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4 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的H股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伴着一声清 脆的锣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响起, 标志着 2004年中国企业 赴海外上市的 年度征程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这值得纪念的一年里,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了 海外的资本市场,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上书写长袖善舞的历程。总体上, 2004年延续了 2003年国际资本市场上刮起的“红色旋风”,国外投资者在看好 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企业是中国最优秀、 最 活跃与最有潜质公司的代表, 投资这些公司便可以间接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 因此很多中国企业成为海外资本市
2、场的“宠儿”。但是,回首 2004年国内企业 海外上市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与不安。图 1 2003 年与 2004 年中国企业海外 IPO 数量与筹资额比较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新上市(IPO)的数量为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 2004年的数量为 84家,筹资金额 111.51 美元。在海外新上市数量方面, 2004 年比 2003年增长了 75%;在筹资额方面, 2004年比 2003年增长了 59%。图1 说 明近两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长速度较快,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越来越 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资本市场。 国外的投资者与外资的投资银
3、行也 都迫不及待地关注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 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投资或者业务机会。而反观国内证券市场, 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 98只新股共募资 353.46 亿 元,约42.7亿美金,创下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的最低点,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数量为 84家,共筹集资金 111.5 亿美金,募集资金量约为国内的 3 倍。( 见图 2)图 2 2004 年中国企业海内外 IPO 数目与筹资总额对比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 2004 年国内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大于海外新上市中国公司数量,但是中国公司海外新上市募集的资金量远远大于国内(近 3倍) 。这说明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为大型企业,募集的
4、资金量较大。由此, 我们 可以推论出:大型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到海外上市。这与国资委的支持态度、 海外 资本市场巨大的资金存量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低迷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2004 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 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 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 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 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 特别是民 营中小企业, 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 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 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 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 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 之路。尽管市场热盼多年的国内中小企业板在 2004 年中终于推
5、出,但是由于上市 的标准与主板完全相同, 加之随后暴露出的新上市公司的种种丑闻, 中小企业板 并没有真正缓解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前不久,在询价制下的第一支新股 华电国际开始招股,经过 77 家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其发行价最终定为2.52 元,发行市盈率约为14.8倍,与询价期间华电国际的H股价格相差无几。询价制的 采用,使国内发行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削弱了国内证券市场在发行市盈率上 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顾 2004 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成绩确实喜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保持 清醒的头脑。同 2003 年相比,虽然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保持高速增长
6、(75%),但筹 资总额的增长速度 (59%)却低于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多中国海外上市公司为了取 悦精明的国际投资者,不得不降低招股价,减少筹资额。同样在 2004 年发生的 中国人寿事件, 中航油事件以及创维事件等等给所有的中国海外上市企业敲响了 警钟,上市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上市后也同样应该严格按照海外的监管要 求披露信息,保证上市公司的相对独立性。香港、新加坡还是美国?当大量的中国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 面对各地市场不同的上市标准、 监 管要求与文化特色, 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 我们总结了中国企业赴海外上 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结合 2004 年三
7、地新上 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 对三个资本市场做了一个详细的比较, 力争帮助拟赴海 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上市地点。1、三地新上市数量比较图 3 2003 年与 2004 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 IPO 中国公司数量比较通过与 2003年三地中国新上市公司数量的对比 (见图 3) ,我们发现美国与 新加坡市场由于以往中国上市企业不多,因此 2004 年的增长较为迅猛,分别为400%与 138%,而香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30%。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2004 年大多数中国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其次是新 加坡市场,再次是美国市场。2、三地新上市筹资额比较图 4 2004
8、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 IPO 中国公司筹资总额与平均单笔 IPO 筹资额对比从图 4可以看出, 2004年香港新上市中国公司的总筹资额最多,其次是美 国,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公司筹资总额最小。 对于在三地市场新上市的中国公司 的平均单笔筹资额,美国排名第一,香港第二,新加坡第三。由此说明,美国资 本市场汇聚的投资资金最多,大规模的筹资往往需要到美国市场挂牌。3、三地新上市行业比较图 5 2004 年香港 IPO 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图 6 2004 年新加坡 IPO 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图 7 2004 年美国 IPO 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从图 5、6、 7,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在香港新上市的
9、中国公司中, 制造业与通讯 /IT 的企业最多, 占到所 有公司数目的 45%,其次是食品 / 农业、药业 / 保健品与电子类的企业,分别占到 所有公司数目的 12%、9%、 7%。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公司中,食品 / 农业、制造业与通讯 /IT 的企 业最多,占到所有公司数目的 63%,其次是环境、消费品、 药业/ 保健品、包装、 纺织等行业的企业。2004 年在美国新上市的中国公司中,通讯 /IT( 互联网 ) 类的企业最多,占到 所有公司数目的 90%,其次为电子类企业。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通讯 /IT( 互联网 ) 类的企业在美国受欢迎的 程度较高。而香港与新加坡市场
10、,制造业与通讯 /IT 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占较大比 例,只是新加坡上市的食品 / 农业类中国公司所占比重高于香港较多,可能的原 因是此类公司大多属于民营企业, 规模较小,因此更偏向于在新加坡上市。 同理, 新加坡 2004 年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没有金融、能源、房地产类股票,此类公司多 选择在规模相对较大的香港市场上市,而环境、纺织类股票在新加坡较受欢迎。4、三地新上市时间比较图 8 2004 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各季度 IPO 中国公司数量对比从图8可以看出,香港市场第三季度新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较少, 而相对来说第四季度是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的旺季。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股市的状况低迷,因此新上
11、市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与观察,每年年底各个海外 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较多,市场环境较好。5、三地新上市市盈率比较表1 2004年中国公司IPO三地市盈率 汇总表上市地/市盈率0- 10 倍10 20倍20 30倍3050倍50倍其他香港25.58%44.19%18.6%4.65%2.33%4.65%新加坡70.97%19.35%3.23%3.23%3.23%美国20%20%10%10%40%(其他:属于该企业上市前一会计年度亏损或盈利极少的情况,市盈率无法正常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在香港新上市的大部分中国公司市盈率在10 20倍之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大部分
12、中国公司市盈率在10倍左右;而在美国新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市盈率分布并不规律,但总体上,在美国新上市市盈率比香港与新加坡略高。图9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IPO中国公司平均市盈率对比从图9可以看出,在美国新上市的平均市盈率最高,其次是香港、然后是新 加坡。6三地新上市企业性质比较2004年,三地市场中香港与美国均有中国国有企业新上市,而新加坡新上 市的中国公司基本为民营类企业(见表2)。表2 2004年国企在香港、美国IPO情况上市国企新上市国企新上市占中国国企新上市筹国企新上市筹资地点数量(家)企业新上市数目比资额(百万美额占中国企业筹重元)资额比重香港1330%560
13、880%新加坡0000美国220%274077%图10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IPO中国企业性质比较从图10可知,国有企业尽管只占2004年所有海外新上市中国公司数量的 18%其筹资额却占筹资总额的75%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推论出:中国 公司海外上市的案例中,比较大的IPO项目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这也从另外的 角度说明尽管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但是其规模与质量还不能与优秀的国有企 业抗衡。中国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地点一般首选香港,并会考虑在香港与纽约两地挂牌。2004年没有国有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说明新交所因自身规模与地位 所限,暂时对中国的国有企业缺乏吸引力。7、三地新上市的
14、特点与区别总结图11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IPO中国公司数量比重图12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 地IPO中国公司筹资总额比重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香港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联交所已成为中国大陆企业向国际资本市场展示自己的窗 口。与新加坡、美国相比,香港具有地理、文化与资金方面的优势。因为靠近中 国大陆,香港与内地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传统。香港历来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 香港联交所全球排名第8,在香港的资金来自全球,很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将亚洲 的总部设在香港,因此,从香港筹资等于是从全世界筹资。所以,很多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首选香港。 香
15、港联交所为了鼓励内地 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赴港上市,于 2004年初专门修改了上市规则,放宽 大型企业赴港上市在赢利与业绩连续计算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大型 国有企业赴港上市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中芯国际由此成为新的上市规则下香 港上市的第一支国内股票,尽管上市前的会计年度没有盈利,但由于市值与现金 流等指标符合修订后的上市规则,中芯国际得以在港顺利上市。相对来讲,新加坡与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的企业比较陌生。但是,从我 们分析的数据来看,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增长极其迅猛 (2002 年为0, 2003年为14家,2004年为31家)。近两年新交所加大了其在国内
16、的宣 传力度,鼓励内地的中小民营企业赴新加坡上市。新交所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泛亚州的证券市场,中国企业自然成为其招募的主要客户群。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 新加坡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因此 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企业多为民营 中小企业。2004年在美国市场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以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企业为主。这是由于美国投资者对网络等高科技股票的认同度极高, 而美国新上市市盈率一 般高于香港和新加坡,筹资额较高。 但是,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求是三地市场 中最为严格的,而且在美国上市的成本相对较高,上市后的维持费用也不菲。我们将2004年三地上市特征进行汇总比较,详见表 3。表3 2004年香港、新加坡
17、与美国三地中国公司IPO特征香港新加坡美国筹资规模69.9亿美5.89亿美兀35.73亿美元元新上市数量433110主要发行市盈率10-20 倍10倍左右30-50 倍投资者偏好制造业、通讯/IT制造业、通讯/IT、食品/农业通讯/IT (互联网)等高科技类公司国企新上市数量比重30%0%20%再融资状况容易较易一般市场流动性强较强一般上市所需时间较短短较短外资投资银行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排行榜对于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在选择好相应的上市地点后,接下来要做的 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银行,帮助其完成海外上市的整个过程。目前,在我国开展业务的外资投资银行很多, 各家投资银行的特点与偏好也不
18、尽相同。 下 面,我们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各种数据,将各地投资银行按照总承 销金额、保荐数、平均单笔成交金额等指标制作了相应的排名,希望这个排名能够有助于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银行。同时,这个排名也是对外资投行推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工作的一个肯定。表4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二十大外资投行排行榜单位:百万美元排名主承销商承销总额排名主承销商承销总额1咼盛3,968.4111国泰君安464.072摩根斯坦利3,432.4712招商408.043中金2,467.4913J.P.摩根364.364汇丰1,953.7014中信资本286.225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1
19、,862.2515瑞士投资银行256.616德意志银行1,838.4316大华203.627中银国际1,837.7417星展银行155.728美林远东1,724.7018东英亚洲129.429花旗1,489.7619软库金汇122.8710百富勤1,108.1520嘉诚111.77表4反映了各投资银行的承销能力,是IPO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排名,我们发现前几名基本上都是国内外家喻户晓的投资银行, 说明国际投行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相信以后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同时我们也发现,排在第20名的嘉诚与排名第一的高盛承销额差距高达约 38亿美元,说明中国地区外资投行从事IPO项目的档次差距很大,大的筹资
20、项目基本上都被国际老牌投行垄断。表5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外资投行活跃度排行榜排名主保荐人保存数排名主保荐人保存数1丰隆614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22星展银行514瑞士投资银行22吴控股514群益22咼盛514普华古柏企业融资25软库金汇414京华山一25摩根斯坦利414金英27中金314花旗27威豪金融314东英亚洲27施霖咼诚314第一上海融资27美林远东314德意志银行27汇丰314德勤27大和证券314大华27大福314百富勤214中信资本214J.P.摩根2表5是2004年各外资投行在中国企业海外IPO项目中担任主保荐人次数的评选结果,反映了各投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活跃度
21、,也可以称为2004年外资投行中国大陆地区活跃度排行榜。可以看出,与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等老 牌投资银行一样,很多中小投资银行在中国地区的IPO业务也十分活跃,尽管他 们参与上市项目的融资规模不是很大,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帮助很多中小型企业 走进了海外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在此公布了活跃度排名,反映了大、中、小 各类投资银行参与中国企业海外IPO项目程度的状况。如表5所示,丰隆(HL)、星展银行(DBS)与吴控股(GK Goh)名列前三名, 主要是因为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较 2003年有大幅增长,该三 家投行也是新加坡市场的佼佼者。表6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 外资
22、投行平均单笔承销金额排行榜单位:百万美元排名主承销商平均承销额排名主承销商平均承销额1中银国际1,837.7411国泰君安232.042汇丰976.8512J.P.摩根182.183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931.1313中信资本143.114 Q 口 人919.2114瑞士投资银行128.31德意志银行5中金822.515软库金汇122.876咼盛793.6816嘉诚111.777花旗744.8817里昂证券103.288美林远东574.917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103.289摩根斯坦利572.0817贝尔斯登103.2810百富勤554.0820招商81.61表6反映了各投资银行在参与IPO项目时
23、的单位效率,中银国际因为只担任 了 2004年中国公司海外IPO的最大项目中国平安一家的联席主承销商而排名第 一。同时,该表可以帮助拟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选择与其自身规模对等的投资 银行。2004年最佳中国企业海外IPO案例综合比较每项IPO项目上市时受关注度、筹资金额、发行市盈率、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等因素,我们认为2004年度最佳IPO奖项应该授予 中国平安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最大筹资额的 IPO项目,平安通过香港上市筹集资金约 1 43 亿港币,并且成为中国金融集团 (包括 保险、信托、证券与银行 )在香港上市的第一股。 2004年 3 月,中国人寿因上市 前的会计违规事件遭受美国股民的集体诉讼, 而平安招股的时间是 2004年 6月, 正值香港股市的低迷时期, 在配售的过程中也受到中国人寿事件的不利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车棚停车协议书
- 客车解除合同协议书
- 工地工友调解协议书
- 宜昌餐饮合作协议书
- 对公账户扣税协议书
- 市政安全生产协议书
- 清除垃圾协议书
- 深圳司法协议书
- 电子分手协议书
- 污水设备协议书
- GB/Z 18620.4-2008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第4部分:表面结构和轮齿接触斑点的检验
-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 GB/T 1725-2007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 制冷空调管件的焊接与质量控制
- 公路工程工作总结范文
- DB11 2075-2022 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
- 课件:第七章 社会工作项目结项(《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与评估》课程)
- 大型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知识资料培训课件
- 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总结V
- 中债收益率曲线和中债估值的编制与应用课件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五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