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硏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 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 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 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 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下面,我想和各位老师一起讨论儿种心理学原理:潘多拉效应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 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 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

2、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 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 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 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 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 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 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登门槛效应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 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

3、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 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乂称为层递效 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 研究的笫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笫二步, 两周以后,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 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 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 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

4、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 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 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 “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 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罗森塔尔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 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 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 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

5、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 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儿名天才学 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 儿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 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 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 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 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 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

6、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 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 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 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 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 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 希望之火。巴奴姆效应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 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

7、心理学 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岀数白份遥测评语。有两白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 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 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 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 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 下,您会产生烦恼,其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 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儿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 会乐意接受。心理

8、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 姆效应”。“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 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 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 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 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 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 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

9、休息或自 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 在自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 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 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 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 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 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 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

10、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 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 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 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 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 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 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 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 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

11、生,对同一个学 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 扬”和“应该表扬”。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 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 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 10锭。”于是国王奖励 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 5 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 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

12、的, 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 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消极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赏识的学生滋生 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众,为其他学生所孤立;二是容易 使那些不被赏识的学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 境;三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例如:干部轮值制,设立各种单项奖和进步奖,使鼓励面更宽等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 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13、。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 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 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逆反心理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所以在教育他们不要早恋时,来软的比 来硬的更奏效。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需要,都愿意主宰自己,不想被别人 控制。一旦其他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把这种意愿强加于自己时,就 会感到自主权受到威胁,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抗拒,排斥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物 和感情,而更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青春期孩子们之间的恋悄,我们习惯上称其为“早恋”。其实这是他们对异 性的一种尝试性接触,渴望与异性做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希望从异性那得到共鸣 和赏识。当你问他们:你们是否以结婚为LI的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