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下册5页_第1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下册5页_第2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下册5页_第3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下册5页_第4页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下册5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24、金钱环:香圆枳壳花柱残基周围的圆环状突起。 25、光辉带:菟丝子等药材栅状细胞中有折光性极强的亮带。 26、不育顶端: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光滑部分。 27、香脂酸:存在于树脂中的芳香酸。 。 28、白颈:广地龙全体具环节,第 14-16 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29、珍珠结构环:珍珠磨片可见同心性环状层纹。 30、珍珠虹光环:珍珠磨片可见珍珠特有彩光,一圈圈的具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色 虹彩般光泽。 31、翘鼻头: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32、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型斑纹 17-25 个,其“V”型两上 端在背中

2、线相接。 33、连珠斑:蕲蛇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斑点。 34、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 35、龙头虎口:蕲蛇口宽头且有毒牙。 36、剑脊:乌 肩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 37、银皮(云皮) :麝香内层皮膜不透明,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 皮膜。 38、 “一杠” :花鹿茸锯茸无分枝; “二杠” :花鹿茸锯茸具有一个分枝者; “三岔” :花鹿茸锯茸 具有二个分枝者。 39、 “虎牙” :花鹿茸砍茸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 1 对弧形骨。 40、 “单门” :马鹿茸侧枝 1 个者;侧枝 2 个者习称“莲花” ;侧枝 3 个者称为“三岔

3、” 。 41、坐地分枝:马鹿茸一、二侧枝相隔较近。 42、乌金衣: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43、挂甲:取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44、 “合把” :羚羊角除顶端部分外,有 10-16 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 2cm,用手握之,四指正 好嵌入凹处。 45、乌云盖顶:羚羊角嫩枝顶端多为黑棕色。 ;羚羊角里的骨塞。 46、羚羊塞: 47、通天眼:羚羊角上半端中央一条细孔道直通角尖。 48、朱宝砂:朱砂细小颗粒或粉末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者。 49、镜面砂:朱砂成不规则板片状,斜方形或长条形,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微透明,质较 脆者。 50、豆瓣砂:朱砂呈粒状,色暗红

4、质坚,不易脆者。 51、中药鉴定学:鉴定和研究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补充: 补充: 52、走油:又称“泛油” ,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质、变色后表面 泛出油样物质。 53、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形成层呈环圈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 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54、当门子:为雄麝体下腹部腺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气香强烈而特异,呈颗粒状。 55、发汗: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药材 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 56、松泡:某些药材(

5、如南沙参)质轻而松,断面多缝隙,谓之“松泡” 。 57、断口:矿物受机械打击后,不沿结晶方向断开的不规则的断面。 二、重点知识点25、茯苓:粉末加碘试液显深红色(同猪苓) 。 26、猪苓:粉末加稀盐酸呈黏胶状;粉末加氢氧化钠呈悬浮状,不溶成黏胶状。 27、苏合香: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有苯甲醛香气产生(安息香无) 28、乳香:烧之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水共研,成白色乳状液(洋乳香与水共 研则无) 。 29、没药: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用溴接触乙醚提取后残渣显紫红色(乳香则无) 。 30、血竭: (1)粉末置于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无扩散轨迹,对光照视血红色;火燃呛鼻; (2)粉

6、末的乙醚滤液再加乙醚盐酸,盐酸层黄色,乙醚层由橙红转为黄色或无色。 (1)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 (2)撒于火上燃烧有爆鸣声且有闪光, 31、海金沙: 无残留灰渣。 32、青黛: (1)体轻浮于水面; (2)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33、儿茶: (1)水装片见针状结晶及黄棕色块状物; (2)火柴杆浸于儿茶水浸液,再浸入盐酸, 烘烤,杆显深红色; (3)方儿茶石油醚层显绿色荧光,儿茶膏则无。 34、合成龙脑:点燃有浓烟,并有带光火焰;加硝酸有樟脑样臭气;加香草醛硫酸显紫色。 35、五倍子:粉末加三氯化铁,蓝黑色沉淀;加酒石酸锑钾产生白色沉淀。 36、芦荟: (1)乳酸酚装片,老芦荟图块表

7、面有细小针状结晶聚集成团,放置 24 小时,结晶依 然清晰;新芦荟团块棕色多角形,无结晶附着,24 小时后全部溶解。 (2)加硝酸,库拉索芦荟 棕红色,好望角芦荟黄绿色。 (3)加饱和溴水,生成黄色沉淀。 37、地龙:琥珀酸具平喘、利尿作用;次黄嘌呤具平喘、降压作用;L(+)谷氨酸具平喘、镇 静作用。 38、珍珠:灼烧有爆裂声,呈层状破裂。 (1)甘油装片呈 39、蟾酥:断面沾水呈乳白色隆起;粉末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显微: 半透明不规则碎块,并附有沙粒状固体; (2)浓 H2SO4 装片显橙黄色,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类圆形小块,表面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溶解消失; (3)加碘试液不变

8、蓝。 40、熊胆粉:水试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 41、麝香:灼烧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有灰白色残渣,无毛,内焦臭,无火焰, 火星出现。 42、雄黄: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产生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气。忌火煅,2AS2S2+7O2 2AS2O3+4SO2 AS2O3 剧毒,砒霜。 43、信石:闭口管中加热,产生白色升华物(石膏闭口管中加热,有水生成) 。 44、轻粉:遇光分解为氯化汞及金属汞,须避光密闭保存。 45、滑石: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软滑石水中崩散,有吸舌感同龙骨、龙齿、天竺黄) 。 46、龙骨的来源无恐龙化石。 补充小知识点: 补充小知识点 (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

9、考查) 47、药材的干燥加工,温度一般控制在 50-60。 48、以动物的病理产物入药的是珍珠、牛黄等。 49、地骨皮是茄科植物枸杞或半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50、红花浸水,可使水染成金黄色。 51、肉桂的商品名有:桂通(官桂) 、企边桂、板桂、桂碎。 52、具晶鞘纤维的药材有黄柏、鸡血藤、甘草、番泻叶等。 53、煅烧时产生强烈的酸臭味的中药是雄黄。 54、细小颗粒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的天然朱砂是朱宝砂。 55、果皮的结构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56、以动物的分泌物入药的有麝香、蟾酥等。 57、唇形科类中药有广藿香、益母草、薄荷等。 58、白头翁现在用毛茛科白头翁的干燥根。 59、只有

10、粉防己含有肌肉松弛剂成分,可用作“汉肌松”的原料。 60、重要的古代典籍: 神龙本草经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载药 365 种, 分上中下三品,每药以药性和主治为主。 本草经集注 :载药 730 种,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 形态、鉴别等内容。 新修本草 :载药 850 种,新增 114 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 本书是有政府组织编辑颁行,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证类本草 :载药 1746 种,新增 500 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今天研究 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之一

11、。 本草纲目 :载药 1890 种,新增 374 种,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资历分类系统,为自 然分类的先驱。 61、细胞内含物的鉴定:淀粉粒:用醋酸甘油试液或蒸馏水装片;菊糖:水合氯醛液装片 不加热观察;草酸钙结晶:水合氯醛透化。 62、有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的有牛膝、商陆等,附加维管束的有何首乌,内含韧皮部有华山参。 63、附子的加工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64、黄芪是豆科植物中极少数不含晶纤维的中药。 65、西洋参的香气比人参更浓,树脂道更多。 66、当归有纺锤形韧皮薄壁细胞。 67、党参既含菊糖又含淀粉。 68、白术导管群中部有纤维束围绕形成棱形。 69、苍术有朱砂点,起霜,针晶。

12、,关白附为毛茛科红花乌头的根。 70、白附子习称“禹白附”71、松贝是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青贝是百合科甘肃贝母;炉贝是百合科梭砂贝母。 72、含砂晶的有牛膝、秦皮、洋金花、地骨皮等。 73、含簇晶的药材有大黄、何首乌、白芍、丹皮、番泻叶、人参、三七等。 74、厚朴粉末为棕色,石细胞众多,含黄棕色油状物,细胞壁木化,纤维壁很厚,稀有草酸钙 方晶。 75、气孔指数是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栅栏比是一个表皮细胞下 的平均栅栏细胞数。脉岛是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脉岛数是每平方毫米面积 中的脉岛数。 76、等面叶的植物有番泻叶、桉叶、夹竹桃叶等。 77、金银花、洋

13、金花有腺毛、非腺毛、簇晶等。 78、丁香粉末油室众多,花粉粒极面观略呈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纤维呈梭状,草酸钙 簇晶极多。 79、含菊糖的中药有桔梗、白术、木香、党参等。 三、简答题6、树脂类中药的分类有哪些? 树脂中常混有挥发油、树胶及游离的芳香酸等成分。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分类: (1)单树脂类: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油及树胶的树脂。通常又可分为:酸树脂主成分 为树脂酸,如松香。酯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酯、血竭等。混合树脂无明显的主成 分,如洋乳香。 (2)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和树胶,如藤黄。 (3)油胶树脂,为胶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者,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4)油树脂

14、,主成分为树脂与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树脂等。 (5)香树脂,油树脂中含有多量的游离芳香酸,如苏合香、安息香等。 7、花粉粒在花类药鉴定中的意义有哪些? (1)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表面纹理,萌发孔的类型、数目等常因植物品种不同而异,有 鉴定意义。 (2)花粉粒的形状:有的为圆球形,如金银花、红花;有的为三角形,如丁香、木槿 花;有的为椭圆形,如油菜、玉米花粉粒;有的为四分体,如闹羊花等。 (3)花粉粒的表面:有的光滑(西红花、槐米) ;有的由刺状突起(菊花、旋复花、 红花、金银花) ;有辐射状纹理(洋金花) ;网状纹理(蒲黄)等。 (4)花粉粒的大小:一般 12-60um;有的大,如西红花、

15、玉米花粉粒 100um。 (5)花粉上有萌发孔:一般双子叶植物 3 个或 3 个以上;单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萌发 孔 1 个。 四、重点药材的鉴别5、西红花: 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1)性状:为多数柱头集合成疏松团状。柱头呈线形,三分枝,长约 3cm,暗红色,上部 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 体轻,质松软。气微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2)水试,浸入水中,可见橙黄色物质呈直线下降,并扩散水液呈金黄色,水面不应有油 状物漂浮。用放大镜观察柱头,一端膨大呈喇叭状,一侧有一裂缝,顶端边缘有细齿,用棒搅 动,不易碎断。 (3)样品置白

16、瓷板上,加硫酸 1 滴,酸液显蓝色,渐变为紫色,后缓缓变为红褐色或棕色。 6、冬虫夏草: 为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1) 性状: 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 虫体似蚕, 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 虫体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易折断,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深褐色至深褐色,质柔韧,断面 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 (2)显微鉴别:子座周围 1 列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子囊,每个子囊内有 2-8 个线形的子 囊孢子,子座中央充满菌丝,其间有裂隙,具有不发育顶端。虫体横切面,四周为虫体的躯壳, 其上着生

17、长短不一的锐利毛和长绒毛,有的似分支状。 7、麝香: 性状: (1)性状 性状 毛壳麝香:呈椭圆形或扁圆形的囊状体,开口面的皮棕褐色,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 1 个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剖开后,可 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 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 麝香仁:野生品质柔软、油润、自然疏松,无棱角;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 门子” ,外表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棕黄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 褐色或微带紫色,并有少量脱落的

18、内层内皮膜和细毛。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 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气象浓烈而 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2)显微鉴别,取麝香仁粉末用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 显微鉴别 显微鉴 由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呈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 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3)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少量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香气浓,灰化后成白色或灰白色残 理化鉴别 渣,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火星出现。 五、比较鉴别6、试比较红花和西红花的来源产地及形状特

19、征。 区别特征 红花 来源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产地 形状 大小 表面 河南、河北、浙江、四川等省 不带子房的管状花 花冠先端 5 裂,长 1-2cm 红黄色或红色西红花 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产于国外,浙江、江苏 等地有少量栽培 弯曲的细丝状或呈线状 3 分支,长 2-3cm 暗红色7、试比较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在来源及性状特征方面的不同点。 (1)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状特征为: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 形,直径 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 果肉柔软,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为木兰

20、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药材粒小,直径 4-6mm;表面 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果肉气微,味微酸。 8、苦杏仁、桃仁在性状上有何不同? (1)苦杏仁呈扁心形;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一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气微,味苦。 (2)桃仁呈扁长卵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 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气微,味微苦。 9、试比较茯苓和猪茯苓的来源、产地及性状特征。 区别特征 茯苓 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 湖北、安徽、云南等地 形状大小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9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陕西、云南、河南等地 呈不规则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2011 湖北中医药大学 09 级市场营销(1)班 中药鉴定学 重点复习资料 李金荣 汇编表面 质地 断面 气味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 皱纹明显而隆起。 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