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 新进展新进展 探生网旗下Fantibody电子商务编辑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 相关帮助 需要相关抗体试剂的可以访问Fantibody全球抗体搜索引擎 fantibody全球抗体搜索引擎是一个供公共检索的抗体数据库, 其抗体信息数据来源于全球范围的研究机构与商业公司。该引 擎由商品化抗体数据库与抗体应用评价数据库两部分组成,以 帮助研究者更高效的寻找并评估该抗体的性能。全球抗体搜索 引擎是继基因与蛋白数据库之后更为复杂的应用型检索平台, 网址: 需要相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试剂、医疗器械、制药设备
2、、 医药原料、体外诊断试剂及耗材与技术服务信息的,可以访问 探生网进行咨询,期待您的加入: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 一、红细胞免疫基本理论一、红细胞免疫基本理论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 (一)概述 n血液与免疫有密切联系。 n本世纪初,Landsteiner采用免疫学方法在人类 红细胞与血液混合试验中发现了人类ABO血型 系统。认识到红细胞表面存在许多能与血清中 相应抗体凝集的抗原,如Mn,P型、Rn、 Lutheran、Lewis、Kell、Duffy、Kidd等。除 了目前所知数十种血型抗原外,红细胞还含有 不少其它抗原,这些抗原在异常情况下,可引 起对自身红细胞免疫应
3、答产生抗体而导致红细 胞系统疾病,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 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红细胞溶血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 n由于红细胞免疫粘附理论的发现以及红 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逐渐深入,1981年 美国生殖免疫学家Siegel提出“红细胞免 疫系统”的概念,指出RBC是不可忽视 的免疫细胞,也象白细胞一样具有重要 的免疫功能,是完整机体免疫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这一理论提出刷新了人们对 RBC的认识只停留在CO2、O2呼吸载体 的概念上,开拓了免疫学的新领域。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 n我国在红细胞免疫研究工作始于1982年。 n
4、1989年成立全国红细胞免疫研究协作组。 n1993年12月又成立了全国免疫学会基础 免疫委员会红细胞免疫专业学组。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 (二)红细胞免疫发展史 n20世纪30年代,杜克(LH. Duke)首先发现锥 虫在抗血清及补体存在时,可粘附于人类RBC 上。 nBrown和Broom:不同人的RBC对锥虫的粘附 能力高低不同。Brown本人的RBC对抗体调整 过的锥虫一直未能显示任何反应,但Broom的 RBC却有很强免疫粘附作用。因此他们比较了 52例各种疾病患者与26例正常人的RBC粘附活 性,发现两例TB病患者与1例风湿热患者粘附 能力降低。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
5、用新进展8 n1953年:纳乐逊(R.A.Nelson)观察体 内外梅毒螺旋体,型肺炎双球菌粘附 于灵长类动物(人、猴、狒狒等)的红 细胞和非灵长类动物血小板上,促进吞 噬现象。他用正常人RBC、WBC与相应 抗体致敏的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培养, 发现肺炎双球菌可粘附于正常人RBC表 面并被WBC吞噬,其吞噬率达60%,未 加抗体组(4%)和未加RBC组(18%), 推测RBC膜存在免疫粘附受体,免疫复 合物同该受体结合可促进WBC的吞噬作 用 。 由 此 命 名 为 免 疫 粘 附 现 象 (Immnme adhereru phenomenon)。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 n1956年
6、:Nelson又将肺炎球菌注入猿猴 体内,发现其绝大多数细菌粘附于RBC 上,认为灵长类动物RBC的免疫粘附现 象起到对血中异物的清除及细菌的固定 作用,由此认为是宿主机体防御的一部 分。 n1963年:尼雪俄考(K. Nishioka)证实 红细胞这种免疫粘附现象是通过人红细 胞膜C3受体来实现,现称C3受体为第一 补体受体(Ccomplement Receptor Typel, CR1)。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0 n70年代后期有关CR1的研究报道很多。 n1980年弗尔龙(D.T.Teavon)从红细胞 膜上分离出CR1,研究CR1的性质:分子 量19万25万,多态性膜糖蛋白
7、,CR1总 数95%以上存在于RBC膜上,CR1除了存 在RBC膜上,还存在于多种细胞膜上如 多核WBC、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细 胞、肥大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 nECR1在RBC膜上呈簇状分布。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1 n1981年美国生殖免疫学家西格尔(I.Sigel)在 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 n(1)RBC有多种免疫功能 n(2)RBC可粘附胸腺细胞 n(3)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预见了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调节系统。 n(4)RBC膜过氧化物酶活性与CR1活性有关。 n(5)RBC有杀伤致病原的效应细胞样作用 推测RBC在阻止肿瘤细胞血行转移中有作用。 n综上提
8、出“红细胞免疫学说”。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2 n1982年梅多夫(M, E, Medlf)体外证明RBC的 CR1和血浆中因子共同作用将粘附的免疫复 合物(Ic)中的C3b降介为C3dg,C3d而失去炎性。 n1982年郭峰证明(体外)RBC可粘附补体调理 过的酵母菌,并证明SLE,肿瘤患者红细胞免 疫粘附酵母菌的能力低下,该实验证明RBC可 直接粘附补体调理过的病原体。 n1983年科娜康夫在猴血循环内注入免疫复合物 (IC),用同位素示踪,发现大多数IC很快与 红细胞结合,并迅速被运至肝、脾,在该特定 环境下,巨噬细胞膜上FC段受体比RBC膜上 CR1活性强,使IC从红细胞膜
9、上脱落而被吞噬 消毁RBC促吞噬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3 n1984年西格费索(A.Sigfuson)通过体外美州 商陆素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发现加入自身 RBC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培养液中IgG、 IgA量。 n1985福斯里德(J.Forslid)在体外通过对比实 验证明红细胞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CR1和SOD 酶活性有关。 n1986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RBC可粘附 补体调整的各种肿瘤细胞,并证明肿瘤患者 RBC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下降,发现RBC可直 接粘附未经补体调理过的肿瘤细胞,其机理不 明。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4 n1992年刘景田等证实这种直
10、接免疫粘附的机理 与红细胞膜上CR1和肿瘤细胞膜上C3b分子有关, 肿瘤细胞膜上的补体来源于荷瘤小鼠的腹水中, 而荷瘤小鼠的腹水中确有少量补体物质的存在。 n1986年凯斯(L.Keyes)等发现人自身红细胞可 增加T细胞产生-干扰素。 n1987年鲁杰利斯(M.T.Rugeles)发现自身红 细胞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管中可增强原 发性和继发性特异抗体应答。 n1987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血清中还存 在一种加热(5830)不灭活的红细胞免疫 粘附促进因子。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5 n1988年叶瑞拉(G.Yirella)通过体外抗淋巴细 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单抗
11、或CD2单抗 处理和不处理的红细胞对促进B细胞增殖和免 疫球蛋白的影响分析,认为红细胞的这种作用 是因CD58(LFA-3),CD59与T细胞的CD2分子 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推测是由于RBC促进T细 胞IL-2受体表达和增强对外源性IL-2应答的敏感 度所致,可能与增加B细胞生长因子或分化因 子有关。表达LFA-3的红细胞有利于激活T辅助 细胞。T辅助细胞接受第一信号(加工后的抗 原)刺激外,还接受第二信号通过LFA- 3/CD2相互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6 n1988年万内利(J.R.Yannelli)在培养瓶 内加RBC可促进LAK细胞的产量和活性, RBC数与淋巴细胞数
12、为100:1时IL-2激活 的LAK细胞活力最大。通过单抗阻断实验, 证明这种促进作用与细胞膜上LFA-3与淋 巴细胞膜CD2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7 n1988年威瑞拉(Vireal)用单抗标记法证明红 细胞膜有CR3。 n1989年郭峰发现RBC和淋巴细胞或粒细胞可共 同围攻粘附各种肿瘤细胞。 n1990年派考德(J.P.paceand)采用折痕标记 免疫电镜比较PMN和红细胞的CR1形态,发现 细胞细胞上几乎50%的CR1量3单位簇状分 布,而这种簇状分布在PMN不到15%。CR1的 这种簇状分布可使它与C3包被的IC结合位点呈 多价性,连接更为牢固。 n1
13、994年刘景田发现CR1免疫调节因子,其中包 括CR1免疫调节促进因子和CR免疫调节抑制因 子。对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 也有同样的调节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8 (三)红细胞的免疫物质 n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是通过其免疫物质 实现的,红细胞的免疫物质主要为存在 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现已发现 红细胞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如CR1、 CR3、CD58、CD59、DAF,SOD酶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19 n红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的比较红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的比较 免疫 细胞 红细胞T细胞B细胞 NK细 胞 K细 胞 巨噬细 胞 中性 粒细胞 细胞数 /
14、ML 5.410921060.5106 0.31063.66106 IgGFC受 体 CR1 免疫粘附 免疫功能 粘附提 呈 抗原等 细胞 免疫 体液 免疫 细胞 免疫 细胞 免疫 处理提 呈抗原 调理吞噬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0 n1补体受体(CR1,CR3) n补体受体存在于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上, 不同的血细胞所具有的补体受体不同, 补体受体根据结合补体C3片段种类的不 同可分为CR1,CR2、CR3三类。 nCR1是C3b、C4b的受体也是与红细胞免疫 粘附作用有关受体。 nCR2是C3d的受体,C3d是C3b裂解的终末 产物。 nCR3是iC3b的受体(是C3b受I因子,H因
15、子 在CR1参与作用下形成的无活性C3b(iC3b)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1 人类细胞上的补体受体 细胞种类细胞种类 补体受体类型补体受体类型 CR1CR2 CR3 红细胞红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 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肾小球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NK细胞细胞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2 n红细胞的补体受体主要是CR1,最近发现还有 CR3 nCR1是一种单肽链糖蛋白,具有明显的多肽 性,有4个同种异型,其配体是C3b、iC3b、C4b、 iC4b均可结合于CR1,但C3b仅需少量即可发生 免疫粘附(约
16、60个分子/细胞),而C4b则需较 大数量(2500个分子/细胞),才能发生反 应。 niC3b也可结合于CR1,但结合程度较轻,它与 CR3型受体结合能力强。 nCR1活性能被胰酶、糜蛋白酶、鞣酸、甲醛、 强酸、强碱所破坏,在PH6.77.3下最能发挥 其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3 n血细胞中CR1数量:红细胞CR1与白细胞CR1 数比例21:1,红细胞膜上的CR1呈簇状分布, 在吞噬细胞上主要呈散在分布,每簇约含2-15 个CR1,红细胞CR1总数与簇数和每簇中CR1单 体数高度相关。 nCR1簇状分布优点:可使它与C3b包被的IC结 合位点呈多价性,连接更为牢
17、固。 n红细胞膜上的CR1总数比白细胞多。 n红细胞对粘附C3b分子的抗原(如肿瘤细胞、 细菌等)的亲和力显著大于吞噬细胞,红细胞 在清除CIC致热原中占有重要地位。CR3:可能 具备对某些小抗原有吞噬,通过释放过氧化酶 对抗原加以消毁和可直接识别某些细菌有关。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4 n2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 n为红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分子,是CD2的 天然配体,广泛分布于红细胞、T淋巴细 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等表面是由14KD和19KD二条单链 多肽和糖基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为55- 70KD。 nCD2为T细胞分化抗原中最早出现的,胸
18、 腺细胞时即出现,相当于OKT系统中 OKT11,CD4(即辅助T细胞)CD8(抑制 T细胞)细胞均存在此一分化抗原。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5 nLFA-3作用:LFA-3与受体CD2结合后可传 递足以诱导T细胞增殖,淋巴因子分泌及 非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的跨膜信号, 使T细胞活化,分泌IL-2,IFN-r和表达IL- 2受体等,另外CD2/LFA-3在胸腺发生及T、 B细胞相互作用中均起作用。 n因此,LFA-3与CD2作用是免疫细胞间相 互协调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淋巴 因子的分子基础。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6 n3人类补体膜辅助因子蛋白(MCP) n是红细胞膜
19、上功能蛋白的一种,能与CR1,DAF 等基因协调完成红细胞对补体活性的调节,是 灭活C3b、C4b、iC3b的细胞表面辅助因子,可保 护自身细胞免疫补体损伤。 n4降介加速因子(DAF) n亦称为补体衰变加速因子,是一种糖蛋白,不 同细胞膜上DAF分子量不同。DAF与红细胞膜 上MCP、CR1等多种功能蛋白共同协调完成红 细胞对补体活性的调节,使宿主细胞免受自身 补体级联放大过程中引起的损伤。DAF主要作 用于Bb及C2a,而CR1主要作用于C3b片段,DAF 结合C3b的能力比CR1小得多。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7 n5I因子 n即C3b灭活因子,是一种糖蛋白。作用增 加吞噬细胞
20、对抗原的粘附,从而增强其 免疫功能。与NK/K细胞上的CR3结合, 发挥依赖补体的细胞毒作用(CDCC), 杀灭肿瘤细胞或其它异已细胞。 n6过氧化物酶 n在RBC免疫粘附后该酶活性增强,提高 消毁抗原物质的能力,且可将抗原决定 簇提呈给T细胞,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 (TCR)激活T细胞功能。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8 n7过氧化物歧化酶 nRBC内含有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该酶是 一类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酶,使O2(超氧化物 阴离子自由基)变为H2O2,O2分子,通过清 除氧自由基O2,使细胞和组织免受损害,保护 和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n8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n存在血清中
21、,1981年发现一种糖蛋白。主要抑 制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可降低红细胞粘附携 带IC的能力。 n9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n也存在于血清中,为一种糖蛋白,提高红细胞 C3b受体活性,故可使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增 强。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29 (三)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n1红细胞免疫粘附、携带及清除抗原异物的 功能 n免疫粘附:指细菌、寄生虫、梅毒螺旋体、胸 腺细胞、肿瘤细胞等抗原物质激活补体或这些 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形成复合物粘 附于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上。 n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通过细胞膜表面的补 体受体实现的。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0 n抗原与
22、抗体形成的Ab-Ab复合物(或Ag- Ab-C)形成存在,红细胞通过其膜上CR1、 CR3的免疫粘附功能将Ag异物携带至肝 脾加以消毁的,因此红细胞是机体清除 循环系统液相中CIC的主要承担者,几乎 所有的补体调理过的抗原和IC都是由红 细胞结合运至肝脾消毁的。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1 n在肝脾血流降速时,RBC与固定巨噬细 胞比例剧降为10:15:1时,吞噬细胞上 CR1、CR3、FCR对红细胞上IC中的C3b、 iC3b总亲和力大于红细胞CR1的亲和力时, 微循环中的Ag-Ab-C复合物才能从RBC转 向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便将红细胞免疫 粘附的复合物夺下,并将其免疫粘附吞 噬,
23、红细胞释放回血液循系统,不被吞 噬,继续执行CIC的功能。但对那些结合 有特异性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的 RBC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血行中大量 潜在的致病性免疫复合物。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2 nRBC通过清除血循环中的抗原异物,如 细菌、病毒、癌变细胞等,在防御微生 物感染,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维持 自稳机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3 n2红细胞识别和储存抗原的功能 nGarrey用新生兔做动物实验,将标记氚 的牛血清白蛋白(3H-BSA)注入新生家 兔腹内,用外周血涂片及组织切片的放 射显影法观察循环中RBC和肝血管内的 RBC,发现6小时后血循环
24、中出现携带 BSA的红细胞,12h后绝大部分抗原浓集 于肝脏血管内,注入1-2天,肝血管系统 内外红细胞表面聚集了大量抗原,携带 抗原的红细胞在肝、血循环中可持续4-6 周以上。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4 n该实验结果提示新生兔的RBC有识别和 储存异种抗原物质的能力。同时将标记 氚的兔血清白蛋白(3H-BSA)抗原,采 用同样方法观察,表明新生兔RBC对同 种抗原亦具有识别能力和免疫耐受性。 n郭峰报道RBC可粘附血清调理过的酵母 菌和各种肿瘤细胞。机理可认为酵母菌 和肿瘤细胞可旁路激活补体粘附C3b,再 与RBC上的CR1相结合而被识别。由此认 为RBC能识别,储存各种抗原。 红
25、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5 n3红细胞具有效应细胞样作用 nRBC膜表面存在过氧化物酶活性,是一 种典型溶酶体酶,抗原粘附RBC可提高 粘附区域过氧化物酶活性,使RBC作为 效应细胞起作用,RBC通过这种酶激活 的作用,可直接杀伤病原体,消毁粘附 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强CIC的清除。因 此认为RBC本身也有防御感染的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6 n4红细胞具有抗原提呈细胞(APC)样 作用 nRBC具有双重粘附特性,既可粘附IC, 又可粘附自身胸腺细胞及T细胞上,从而 可以将抗原提呈给胸腺细胞及T细胞,起 抗原提呈细胞(APC)样作用,增强T细 胞免疫功能,更有效地清除IC
26、。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7 n5红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nRBC具有促进T、B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 功能,扩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效应。 RBC具有双重免疫粘附特性,即RBC不仅 与Ag-Ab-C互相粘连,且可与自体的胸腺 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粘附,形成自身玫 瑰花结,这种双重免疫粘附,在IC与T淋 巴细胞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使抗原与T淋 巴细胞靠近,从而将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 胞,增加T淋巴细胞捕捉抗原的机会,从 而扩大T细胞依赖的免疫应答。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8 nT淋巴细胞在RBC作用下,能促使IL-2受 体表达及-干扰素产生,抗CD2单克隆 抗体可抑制RBC对T
27、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促 进作用。 n红细胞IFA-3与T细胞CD2的作用在促进T 淋巴细胞活化及产生淋巴因子的分子基 础。红细胞通过LAF-3/CD 2以及CR1- CIC/TCR对T细胞粘附,提呈抗原,激活 T细胞增殖而起抗原提呈细胞作用。红细 胞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加强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39 n红细胞还能增强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粘 附作用,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且 红细胞增强NK细胞依赖于Ca2+的存在。 n红细胞能显著增加LAK细胞(Lyhphokime cativctell killed cel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
28、用。 在培养瓶内加入RBC可促进LAK细胞的产量和 活性,RBC数与淋巴细胞数为100:1时IL-2激活 的LAK细胞活力最大。LAK细胞系淋巴因子激 活的杀伤性淋巴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杀 伤作用,是目前肿瘤过继疗法中一各很有前途 的细胞。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0 n因此,RBC对T、B淋巴细胞、NK、LAK 细胞等的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 白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胸腺素、IL-2、 IFN-等)可促进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1 n6红细胞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nRBC通过其表面的CR1(补体受体)与病 原体与相应抗体组成IC的连接,可促进 吞
29、噬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且与红 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CR1数量与活性有关。 nSiegel推测RBC可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 扩散。癌细胞可粘附红细胞,易被吞噬 细胞捕捉、吞噬、清除,防止癌细胞的 扩散。红细胞具有增强吞噬细胞抗肿瘤 作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2 n7红细胞清除阴离子的作用 n超氧阴离子(O2)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自由基 (FR),在许多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害的,是 导致炎症、衰老及癌变等的原因之一。红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重要的氧自由 基清除酶,具有抗炎、抗衰及抗辐射的作用, 可消除微环境中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对巨噬 细胞膜和淋巴细胞的破坏作用,以保护和增
30、强 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使吞噬细胞 产生IL-1、TNF等因子的能力增强。SOD可清 除微环境中的氧自由基对LAR活性的抑制,提 高LAK细胞的产量与活性。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3 n8红细胞参与补体活性的调控 n补体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上补体受体在调 节细胞和体液免疫中处于枢纽地位。其 中C3b分子占据重要地位。而红细胞有 CR1、I因子、DAF与血浆H因子协同,先 将C3b固定,后降解为iC3b、C3b,C3dg, 使细菌、肿瘤细胞打上标记,使其更易 被相应补体受体T、B淋巴细胞、NK、 LAK细胞,吞噬细胞所识别,补体系统经 红细胞协调作用调控各免疫细胞的免疫 反应。
31、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4 n9红细胞自身免疫调控系统 n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和 促进因子,分别抑制和促进红细胞免疫 粘附活性,正常情况下这一对调节因子 处于动态平衡。当比例失调,红细胞免 疫功能低下或紊乱。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5 二、红细胞免疫学实验技术 n目前国内外测定RBC免疫功能的方法有: 花环法、放免法、酶联法、红细胞培养 技术,发光法。 n郭峰将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测定方法的 研究概括为三个测定: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6 n(1)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测定,包括: nRBC-C3b受体花环 nRBC-IC花环 n红细胞SPA混合花环 n肿瘤
32、RBC花环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 ( D T E R ) 、 促 肿 瘤 红 细 胞 花 环 率 (ETE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 (NTER) n抗IgG单克隆抗体Coombs试验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7 n(2)红细胞免疫功能自身调控能力的测 定。包括: n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测定 n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测定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8 n(3)红细胞对其它免疫细胞的免疫调控 能力的测定 n红细胞促淋巴细胞吞噬功能的形态学方 法 n肿瘤红细胞淋巴细胞混合花环 n肿瘤红细胞粒细胞混合花环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49 n近年来,红细胞免疫测定法的研究
33、有了 新的进展,如: n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补体致敏酵 母多糖血凝法,肿瘤细胞血凝法,红细 胞促吞噬功能发光技术,红细胞免疫粘 附混合花环试验,红细胞CR1PCR技术, 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测定技术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0 二、红细胞免疫技术二、红细胞免疫技术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1 n(一)红细胞红细胞C C3b 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 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 花环试验花环试验 n1原理: n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红细胞膜上CR1可 与C3b致敏酵母多糖粘附形成花环,花环 率的高低与CR1的活性及数量有关;RBC 免疫复合物(IC)花环:RBC膜粘附的IC 中
34、C3b分子可与酵母多糖粘附形成花环, 花环率的高低与血清中CIC的含量有关。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2 n2方法学 n郭峰法:郭峰法: n预备试验:(1)待测RBC(肝素抗凝) 悬液(指血,静脉血均可)经生理盐水 洗涤离心3次,(2000rmin,3- 5 m i n ) , 按 红 细 胞 计 数 方 法 配 成 1.25107ml使用液备用;(2)补体 致敏酵母多糖冻干试剂按说明书要求溶 解。用生理盐水洗涤离心2次(水平离 心),按RBC计数法计数配成1108ml 使用液备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3 n正式试验:取两支试管,每管加待测RBC使用 液0.075 ml,
35、第一管再加补体致敏酵母多糖使 用液0.075ml,第二管再加酵母多糖使用液 0.075ml,都摇匀放37oC 水浴30min;取出用 手腕轻轻摇匀,加生理盐水 0.15ml;混匀后再 加0.25%戊二醛 0.05ml,轻轻混匀;取13量 水平涂片,吹干,加甲醇固定加少许瑞氏液, 再加瑞氏缓冲液(PH6.4),用盐水或自来水 少许冲洗加盐水后高倍显微镜计数。一个红细 胞结上2个或2个以上酵母菌为一朵花环。计数 200个RBC,算出百分率。第一管为RBCC3b 受体花环率,第二管为RBC-IC花环率。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4 n刘景田法刘景田法 n(l)补体致敏YS酵母冻干试剂和补体未
36、 致敏YS酵母冻干试剂 n按说明书要求溶解、洗涤,配制浓度为 l108ml。 n(2)红细胞悬液制备 n取未梢血或肝素抗凝血1滴加入2ml生理 盐水洗两次,每次2000rmin3min, 配成1.25107ml浓度。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5 n(3)操作 n取上述致敏酵母菌悬液与未致敏酵母菌 悬液各50l加入2支康氏试管,各加红细 胞悬液50l,混匀,37水浴30min, 取出加0.25戊二醛1滴,轻轻混匀,室 温5 10min,水平抹片,低温干燥,瑞 氏染色,湿片镜检,以一个红细胞上结 合两个或两个以上酵母菌为阳性细胞, 计200个红细胞求阳性率。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37、56 计数(血细胞计数仪) 1.25107/ml 洗两次(RBC.ICR) RBC悬液50l + 未致敏菌50l (RBC.C3b.RR) RBC悬液50l + 致敏菌50l 37孵育30min 固定510min 水平抹片 低温干燥 染色、镜检、计数 RBC.IC阳性花环率(%)RBC.C3bR阳性花环率(%) 末梢血1滴+2ml生理盐水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7 n3注意事项: n(1)计数要准确,RBC与酵母菌比例要 适合; n(2)酵母菌要分散不能自凝,要充分吹 打分散,水浴时加盖,避免水进入 RBC 破坏; n(3)戊二醛加入前后都应轻轻混匀,避 免假花环出
38、现; n(4)涂片要均匀、簿,高倍镜下一个视 野大约10个RB C为妥; n(5)各实验室要建立自己的正常值。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8 n4意义: n作为RBC免疫粘附功能的指标。二项都低下判 为原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RBC膜C3b受 体受到破坏和影响所致;如果RBCC3b受体花 环率降低而 RBCIC花环率升高,为继发性红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 CIC增加,RBC粘 附IC过多引起;如两项都升高,为红细胞免疫 功能亢进与紊乱。该两项试验可作为临床上免 疫性疾病的辅诊、判断预后、疗效观察等指标 使用;可做为器官移植,疾病发病机理与药物 筛选红细胞免疫指标使用;可做为中医中
39、药免 疫学研究指标使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59 n(二)(二) 红细胞红细胞SPASPA混合花环试验混合花环试验 n1原理 n葡萄球菌 A蛋白(SPA)能与红细胞膜粘 附 IC中 IgGFc段相结合,而 C3b致敏酵母 菌能与红细胞膜上未粘附IC的C3b受体结 合,各自形成花环。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0 n2方法学 n在试管内加入洗过3次待测红细胞悬液(1.25 107ml)0.05 ml,补体致敏酵母菌悬液 (110 8/ ml)0.05ml混合,放 37水浴 30min;再加 0.05mlSPA菌体悬液(洗过一次 后按红细胞计数法6.25 108ml),混匀, 3
40、7水浴30min;取出水平涂片、瑞氏染色、 油镜观察,RBC结上2个以上酵母菌为RBC C3b受体花环(酵母菌花环);结上10个以上 SPA 菌体为RBC-IC花环(SPA菌体花环);结 上10个SPA菌体和2个酵母菌以上为混合花环, 未结合上SPA菌体与酵母菌为裸体红细胞。计 数200个RBC,算出各自花环率。RBC为红色, 酵母菌为兰色,SPA菌体为小的浅兰色。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1 n3注意事项 n基本同RBCC3b受体花环与RBCIC花 环。另需注意的是染色要适当,不能太 深;同时注意区别红细胞棘突变型与SPA 菌体的区别(如SLE患者有棘状红细胞出 现),酶标 SPA或
41、 SPA纯蛋白可代替 SPA 菌体。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2 n4意义 n基本同RBCC3b受体花环与RBCIC花 环。但该试验同时显示四种免疫功能状 态不同的红细胞,按程度不同,将RBC 分为四种亚群: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3 n(1)SPA菌体花环为已全被IC或抗RBC 抗体粘附的红细胞亚群; n(2)酵母菌花环为未粘附IC或抗RB C抗 体的红细胞亚群; n(3)混合花环为部分粘附IC或有少许抗 RBC抗体,并C3b受体有空位的红细胞亚 群; n(4)裸体红细胞为未粘附IC或抗体,并 且C3b受体活性低(不能粘附补体致敏酵 母茵)的红细胞亚群。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
42、床应用新进展64 n此实验做为科研方法深入研究各种免疫 性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更有价值。该 试验的成功也证明红细胞按免疫功能状 况不同,可分为亚群,结合Coombs试 验使用可能更有价值。在资料不断积累 过程中会进一步开拓该试验的实用价值, 对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发病机理新的解 释会进一步深化。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5 n(三)(三) 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活性 的测定的测定 n1原理 n血清中存在促进与抑制红细胞免疫功能 的两种物质,即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 (RFER)与抑制因子(RFIR),前者耐 热(5830min不被灭活),后者不耐 热(5830m
43、in灭活)而设计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促进与抑制试验。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6 n2方法学 n郭峰等法郭峰等法 n促进与抑制试验两种方法可同时操作:取三支 试管,第一、二支试管加入待测新鲜血清各 0.075ml。第一管放58水浴30min。第二管 放室温,第三管加入0.075ml生理盐水;然后 每管再加入洗过3次的正常人0型红细胞悬液 (1.25107ml)0.05Inl混匀,放 37.水浴 30min;再加补体致敏酵母菌悬液(1108 ml)0.05ml混匀,放 37水浴30min,加 7滴 生理盐水混匀,再加 2滴 0.25戊二醛混匀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7 n从各
44、管中取出约 13细胞悬液水平涂片、 吹干,加甲醇固定后,用瑞氏液染色。 红细胞呈红色,酵母菌呈兰色。血清灭 活管涂片高倍镜下计数二种花环标准, 一种是红细胞结上 2个或 2个以上酵母菌 为一朵花环(计算促进率使用);一种 是结上3个或3个以上酵母菌为一朵花环 (计算抑制率使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8 n血清未灭活管涂片高倍镜计数,红细胞 结上三个或三个以上酵母菌为一朵花环 (计算抑制率使用)。生理盐水管涂片 高倍镜计数,红细胞结上2个或2个以上 酵母菌为一朵花环。每管涂片都计数200 个红细胞,按各自标准,算出花环率。 按不同公式求出促进率与抑制率,以此 标准代表血清中红细胞免
45、疫促进因子和 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69 58灭活血清组花环率 RBCC3bRR抑制率(RFER)= 58灭活血清组花环率未灭活血清组花环率 RBCC3bRR促进率(RFER) 58灭活血清组花环率生理盐水组花环率 生理盐水组花环率 =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0 n刘景田等法:一步法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测定刘景田等法:一步法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测定 n1材料 n1.1补体致敏Ys酵母冻干试剂:按说明书要求溶 解、洗涤,配制浓度为1108ml n1.2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山东三联电子公司产品, 型号DXJ2。 n1.3生物显微镜:日本产,型号CHB145T。
46、 n1.4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省张家港医疗器械厂, 型号HH.S。 n1.5标本来源:为临床确诊的住院患者,其中食 道癌24例,胃癌12例,肝癌9例,肺癌6例,膀 胱癌11例。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1 n2方法与结果 n2.l 改郭峰原方法的两步法为一步法 n按郭峰原法处理血清,分别加入灭活管 (5830min)和未灭活管(室温)各 0.075ml,第三管加入生理盐水0.075ml, 然后依次加人洗过三次的正常人O型RBC 悬液1.25107/ml),和补体致敏Ys酵母 菌悬液使用液(1108ml)各0.05ml混匀, 置37水浴30min,其余步骤按郭峰法 操作,并与郭峰原法对照
47、,其结果如下: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2 表2-1 一步法与两步法检测结果对比(X土s) 例数 两步法 一步法 P RFER REIR E/I 62 62 62 116.821.7 153.862 2.10.5 114.820.1 56.36.9 2.00.4 0.05 0.05 0.05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3 n从上表可以看出,(1)用一步法对52例恶性 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检测结果与两 步法(原方法)检测结果基本相一致,二者无 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将血清、O型 RBC和补体致敏 Ys酵母菌三者依次加人进行一 次孵育与三者分别加入进行两次孵育所得结果
48、是一样的,说明一步法是可行的,能够代替两 步法。(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RFER明显下 降(对照组 18.928.3),RFIR明显上升(对 照组34.8 4.6),与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 疫功能低下是一致的。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4 n血清中红细免疫促进因子与红细胞免疫抑制因 子在血清中的含量,可用其RFER与RFIR的比 值来表示,值的大小可反映血清中调节因子的 变化规律,同时亦能间接反映红细胞的免疫功 能。其比值愈大,血清中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 含量愈高,其抑制因子含量愈低,红细胞免疫 功能就愈强;反之,比值愈小,血清中红细胞 免疫促进因子含量愈低,抑制因子含量愈高, 红细胞免
49、疫功能愈弱。上表中RFERRFIR的 比值明显减少(正常对照为5.71.2),与恶 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下降、 抑制因子上升、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相一致。 可见,测定患者血清中RFER与RFIR的比值在 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5 n2.2统一了阳性花环的判定标准,改原方 法中一个红细胞上结合2个或2个以上酵 母菌(计算促进率使用)以及结合3个或 3个以上酵母断计算抑制率使用)为一朵 阳性花环,一律改为一个红细胞上结合2 个或2个以上酵母菌为一朵阳性花环(计 算促进率与抑制率都按这个标准)这 样的优点是:(1)程序简便,节约时间 和人力;(2)实验结果
50、比较精细、准确, 不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6 n2.3改室温为37,使实验结果稳定,不 易受室温变化的影响,结果可靠。总之, 在目前血清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还不能 提纯,直接测定其含量还比较困难的情 况下,采用郭峰创建的RFER与RFIR的测 定方法,是反映红细胞自我调节功能的 重要指标。该法在郭峰原法的基础上进 行了改良,建立了RFERR与RFIR一步测 定法,有利于推广应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7 n3注意事项 n基本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另外对 血清灭活温度的控制(保持58),作 用时间(固定半小时)很重要。正常人 O型红细胞要肝素抗凝新鲜
51、血,强调研 究组与实验组标本同批化验,用同批补 体致敏酵母菌。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8 n4意义 n为红细胞免疫自身调控机理研究提供简 便有效的手段;对药物作用免疫学机理 和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以及对机体红细胞 免疫功能变化分析都有其重要价值。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79 (四)(四) 血清中血清中CRCRI I免疫调节因子测定免疫调节因子测定 n1981年,美国学者Siegel发现血清中存在红细 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并认为血清中存在红 细胞免疫自我调控系统。1988年,郭峰发现 血清中还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1994年,刘景田等在 Siegel和郭峰研究的基础 在,发
52、现血清中的调节因子不仅对红细胞上 的CRCRI I,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粒细胞(淋巴细胞 主要指B淋巴细胞)上的CRCRI I;也有同样的调节 作用,并且调节幅度基本一致,故将血清中 的调节因子称为CRCRI I免疫调节因子,其中具有 正调节作用者称为CRCRI I免疫调节促进因子,具 有负调节作用者称为CRCRI I免疫调节抑制因于。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0 n同时在比较三种细胞的基础上,选择能 长期保存、体积较大、敏感性高的粒细 胞作为血清中CRCRI I免疫调节因子测定实验 用的被调节细胞,并以高效价补体致敏 的酵母菌作靶细胞。其测定结果为血清 中CR1免疫调节因于对粒细胞、红
53、细胞等 的免疫一调节作用,该结果既能反映血 清中调节因子对粒细胞上 CRI的调节作用, 也能够反映对红细胞上CR1的调节作用, 故此实验方法可用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 调节因子的测定。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1 n一材料 nHBSSH(无酚红 Hanks平衡盐溶液); 小牛血清;生理盐水;冻干被调节细胞 及冻干高效价补体致敏Ys酵母试剂(陕西 省人民医院免疫研究室生产);生物显 微镜;小型离心机;普通冰箱等。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2 n二预备试验: n(1)被调节细胞悬液制备:取冻干被调 节细胞1支,用含1小牛血清的HBSS一 H液洗2次,每次2000rmin离心8min,
54、用HBSSH恢复体积0.35ml使其浓度为 1x 107ml细胞悬液备用。(2)补体致 敏(高效价)Ys酵母茵悬液制备:取冻干 高效价补体致敏Ys酵母试剂1支,用生理 盐水洗2次,恢复体积0.35ml,使其浓度 为6X 107ml悬液备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3 n正式试验: n取58灭活及末灭活血清各0.lml,加入灭活 管与末灭活管,另设对照管加生理盐水0.lml, 每管分别加被调节细胞悬液 10l混 匀 , 3730min孵育,取出后用含1小牛血清 HBSSH洗2次,弃去上清液,再加高效价补 体致敏酵母菌悬液10l,混匀,3730min孵 育,混匀,加 0.25戊二醛 1滴
55、,混匀,置室 温 510min,水平抹片,自然干燥,瑞氏染 色,高倍镜检,以被调节细胞上结合3个以上 酵母菌为一朵阳性花环,计数200个被调节细 胞,求阳性花环率,按下列公式计算CR1免疫 调节促进因子对C3bRR的促进率和CR1免疫调节 抑制因子对C3bRR的抑制率。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4 58灭活管花环率盐水对照管花环率 对照管花环率 促进率= 100% 58灭活管花环率未灭活管花环率 58灭活管花环率 抑制率=100%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5 表2-2 操作程序 灭活管末灭活管对照组 58灭活血清(ml) 未灭活血清(ml) 生理盐水(ml) 被调节细胞(ml)
56、 0.1 / / 0.01 / 0.1 / 0.01 / / 0.1 0.01 混匀,3730min孵育,洗2次 补体致酵母菌(ml)0.010.010.01 混匀,3730min孵育,加0.25%戊二醛1滴,水平抹片,自然干燥, 瑞氏染色,高倍镜,求阳性率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6 三被调节细胞的比较 表2-3 被调节细胞的比较 O型RBC 粒细胞 大小 瑞氏染色 镜下观察 敏感度 保存方法、时间 6-9m,平均7.2m 红色 片子厚,底色暗,不易 辨别 低 在4ACD保存液中可保 持三天,不能经冷冻干 燥保存 1013m 紫红色 底色干净,清晰易 辨别 高 加细胞膜稳定剂在 4可
57、保存5天,经 冷冻干燥活性可保 存一年以上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7 n四临床应用 n采用上述试剂和实验方法,对60例健康 人、30例乙肝患者(HBsAg、HBeAg和 抗HBc阳性患者)、30例恶性肿瘤 (肺癌9例、胃癌 14例、肝癌7例)、17 例骨折患者、11例急性肾炎,共148例患 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其结果如下表: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8 表2-4不同人群CR1免疫调节团子检测结果(X士 S)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1 n促进率抑制率 乙肝患者 恶性肿瘤 创伤(骨折)组 急性肾炎 健康献血员 30 30 17 11 60 74.11
58、7.4 * * 72.0515.8 * * 96.618.2* * 157.032.6* 144.128.1 61.414.3* * 68.516.8* * 56.212.2* * 25.17.1* 31.956.7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89 n从上表可以看出,恶性肿瘤、乙肝患者 和创伤(骨折)患者红细胞免疫调节功 能与健康人比较,其促进率明显下降 ( p 0 . 0 5 ) , 抑 制 率 明 显 升 高 (p0.05),急性肾炎患者促进率升高 而抑制率下降(P0.05),与国内外报 道基本一致,说明用粒细胞作被调节细 胞来检测血清中的调节因子对红细胞上 CR;的调节作用是完全可行
59、的。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0 n五注意事项 n1冻干试剂用少量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离心时防止细胞丢失,恢复体积后计数。 n2溶解后未用的试剂,被调节细胞置 4冰箱四天内效价不变,高效价补体致 敏酵母试剂置冰盒内一周内效价不变。 n3其它注意事项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试额 n六意义:同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测定。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1 国外有关红细胞国外有关红细胞CR1CR1研究研究 的几种测定方法的几种测定方法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2 n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是通过细胞膜上 的I型补体受体(CR1;或C3b受体)来实 现的。目前国内外对CR1的研究很多。现 将
60、国外有关红细胞CR1研究的几种实验方 法介绍如下: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3 n(l)红细胞-红细胞花环试验(Red Cell Red Cell Rosette):即Siegel首次提出的 标准RICA试验。人红细胞采用EDTA抗 凝血绵羊红细胞予先用成人血清在 21作用60分钟。所有细胞均用改良 Hanks液洗三遍配成所需浓度。试验时 在试管中加入 2的人红细胞0.1ml,2 的抗体予处理过的绵羊红细胞0.1ml, 再加0.0100.025ml 1:5稀释的人脐血 清作补体来源。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新进展94 n混合后即取一滴置载玻片上,上加盖片, 室温(2023)作用2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中心卫生院见习公开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福建医科大学安全保卫人员招聘2人(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加密技术应用研究-第9篇-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音乐吉他行业运行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广西临桂农村商业银行劳务派遣人员招聘4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教授博士后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贵州省黔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选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广东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高建平特聘教授博士后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江苏连云港农业农村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生产风险管理
- 钛镁合金合同协议
- 2025年人保车险考试题及答案
- 《茉莉花》音乐课件
- 2025年云南省职教高考电工技术类《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工厂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协议书(2篇)
- 外墙真石漆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环境保护体系和保证措施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产科联合多部门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
- 矿井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课件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国非遗文化鱼灯介绍介绍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