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_第1页
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_第2页
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_第3页
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_第4页
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北的扇贝到底会不会跑到北海道? 既然存在逃跑风险,那为什么要采用底播散养?为什么 不圈起来?底播散养这个养殖方法本身是不是个泡沫?底 播养殖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养殖方式,这两次的锅,底播都不 背。但似乎部分知友并没有看懂我的表达,那么我就单独写 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对事而不对人。人类食用扇贝久 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扇贝的来源一直都是野外捕捞。 当然资源终究是会枯竭的,所以对于扇贝的养殖,各国在很 早之前也就进行过研究, 具体到虾夷扇贝, 在它的老家日本, 早在 1934 年就有了野外捕捉虾夷扇贝苗、人工养殖的初探。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也曾为扇贝应该用什么方式养殖 做过选择。在北海道

2、的东、西沿海地区,扇贝的养殖一开始 典型的浮筏吊笼养殖,简单理解就是海面上一个浮漂,下边 拽着一个笼子。这就是所谓的浮筏,一种中空的塑料球,我 小时候最基础款的玩具这就是所谓的吊笼,扇贝就被一层层 的分隔开,住在这个小高层里成排的浮筏被放置在还上之 后,就是这种场景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稳妥,因为扇贝似乎是 “跑不掉”的,但是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浮筏吊笼养扇贝 也有它独有的缺陷。被“拘押”在吊笼里的扇贝,并非就不 需管理了,实际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吊笼上都很容易滋生 各种奇怪的东西,比如裙带菜,比如牡蛎,还有海底泥沙搅 动沾上的污泥,严重的时候,这些伴生物甚至会堵塞住吊笼 的孔,扇贝在里边呼吸不畅,

3、涉食不足,就很容易长不大。 吊笼上滋生的裙带菜扇贝要长大,就不能挨得太密集一一海 流中的食物是固定多的,一个笼子里养过多的扇贝,每个扇 贝都吃不饱,自然也长不大。所以生活在吊笼里的扇贝,还 需要定期的分苗换笼。而如果笼子里扇贝过多,或者受到海 浪和海风的影响吊笼来回晃动,还会导致扇贝互相磕碰,甚 至会互相咬合一一这是个很危险的动作,互相咬合很可能就 会伤到扇贝的外套膜,会影响生长。再就是“群居”导致的 卫生情况也很棘手,大量的扇贝聚拢在笼子里,排泄物无法 快速排出,很容易滋生疾病,而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也 很容易近距离传播扩散。而且浮筏和吊笼的一次性投入并不 低:看起来很便宜,但总量上去了就

4、是不小的一笔投入,而 且这些塑料制品在海水浸泡、阳光暴晒、冷暖温差下很容易 老化,可重复使用不了几次;而如果遇到大风大浪天气,浮 筏互相碰撞破碎导致的损失也很常见。所以,吊笼养扇贝, 实际上是一种投入颇大,管理颇累,效率并不高,风险并不 小的养殖方式。尽管浮筏吊笼存在诸多不足,不过很多水域 却只能采用这种方式(具体原因后边说)。但合适的改进它, 让它尽量避免上述的种种不足还是可以的。比如日本人后来 提出的一种浮筏吊耳养殖,简单来说就是在扇贝壳上打个 孔,然后用塑料做的“针”把扇贝串起来掉在绳子上,挂在 浮筏上。这个办法看起来很费人工,但效果的确比吊笼要好 很多没有吊笼的阻碍(自然也就不会有附着

5、物了) ,扇 贝的采食非常自由,也避免了互相磕碰的风险,也尽量多的 减少了分苗换笼的麻烦。用机器给扇贝打孔用橙色的塑料 “针”把扇贝串在粗绳上,塑料“针”上有倒齿保证扇贝不 会滑落。这是一针 2 贝,常用的还有一针 4 贝这种方式在现 在的日本一些产区颇为流行,尤其是陆奥湾、喷火湾一带, 是最主要的养殖方式。我国曾进行过多次试点,普遍结果都 比吊笼养殖更好, 但似乎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那么, 底播是一种什么养殖方式呢?其实就在 1934 年日本人开始 用吊笼养殖虾夷扇贝的同时,在北海道北侧也开始了底播养 殖的尝试。所谓的底播,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增殖放流” 简单说, 就是人工或野外获取

6、的扇贝苗, 养到一定程度之后, 均匀的撒播到海里,任由它们自由生长,等到它们长大后, 再从野外捕捞回来的养殖方式。套用一个时兴的词,这就是 海洋牧场的概念从圈养,转变为放牧。海洋生物要采取 底播的方式,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 我播出去, 得能收的回来。 现在常见的底播海洋水产品就是鲍鱼和海参。这两者的移动 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鲍鱼,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鲍鱼必 须生活在干净的硬质海底上一旦踏入泥沙海底,它的鳃 部就很容易被沾染,活活窒息而死。虽然这显然会导致它们 采收变得很困难鲍鱼死死贴在硬质礁石海底,是没法使 用拖网的, 而海参身体太柔软, 拖网辖区怕是要直接搅碎了, 但这两者的经济价值是在太高

7、,派潜水员下去捉也是很划得 来的。但是扇贝似乎不同,这几天大家想必都看到了扇贝短 时间的游泳能力,似乎还是不错的。它会不会存在跑的无影 无踪的情况呢?实际上这几乎不可能,从上世纪 30 年代开 始底播虾夷扇贝以来,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虾夷扇贝拥有长 距离迁徙逃跑的能力(对,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 遠 夏 文章里提到的数据,引用的是 1993 年长岛水产研究所进 行的底播实验,在 18 个月的底播周期过后,近一半的扇贝, 还是在底播面积的 158% 范围内活动。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 扇贝并不如海参鲍鱼金贵,潜水员下去捞似乎不太划算。所 以这就要求底播扇贝的海域,一定要拥有足够的面积、平坦 的

8、海底和泥沙质的海床,这是拖网作业的必要条件。用于拖 网捕捞扇贝的爬犁北海道渔民拖网收获扇贝实际上北海道 北部沿海就拥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在 1935 年,他们就进行 了虾夷扇贝的底播,尽管由于当时投放的苗比较小,底播效 果不是很好,但在五六十年代开始投放 3CM 直径的苗之后, 底播的扇贝的生产效率就立即赶超了浮筏养殖。所以怀疑底 播虾夷扇贝是獐子岛的骗局,是没有成功先例的说法,可以 休矣。更重要的事,当你经营的养殖海域足够大,底播就相 当于是机械化农场的操作方式,而浮筏养殖就相当于精耕细 作的散田模式,底播这种“播种后不用管”的生长方式,所 带来的总养殖规模的跃升是很明显的。而在底播环境下,尽

9、 管底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相当一部分的扇贝遗失(死掉,或 者没被捕捞上来,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恰好跑掉了) ,这个比 例甚至可以达到总投苗量的一半,但底播的扇贝生长的普遍 更大,以虾夷扇贝为例,当每平米播苗量达到 20-30 枚时, 还可以保持 40%的回捕率,而经过 18 个月的自然生长,这 些扇贝的平均体重达到了 230 克。扇贝这种水产品的特殊之 处在于,它的价值总额中,闭壳肌也就是贝柱占了大头 (晒干后叫做干贝) ,而水产品中除了日本鳗鲡这样的特例 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个头越大,单位质量的价格越高的。底 播扇贝虽然比吊笼扇贝生长周期长了一年,但一斤将近 10 头的吊笼扇贝所加工的那种贝柱,和半

10、斤一个的底播扇贝所 加工的贝柱,价格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多出来 的这一年生长周期里,你并没有进一步的投入你甚至什 么都没有做,是扇贝自己在海底闯荡啊!虽然你付出了一年 的时间成本,但如果你分片、年年播苗,一样可以做到年年 收获。所以质疑底播扇贝在经济性上不如吊笼养殖扇贝的说 法,可以休矣。实际上,我国在 80 年代引入虾夷扇贝之后, 在辽宁和山东北部的部分环境条件接近其原生产地的区域 就快速发展出了虾夷扇贝的养殖产业,在某个时间段内,獐 子岛曾经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獐子岛就建 成了国内首个底播虾夷扇贝的海洋牧场,在那个年代,獐子 岛是扇贝养殖行业毫无疑问的巅峰,谁也没想

11、到到了今天这 个名字竟然成了闹剧的代名词。作为一个从小靠海吃海,也 喜欢关注海水水产的业余爱好者,我同样不理解獐子岛这一 而再的折腾,同样急切的希望他们能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至少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就起码有 披露真实情况的责任吧。但我也不认同另一种极端方式,那 就是从头到尾的否定和它相关的一切。这一切并不是它獐子 岛创造的,而是数不清的科研人员日夜攻关、数不清像我姑 父那样的老渔民流泪流汗打拼出来的,獐子岛没有权利用底 播养殖为自己遮羞,底播养殖这项技术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 被批驳的硬伤。所以总结一下: 1、扇贝在躲避天敌时会逃 跑,但逃跑距离并不远, 从大连跑到北海道的可能性几乎为; 2、獐子岛已经发布了正式声明,减产的原因是大部分扇贝 因为食物短缺和水质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