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解析_第1页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解析_第2页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解析_第3页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解析_第4页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13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

2、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

3、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三、化学键(重点)c. )离子键:a. 相关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 a2b, ab2, naoh na2oz nh4c1, o22-, nh4j(2)

4、共价键:a. 相关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钱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 ch4, co2 hclq 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

5、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4)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俊与八水合氢氧化钢的反应。(6)中和热:(重点)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 (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重点)a. 概念:b. 工作原理: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b

6、.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a. 负极反应:x ne = xn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7、)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8. 金属腐蚀的防护: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a. 干电池(锌镒电池)a. 负极:zn 2e - =zn

8、2+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 mno开口 nh4+b. 充电电池a.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放电时电极反应:负极:pb + so42- 2e- = 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 pbso4 + 2h2o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钳电极,活性炭电极等。总反应:2h2 + o2=2h2o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液)负极:2h2 + 4oh- - 4e- = 4h2o正极:o2 + 2h2o + 4e- =4oh-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a.

9、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b. 计算(重点)a. 简单计算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 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 v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 的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b. 外因: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b. 升高温

10、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3)化学反应的限度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 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 度。b. 化学平衡的曲线:c. 可逆反应达到

11、平衡状态的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a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b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w v逆: v 正v逆 正向; v 正 v逆 逆向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正向移动;反之,逆向移动。压强: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移动,反之温度:

12、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催化剂: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一)甲烷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ch4正四面体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通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三、甲烷的化学性质1 、甲烷的氧化反应实验现象:淡蓝色火焰反应的化学方程:2、甲烷的取代反应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

13、应。(二)烷煌烷烧的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这样的煌叫做饱和链烧,或称烷烧。2 、烷煌的通式:ghn+22、烷烧物理性质:(1)状态:一般情况下,1 4个碳原子烷烧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6个碳原子以上为固态。(2)溶解性:烷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4)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3、烷煌的化学性质(1) 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镒酸钾等都不反应。(2) 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3) 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烧能燃烧发生氧化反应

14、。(三)同系物同系物的概念:结构相似,在分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者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 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ch2原子团。(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现象。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相同。知识拓展烷煌的系统命名法:选主链一一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编号位一一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写名称一一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

15、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 二、三等数字表示。(五)烯胫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1 、组成:含碳量比甲烷高。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二、乙烯的氧化反应1 、燃烧反应:c2h4+2o2co2+2h2o2、与酸性高镒酸钾溶液的作用,乙烯被氧化,高镒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 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三、乙烯的加成反应1 、与澳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ch2 ch2+b- brfch2br-ch2br 1, 2二澳乙烷(无色)2、与水的加成反应ch2 ch2+h- oh ch3- ch2

16、oh乙醇(酒精)乙烯与氢气反应乙烯与氯气反应乙烯与澳化氢反应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nch2 ch2 - ch2 ch2 n(六)苯、芳香煌一、苯的组成与结构2 、分子式c6h63 、结构特点二、苯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有毒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为5.5度,沸点为80.1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 、苯的氧化反应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2c6h6+ 15o2 =12co4 6h2o2 、苯的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苯与液澳反应,febr3催化,注意苯与澳水不反应。与硝酸反应,浓硫酸加热条件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

17、气发生加成反应(七)煌的衍生物一、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易挥发,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是良好的有机溶剂。二、乙醇的分子结构三、乙醇的化学性质1 、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2 、乙醇的氧化反应(1)乙醇燃烧(2)乙醇的催化氧化(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镒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铭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知识拓展1、乙醇的脱水反应(强碱,醇)(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醍四、乙酸乙酸的物理性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俗称醋酸。当温度低于 16.6度,乙酸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乙酸乙溶

18、于水和乙醇。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五、基本营养物质1 、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c、h、。n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2 、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第四章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热分解法:如氧化汞、氧化银,加热分解分别产生汞和银热还原法: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鸨热还原电解法: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氧化铝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其中, h。cl、na、k、mg ca、s、c f、b、br、sr等总量占99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