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演示课件_第1页
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演示课件_第2页
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演示课件_第3页
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演示课件_第4页
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我国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我国油气供需形势及发展展望23一、我国石油消费及发展趋势45年均增长年均增长179179万吨万吨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1.8%1.8%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7.1%7.1%年均增长年均增长11001100万吨万吨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7.2%7.2%年均增长年均增长19001900万吨万吨6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油品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油品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19952006年中国主要油品消费构成单位:万吨 q 柴油和化工轻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快速提升;q 汽油消费量所占比重稍有下降,燃料油比重大幅下降。7交通运输、农用车及农机用油快速增长是柴油消费增长

2、的主要原因交通运输、农用车及农机用油快速增长是柴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万吨其他建筑电力渔业水路铁路农用车农业柴油车q 1995-2006年,中国柴油运输车、农用车和农业机械柴油消费量从2468万吨增长至7653万吨,年均增速达10.8%,高于同期柴油消费总量的年均9.4%的增长速度。8汽油车及摩托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是汽油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汽油车及摩托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是汽油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010002000

3、30004000500060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万吨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万辆汽油需求汽油车保有量摩托车保有量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1995 199619971998 199920002001 200220032004 20052006万辆0.00.51.01.52.02.53.03.5吨/车.年汽油车保有量汽油车单车油耗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95199

4、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万辆0.050.060.070.080.090.100.110.120.130.140.15吨/车.年摩托车保有量摩托车单车油耗q 1995-2006年,汽车、摩托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4%和17.7%。q 同期,汽油消费年均增长5.3%,汽车单车油耗从3.2吨/年下降到1.4吨/年。摩托车单耗基本上保持在0.13吨/年。9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化工用油快速增长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化工用油快速增长q 1995-2006年,我国乙烯产量从240万吨增长至941万吨,年增长率达到13%。q 20

5、06年化工用油总量达到4118万吨左右,排在柴油、汽油和燃料油之后。q 随着一批在建乙烯大型装置的陆续投产,未来化工用油还将保持高速增长。1995-20061995-2006年中国化工用油增长情况年中国化工用油增长情况133813382028202841184118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199520002006万吨主要用油产品产量增长率(%)-100102030405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化学纤维乙 烯塑料10航空运输加快发展,航煤消费快速增长航空运输加快发展,航煤消费快速增长q 19

6、95-2006年,我国煤油消费年增长速度为7.6%,2006年消费总量达到1150万吨,较1995年增加638万吨。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万吨05001000150020002500亿人公里煤油需求民航客运周转量q 1995-2006年,民航客运周转量年增长率达到12%,近5年增长率更是达到16.8%。q 1995-2006年,民航货运周转量年增长率达到14%,近5年增长率达到16.6%。q 1995年我国民航煤油消费量为271万吨,占煤油总消费量的

7、58%,2006年民航煤油消费量达到992万吨,已经占煤油消费总量的86%。111213经济增长及人口仍将是推动中国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及人口仍将是推动中国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因素q 2000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波动较大,但人均GDP仍呈稳定快速增长态势。q 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高。2006年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2%、49%、39%。1978-2006年年GDP增长率与人均增长率与人均GDP发展态势发展态势0246810121416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

8、99 2002 200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元/人GDP增长率人均GDP中国中国GDPGDP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14中国万元中国万元GDPGDP石油消费呈持续下降趋势,并将继续缓慢下降。石油消费呈持续下降趋势,并将继续缓慢下降。预计:预计:20102010年将降低到年将降低到0.650.65,2020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年将进一步下降到0.530.53。中国万元中国万元GDPGDP石油消费持续下降石油消费持续下降15中国总人口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长率显著下降,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中国总人口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长率显著下降,城镇化水平快

9、速提升q 中国人口年增长率显著下降,已进入较低的增长水平。1995年以前,人口增长率始终在1%以上,此后增长率快速下降,10年内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6年仅为0.5%。q 在人口增长率快速下降的同时,城镇化水平较快提升,1980年仅为19%,1990年增长至26%,2000年达到36%,2006年进一步提升至44%。1978-2006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及城镇化水平发展态势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及城镇化水平发展态势00.20.40.60.811.21.41.61.8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05101520253035404550%人口增长率

10、城镇化率161718二、我国石油供应状况与发展趋势二、我国石油供应状况与发展趋势19200.01.02.03.04.05.06.07.08.0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1v随着我国勘探总体程度的逐渐加深,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区,油气藏类型日趋复杂,勘探工作难度加大。v我国待探明石油资源70以上主要分布在 沙漠、黄土塬、山地、近海和深海海域,地面和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技术要求和成本费用也

11、比较高。v资源品质明显变差,油田开发压力增大。随着勘探程度增加,我国待探明石油资源约有44左右属于品位较低的低渗透和稠油油藏;2223242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年产油量(万吨)海上西部东部26272829三是要有效应对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提高问题。 未来1020年内我国石油消费难见拐点,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不可避免,既不过分恐惧,也要积极应对。 从全球共保的角度考虑,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

12、,必须转变观念,从大进口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全球石油安全对我影响致关重要,应积极促进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从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角度考虑,构建稳定引进国外石油资源的贸易体系,以及灵活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的战略通道和储备体系等。30三、我国天然气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三、我国天然气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3132200020002008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及增长率变化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及增长率变化332000200020082008年中国总体及分部门天然气消费量年中国总体及分部门天然气消费量 亿立方米亿立方米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注:2008年分部门天然气消费数字为估计值。342030年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与消费结构预测亿立方米35363738 随着中土、中缅跨国天然气管道项目和拟建和在建的沿海LNG项目建成投产,我国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仅从目前开展的项目,2020年前就将国外天然气利用规模至少可能超过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