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_第1页
三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_第2页
三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_第3页
三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_第4页
三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1.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2.背诵两首诗,默写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天门山天门山楚江楚江李白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返回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 唐代唐代 李白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

2、对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一片日边来。学习要求自学感悟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至此回:至此回:至:到;至:到;此:这儿,这里;此:这儿,这里;回:旋转。回:旋转。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孤帆:孤帆:帆: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孤:单独、一个。孤:单独、一个。孤帆指一只小船。孤帆指一只小船。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 唐代唐代 李白李白 天门中断

3、楚江开,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开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 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

4、汹涌。 师: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 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让我们用图示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流而去。 天门中断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开 碧水东流至此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回:回旋。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把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东

5、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岸青山相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出:突出。体会“出”的作用:孤帆一

6、片日边来诗中描写的景物: 诗歌的思想感情:青山、碧水、孤帆、日。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望天门山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丛中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帘。 望天门山 唐代唐代 李白李白 天门天门/中断中断/楚江楚江/开,开, 碧水碧水/东流东流/至此至此/回。回。 两岸两岸/青山青山/相对相对/出,出, 孤帆孤帆/一片一片/日边日边/来。来。学法回顾:学法回顾:1. 1. 了解诗人明题意。了解诗人明题意。 2. 2. 解词连句知大意。解词连句

7、知大意。3. 3. 展开想象悟诗意。展开想象悟诗意。4. 4. 朗读背诵抒真情。朗读背诵抒真情。1.1.了解诗人明诗题。了解诗人明诗题。苏轼苏轼苏轼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饮湖上初晴后雨2.2.解词连句知大意。解词连句知大意。 潋滟: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雾气迷茫的样子。 方好:方好:正好。正好。 亦:亦: 也。也。 欲:欲: 想要。想要。 西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

8、女。 淡妆: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相宜:合适。合适。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要把杭州比作美女西施,是因为无论怎么打扮,西施总是美的。也就是说,尽管有时晴有时雨,西湖的景色总是好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浓妆淡抹总相宜。3.3.展开想象悟诗意。展开想象悟诗意。晴天西湖晴天西湖雨天西湖雨天西湖4.4.朗读背诵再传情。朗读背诵再传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苏轼 水光水光/ /潋滟潋滟/ /晴晴/ /方好,方好, 山色山色/ /空蒙空蒙/ /雨雨/ /亦奇。亦奇。 欲把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