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三味书屋_第1页
百草园三味书屋_第2页
百草园三味书屋_第3页
百草园三味书屋_第4页
百草园三味书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 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 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 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 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 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 ? 我们学习从百草园我们学习从百草园 ? 到三味书屋,了解到三味书屋,了解 ? 鲁迅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先生童年的记忆。 复兴中学:王 勋 百草园百草园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4、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 5、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集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 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 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 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 早晨的花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 的事。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

3、性散文写于 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 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中。 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 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 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 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 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读准字音 确凿( ) 菜畦( ) 桑葚(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豁( ) 脑髓( ) 敛( ) zo q s

4、hn ji lng mo chn cun shn h hu su lin 陌生(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人迹罕至( ) 蝉蜕( ) 书塾( ) 渊博( ) 人声鼎沸( ) 宿儒( ) 盔甲( ) 倜傥( ) 窦( ) 锡箔( ) m m shi b hn tu sh yun dng r ku t tng du b 解解 题题: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 两个地方,也点明了作者成长的两个阶段。 ? 具体而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表示 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 大致包括 “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 容。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

5、(18):叙述百草园是 “我”的乐园。(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 书生活。 课文讲解课文讲解 1、百草园留给“我”的总的印象是 什么?第一段包含了百草园哪些信息? 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中的“似乎”和“确凿”? “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 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 对百草园依 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 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 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而追忆童年生活, 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 气。 2、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 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

6、引人的景物(乐景), 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乐闻),有雪地捕鸟的 乐趣(乐事)。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 草园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 3、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了十六种景物:莱畦、石井栏、皂 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斑蝥。 碧绿的菜畦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高大的皂荚树 桑葚桑葚 蝉蝉 大黄蜂大黄蜂 叫天子(云雀)叫天子(云雀) 油蛉油蛉 蟋蟀蟋蟀 蜈蚣蜈蚣 斑蝥斑蝥 何首乌何首乌 何首乌何首乌 木莲木莲 覆盆子覆盆子 珊瑚珠珊瑚珠 4、“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

7、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1)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2)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3)共性:都是静物。 (3)共性:都是动物。 5、“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1)鸣蝉、黄蜂、叫天子。 (2)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单是 就有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声音) 弹琴 (声音) 翻 按 喷 动作 缠 络 形状 像莲房 臃 肿 拔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形状 形状 形状 摘 动 物 植 物 中 间 结 合 叙 写 人 的 活 动 味道 啪 声音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单

8、是后的内容) 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 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 心。首先,表现在写景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 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 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 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 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 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 有儿童特有的感受。 其次,形、声、色、味俱 全,春夏秋冬皆备 。菜畦的 “碧绿”、桑葚的“紫红”、 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 “肥胖”“高大”“臃 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 蟀“弹琴”

9、是写声音;覆盆子 “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 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 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 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 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味觉 听觉 视觉、触觉 视觉 长吟、弹琴 声音 又酸又甜 味道 光滑、高大、肥胖 形状 碧绿、紫红 颜色 第三,写景井然有 序,浑然一体。作者用 “不必说也不必 说单是就 是” 的句式,勾画园 中景色。两个“不必 说”,这撇开的说法已 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 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 景物图,“单是”一词 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 带的无限趣味。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整体 局部 写作顺序 先静物 后动物 先动物 后植物 菜畦 石井栏 皂

10、荚树 桑葚 鸣蝉 叫天子 黄蜂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 木莲藤 覆盆子 此外还有:找出第此外还有:找出第2段文字中运用了段文字中运用了 “比喻比喻”、“拟人拟人”的句子。分析这些的句子。分析这些 描写是从人的哪些五官感觉描写的。描写是从人的哪些五官感觉描写的。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 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 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 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 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找一找,在本段的描写中,还写到找一找,在本段的描写中,还写到 了哪些趣事?了哪些趣事? ?搬断砖 ?按

11、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6、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 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吸 引孩子,给百草园增 添了神秘感,丰富了 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 的情趣,表现出儿童 的好奇、求知的心理 特征。 7、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 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 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8、找出第7段写捕鸟方法的动词, 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 撒、系、牵、看、拉、 罩”等一连串的动词, 清晰、准确地写出捕 鸟的全过程,表现了 儿童好动的性格,对 捕鸟的喜好,写出儿 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捕鸟 雪地捕鸟雪地捕鸟

12、9、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 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 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 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 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 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 写得实在、具体。 百草园的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 美 女 蛇 故 事 增 添 了 神 秘 色 彩 , 丰 富 了 情 趣 。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 乐趣。 第九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 三 个字,表明去三味书 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 测原因

13、,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 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 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 感情。因此, 第九段表达了“我”对百 草园 的依 恋 和对 三 味 书 屋 的 反 感 之 情。 。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文分析 ?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 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 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 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 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 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 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 到的东西。 10

14、.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 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选取了三个片段,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提问“怪哉”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 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书屋后面小园去玩, 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私塾教学生活 的单调;偷着做戏、画画儿,表现出孩子 们调皮、贪玩的天性。 ?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 建教育的不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 识的追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能力拓展能力拓展 1、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 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 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 他对束缚儿童身

15、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2、你怎样看待少年鲁迅背着 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 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 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 好。背着先生画画, 表现 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 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 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 不满。 鲁迅的座位 讨论 讨论 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参考句 子如下: (1)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2)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 了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疑难解析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6、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 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 次的描述。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 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5 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朝花夕拾小引)用一 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作 品。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 很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 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 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 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 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

17、望和进取心。 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 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 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人才。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鲁迅原名 字 ,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 1918年5月,第一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 。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_一块雪,_地面,用一枝短 棒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秕谷, 棒上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着, 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_,便_住了。 扫开 露出

18、支起 撒些 系 牵 看 拉 罩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 自嘲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 挤,总还是有的 。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 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 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 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1.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就有” 的句式

19、,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范例 如下) 范例: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 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 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 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 位老师。 研讨与练习答案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 1.“ 从到” 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 括两个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 分的内容。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 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 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 私塾里去了”是两个部分之间

20、的过渡段。 3.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 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 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 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 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 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 1.“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 点。 2.“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 为说到原因时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11 醉翁亭记 1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21、3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 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 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 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 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

22、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 )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

23、于 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 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 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 / 皆山也。其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 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 / 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 /

24、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饮少 /辄醉,而 / 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 /醉翁 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 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25、。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 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

26、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 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

27、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28、,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 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

29、明的意味。太守在 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 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 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