课的复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二)课堂学习。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教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出化学平衡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驱动问题: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
36、理解正逆反应相等的?问题2:已知可逆反应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达到平衡之前气体的颜色、容器的压强、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如何变化的?问题3:可逆反应a(s) + 2b2(g) 2c2(g) +d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会有变化吗?(三)归纳总结:直接标志。间接标志。(四)对点练习: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 ) ,2no ( g ) + o2 ( g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2)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37、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 )(6)单位时间内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1)2个b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c键的断裂。(2)反应速率(b2):(c2):(d2)=2:1:1。(3)c(b2):c(c2):c(d2) = 2:2:1。(4)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5)温度、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k、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典型例题: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
38、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4mol。l1和1mol。l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约等于19,试判断:(1)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哪个方向进行?(2)达到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感悟高考真题:1、(1)火箭残骸中常现红棕色气体,原因为n2o4(g) 2no2(g),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该反应为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一定温度下,反应(ii)的焓变为h。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 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文本框: 气体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转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i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2、(1)已知反应no2(g)+so2(g) , so3(g)+no(g)的h=41.8 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广元市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大功率多功能电子式电度表合作协议书
- 2025广西大岭乡储备村“两委”后备人才8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东揭阳惠来县校园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湖北省通山县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引进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东中山市西区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宁波慈溪逍林镇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2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面向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招聘16人(第二批次)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岑巩县医共体总医院招聘乡村医生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品质部个人工作总结10篇
- 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课件-改
- 肥料制造中的液体肥料研发与机械施肥技术
-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求解教学
-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第四章 §4.1 4.1.1 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课件(共41张PPT)
- 奶茶店消防应急预案
- 涂料用溶剂课件
- 外研版英语七上单词表
- GB/T 6342-1996泡沫塑料与橡胶线性尺寸的测定
- GB/T 1423-1996贵金属及其合金密度的测试方法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配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