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_第1页
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_第2页
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 汉代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 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 儒家学说中 “救时弊”的内容, 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 判的思想武器。(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

2、“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 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 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 成为治国的法典, 孔学遂成为官学, 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 成为 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 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

3、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 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C 、魏晋玄学:( 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 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 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 东晋一朝为清 谈后期, 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 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 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 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D、隋唐佛学:(1 )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

4、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 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 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 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 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 提出“宇 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

5、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 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 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3)季节、区

6、域和民族的服饰差异。这是由自然时空和人种不同形成的服饰类型。因季节 不同,人们将衣服分为春秋、夏、冬三类,并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单衣、夹衣、棉衣、 皮衣。佩戴装饰上季节差别则更明显。如冬季围围巾、夏天摇扇子等。4)、工艺上的服饰差别。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 绣嵌、裁缝,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式。B:食:(1)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这是从人体的生理出发,为恢复体力、维持生命的目的 而形成的习惯。它包括饮食的次数、主副食量的分配,以及饮食时间的规定。(2)、节日礼仪的饮食惯制。这是人们受到自然季节和社会关系影响确立的习俗。

7、(3)、信仰上的饮食惯制。这是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在我国人民饮食生活中形成的惯制。C:住:(1 )宫殿古代称高大的房屋为殿。(2)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 为典型代表。D: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交通工具的国度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开始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轿是古代独特的代步工具。3试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答:A:火药:(1)产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 2)发展:三国时有个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 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应用到军

8、事上。(3)传播: 公元 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 13 世纪传入欧洲。B:指南针(1)产生: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2)发展:人们接触磁铁矿, 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 并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和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指南针。( 3)传播:约在 12 世纪,传播到了欧洲。C:( 1)产生: 西汉初年, 纸已在中国问世。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造成的。( 2)发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 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3)传播:公元 8 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 12世

9、纪传至欧洲。D:印刷术:(1)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2)发展: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 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传播:公元 8世纪就传入日本, 13至 1 4世纪传至欧洲。 4试论“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答:A:东学西传”:东学西传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 货物。(2)造纸术的西传: 8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在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摩洛哥。12 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由摩尔人传入西班牙。 13世纪末叶中国造纸

10、术传入意大利。 14 世纪末叶中国造 纸术传入法国、德国。 15 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英国、荷兰、瑞士。16 世纪传入新大陆。磁学的西传:中国宋代航海磁针在 1180 年左右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另有丝绸的西传、印 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等。B: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 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 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

11、等作为重要窗口,西 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 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5语言文字与风俗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中华文明也是很独特的文明。 文字也是最独特的。 世界上所有 的国家里, 只有我们中国因为地缘封闭而导致的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使“汉字” 成 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 14 世纪, 殷商后期的 “甲骨文” 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直到今天, 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 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汉字的最大优点, 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 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 就是 现在推广普通话, 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 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 语 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 到底, 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 塑造了民 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文学来源于生活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