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_第1页
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_第2页
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_第3页
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_第4页
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文献标识码 A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叁)中前后紧邻的两篇诗歌文献。两篇序文皆以“敬毖”或 “毖”来指称全诗,内容具有相似的儆戒性质,故笔者以为 “毖”应该是先秦儆戒类诗歌的名称。 细读这两篇文献, 在其相 同的内容性质之下又有不少异质特点, 本文试在此基础上作分析 讨论。一、诗类称名“毖”的发现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第三册 芮良夫毖一诗中,用“毖” 来指称全诗:“吾用作毖再终,以寓命达听。”诗前之“序”还 提到:“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厥辟、御事各营其身,恒争于 富,莫治庶难,莫?r邦之不宁。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曰:

2、” 芮良夫毖是西周晚期的作品,主要内容是,在国家危难的时 刻,芮良夫劝戒与民争利的执政者,要敬天保民,止欲戒贪,招 贤纳士,齐备法度,只有这样才能维继统治。无独有偶,清华简 第三册周公之琴舞 诗前序中也出现了用带有“毖”字的词组 来指称诗的情况:“周公作多士敬毖,琴舞九?R (卒)。” “成王作敬毖,琴舞九?R (卒)。”周公之琴舞的主要内容是周 公儆戒群臣忠君、成王儆戒群臣尽心辅佐及成王自警在位不懈 怠。两篇诗有相似的儆戒内容,与“毖”(或“敬毖”)的含义 相应,所以“毖”(或“敬毖”)应当是先秦儆戒诗类的名称。在先秦传世文献中, 无论是“毖”还是“敬毖”都没有作为 诗类名称出现的例子。诗经

3、正文中含有诗类称名的句子有: 小雅 ?节南山“家父作诵, 以究王诎”;小雅 ?何人斯“作 此好歌,以极反侧”; 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大雅 ?卷阿“矢诗 不多,维以遂歌”;大雅 ?桑柔“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大雅 ?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A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其中可见“诗”、 “诵”、“歌”的称名,不见“毖”或“敬毖”。而且,毛诗序 中与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诗前序“作xx”格式相同 的句子,如鲁颂??0序“而史克作是颂”、大雅?荡序“故 作是诗也”之类, 没有出现“毖”字; 毛诗序中出现的与“毖” 意

4、思相似的“箴”、 “戒”等词也不作诗类名称使用, 如小雅? 庭燎序“因以箴之”,“箴”为动词,非指称文体,大雅 ? 常武序“因以为戒然”,“戒”虽可用为名词,但不是诗类名 称。在传世诗经文本中,“毖”与“敬毖”不仅没有作为诗 的类名存在,而且出现频率也不高。 诗经中“毖”仅有三处 用例:周颂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大雅 ?桑柔“为 谋为毖,乱况斯削”, 邶风 ?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这三例中只有桑柔一篇中的“毖”为名词。邶风?泉水中的“毖”为“泌”的假借字,非本文所论“毖”义。周颂 小毖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诗中“予其惩而毖后患”之“毖”作 动词用。桑柔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诗中“为谋为毖

5、”之“毖” 作名词用,但指行为而非体类名称。先秦其他文献中仅尚书 有十处“毖”的用例,除尚书 ?酒诰“汝典听朕毖”一例为 名词外,皆为动词;而清华简耆夜 ?英英戎服中还有“毖精 谋猷”一句,也是名词,应与桑柔篇中的“为谋为毖”的用 法一样。“敬毖”的出现频率则更低,在传世诗经文本中未 检索到一例。 诗经中有与之相似的“敬慎”一词,但皆为动 词词组,如大雅 ?民劳“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大雅 ? 抑及鲁颂 ?泮水“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因此,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和芮良夫毖 所出现的“毖” 诗名称,不见于传世文献,是新的研究材料。这两篇诗都以儆戒 为主要内容,带有深切的忧患意识,使用相同的套语,有共

6、同的 文体特征,但在创作对象、适用场合、篇制、风格等方面也明显 不同。二、“毖”诗的两种范式 周公之琴舞与芮良夫毖虽然从内容性质上讲同属于 “毖”诗,但在体制方面却是两种不同的范式。 就文本形式而言, 周公之琴舞诗前序是“敬毖”、“琴舞九 ?R,正文是九组 短诗, 芮良夫毖诗前序是“毖”、“作毖再终”,正文是两篇长诗(全诗共 186 句)。这表明两诗在诗前称名、使用方式、 篇制结构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就文本内容而言, 不同之处 有三:一是儆戒的指向不同。 周公之琴舞有周公对群臣的儆 戒,有君王对辅臣的儆戒及君王对自己的儆戒, 是上对下及自警; 芮良夫毖 主要是芮良夫对周厉王及执政朝臣所作

7、的儆戒, 是 下对上的儆戒。 二是个人情感表现的多少不同。 与周公之琴舞 相比,芮良夫毖明显带有个人抒情色彩。三是风格上一威严 庄重,一忧深辞切。除此之外,二者的创作时间也不相同。 周 公之琴舞由于文中提到周公、成王两位周初君王是其作者,且 诗中成王所作第一首诗与传世本诗经中的周颂?敬之文本内容大致相同,所以目前基本认为其创制于西周初年。 芮良 夫毖则因其作者芮良夫, 史有记载, 是西周晚期厉王时代的人, 所以应是西周晚期的作品。下面试对这些不同之处作具体分析。第一,“敬毖”与“毖”的不同。 虽然如前所述“敬毖”与 “毖”有相同的意思, 但是我们仍不能把多出来的“敬”字忽略 不论,无视二者的差

8、别。从字义上来说,“敬”,说文解释 为“肃也。从支从苟”,支,“小击也”,苟,“自急敕也”, 有敲打和急迫之意。“毖”,尔雅和说文的释义为“慎 也”,即谨慎、戒慎的意思。从字的用例来看,“毖”的搭配对 象是具体的人、事、 物,有劳、慎的意思, 如尚书 ?大诰“天 亦惟用勤毖我民”, 酒诰 “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 御事”。 “敬”在诗经的小雅、 大雅和颂当中比较常见, 与具体的人、 事、物搭配,有与“毖”相同的戒慎的意思, 如小 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大雅 ?民劳“敬慎威 仪,以近有德”;也有内心摄于天、神、祖先的威力而产生敬畏 及自警之意,与天、神、祖先功德的搭配是其主要用法,

9、如大 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周 颂?闵予小子“维予小子, 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敬”有“毖”所没有的对上天、神明、 先祖产生敬畏之心和自警的用例,所以, 周公之琴舞用“敬 毖”,一方面因其内容是要通过天威及先祖的功德来树立君王威 严,由对上天或先祖的敬畏来自儆或儆戒群臣, 所以“敬”的用 法表明其诗可能是与祭仪有关;另一方面,“敬”有敲打之意, 比“毖”更具有直接和强烈的儆戒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 周 公之琴舞 有大量自我警戒的内容, 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恭敬与戒 慎。而芮良夫毖是芮良夫在国内危机的情况下以天威、殷鉴 告诫执政者,劝导

10、他们不要与民争利,要任贤才、备法度,扭转 濒危的国运,是针对具体的对象而发,并附有切实的步骤措施。 虽然诗中也反复高叹“敬之哉君子! 天猷畏矣”, 但对人心的威 慑力量则小得多, 更像是继承儆戒类诗的套语。 该诗注重的是劝 戒执政者能够遵从自己的意见, 诗中的敬畏天威与殷商之鉴只是 劝戒时的辅助警示。所以,两篇诗歌虽然都以“戒”为主题,可 通以“毖”诗论之,但儆戒的对象有差别,适用场合有不同。第二,“琴舞九?R与“终”的不同。“琴舞九?R说明周公 之琴舞的诗文是配合乐舞的,符合“颂”诗的特征,研究者认 为它是“专供嗣王即位一类典礼时演奏的乐章”,是仪式乐诗。 与此相对应的是芮良夫毖序文的“终”

11、字,“终”是乐章结 束的意思,其意义相当于“汉人以下所言诗之篇或 章”。这说明芮良夫毖创作时是与乐舞无关的。 芮良 夫毖是芮良夫在国家危机重重的境况下, 对周厉王及执政大臣 的告戒,属公卿献诗,非仪式乐诗。由此,这两篇文献有配乐舞 与不配乐舞之分, 结合文本内容, 也就是有仪式乐诗与公卿献诗 之分。另外,这两篇诗歌文献都写明了作者, 周公之琴舞 为“周 公作”和“成王作”, 芮良夫毖为芮良夫作,看起来都是自 作诗,其实是不同的。虽然周公之琴舞序言写明诗的作者是 周公和成王,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认为这是周公和成王所 作,更不能据此认为这是个人创作, 因为它的创作有特殊应用场 合仪式典礼。 仪式

12、化场合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仪式意义, 即 便是个人写作也是适应仪式需要的被动创作, 表达仪式所要表达 的内容。 芮良夫毖脱离了仪式的外在规定,以个人的身份就 政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属于自由创作。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 么周公之琴舞为短制组诗,而芮良夫毖篇制较长。因为 周公之琴舞为仪式乐诗,必须符合仪式的规定,适应仪式的 要求; 芮良夫毖是自由创作,篇幅的长短不受约束,取决于 作者论说的需要,较长的篇制更容易将道理说充分, 达到劝说的 目的。第三,两篇作品都以理见长,非抒情类作品,但在行文过程 中,情感色彩的强弱是有差别的。周公之琴舞句句表现出对天命和先祖的敬畏与恭敬,显 示以人君为权力中心的指

13、向,充溢着敬天、崇德的执政意识。接 受上天的监督,寻求辅臣的辅助是其主要内容。 文中虽然有“呜 呼!敬之”等感叹语气,但表达的是对上天的敬畏之叹,加之简 省有力的语言,整齐的句式,突出了庄严的气氛,情感总体内敛 节制。芮良夫毖则寓情于理,在各种政治措施的敷陈中,透 露出芮良夫深切的忧虑。 这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直白的心 理表达,如行文中的“心之忧矣,靡所告怀”,特别是末尾一大 段表现自己内心忧虑又无人倾听的苦闷和担忧,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二是对问题采用反复、譬喻、引言或举先王之例的办法申说, 比如,希望执政者能够重视民意,则在文中先后八次提到与“民”有关的问题,如“恭天之威,载听民之繇”、

14、“尚恒恒敬 哉,顾彼后复,君子而受柬万民之口”,“此德行不齐,夫民用 忧伤。民之贱矣,而惟帝为王”等;引用“天之所坏,莫之能支, 天之所支,亦不可坏”逸诗来强调对上天的敬畏;以载重物行险路,没有扶助就会失控的比喻来说明执政者不能只顾自己争利, 要倾听百姓的诉求:以门上的关拔来比喻法度必需严正, 以示法 度严正是治理百姓的关键; 劝告执政者任贤使能,不仅讲了其必 要性(“迪求圣人, 以申尔谋猷”、 “徇求有才, 圣智用力”) , 而且教导执政者如何去做(“必探其宅,以亲其状,身与之语, 以求其上”) ,又加以先王的例证 (“昔在先王, 既有众庸, 庶难,用建其邦,平和庶民,莫敢憧”),可谓循循善

15、诱,谆谆 教导,从这些申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唯恐执政者不明其义、 不以 为意、不纳其言的深切担忧和良苦用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周公之琴舞与芮良夫毖实际 上是在创作对象、适用场合、体制、风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两 种“毖”诗类型。总体上来说,周公之琴舞是类似于颂 的仪式乐诗,而芮良夫毖则是类似于大雅的公卿献诗。 也就是说, “毖”诗既包括类似“颂”的仪式乐诗范式, 也可以 包括类似“大雅”的劝谏上书范式。这两个范式横跨了诗经中的“雅”、“颂”二体,那么 有没有“风”体的“毖”诗呢?清华简 耆夜 中记载周公在凯 旋的庆功宴上作了一首诗歌蟋蟀,主要内容是由蟋蟀入堂感 叹岁月匆匆, 光阴一去不返, 劝

16、戒贤士乐不忘忧, 与今本唐风 ? 蟋蟀基本一致。单以内容性质来讲,它具有儆戒性质,如果称 其为“毖”诗也没有什么不妥。 但此诗前小序标为“周公秉爵未 饮,蟋蟀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以“歌”来称名,非以 “毖”来称名。 虽然很难据此得出“毖”诗中没有“风”体的结 论,但至少能够引起我们思考“毖”与“歌”之间的区别, 这将 有助于我们划定“毖”诗的边界。 “毖”诗除了儆戒的内容性质 之外,它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毖”有动词“慎”义,它 的体类意义与此有密切关系, 偏重于诗的性质内容,“歌”显然 更偏重于形式。“毖”诗可能是适应特定的场合或针对特定的问 题而创作的,在宴会的觥筹交错之际,并不适

17、合特别强调这类主 题。再有,周公这首蟋蟀带有明显的个人抒怀特点,是有感 而发,与因国事而作的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有明显的 不同,所以蟋蟀“歌”的形式比“毖”的性质更为突出。三、“毖”诗的演变轨迹周公之琴舞与芮良夫毖不仅提供了“毖”诗的两种 范式,而且二诗分别创制于西周初年和两周晚期,在时间上有先后,这使我们有可能把这两首诗放在历史进程中讨论,并对“毖”诗的发展演变轨迹做一些思考。首先,需要讨论的是“毖”这一体类名的出现时间和应用情况。“敬毖”和“毖”除了前文所讨论的涵义略有不同外,它们在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中出现的位置也不同,这影响 到我们对“毖”这一体类名出现时间的确定。周公之琴舞中“敬毖”

18、一词,仅出现在序中,诗正文中没有出现。关于其序文 的产生时间,目前的学界普遍认为不与正文同出, 有可能是传诗 者或战国人的手笔。如姚小鸥、杨晓丽认为:“周公之琴舞周公作多士敬毖,所称周公,与成王同出,当为周 公旦。用周公之称谓,可知该小序不作于当时,而作于传诗者。”李守奎认为: “诗前面的序周公作多士做毖, 琴舞九 ?R和成王作儆毖,琴舞九?R中,也羼入战同时代的说法。”周 公之琴舞有没有可能在西周初年或西周晚期之前即被称为“敬 毖”诗?有这种可能,因为无论是西周颂诗诗经 ?小毖还是 记载周初事件的尚书 ?酒诰中都出现了“毖”字,且尚书 ? 酒诰中的“汝典听朕毖”,使用了“毖”的名词形式,这些

19、都 为“敬毖”作为类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仅是可能而已, 并不能直接说明当时已用“毖”来指称诗类,更不能用来证明 周公之琴舞西周初年已被称为“敬毖”诗,我们能确定的只是, 最晚在战国时代, 周公之琴舞已被确认为是“敬毖”诗。而芮良夫毖不仅序文称该诗为“毖”,且正文中也这样称名, 这说明芮良夫毖在其创作时即被认为是“毖”诗。如果文献 可靠,则“毖”这种诗类称名至迟应当出现于芮良夫毖被创 作出来的西周晚期。 综合以上分析, “毖”诗类名在出现和使用 时期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 周公之琴舞可能在产 生之初即被称为“敬毖”诗, 西周晚期这一名称又可用来指称主 题一致而体式类似大雅的芮良夫

20、毖; 2. 周公之琴舞在西 周的流传过程中被称为“敬毖”诗, 西周晚期这一名称被用来指 称类似大雅的芮良夫毖; 3. “毖”诗类名在西周晚期出现,芮良夫毖是“毖”诗的典型作品,至迟到战国时期,这一名 称被用来称呼类似颂的儆戒诗周公之琴舞。出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可能是礼崩乐坏后, 与诗密切相关的仪式意义淡化, 人们更 愿意从内容性质入手去理解诗歌。 其次,将周公之琴 舞称为“毖”诗点明了其儆戒性质, 即便称名是战国时期的事 情,也不能否认儆戒主题的诗早在西周初年已经出现。 周公之 琴舞与芮良夫毖这两篇儆戒性质的诗在西周历史的两端遥 相呼应,指引我们探讨这一主题发展的前后脉络。总体上看,儆戒主题的诗

21、歌当经历了一个仪式儆语一一仪式 儆戒诗献诗陈志儆戒诗的过程。第一阶段,祭祀或颂美诗中的儆戒类语句是“毖”诗的源 头。先民在祭祀祈福时除了颂神和娱神的内容之外, 一般会在结 尾加上几句儆戒的语言。传世本大雅 ?文王、周颂 ?维天之 命等篇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周灭殷后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对于 天命不易和历史之鉴的警醒更为清晰和深刻, 周公制礼作乐时将 本附属于颂神娱神类的儆戒类内容,敷衍成巨制如周公之琴 舞,用于典礼仪式中,在敬神的同时强调人的作用,突出其重 要性,这是由仪式儆语至仪式儆戒诗的第一个阶段。 推动这一发 展的当是人的意识的自觉由迷信神的威力, 渐变为约束人的 行为。第二个阶段是从仪式儆戒

22、诗到公卿献诗中的儆戒诗,即从 周公之琴舞到芮良夫毖之间的发展。其发展的具体表现 是:篇制由短篇发展为长制;抒情色彩从无到有;儆毖的指向由 上对下、自警,扩展到包括下对上;创作由仪式规定性创作发展 为自由创作; 内容由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发展为针对时事而发的 劝诫。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表面看是诗脱离仪式规定性,自身 取得发展,但更深入的则是文化背景的转变和谏诫制度的设立。 周公之琴舞 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虽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组织 编排,非周初原貌,但它仍是周初创作的“嗣王朝庙之乐”,其 创制背景是礼乐文化刚刚兴建的西周初期, 是出于嗣王登基典礼 的需要。尚书 ?顾命、康王之诰记载成王崩,康王行登 基礼以及康王“既受顾命, 群臣陈戒”、 “求诸侯之见匡弼”的 行礼过程及君臣对话, 与周公之琴舞 可参照对看。 相互发明。 芮良夫毖 创作于西周末期, 从内容上看是芮良夫在国内危机 的时刻对执政者的谏言, 属于公卿献诗之类的作品。 公卿献诗在 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