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从“问答式”到“练习式”精品教育.doc_第1页
2019从“问答式”到“练习式”精品教育.doc_第2页
2019从“问答式”到“练习式”精品教育.doc_第3页
2019从“问答式”到“练习式”精品教育.doc_第4页
2019从“问答式”到“练习式”精品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问答式”到“练习式”五、六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怎么处理?应该说,这是值得 每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切实加 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轻视课文,蜻 蜓点水式地处理一下就匆匆收场。主要表现为只处理其中很 少一部分课文,或两三节课就处理完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 一门心思扎进高考复习题中,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 课文大都是些经编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强 的典范性,比起课外阅读训练材料来,肯定更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过分专注于课文,细嚼慢咽,把高三的 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结果无法保证高考复习的时 间,学生无法适宜高考的要求。客观地说,

2、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 在时间上的确有一定冲突, 随着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初,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 办法,太轻视课文或太专注于课文也不是办法。能不能把二 者统一起来, 协调进行, 做到课文教学、 高考复习两不误呢? 我认为,有两个办法是较为可行的:一是两条腿走路,课文 教学与高考复习穿插进行;二是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 考精神,体现高考要求,从中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为 达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课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一下目前通 行的“问答式”教学,代之以“练习式”。下面,就课本中 的现代文教学具体谈一谈。用“练习式”处理一篇现代文, 一般只需两节课。 第一课时,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师精心设

3、计的书面练习;第二课时, 教师讲评。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一般都应把“练习”收起 来,批改或者检查。 这样做, 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 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 “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 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 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课后“练习”。 当然, 应该有所取舍, 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 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 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 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教参中的“课文说 明”,有选择地将其转换成学生可

4、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 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 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 难度适中, 题量适度, 瞄准考点,突出重点,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的 是“突出重点”,而没有提“突出难点”,这是因为,从课 堂教学过程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非要求学生一一弄清不 可。实际上,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经 验的丰富,许多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 迎刃而解。语法教学讲究“简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 一下,高三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也应遵循“有用”的原则,真正做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实际的价值和用处。下面是我在处理鲁迅小说药一文时,设计的一份

5、练习,可供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二三四( ) (当天早上) ( ) ( )(明线)(开端) ( ) ( ) ( )(连接点) (交织点) (交织点) (融合点)(暗线) 明、暗线分别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依据是什么?明、暗线 表现的思想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二、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单音节动词,然后对照课 文加以修改。说说这三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 格。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 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得老栓缩小了一半。2、那人便焦躁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 还踌躇着,黑的人便 过灯笼,一把 下纸罩, 了馒头

6、, 与 老栓;一手 过洋钱, 了 ,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 老东西”3、突然 进一个满面横肉的人, 一件玄色的布衫, 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 在腰间。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A、渲染气氛B、交代背景C、烘 托人物 D 、推动情节。请判断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1、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看得清楚,走到面前 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2、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 字。3、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 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越细, 细到没有, 周围是死一般的静。4、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

7、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 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这份练习,抓住小说的几大要素和药的重点,从情节、 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几方面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第一 题选自课后“练习”,形式上做了较大改动,把问答题变成 了以填充形式为主的题;第二题综合了教参的“课文说 明”和课后“练习”;第三题源于教参“课文说明”, 但参考了其它资料。三道题涉及填充、问答和判断等三种形 式。判断题虽然难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能力,但因 其容量大、学生完成所需时间短等优势,仍不失为一种有价 值的练习方式。与“问答式”相比,“练习式”教学有其自 身的优点。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问答式”教

8、学,往往只是在教学之初,或放一遍录音,或 教师范读一遍,或抽学生试读一遍,或学生齐读一遍,或学 生自由朗读一遍,然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教师“问”学生 “答”,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很短。同时,因为不是带着问 题去读, 学生很难边读边想, 没有或甚少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所谓读书,大多不过是在认字而已,虽然在师生“问答”的 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再读,但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 之间,时间间隔很短,往往是即“问”即“答”,学生仍然 没有边读边思考的余地。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篇课文教学完 毕,不少学生尚未认真读过,对课文的内容还很不熟悉,课 文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某些段落,学生事后也没留下什么印 象,这不能说与

9、“问答式”教学毫无关系。这种缺陷好象可 以通过课前预习来加以弥补,但对高三学生来说,预习很难 落到实处,而且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练习式”则不然。学生是带着问题读书,有明确的任务要 求,不认真阅读,不边读边思考,便无法完成相应的书面练 习。而“边读边思考”,我认为应该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中, 最重要的习惯。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 上文已经说过,“问答式”教学往往是即问即答,“问”与 “答”的时间间隔很短,在这很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既从 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又进行思考、组织好语言来回答, 这是不大现实的。其结果之一,便是压缩学生思维的时间和 空间。此外,不管教师怎样注意,在一堂

10、课的有限时间内, 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更不可能每一个问题全班 的每一个学生都来回答一遍。于是,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 间(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则可能是全部时间)往往都因 没有明确的,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在“坐冷板凳”,积极性没 有调动起来,思维处于“休眠”状态。长此以往,无疑会影 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练习式”不同。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不开动脑筋进行 充分的思考,便无法完成书面练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 思维能力的发展。答案的正确率可能不高,个别学生甚至可 能一个题也没有答对,但毕竟不是教师灌输的,也不是从同 学的发言中听来的,而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最大的 收获。上述两点,实质

11、上是在强调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 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根本精神。第三、有助于缩短课文教学的时间,解决课文教学与高考复 习在时间上的矛盾。用“问答式”处理一篇课文一般需要三个课时,甚至更多。 一是每个问题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陈述出来,这需要时间; 二是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导入、衔接过渡、总结收尾等 环节,这也需要时间;三是每个问题第一个学生答不上来, 往往又要叫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学生来回答,这更需要 时间。“练习式”完全没有或甚少有上述环节的时间耗费,这是其 一。其二,“练习式”教学特别讲究“突出重点”,每篇课 文只解决几个重点问题,这也节省了时间。要知道,面面俱 到,往往

12、会“一面”都不到,处处是重点就没有重点了。过 去经常说语文课要“一课一得”,这种提法现在并没有过 时。如果真能做到“一课一得”,实在已经很不错了。一课 有一得,若干课就有若干得,便能由“点”到“线”,从 “线”到“网”,还怕学生适应不了高考吗? 课文教学时间的缩短,无疑有利于穿插高考复习,加大训练 量。同时,“练习式”教学本身就特别讲究瞄准考点,在课 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培养应对高考的能力,既是 课文教学,又是高考训练,二者融于一炉,也无疑有助于解 决高三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冲突。也许有人认为,本文所说的“练习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 物,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说,培养素质与适

13、应高考要 求并不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做到 鱼与熊掌兼得。一提素质教育,就否定一切、排斥一切的做 法不能算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练习式”教学并不违背 素质教学的要求,其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调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合理内核吗?也许有 人认为,“练习式”教学少了些生动性。但生动不等于表面 上的热闹,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中思维欠缺的 实质。 也许还有人说, “练习式”教学少了些艺术性。 的确,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在课 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研究课、竞赛课中特别注意表演性、观 赏性。但艺术强调的是好看(比如美术、舞蹈等) 、好听(比 如音乐等),是它的审美愉悦功能。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