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概述XXXX09_第1页
中医保健概述XXXX09_第2页
中医保健概述XXXX09_第3页
中医保健概述XXXX09_第4页
中医保健概述XXXX0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中 医医 药药 保保 健健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化生学院化生学院 1 概概 述述 一、中医学概述一、中医学概述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的思维方法 二、中药学概述二、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理论中药学理论 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的采集、炮制 三、中医养生三、中医养生 中医学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所形成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所形成 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诊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

2、诊 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 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 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 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 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 体系。 中医理论框架的建立中医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内经 :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 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 性理论、

3、七情和合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南朝陶弘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性分类、“诸病通用药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综综 述述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 系的建立。系的建立。 难经难经扁鹊扁鹊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专著。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4、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F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现存最早的医学 典籍、中医理论形成典籍、中医理论形成 的标志。包括:的标志。包括: 素问素问 灵枢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各九卷八十一篇 注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 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 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 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 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 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 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 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 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 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难经难经 相传为扁鹊(秦越人)相传为扁鹊(秦越人) 所著

5、:独取寸口、五腧穴所著:独取寸口、五腧穴 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理论、命门三焦理论。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 (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 (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扁鹊尤擅长望诊 和切诊。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 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创立创立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医疗体医疗体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后世尊张仲景为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医圣”, 其书尊为其书尊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 分为:分为: 伤寒论伤寒论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 东汉东汉张机张机(仲景仲景) 桂枝汤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

6、, 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 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 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 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 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 甘草(炙)6g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载药365种种: 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 七情和合。七情和合。 炎帝炎帝(神农神农)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四

7、气五 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 方法、剂型选择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基等基本原则,基 本奠定的药学理论的基础本奠定的药学理论的基础 炎帝炎帝(神农神农) (2 2)、中医理论体系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发展 先秦秦两汉 魏晋隋唐 宋金元 明清 近现代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 著 突破性进 展 金元四大 家 综合汇通深化发 展 温病四大家 继承、发展、创 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 统 黄黄 帝帝 岐岐 伯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 一部

8、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晋晋王叔和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脉经现存最 早的脉学专著,早的脉学专著, 论述了论述了24种病脉。种病脉。 晋晋皇甫谧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现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学专著。 晋晋葛洪肘后方葛洪肘后方 唐唐孙思邈千金要孙思邈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方、千金翼方 唐唐苏敬、李苏敬、李勣勣新新 修本草修本草 唐唐王冰王冰重广补注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 唐唐王焘王焘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唐唐.孟诜孟诜食疗本草食疗本草 F 宋金元时期(突破性)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F 南宋南宋陈言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创立

9、“三因学说三因学说”。 北宋北宋王惟一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和针灸铜人和针灸铜人 F 宋宋钱乙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 宋宋王怀隐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16834方方 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我国第一部成 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 南宋南宋宋慈宋慈洗冤集录洗冤集录(1247年)年) 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 G 刘完素刘完素创河间创河间 学派(后人尊为刘学派(后人尊为刘 河间),倡导火热河间),倡导火热 论论寒凉派寒凉派

10、。为后。为后 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子和张子和 A 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字子和, 号戴人),倡号戴人),倡“邪非邪非 人身所有,邪去则正人身所有,邪去则正 安安”,善用汗、吐、,善用汗、吐、 下三法攻邪治病下三法攻邪治病攻攻 邪派(攻下派)邪派(攻下派) B 李杲李杲(字明之,(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号东垣老人)倡“内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治疗以调理脾胃为 主主补土派(脾胃补土派(脾胃 学派)学派) 李东垣李东垣 F 朱震亨朱震亨(字彦修,(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倡“阳常有余,

11、阴常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不足”。善用滋阴降。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火治疗杂病养阴派养阴派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C 明明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历时历时27年编成年编成52卷,卷, 200万言,万言,1892种药、种药、11096方、方、1109图图 C明明王肯堂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 C明明楼英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 C明明朱木肃朱木肃普济方普济方61739方,方, C古医书收方最多古医书收方最多 集大成著作 王清任王清任医林改错医林改错 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 展瘀血致病理论展瘀血致病理论 王清任王清任 明代命门学说: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张介宾景岳全书景岳全

12、书 类经类经、 赵献可赵献可医贯医贯 理论创新 F C 吴有性(字又可)吴有性(字又可) 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疫论,明确提出 温病病因为温病病因为“戾气戾气” ,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 吴又可吴又可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 温病四大家 叶桂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字天士号香岩) 温热论温热论创创卫气营血卫气营血 辨证辨证 体系;体系; 叶天士叶天士 吴瑭吴瑭(字鞠通)(字鞠通)温病温病 条辨条辨创立温病的创立温病的三焦三焦 辨证辨证理论体系;理论体系; 薛生白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条辨 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 F 近代、现代(继承与创新) C 30年代曹炳章

13、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集古集古 今中医学大成;今中医学大成; C 张西纯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学中西医学 汇通专著;汇通专著; C 当代当代内经讲义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中 医基础理论医基础理论 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 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 G(1 1)、)、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G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14、构与机能上是完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 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 G五脏一体五脏一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心、肝、脾、肺、肾)、 G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G形体(筋、脉、肉、皮、骨)形体(筋、脉、肉、皮、骨) 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 后阴)等构成后阴)等构成 三三 焦焦 G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 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经络系 统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15、节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的联络 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 生理系统生理系统 G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 精微物质。精微物质。 形神一体形神一体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 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 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现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 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 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 形的生命体现。 形:心形:心 肝肝 脾脾 肺肺 肾肾

16、 基础基础 神:神: 神神 魂魂 魄魄 志志 意意 统帅统帅 精神精神 魄力魄力 意志意志 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 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 脏腑机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 G(2 2)、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G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G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 本也。”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 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 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 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 中医把人体看成是小宇宙,是一个整体 四时气候

17、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 中国脉诊研究中国脉诊研究中记载了应用脉象仪测试中记载了应用脉象仪测试 四季脉图所得的结果:四季脉图所得的结果: 夏季脉较洪大而浮,冬季脉象较沉细。春、夏季脉较洪大而浮,冬季脉象较沉细。春、 秋两季则分别处于冬、夏之间的过渡阶段。提秋两季则分别处于冬、夏之间的过渡阶段。提 出了脉象的四季变化与出了脉象的四季变化与灵枢灵枢所述所述“春生、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基本相符的观的自然规律基本相符的观 点。点。 夏季炎热,万物茂盛,自然界的阳气长盛。人应“夏 长”之气,脉道充盛,气血畅达,易趋于表,机体代 谢

18、旺盛,故脉来洪大易取。 冬季寒冷,地冻冰封,万物封蛰,自然界的阳气潜藏。 人应“冬藏”之气,股理致密,阳气内潜,气血趋向 于里,故脉沉而细小。 至于春、秋两季,由于两者皆处于寒暑更易、阴阳交 替的过渡阶段,气温、气候变化跨度较大,可出现不 同的脉象。 春脉“微弦”之“弦”是弦而柔和,乃有胃气之“微 弦”,而非病脉之“弦”。 秋时阳热之气尚盛,故脉仍较浮。但因暑夏阳气发泄 损耗,故秋脉之力较夏季减弱,脉见浮软而“微毛”。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 夏季炎热,万物茂盛,自然界的阳气长盛。人应“夏 长”之气,脉道充盛,气血畅达,易趋于表,机体代 谢

19、旺盛,故脉来洪大易取。 冬季寒冷,地冻冰封,万物封蛰,自然界的阳气潜藏。 人应“冬藏”之气,股理致密,阳气内潜,气血趋向 于里,故脉沉而细小。 至于春、秋两季,由于两者皆处于寒暑更易、阴阳交 替的过渡阶段,气温、气候变化跨度较大,可出现不 同的脉象。 春脉“微弦”之“弦”是弦而柔和,乃有胃气之“微 弦”,而非病脉之“弦”。 秋时阳热之气尚盛,故脉仍较浮。但因暑夏阳气发泄 损耗,故秋脉之力较夏季减弱,脉见浮软而“微毛”。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 浮 脉、沉 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 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 弦脉 、革脉、牢脉、

20、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 例如:浮 脉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kou),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四季阴阳变化图 、四季养生、四季养生 顺天守时顺天守时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春生春生 春季养肝春季养肝 夏长夏长 夏季养心夏季养心 秋收秋收 秋天养肺秋天养肺 冬藏冬藏 冬季养肾冬季养肾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病多是白天症

21、状轻 晚上严重 这是也是说明阳气的一个 变化 早上阳气足 晚上阴气盛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 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腠理: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一方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养一方人 水土不服水土不服 调查资科表明: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 生的足月婴儿生的足月婴儿要高要高18.31至至15.30厘米厘米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

22、之世多长太平之世多长 寿人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大兵之后必有大 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素问疏五过论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尝贵后贱,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病从内生”。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 影响 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 人多劳力;富贵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 富贵者典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力则中 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 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典房 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

23、密 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 之疾,易于攻邪 (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 有别论)。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 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素问著至教论)。 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 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 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 模式的全部构架模式的全部构架,即,即“生物生物

24、-心理心理-社会社会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 的内容的内容-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 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 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 者的临床表现者的临床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 性

25、质及邪正关系等性质及邪正关系等 G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望、闻、问、切辨证:望、闻、问、切 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和方法。疗原则和方法。 G3 3、辨证论治内涵、辨证论治内涵 分型辨证分型辨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意

26、义:意义: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G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 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 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同为感冒病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麻黄汤。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银翘散 G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 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 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证,因而也

27、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例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为不同 脏腑病变。若均表现出为“中气下陷”, 则均可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 G二、中药学概述二、中药学概述 1 1、中药的药性、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寒、热、温、凉寒、热、温、凉四种 性质。 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扶阴抑阳的 药物,为寒性或凉性中药。属阴。寒性或凉性中药。属阴。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扶阳消阴的药物, 为热性或温性中药。属阳。热性或温性中药。属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 五味意义: 一:一:指药物本身的滋味, 二二:指药物的作用范围。 G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

28、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 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并且 提出有“辛散、酸收、甘缓、 苦坚、咸软”的作用。 G2 2、中药的归经中药的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即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也就是说,药物对人体某部位的选 择性作用,即针对某些脏腑经络的 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 如同为补益药,可分别具有补气、补血、 补阴、补阳之不同; 同为清热药,有清肺热、清胃热、清心 火、清肝热之不同。 如同为补益药,可分别具有补气、补血、 补阴、补阳之不同; 同为清热药,有清肺热、清胃热、清心 火、清肝热之不同。 如同为补益药

29、,可分别具有补气、补血、 补阴、补阳之不同; 同为清热药,有清肺热、清胃热、清心 火、清肝热之不同。 3、中药的、中药的采集采集 千金药方中指出: 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 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 费人工,卒无裨益。 生长时间:人参总皂苷含量以6-7年采收最高 采摘时节:黄连是第六年的7月小檗碱含量最高 采摘时辰:金银花、菊花早上刚开时采摘为宜 动物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就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 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浮-发散 属阳 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上行向外 降-下

30、降,沉-泄利 泻下、清热、利水渗湿,安神,收敛、止咳平喘 消导积滞 李时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花、叶、皮、枝轻质的大多是升浮的 种子、果实、矿物等重质的大多是沉降的 冬天为什么要吃腊八粥?冬天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4、中药的毒: 是药三分毒: 毒 偏性 素问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 本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5、中药的配伍 本经 药.有单行着,有相须者,有相畏者,有相 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 视之。 6、中药的禁忌 配伍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 三、中医养生与预防三、中医养生与预防 “没有病但却感觉不健康”,就是亚健康状 态的定义。 现代医学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 功能低下的状态称作亚健康状态,(又称“第 三状态”或“灰色状态”。)研究证实:6070 % 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西方西方:透支金钱,储蓄健康。中国透支金钱,储蓄健康。中国:透支健康,储蓄透支健康,储蓄 金钱。金钱。40岁前用命换钱,岁前用命换钱,40岁后用钱买命。岁后用钱买命。 WHO:精神上、生理上、社会上的 良好状态,曰健康 健康的十项标准:健康的十项标准: 精力、态度、睡眠、应变能力、抵抗力、体重、视力、牙精力、态度、睡眠、应变能力、抵抗力、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